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小说家正文卷第五百零三章大秦学宫秦王政从身前条案上拿过一卷明显翻阅过多次,颇有痕迹的文书,递于身侧不远处的少府令赵高,其人躬身上前,双手接过,行下厅殿,交给廷尉王绾。

    廷尉王绾、长史李斯先是一礼,而后,二人共同执这卷文书,能够令大王难以下定决断的文书,能够令大王甚是趋向于完全罢黜上将军桓齮的文书。

    二人心中均好奇不已,更何况,事情还牵扯到道武真君,于此人,大王器重之,朝野均知,只是想不到,连他的一卷文书,大王都如此对待。

    而根据他们对大王的了解,看来事情的根源就出现在这卷文书上了。

    “这……,武真君之言……实在是我等远不及也!”

    二人共同手持的这卷文书之上,字数并不多,聊聊数百字,但就是这数百字中,却内蕴非凡的讯息,针对上将军桓齮的处理,不过寥寥数十言。

    但其后所言论的东西,却非常人能够思忖,非普通人能够触及,若然这卷文书上所言的事物真的可以出现,而且真的可以发挥如此效果。

    那么,对于秦国,乃至于整个诸夏,影响都是空前的。

    二人阅览的速度很快,聊聊数百字,寻常时候,百十个呼吸便可看完,但这卷文书执在手中已然逐渐超过一炷香了,二人相视一眼,没有出言,继续细细斟酌文书之语。

    神色不住有些变化,时而惊叹,时而惊异,时而感慨,时而唏嘘……

    “昔者,文信候在渭水南岸有文信学宫,其人离开咸阳后,文信学宫便是废弃了。同时,在雍都故宫,长信侯当初为了媲美文信候,亦是设立长信学宫,虽沐猴而冠,但这两个学宫的确规模不小。”

    “是故,武真君之言,上将军桓齮年岁老迈,不复继续征战,当罢黜所有爵位,贬为庶人,以做他用,老秦人征战一生,年老耕作田亩,浪费也。”

    “中枢重臣辛劳一生,年老赋闲在家,浪费也,所以,武真君提议,将文信学宫重新改造,使其成为专职教养大秦郡县、中枢之人之所,将长信学宫重新改造,使其成为专职教养大秦军中要职之人之所!”

    秦王政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王弟这卷文书的时候,就惊为天人,学宫之事,三代以来便是存在,但各国学宫的存在,除了魏国的西河学宫,大都是奉养名士,以其得一个好名声。

    晋阳之战后,魏国在西河之地设立的西河学宫,当是魏文侯亲自请出儒家孔丘的弟子子夏,坐镇于此,而后传道授业,方有后来的公羊高、谷梁赤、田子方、吴起、乐羊、西门豹……

    虽然西河学宫很快就消失不见,但其影响力却远至齐国,是故,齐王在稷门设立稷下学宫,奉养名士百家,虽厚待那些百家名士,但那些名士却罕有入中枢为官者。

    故而,数十年来,随着燕国伐齐,齐国稷下学宫也为之衰落。

    还有赵高的陉城书馆、韩国的太学、楚国的官学等等,大都此类,虽名士不少,但能够堪为旷世大才的却一个都没有。

    王弟在文书里面有过断言:学宫之事,国之根基也。

    此语自己初觉有些夸大,但后来细细一想,又联系秦国百年霸业始终,又翻阅三代以来诸多典籍,霸业因何而兴起?

    因为人才!

    人才从哪里来?

    自然是有高人培养而来!

    孝公以来,《求贤令》下,山东列国的士子纷纷入秦,以至于百多年来,秦国的中枢重臣六层以上都是外来士子,看似无所忧。

    但倘若有一天,秦国一天下之后,六国士子不远入秦,期时,秦国又该如何?是而,秦国须得有自己的教养体系,须得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真真正正的人才培养体系,而非稷下学宫、各国官学、太学那般的虚名之宫,以秦廷老迈、闲散文武重臣为源头,他们一生文武,一身宝物,正该传承后人,遗泽大秦。

    此事若成,只消五年、十年,大秦当有自己的人才基地,当有自己的文武重臣基地,而且,君王只需要牢牢把握此学宫,晋升之要握在手中,便可中央集权,避免数百年前晋国的悲剧。

    这一点,王弟是真真切切说道自己心坎里去了,对于大才,自己一直是苛求的,而且秦国本土无大才,多从山东六国招贤。

    但招贤而来的大才,一开始用的时候,往往惊疑居多,否则,历代先王也不会对赢秦一族的族人这般厚待,只消有些才能,便会赋予高位。

    非为轻视,而是国之根本,必须如此,外人终究比不得家族之人,外界诸人只知晓自己信任王弟,但王弟有这个资格让自己信任,让自己重视。() ()

    若然秦国也拥有自己一套完美的教养之地,一切种种,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那么,使用起来,就方便太多了,也不会顾虑太多。

    更有一点,那边是集权!

    尤其是对于军伍的掌控集权,如今的大秦军中,多以蒙氏一族、王氏一族为首,赢秦一族暂无那般的领军大才,倘若有那般学宫,那么,无论他们出身如何,都将只属于自己。

    “具体之细节,武真君在文书之中,未有多言,但想来你们也能够窥得一隅,待武真君归咸阳,当再行细谈。”

    “然则,此事若可,上将军桓齮当归,你等以为如何?”

    秦王政也不着急,自己第一次阅览那卷文书的时候,曾花费不亚于半个时辰,如今二人不过阅览一炷香多点,不算什么。

    己身从条案后起身,自顾的在上首来回而动,扫视着下首二人陷入沉思,当即轻语而道,相较之大秦万年基业,区区一个桓齮不算什么。

    “武真君之提议,大益秦国,我等如何不知。”

    “然真若设立军政文武学宫,怕是以桓齮上将军败军辱国之名,还不能够担起大任!”

    数息之后,廷尉王绾与长史李斯再次相视一眼,文书之言,的确大开眼界,而且身为中枢重臣,更是清晰知晓设立学宫之后的好处,尤其是对于大王的好处。

    不然,大王也不会今日在这里征询他们,亦或者,大王心中已经有了抉择,但此事虽上佳,但以一位败军之上将军,恐不能够服众,更不能够但此重任。

    “那是自然。”

    秦王政点头而应,此等国之重宝自是不可能给予桓齮掌控,上将军桓齮不过是一个引子罢了,既然廷尉二人无异议,接下来便是要等待王弟归来,拟定细节,徐徐图之。

    “如此,廷尉当拟定文书,上承相邦府,回应赵国使者,寡人欲要上将军桓齮安稳归来!”

    事必,秦王政示意身侧的少府令赵高收回那卷文书,同时口令而下。若非王弟之言,上将军桓齮自己并不打算换回,败军辱国之将,殒命沙场是最好的结局。

    “喏!”

    王绾拱手而应。

    数息之后,将那卷文书交于少府令赵高,二人没有在厅殿多做停留,徐徐退出兴乐宫。

    ******

    “九公子真的不考虑换乘驷马高车?”

    入秦国境内,驰道平坦,若是马匹全力而今,速度当不过三五日可至咸阳,但……看着在炎炎夏日下,那个仍在老旧铁车内的贵公子,周清踏步而动,徐徐而言。

    脚下紫光闪烁,看似动作极为缓慢,但每一步迈出,都足以跟着上身侧这架老旧铁车,粗布麻衣加身,头顶着锅盖一般的遮阳伞,仍旧静静站立者。

    其神色苍白,精气神损耗不小,额头之上汗水垂落,仍旧只手扶着车驾柱子,任凭前方的御者驾驭,一路之上,周清也已经多次言语,换成驷马高车,可惜都被其拒绝。

    “武真君好意,非心领也。”

    “然韩车韩衣,韩人本色也。”

    从新郑而出,乘着这架老旧铁车,已经行进五六日了,但距离函谷关都有相当远的一段距离,韩非头颅微转,轻语一声,面上闪过一丝轻笑。

    “九公子其实无需如此。”

    “《韩非子》之书已经流传咸阳上下,韩非之才更是得大王信任,或许,你此行入秦,决意不会助力秦国,决意不会为秦国献出一策。”

    “但你终究与新郑的那些韩国人不同,韩非是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无所不能的神祗,韩国现在的局面非你之过!”

    周清轻叹一声,于韩非所言所行,自己亦是没有任何办法,此人出新郑之后,就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往昔新郑紫兰轩内,那个运筹帷幄的翩翩贵公子不存。

    转而代之,则是一位神情冷酷,言简意赅的粗布麻衣汉子,终日待在老旧铁车上,坚守着自己所认为应该坚守的东西。

    只可惜,口中之言流出,没有引起任何反应,韩非整个人依靠在那铁车的柱子上,鼻息间隐约有些鼾声,感此,屈指一点,便是一道玄牝之力没入其身,滋养其身。

    脚下紫光一闪,消失在外界天地,复归前面行走的驷马高车之内,这般的行进速度,想要赶至咸阳,还得十天左右。

    。m.

章节目录

秦时小说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偶米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偶米粉并收藏秦时小说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