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写于11.12
小时候,小美特别喜欢过年,因为可以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多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也不用做家务,更不必担心挨骂,还能去邻居家串门要糖果吃。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真的是最快乐的时候。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过年的感觉渐渐不再像少时那么浓烈了。尤其成家之后,这种感觉变得更加复杂,既有些许的期待,又夹杂着一些抵触。
对她而言,每当春节临近,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一下显得格外忙碌,人也感到紧张和疲惫。
一方面,需要处理年终的各种事情,比如制作报表、完成工作总结等,每件事情都需要认真对待,好好准备,同时还得继续应对日常工作。
另一方面,生活压力曾大了。随着春节的到来,家务活多了,不仅要像往常一样忙家务、忙孩子,还得腾出时间打扫卫生、采办年货。毕竟传统习俗短期内难以改变,还得跟上大家的节奏。
这样的忙碌,让她感到越来越不适应,于是就少了对年节的兴趣。特别到了岛城的第一个春节,身边除了一大一小俩个,再没有其他亲人朋友,黎远山工作又忙,似乎一下所有的事情都得靠她自己来安排,心里的压力也就更大了。
因为有孩子在,她这当妈的又不能偷懒,该有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至少得准备一些年货。虽然不能像别人家那样准备得周全,但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吃的传统食物还是要尽量准备一下的。
不过今年过年,小美反而感到特别轻松。
除了回家路上需要付出体力,心里倒没啥负担。出门前,家里只是简单收拾了下,年货不用买。年饭也不用她动手,顶多帮忙洗洗碗盘。虽然环境有点嘈杂,有些不太适应,但整体还算不错。
今天是除夕,爷爷奶奶家里的窗户上贴上了红窗花,门上挂起了红对联,院子里也挂起了红灯笼,一片喜庆的景象。孩子们都换上了新衣服,兴奋地在屋里屋外跑来跑去,一会儿吃着零食,一会儿放着鞭炮,小脸蛋都被冻得通红。
“妈妈快看,爸爸和二叔在院子里垒旺火呢!”
“知道了,你回来把棉手套戴上!”
小美找到小暄暄的棉手套还没来得及给他戴上,小家伙就已经跑没影了,只好又把手套放回到外屋的柜子上。
在丰市,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里点旺火。小美第一次随黎远山回回来过年时,对这个习俗感到挺新鲜的。不过到了第二、第三次,这种感觉就不那么的强烈了。
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欢闹的样子,她不觉想起了小时候过大年的事情。除夕一大早,院子里的小伙伴们都会穿上新衣服来她家串门,进门喊着:
“叔叔阿姨过年好!”
拜完年后,小美的妈妈会给每个孩子手里塞一块糖。然后,穿着新衣服的小美和妹妹也会跟着大家一起去邻居家串门,一圈下来,口袋里装满了糖块、杏干或是豆子等小零食。
中午,她和妹妹必须得赶回家吃饭。除夕这天,她爸会做大米饭和焖黄花鱼。平时家里很难吃上大米饭,黄花鱼更是难得一尝。
大年前几天,她爸早已经把黄花鱼炸得半熟了。有一年过年,小美偷偷跑到小凉房里尝了一点,因为她只用手指甲抠了一点,所以没有被发现。
鱼肉进嘴里的细腻,混合着油炸的香味,让小美差点忍不住想再多吃一点,但最后没敢再下手,万一被她妈发现就糟了。
“美儿、靓儿,你们知道过年为什么要吃鱼吗?”
她们哪里知道这些,家里一年才吃这么两小条鱼。见两个女儿不解地摇头,小美妈解释起来:
“鱼和‘余’是同音,所以咱们过年吃鱼就代表着年年有余,知道了吗?这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也是春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对于“年年有余”,她妈贯彻得很彻底,不管鱼有多大,够不够全家吃,总要留一小部分到下一顿或第二天再吃。
不过,她爸做的焖黄花鱼实在太好吃了,就算没有鱼肉,用汤汁泡米饭也非常美味,而她妈中午通常也不会再做其他多余的菜。
晚上,大白馍、豆包、年糕和炸油饼都是主食。全家人围坐在小炕桌前,一张不大的长方形紫红色木炕桌上,摆满了八九个凉菜热菜。她爸喝着小酒,孩子们喝着汽水等饮料,大家举杯共饮,说着团聚和祝福的话,场面十分热闹温馨。
等发完压岁钱,她和妹妹就出去找小伙伴玩了。她妈和大姐、二姐留在家里帮忙收拾餐桌,整理屋子。在新年钟声响起之前,大人们都会洗干净手脸,换上新衣服。
晚饭后开始准备包饺子,因为习俗12点放鞭炮、吃饺子,那时候,大人孩子都要守岁,困了就躺下小憩一会儿。凌晨两三点,她们姐妹还要起来准备包初一早上吃的饺子。
长大后,小美和二姐就成了包饺子的生力军。
饺子馅通常是羊肉胡萝卜的,胡萝卜提前用开水焯过,冻在小凉房里,硬邦邦的像冰球。切好的羊肉也是一样。她妈和的面总是特别硬,擀起来很吃力,姐妹俩只好轮流上阵。
“妈,您怎么每次把面都和得这么硬?”连平时好脾气的赵小莉都忍不住抱怨起来。
“就是,硬得像石头一样,真难擀!”
小美也跟着附和,结果引来了她妈的训斥:
“你懂什么?不和硬点的话,饺子皮塌了怎么办?饺子可是要放一晚上的,案板上多撒点面粉啊,千万别让饺子粘底了!”
每到过年,小美她妈总是家里最忙的那个。大人孩子的被褥外罩,铺盖了整年,都要拆下来在搓板上用肥皂或洗衣粉洗干净,然后拿到院子里晾干,最后再按原样缝好。
她妈最忙的时候,就是给大人和孩子做新衣服。家里除了赵锦城,都是女孩子,做衣服相对简单一些,通常都给她们做红条绒布的上衣。不过,小美总觉得那种红色俗气得让她难以忍受。
“怎么就你事多,你大姐、二姐,还有你妹妹们,谁都没说什么。”
对于三女儿不喜欢穿红色衣服这事,小美妈妈有些不理解,女孩子穿红色的衣服多好看,她怎么就这么与众不同呢?
“妈,明年能不能换个颜色?”赵小莉也提出了意见,“我们都长大了,穿这么鲜艳的红色。。。”
“商店里红灯芯绒布最便宜,一起买的话,还能更便宜一点。”她们的妈妈这才说出了实情。
等小美能自主买衣服后,她几乎没买过鲜红色的衣服,因为对那个颜色多少都有了心结。
丰市的习俗和九原差不多,毕竟都在同一个地区。除夕夜的家宴过后,全家人都穿戴好外套,戴上帽子和围巾去院子里看旺火。院子中央堆了一个大炉灶,里面红红火火,干木柴烧得正旺。
黎远山和黎大海在旺火前不时点燃一个大炮仗扔出去,暄暄和晓晓哥俩也时不时往旺火里丢几个小鞭炮,然后迅速躲到站在门口的大人身后。
“妈妈,快看!我爸放的烟花好好看!”
在孩子们兴奋的叫喊声中,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不断绽放,周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随着零点的钟声敲响,大人孩子互相拜年,道着“过年好”。
小时候,小美特别喜欢过年,因为可以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多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也不用做家务,更不必担心挨骂,还能去邻居家串门要糖果吃。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真的是最快乐的时候。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过年的感觉渐渐不再像少时那么浓烈了。尤其成家之后,这种感觉变得更加复杂,既有些许的期待,又夹杂着一些抵触。
对她而言,每当春节临近,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一下显得格外忙碌,人也感到紧张和疲惫。
一方面,需要处理年终的各种事情,比如制作报表、完成工作总结等,每件事情都需要认真对待,好好准备,同时还得继续应对日常工作。
另一方面,生活压力曾大了。随着春节的到来,家务活多了,不仅要像往常一样忙家务、忙孩子,还得腾出时间打扫卫生、采办年货。毕竟传统习俗短期内难以改变,还得跟上大家的节奏。
这样的忙碌,让她感到越来越不适应,于是就少了对年节的兴趣。特别到了岛城的第一个春节,身边除了一大一小俩个,再没有其他亲人朋友,黎远山工作又忙,似乎一下所有的事情都得靠她自己来安排,心里的压力也就更大了。
因为有孩子在,她这当妈的又不能偷懒,该有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至少得准备一些年货。虽然不能像别人家那样准备得周全,但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吃的传统食物还是要尽量准备一下的。
不过今年过年,小美反而感到特别轻松。
除了回家路上需要付出体力,心里倒没啥负担。出门前,家里只是简单收拾了下,年货不用买。年饭也不用她动手,顶多帮忙洗洗碗盘。虽然环境有点嘈杂,有些不太适应,但整体还算不错。
今天是除夕,爷爷奶奶家里的窗户上贴上了红窗花,门上挂起了红对联,院子里也挂起了红灯笼,一片喜庆的景象。孩子们都换上了新衣服,兴奋地在屋里屋外跑来跑去,一会儿吃着零食,一会儿放着鞭炮,小脸蛋都被冻得通红。
“妈妈快看,爸爸和二叔在院子里垒旺火呢!”
“知道了,你回来把棉手套戴上!”
小美找到小暄暄的棉手套还没来得及给他戴上,小家伙就已经跑没影了,只好又把手套放回到外屋的柜子上。
在丰市,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里点旺火。小美第一次随黎远山回回来过年时,对这个习俗感到挺新鲜的。不过到了第二、第三次,这种感觉就不那么的强烈了。
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欢闹的样子,她不觉想起了小时候过大年的事情。除夕一大早,院子里的小伙伴们都会穿上新衣服来她家串门,进门喊着:
“叔叔阿姨过年好!”
拜完年后,小美的妈妈会给每个孩子手里塞一块糖。然后,穿着新衣服的小美和妹妹也会跟着大家一起去邻居家串门,一圈下来,口袋里装满了糖块、杏干或是豆子等小零食。
中午,她和妹妹必须得赶回家吃饭。除夕这天,她爸会做大米饭和焖黄花鱼。平时家里很难吃上大米饭,黄花鱼更是难得一尝。
大年前几天,她爸早已经把黄花鱼炸得半熟了。有一年过年,小美偷偷跑到小凉房里尝了一点,因为她只用手指甲抠了一点,所以没有被发现。
鱼肉进嘴里的细腻,混合着油炸的香味,让小美差点忍不住想再多吃一点,但最后没敢再下手,万一被她妈发现就糟了。
“美儿、靓儿,你们知道过年为什么要吃鱼吗?”
她们哪里知道这些,家里一年才吃这么两小条鱼。见两个女儿不解地摇头,小美妈解释起来:
“鱼和‘余’是同音,所以咱们过年吃鱼就代表着年年有余,知道了吗?这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也是春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对于“年年有余”,她妈贯彻得很彻底,不管鱼有多大,够不够全家吃,总要留一小部分到下一顿或第二天再吃。
不过,她爸做的焖黄花鱼实在太好吃了,就算没有鱼肉,用汤汁泡米饭也非常美味,而她妈中午通常也不会再做其他多余的菜。
晚上,大白馍、豆包、年糕和炸油饼都是主食。全家人围坐在小炕桌前,一张不大的长方形紫红色木炕桌上,摆满了八九个凉菜热菜。她爸喝着小酒,孩子们喝着汽水等饮料,大家举杯共饮,说着团聚和祝福的话,场面十分热闹温馨。
等发完压岁钱,她和妹妹就出去找小伙伴玩了。她妈和大姐、二姐留在家里帮忙收拾餐桌,整理屋子。在新年钟声响起之前,大人们都会洗干净手脸,换上新衣服。
晚饭后开始准备包饺子,因为习俗12点放鞭炮、吃饺子,那时候,大人孩子都要守岁,困了就躺下小憩一会儿。凌晨两三点,她们姐妹还要起来准备包初一早上吃的饺子。
长大后,小美和二姐就成了包饺子的生力军。
饺子馅通常是羊肉胡萝卜的,胡萝卜提前用开水焯过,冻在小凉房里,硬邦邦的像冰球。切好的羊肉也是一样。她妈和的面总是特别硬,擀起来很吃力,姐妹俩只好轮流上阵。
“妈,您怎么每次把面都和得这么硬?”连平时好脾气的赵小莉都忍不住抱怨起来。
“就是,硬得像石头一样,真难擀!”
小美也跟着附和,结果引来了她妈的训斥:
“你懂什么?不和硬点的话,饺子皮塌了怎么办?饺子可是要放一晚上的,案板上多撒点面粉啊,千万别让饺子粘底了!”
每到过年,小美她妈总是家里最忙的那个。大人孩子的被褥外罩,铺盖了整年,都要拆下来在搓板上用肥皂或洗衣粉洗干净,然后拿到院子里晾干,最后再按原样缝好。
她妈最忙的时候,就是给大人和孩子做新衣服。家里除了赵锦城,都是女孩子,做衣服相对简单一些,通常都给她们做红条绒布的上衣。不过,小美总觉得那种红色俗气得让她难以忍受。
“怎么就你事多,你大姐、二姐,还有你妹妹们,谁都没说什么。”
对于三女儿不喜欢穿红色衣服这事,小美妈妈有些不理解,女孩子穿红色的衣服多好看,她怎么就这么与众不同呢?
“妈,明年能不能换个颜色?”赵小莉也提出了意见,“我们都长大了,穿这么鲜艳的红色。。。”
“商店里红灯芯绒布最便宜,一起买的话,还能更便宜一点。”她们的妈妈这才说出了实情。
等小美能自主买衣服后,她几乎没买过鲜红色的衣服,因为对那个颜色多少都有了心结。
丰市的习俗和九原差不多,毕竟都在同一个地区。除夕夜的家宴过后,全家人都穿戴好外套,戴上帽子和围巾去院子里看旺火。院子中央堆了一个大炉灶,里面红红火火,干木柴烧得正旺。
黎远山和黎大海在旺火前不时点燃一个大炮仗扔出去,暄暄和晓晓哥俩也时不时往旺火里丢几个小鞭炮,然后迅速躲到站在门口的大人身后。
“妈妈,快看!我爸放的烟花好好看!”
在孩子们兴奋的叫喊声中,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不断绽放,周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随着零点的钟声敲响,大人孩子互相拜年,道着“过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