作者_方_忆写于 5.9
赵小美他们家第二个成婚的是她大姐赵小玉。
自打儿子赵锦城结婚后,小美母亲的心思便聚焦到了他们家大女儿的亲事上。一晃眼,已经三十几岁的赵小玉,很快便成了待字闺中的老姑娘。
与她三个妹妹比起来,老大赵小玉的择偶之路似乎更加的不易。小美母亲这边只盼大女儿能遇见一位家庭条件尚可,年岁相当,人也真诚善良、待她好的伴侣,就会让她感到心满意足了。
找上门来说亲的人倒是不少,然而,挑挑选选,合适赵小玉的那个人,却并不那么容易碰到。
渐渐地,小美母亲的想法变得更实在了,不再硬性要求对方的家庭背景有多好。只要是来家提亲的,不管对方庭条件怎样,年龄和大女儿相仿,甚至哪怕大个五、六岁,也没啥关系。
在她的认知里,最重要的是人长得周正,性格人品靠得住,这才值得坐下来好好聊聊后面的事。
小美的这位大姐夫在东区一家机修厂上班,是土生土长的东区人,家里有年迈的母亲,以及两个已各自成家的弟弟。
所以三十多岁才想到成家,一方面是因他生来右脚就有点跛,走起路来不太稳,另一方面,作为家中的长子,他肩负着太多家庭的重担,上班之余,还要抽时间在街边给人修自行车贴补家用。
身材不算高大的他,因常年在外面修理自行车,不仅看上有些黝黑,人也比实际年龄苍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那朴实的性情和对人诚恳的态度。
赵小玉成亲的当天,穿着一身大红装,红棉袄配着红棉裤,外面套着红色的外衣和裤子,红艳艳的装扮,愈发衬托得那张脸白皙而美丽。
以大姐夫家里的实际情况,婚礼很难办得讲究,小美的母亲在这方面倒也表现的十分通情达理,加上大闺女岁数也不小了,还是早嫁出去的好,自然对男方家娶妻需要置办的彩礼等要求不高。
对于大姐出嫁这事,从说亲到具体成婚的过程,不在近前的赵小美,不太了解其中的一些细节,毕竟这些都是家长们该考虑的事情。
在那样的年代,多数情况下,在子女们结婚成家立业之类的大事上,大都是由长辈们私下商量决定了了事,家里子女们根本没有参合的资格。
当天,新郎骑着一辆半新的自行车来接的大姐,虽然没有一众喜庆的接亲队伍,但家人与大院邻居们的笑脸和祝福,就是最好的迎亲装饰。
接亲宴摆在家小院中,当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上桌后,双方亲友围坐一起,气氛庄重不失热闹。
这一天,没有什么大的排场,小美母亲为大女儿准备的衣服被褥什么的嫁妆都装在了两个大红皮箱里,由小美她哥赵锦城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用红带子绑牢,其他零散则由小美姐妹三提拿着。
关于大姐结婚的份子钱,赵锦城由于已经成家,自然需要准备一份,而她们三姐妹就无需额外支出这部分费用了。
因为她们的工资每个月都是全额交给她们母亲统一管理。赵小美不住在家里,但刚踏入职场时,她也仅仅留下10元钱作为自己每月的生活开销。
不过小美还是贴心地用自己的零用钱为大姐准备了一份心意小礼物——一条实用又美观的头巾。
春天里,在她们那儿,出门总少不了一件装备,那就是既能防风沙,又挺时髦的配饰——头巾。戴上它,既实用又添了几分潮流感。
一到春天,街上就会看到姑娘媳妇们头上或者脖子上系着五颜六色的丝绸头巾,这些头巾不仅颜色花样繁多,还构成了春天里一道特别好看的风景线,真是既实用又养眼。
这场简单婚礼的男女主角,小美的大姐和大姐夫,一个骑着自行车,一个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两个最普通的大龄男女,两颗最真诚的心,就这样终于聚靠在了一起,这一幕似向所有人宣告:
幸福,不在于外在的那些形式,而在于两人能不能心心相印,共同迎接未来属于他们的好日子。
小美她哥赵锦城在结婚两年之后,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宝贝千金——赵婧婧。
因为小美教书的地方离市区较远,又不常回家,而她哥嫂带着小婧婧大部分时间又都住在孩子外祖母家里,而且小侄女也由人家来带。
所以,当小婧婧已经能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糯糯的童音能叫她三姑的时候,作为姑姑的她,对小侄女成长中的许多细节竟然十分模糊,甚至很陌生,这让她想起来就不免感到有些遗憾和惭愧。
后来,不管是她大姐家的均均、二姐家的彤彤,还是小妹家的楠楠,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状况。
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毕竟小美早早就离开亲人,离开了那个家,外出生活工作了,之后又因跨省调离,和亲人们的距离,变得更远了。
这样一来,家里的大事小情,小美就很难了解得详细了,更不用说亲自参与进来了。有时候,距离让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地变得有些遥不可及。
几年之后,在一辆不时颠簸着的长途公交车上,已为人母的赵小靓向她三姐赵小美这样回忆道:
“你是不知道,三姐,有一次我带着均均坐公交车送他去托儿所,还被车上的人误认为是他妈妈,引来旁边人异样的眼光,当时别提有多尴尬了。”
听完妹妹的话,赵小美心底不由得泛起一阵温暖又略带歉意的涟漪,想到她二姐赵小莉同样为大外甥的成长默默贡献着,不常在父母跟前的她,与姐妹相比之下,似乎就少了一些实际的行动。
这份自省让她语气里添了几分柔和,半开玩笑地对妹妹说:“你和二姐,为了大姐的孩子,为了咱家,真是操碎了心,我这个当三姐的都没做什么事,看来呀,我也该多为家里分担点儿事儿了。”
妹妹赵小靓被她姐这话逗笑了,笑着打趣说道:
“哈哈,三姐,你终于醒悟了!”
还没等小美回话,赵小靓伸过手拍拍她的肩头,豪爽的笑着说:
“得了吧,三姐,你这几年你在外面过的也挺不容易的,妈妈爸爸常在家里念叨起你们呢,再说,家里不还有我和二姐嘛,就不劳你操心了。”
这一刻,小美看着妹妹已经不再那么年轻的脸,心里暖流涌动,更充满了感动。
就这样,在公交车上,姐妹俩你一言我一语的,轻笑声连连,就好像是每天都会有的那种闲聊,却藏着对家深深的感情。
想着以后,她们心里感到既踏实又有盼头,这短程的公交旅途,仿佛成了通往更好生活的起点。
赵小美他们家第二个成婚的是她大姐赵小玉。
自打儿子赵锦城结婚后,小美母亲的心思便聚焦到了他们家大女儿的亲事上。一晃眼,已经三十几岁的赵小玉,很快便成了待字闺中的老姑娘。
与她三个妹妹比起来,老大赵小玉的择偶之路似乎更加的不易。小美母亲这边只盼大女儿能遇见一位家庭条件尚可,年岁相当,人也真诚善良、待她好的伴侣,就会让她感到心满意足了。
找上门来说亲的人倒是不少,然而,挑挑选选,合适赵小玉的那个人,却并不那么容易碰到。
渐渐地,小美母亲的想法变得更实在了,不再硬性要求对方的家庭背景有多好。只要是来家提亲的,不管对方庭条件怎样,年龄和大女儿相仿,甚至哪怕大个五、六岁,也没啥关系。
在她的认知里,最重要的是人长得周正,性格人品靠得住,这才值得坐下来好好聊聊后面的事。
小美的这位大姐夫在东区一家机修厂上班,是土生土长的东区人,家里有年迈的母亲,以及两个已各自成家的弟弟。
所以三十多岁才想到成家,一方面是因他生来右脚就有点跛,走起路来不太稳,另一方面,作为家中的长子,他肩负着太多家庭的重担,上班之余,还要抽时间在街边给人修自行车贴补家用。
身材不算高大的他,因常年在外面修理自行车,不仅看上有些黝黑,人也比实际年龄苍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那朴实的性情和对人诚恳的态度。
赵小玉成亲的当天,穿着一身大红装,红棉袄配着红棉裤,外面套着红色的外衣和裤子,红艳艳的装扮,愈发衬托得那张脸白皙而美丽。
以大姐夫家里的实际情况,婚礼很难办得讲究,小美的母亲在这方面倒也表现的十分通情达理,加上大闺女岁数也不小了,还是早嫁出去的好,自然对男方家娶妻需要置办的彩礼等要求不高。
对于大姐出嫁这事,从说亲到具体成婚的过程,不在近前的赵小美,不太了解其中的一些细节,毕竟这些都是家长们该考虑的事情。
在那样的年代,多数情况下,在子女们结婚成家立业之类的大事上,大都是由长辈们私下商量决定了了事,家里子女们根本没有参合的资格。
当天,新郎骑着一辆半新的自行车来接的大姐,虽然没有一众喜庆的接亲队伍,但家人与大院邻居们的笑脸和祝福,就是最好的迎亲装饰。
接亲宴摆在家小院中,当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上桌后,双方亲友围坐一起,气氛庄重不失热闹。
这一天,没有什么大的排场,小美母亲为大女儿准备的衣服被褥什么的嫁妆都装在了两个大红皮箱里,由小美她哥赵锦城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用红带子绑牢,其他零散则由小美姐妹三提拿着。
关于大姐结婚的份子钱,赵锦城由于已经成家,自然需要准备一份,而她们三姐妹就无需额外支出这部分费用了。
因为她们的工资每个月都是全额交给她们母亲统一管理。赵小美不住在家里,但刚踏入职场时,她也仅仅留下10元钱作为自己每月的生活开销。
不过小美还是贴心地用自己的零用钱为大姐准备了一份心意小礼物——一条实用又美观的头巾。
春天里,在她们那儿,出门总少不了一件装备,那就是既能防风沙,又挺时髦的配饰——头巾。戴上它,既实用又添了几分潮流感。
一到春天,街上就会看到姑娘媳妇们头上或者脖子上系着五颜六色的丝绸头巾,这些头巾不仅颜色花样繁多,还构成了春天里一道特别好看的风景线,真是既实用又养眼。
这场简单婚礼的男女主角,小美的大姐和大姐夫,一个骑着自行车,一个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两个最普通的大龄男女,两颗最真诚的心,就这样终于聚靠在了一起,这一幕似向所有人宣告:
幸福,不在于外在的那些形式,而在于两人能不能心心相印,共同迎接未来属于他们的好日子。
小美她哥赵锦城在结婚两年之后,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宝贝千金——赵婧婧。
因为小美教书的地方离市区较远,又不常回家,而她哥嫂带着小婧婧大部分时间又都住在孩子外祖母家里,而且小侄女也由人家来带。
所以,当小婧婧已经能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糯糯的童音能叫她三姑的时候,作为姑姑的她,对小侄女成长中的许多细节竟然十分模糊,甚至很陌生,这让她想起来就不免感到有些遗憾和惭愧。
后来,不管是她大姐家的均均、二姐家的彤彤,还是小妹家的楠楠,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状况。
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毕竟小美早早就离开亲人,离开了那个家,外出生活工作了,之后又因跨省调离,和亲人们的距离,变得更远了。
这样一来,家里的大事小情,小美就很难了解得详细了,更不用说亲自参与进来了。有时候,距离让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地变得有些遥不可及。
几年之后,在一辆不时颠簸着的长途公交车上,已为人母的赵小靓向她三姐赵小美这样回忆道:
“你是不知道,三姐,有一次我带着均均坐公交车送他去托儿所,还被车上的人误认为是他妈妈,引来旁边人异样的眼光,当时别提有多尴尬了。”
听完妹妹的话,赵小美心底不由得泛起一阵温暖又略带歉意的涟漪,想到她二姐赵小莉同样为大外甥的成长默默贡献着,不常在父母跟前的她,与姐妹相比之下,似乎就少了一些实际的行动。
这份自省让她语气里添了几分柔和,半开玩笑地对妹妹说:“你和二姐,为了大姐的孩子,为了咱家,真是操碎了心,我这个当三姐的都没做什么事,看来呀,我也该多为家里分担点儿事儿了。”
妹妹赵小靓被她姐这话逗笑了,笑着打趣说道:
“哈哈,三姐,你终于醒悟了!”
还没等小美回话,赵小靓伸过手拍拍她的肩头,豪爽的笑着说:
“得了吧,三姐,你这几年你在外面过的也挺不容易的,妈妈爸爸常在家里念叨起你们呢,再说,家里不还有我和二姐嘛,就不劳你操心了。”
这一刻,小美看着妹妹已经不再那么年轻的脸,心里暖流涌动,更充满了感动。
就这样,在公交车上,姐妹俩你一言我一语的,轻笑声连连,就好像是每天都会有的那种闲聊,却藏着对家深深的感情。
想着以后,她们心里感到既踏实又有盼头,这短程的公交旅途,仿佛成了通往更好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