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他将徐洛的来历说出来。
当众人得知徐洛居然连任何一座学校的学历都没有时。
直接亚麻呆住。
现在的中国人都这么牛逼了!
他们一直都认为只有西方人才对西方的经济学研究透彻,然而没想到现在冒出一个比他们年轻,思路却比他们还要开阔,研究方向比他们还要深入的东方年轻人!
更主要的是,这个年轻人居然没有任何的老师!
尽管他们很不想相信,可现在事实就摆在他们的眼前。
他们从这本书和这篇论文里没有找到任何一位经济学家的影子。
即便徐洛与保罗一起吃住半个月,而且还一起探讨各种问题,然而也摆脱了保罗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框架。
保罗见到大家沉默,接着说道:“我知道这很难让人相信,但纵观麻省过去的校友,也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人。”
“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他没有任何一所学校的学习经历,就将他拒之这些学校的大门外,否则我们将失去一位在经济学深有研究的年轻人。”
很多东西,年轻才是资本。
因为年轻就意味往后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就。
保罗是一位善于发现优秀人才的人,这与他为人处世的方式息息相关。
同时也是一位能够吸纳其他学派精华的大学问家,有爱才之心。
面对保罗提出的想法,众人一时间陷入沉默。
差不多一分钟后,才有人开口:“坦白说,这种经历确实很让我吃惊,或许他的确是个天才,但如果我们就这么草率的同意,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不错,我也是这么想的。”另外一人表态,“至少,我们不能光从论文和书籍来判断。”
“我也想亲眼当面见见这个年轻人,不过我更希望他的确是有真材实料,而不是蒙骗我们!”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都是希望能够当面考核徐洛。
毕竟众人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不希望受人蒙骗。
否则到时候对名誉是一种巨大的损失,甚至还很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人生。
保罗征得大家同意后,便通知徐洛来出版社。
因为他们将会在这里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审核会。
等徐洛赶到杂志社后,保罗就让人准备来一块黑板,并将办公室的门关上。
这让工作人员一头雾水。
不过也没有询问,因为在审核某些期刊的时候,审核团都可能会当面对作者考核。
徐洛一进到办公室,就看到是十二个人以严阵以待的架势坐在桌子前面。
保罗微笑着打招呼,“Ma,你来了,我给你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
随后逐一将这些人介绍给他认识。
都是经济学的专家,尽管这些人信奉的流派不一样,但在过去都拿出很多耀眼的成绩来。
介绍完了之后,才跟众人说道:“各位,这个年轻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和那篇论文的作者,Ma,来自香港。”
接着跟徐洛道:“我之所以把你找来,是因为我们需要对你的观点进行审核,如同做论文答辩那样。”
徐洛点头。
随后保罗先发问,他提出的问题并非是徐洛书籍和论文上的内容,而是他刚想到的。
面对他的问题,徐洛只是简单思考后,便回答出来。
保罗问完,下一个人接着问。
就像是闯关游戏那样,一关一关闯。
等到十二关都闯完,时间已经过去三个小时。
问题五花八门,覆盖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
这些问题没有难住徐洛,回答得依旧很完美。
问出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是这些教授们不学无术。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人们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去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
面对带着未来几十年经验的徐洛,这些困扰他们的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
并且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式以及模型也已经明朗。
好比这些人还在研究如何马丁·库帕是如何用跟砖头一样大的家伙打电话时,徐洛已经将几十年后手机的模样摆出来,并告诉他们是怎么做到,而且要怎么做的。
但徐洛并没有感到有多骄傲,因为这些都是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然而这些就已经足以折服这帮人。
等全部都问完后,保罗看向众人,“各位,我打算跟学校提议,破例将他招进学校,希望大家能够跟我联名申请。”
众人认真思考,随后点头赞同。
“这是个好主意,我愿意签名。”
“我也愿意。”
“算我一个!”
“……”
面对一个拥有真材实料的人,众人都起了招揽之心。
而且将来别人一提到他,就会想起是自己提名他才进入到这座学校里。
自己也算是对他有知遇之恩。
很快,保罗就写好一份申请,上面写着这是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其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很高深,希望学校能够将其录取之类的话。
写完后,一众教授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大名。
徐洛也很激动,本来他只是想着靠保罗混个名头,没想到对方会为自己申请进入学院。
若是能够通过,往后他的身份信息就可以多加一个【麻省理工学院】,若是再混一个经济学家的名头。
不敢说去任何国家都能横着走,但起码这层身份对他来说,是百利无一害。
他逐一将这些教授道谢。
感谢他们的帮助。
离开出版社后,保罗第一时间就把这封申请书提交给学校。
……
时间来到月号,星期一。
这天,对生活在波士顿的人来说,他们似乎正在亲眼目睹一个奇迹。
因为《波士顿环球报》报道:“麻省理工学院今日宣布:他们将破例录取一名对经济学深有研究的年轻人。”() ()
“据悉,这位名叫XuLuo的岁年轻人,虽然从未有过在任何大学上学的经历,但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轻松通过MIT的SAT考试、GPA分数考试及ACT成绩。”
“同时通过攻读硕士学位要求完成研究生教育计划规定的学分的课程,还通过获得博士学位需要完成的高深研究论文以及博士答辩。”
“因此,MIT不但破例将其招入学校,并破例为其授予博士学位,被称为‘从入学到毕业仅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的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名年轻的学者虽然没有任何学校学历,却出版一本被数位经济学家赞誉的学术类书籍和篇论文。”
“而且还得到哈佛与麻省理工数位教授的联名推荐……”
一时间,众人一片哗然。
甚至还有人以为自己看错了,毕竟MIT的录取可以说是极为严苛。
首先需要高中课程准备,标准化考试,还有学术成就,以及牛人推荐等等。
的确,现在的徐洛没有任何的学历证明。
然而他的学术研究却已经能够让麻省理工经济系与哈佛经济系的教授们联手推荐。
推荐信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无一不证明他已经通过这些人的考核。
同时出版的书籍和论文都证明他有真材实料。
其次,无论是SAT考试,还是GPA分数考试等内容,他都了然于胸,作答完全不成问题。
最后的学士学位他不但通过门课程,分的考试,那篇论文已经足以达到博士学位需要完成的考核。
而博士答辩,一般来说,是有-位答辩委员,就像做一次学术报告,学生报告完了,就是提问和讨论,然后是举手表决是否通过答辩,最后是鼓掌祝贺。
但他的博士答辩却多达位答辩委员。
并且他被保罗收为学生,师从保罗。
如此出色的成绩,MIT召开几次会议后,便决定通过申请,破格招他入学。
这段时间,他就一直在考这些东西。
不过他也仅仅只擅长于这方面,如果是去考别的,他连小白都算不上。
除了《波士顿环球报》外,此事也得到哈佛与MIT经济系教授的准确答复,表示确实有这么一个人。
得知此事后,波士顿人直接亚麻呆住。
而且这件事情也引得《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争相报道。
随着这几大报纸的传播,引得无数人惊呼:难道这就是天才?
此刻的徐洛正在MIT校园内接受采访。
眼前的是无数的媒体记者和一些闻风而来的吃瓜群众。
将他整个人围得水泄不通。
“请问Ma,你真的从未有过任何学校的上学经历吗?”一名记者问道
徐洛看了他一眼,“不,我现在已经有了,正是MIT经济系。”
那名记者还要提问,徐洛摆手,“先生们女士们,感谢你们能够来采访我,不过我并不是什么天才,我只是用大家睡觉的时间来阅读书籍。”
“同时年龄也不是限定一切的根本原因,比如麦克斯韦的《电磁学通论》发表之时,他只有岁。”
“再比如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他岁就发表硕士论文《继电器和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
“在这里,我想借助这个机会,向我的老师,尊敬的保罗·萨缪尔森先生致以最真诚的感谢,是他力排众议,极力帮我申请加入MIT。”
在他说话的间隙,记者们的闪光灯咔咔闪个不停。
“也是他帮我审核我的书籍和论文,同时也感谢那些帮助我的教授们,同时也感谢MIT为我而破例。”
“我为成为MIT的一份子而骄傲,也为成为保罗·萨缪尔森先生的学生而骄傲,更为MIT授予我的学士学位而骄傲,谢谢大家。”
他朝众人鞠了一躬,便转身离开。
今天的采访很快就通过各大报社传遍美国。
再次让无数人直呼不可思议。
同时发行范围广的《星岛日报》也在香港发表这篇报道。
如此突然的一幕,让本来已经乱成一锅粥的报坛骤然安静下来。
之所以说是乱成一锅粥,是因为徐洛不在香港的这段时间,各大报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疯狂展开对《民生》的打压。
带头元帅的是《东方日报》,左右大将是《星岛日报》与《明报》,剩下的各家就跟着一块儿厮杀。
大家都视《民生》为死敌。
而徐洛做商业不存在什么得罪人不得罪人,因为商场如战场,千军万马冲杀着各个行业,最终能登顶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
所谓的人情世故是建立在你有那个能力和那个手段之上。
如果做生意总是怕得罪人,一味想着和气生财,早就被人吃得渣都不剩。
反正他在收费市场分不到那块蛋糕,干脆将台子掀了,大家先打一顿,然后再坐下来分蛋糕。
更别说他要的是短时间吸纳用户,那自然是直接免费。
但不管各大报业怎么打压,《民生》依旧坚定不移的烧钱。
并且还各种爆料自家老板的‘黑料’。
本来大家正厮杀得挺欢,结果没想到《星岛日报》居然报道徐洛获得MIT经济学博士的新闻。
头版正是他那张俊脸。
看完报纸上的内容后。
一时间,所有报业集体傻眼。
不是说这货是游水来的江湖骗子吗?
怎么转个身的功夫,人跑到美国拿博士学位了?
这家伙到底是什么来路?
而林建仁在徐洛的吩咐下,调转枪口对准《东方日报》开炮,公开质疑他们的的公信力,并称他们故意杜撰事实、编造谣言。
毕竟最开始报道徐洛是游水来的正是这家报纸。
看到《民生》的抨击后,马亭强还有些不太能接受现实。
此刻的他,满脑袋都是问号……
当众人得知徐洛居然连任何一座学校的学历都没有时。
直接亚麻呆住。
现在的中国人都这么牛逼了!
他们一直都认为只有西方人才对西方的经济学研究透彻,然而没想到现在冒出一个比他们年轻,思路却比他们还要开阔,研究方向比他们还要深入的东方年轻人!
更主要的是,这个年轻人居然没有任何的老师!
尽管他们很不想相信,可现在事实就摆在他们的眼前。
他们从这本书和这篇论文里没有找到任何一位经济学家的影子。
即便徐洛与保罗一起吃住半个月,而且还一起探讨各种问题,然而也摆脱了保罗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框架。
保罗见到大家沉默,接着说道:“我知道这很难让人相信,但纵观麻省过去的校友,也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人。”
“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他没有任何一所学校的学习经历,就将他拒之这些学校的大门外,否则我们将失去一位在经济学深有研究的年轻人。”
很多东西,年轻才是资本。
因为年轻就意味往后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就。
保罗是一位善于发现优秀人才的人,这与他为人处世的方式息息相关。
同时也是一位能够吸纳其他学派精华的大学问家,有爱才之心。
面对保罗提出的想法,众人一时间陷入沉默。
差不多一分钟后,才有人开口:“坦白说,这种经历确实很让我吃惊,或许他的确是个天才,但如果我们就这么草率的同意,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不错,我也是这么想的。”另外一人表态,“至少,我们不能光从论文和书籍来判断。”
“我也想亲眼当面见见这个年轻人,不过我更希望他的确是有真材实料,而不是蒙骗我们!”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都是希望能够当面考核徐洛。
毕竟众人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不希望受人蒙骗。
否则到时候对名誉是一种巨大的损失,甚至还很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人生。
保罗征得大家同意后,便通知徐洛来出版社。
因为他们将会在这里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审核会。
等徐洛赶到杂志社后,保罗就让人准备来一块黑板,并将办公室的门关上。
这让工作人员一头雾水。
不过也没有询问,因为在审核某些期刊的时候,审核团都可能会当面对作者考核。
徐洛一进到办公室,就看到是十二个人以严阵以待的架势坐在桌子前面。
保罗微笑着打招呼,“Ma,你来了,我给你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
随后逐一将这些人介绍给他认识。
都是经济学的专家,尽管这些人信奉的流派不一样,但在过去都拿出很多耀眼的成绩来。
介绍完了之后,才跟众人说道:“各位,这个年轻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和那篇论文的作者,Ma,来自香港。”
接着跟徐洛道:“我之所以把你找来,是因为我们需要对你的观点进行审核,如同做论文答辩那样。”
徐洛点头。
随后保罗先发问,他提出的问题并非是徐洛书籍和论文上的内容,而是他刚想到的。
面对他的问题,徐洛只是简单思考后,便回答出来。
保罗问完,下一个人接着问。
就像是闯关游戏那样,一关一关闯。
等到十二关都闯完,时间已经过去三个小时。
问题五花八门,覆盖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
这些问题没有难住徐洛,回答得依旧很完美。
问出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是这些教授们不学无术。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人们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去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
面对带着未来几十年经验的徐洛,这些困扰他们的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
并且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式以及模型也已经明朗。
好比这些人还在研究如何马丁·库帕是如何用跟砖头一样大的家伙打电话时,徐洛已经将几十年后手机的模样摆出来,并告诉他们是怎么做到,而且要怎么做的。
但徐洛并没有感到有多骄傲,因为这些都是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然而这些就已经足以折服这帮人。
等全部都问完后,保罗看向众人,“各位,我打算跟学校提议,破例将他招进学校,希望大家能够跟我联名申请。”
众人认真思考,随后点头赞同。
“这是个好主意,我愿意签名。”
“我也愿意。”
“算我一个!”
“……”
面对一个拥有真材实料的人,众人都起了招揽之心。
而且将来别人一提到他,就会想起是自己提名他才进入到这座学校里。
自己也算是对他有知遇之恩。
很快,保罗就写好一份申请,上面写着这是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其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很高深,希望学校能够将其录取之类的话。
写完后,一众教授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大名。
徐洛也很激动,本来他只是想着靠保罗混个名头,没想到对方会为自己申请进入学院。
若是能够通过,往后他的身份信息就可以多加一个【麻省理工学院】,若是再混一个经济学家的名头。
不敢说去任何国家都能横着走,但起码这层身份对他来说,是百利无一害。
他逐一将这些教授道谢。
感谢他们的帮助。
离开出版社后,保罗第一时间就把这封申请书提交给学校。
……
时间来到月号,星期一。
这天,对生活在波士顿的人来说,他们似乎正在亲眼目睹一个奇迹。
因为《波士顿环球报》报道:“麻省理工学院今日宣布:他们将破例录取一名对经济学深有研究的年轻人。”() ()
“据悉,这位名叫XuLuo的岁年轻人,虽然从未有过在任何大学上学的经历,但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轻松通过MIT的SAT考试、GPA分数考试及ACT成绩。”
“同时通过攻读硕士学位要求完成研究生教育计划规定的学分的课程,还通过获得博士学位需要完成的高深研究论文以及博士答辩。”
“因此,MIT不但破例将其招入学校,并破例为其授予博士学位,被称为‘从入学到毕业仅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的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名年轻的学者虽然没有任何学校学历,却出版一本被数位经济学家赞誉的学术类书籍和篇论文。”
“而且还得到哈佛与麻省理工数位教授的联名推荐……”
一时间,众人一片哗然。
甚至还有人以为自己看错了,毕竟MIT的录取可以说是极为严苛。
首先需要高中课程准备,标准化考试,还有学术成就,以及牛人推荐等等。
的确,现在的徐洛没有任何的学历证明。
然而他的学术研究却已经能够让麻省理工经济系与哈佛经济系的教授们联手推荐。
推荐信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无一不证明他已经通过这些人的考核。
同时出版的书籍和论文都证明他有真材实料。
其次,无论是SAT考试,还是GPA分数考试等内容,他都了然于胸,作答完全不成问题。
最后的学士学位他不但通过门课程,分的考试,那篇论文已经足以达到博士学位需要完成的考核。
而博士答辩,一般来说,是有-位答辩委员,就像做一次学术报告,学生报告完了,就是提问和讨论,然后是举手表决是否通过答辩,最后是鼓掌祝贺。
但他的博士答辩却多达位答辩委员。
并且他被保罗收为学生,师从保罗。
如此出色的成绩,MIT召开几次会议后,便决定通过申请,破格招他入学。
这段时间,他就一直在考这些东西。
不过他也仅仅只擅长于这方面,如果是去考别的,他连小白都算不上。
除了《波士顿环球报》外,此事也得到哈佛与MIT经济系教授的准确答复,表示确实有这么一个人。
得知此事后,波士顿人直接亚麻呆住。
而且这件事情也引得《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争相报道。
随着这几大报纸的传播,引得无数人惊呼:难道这就是天才?
此刻的徐洛正在MIT校园内接受采访。
眼前的是无数的媒体记者和一些闻风而来的吃瓜群众。
将他整个人围得水泄不通。
“请问Ma,你真的从未有过任何学校的上学经历吗?”一名记者问道
徐洛看了他一眼,“不,我现在已经有了,正是MIT经济系。”
那名记者还要提问,徐洛摆手,“先生们女士们,感谢你们能够来采访我,不过我并不是什么天才,我只是用大家睡觉的时间来阅读书籍。”
“同时年龄也不是限定一切的根本原因,比如麦克斯韦的《电磁学通论》发表之时,他只有岁。”
“再比如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他岁就发表硕士论文《继电器和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
“在这里,我想借助这个机会,向我的老师,尊敬的保罗·萨缪尔森先生致以最真诚的感谢,是他力排众议,极力帮我申请加入MIT。”
在他说话的间隙,记者们的闪光灯咔咔闪个不停。
“也是他帮我审核我的书籍和论文,同时也感谢那些帮助我的教授们,同时也感谢MIT为我而破例。”
“我为成为MIT的一份子而骄傲,也为成为保罗·萨缪尔森先生的学生而骄傲,更为MIT授予我的学士学位而骄傲,谢谢大家。”
他朝众人鞠了一躬,便转身离开。
今天的采访很快就通过各大报社传遍美国。
再次让无数人直呼不可思议。
同时发行范围广的《星岛日报》也在香港发表这篇报道。
如此突然的一幕,让本来已经乱成一锅粥的报坛骤然安静下来。
之所以说是乱成一锅粥,是因为徐洛不在香港的这段时间,各大报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疯狂展开对《民生》的打压。
带头元帅的是《东方日报》,左右大将是《星岛日报》与《明报》,剩下的各家就跟着一块儿厮杀。
大家都视《民生》为死敌。
而徐洛做商业不存在什么得罪人不得罪人,因为商场如战场,千军万马冲杀着各个行业,最终能登顶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
所谓的人情世故是建立在你有那个能力和那个手段之上。
如果做生意总是怕得罪人,一味想着和气生财,早就被人吃得渣都不剩。
反正他在收费市场分不到那块蛋糕,干脆将台子掀了,大家先打一顿,然后再坐下来分蛋糕。
更别说他要的是短时间吸纳用户,那自然是直接免费。
但不管各大报业怎么打压,《民生》依旧坚定不移的烧钱。
并且还各种爆料自家老板的‘黑料’。
本来大家正厮杀得挺欢,结果没想到《星岛日报》居然报道徐洛获得MIT经济学博士的新闻。
头版正是他那张俊脸。
看完报纸上的内容后。
一时间,所有报业集体傻眼。
不是说这货是游水来的江湖骗子吗?
怎么转个身的功夫,人跑到美国拿博士学位了?
这家伙到底是什么来路?
而林建仁在徐洛的吩咐下,调转枪口对准《东方日报》开炮,公开质疑他们的的公信力,并称他们故意杜撰事实、编造谣言。
毕竟最开始报道徐洛是游水来的正是这家报纸。
看到《民生》的抨击后,马亭强还有些不太能接受现实。
此刻的他,满脑袋都是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