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郡地处凉州的最南边,北边与陇西、汉阳交界,东边与汉中相邻,南边与广汉郡接壤。
与汉中一样,武都郡同样也是战略要地,乃是扼守西部三州的南北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若要从关中通过散关南下,武都乃是必经之路,从武都南下经阳平关才能抵达益州。
若要从益州通过阳平关北上,武都同样也是必经之路,需要从武都北上散关才能抵达关中。
同样,若要从凉州通往益州,武都依然是必经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都郡的战略位置甚至比汉中还要重要,至少对于如今的刘裕和大秦来说是这样的。
刘裕若要攻略益州,必须先占据武都、然后才能南下。
而要占据武都,就必须先击败吕光的大军,才可以保障粮道的畅通。
同样的,秦军若要威胁关中,散关就不能不考虑。
而要攻打散关,就必须先击败刘裕的大军,否则根本行不通。
对吕光和刘裕来说,彼此都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双方都必须先置对方于死地才行。
自从吕光派出姚氏兄弟率领两万羌骑北上支援狄道以后,吕光、杨大眼、符法就率领八万大军一路后撤,刘裕则率领大军穷追不舍。
一直到了河池地界,刘裕才率领大军停了下来,开始派出军队攻打附近的城池,并构筑粮道。
吕光诱敌深入的计划落空,便在符法的建议下,转而主动进攻。
符法认为,刘裕派出军队攻打附近城池,其兵力就会被削弱。
而吕光大军只需要趁此机会攻其主力,定可大获全胜,吕光认可了这一计划。
为此,吕光作足了准备,开始计划主动进攻,最终双方在河池地界爆发了一场大战。
河池是位于武都东部的中心城池,乃是下辨的东部门户,同时也是从散关到阳平关的必经之路。
吕光、刘裕谁先占据河池,谁就能赢得主动权。
但在吕光的原定计划中,河池却是要被放弃的,毕竟下辨才是他的大本营。
然而,刘裕就在距离河阳以东六十里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扎了一座大营。
吕光没办法,只能停在河池,并派出斥候探查敌情。
刘裕以朱龄石、朱超石为偏师,分别率领一万大军,前往进攻附近的城池。
在分兵之后,刘裕主力只剩下了五万人,分别由刘裕、王镇恶、王仲德、蒯恩、胡藩统帅。
刘裕大军在这里驻扎了大约十天,一边等待后勤跟上,一边等待着两路偏师的结果。
吕光则在符法的建议下,随即选定日期,然后向刘裕大营发动进攻。
吕光分别以杨大眼为左军,符法为右军,自己亲率四万主力为中军。
八万秦军被一分为三,分别攻打刘裕大营的三个方向,企图一举突破。
刘裕这边则是在察觉到秦军的动向后,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只是在营中进行坚守。
秦军在距离仅仅一百步的地方停了下来,先是射出了无数轮箭矢,对刘裕大军进行火力压制。() ()
与此同时,吕光、杨大眼、符法分别派出步兵清理路障,最后在付出一定的代价后攻破了三座营门。
刘裕大军本想守住营门,无奈被对方攻破,双方便在营门口爆发了大战。
面对秦军的猛攻,刘裕并没有慌乱,而是亲自指挥三万大军在西门进行抵挡。
除此以外,王镇恶、王仲德分别统帅一万人,在南北两边抵挡杨大眼和符法。
刘裕亲率蒯恩、胡藩,带着三万主力抵挡吕光的中军,双方打得旗鼓相当,不分上下。
大战中,刘裕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相对于双方七万大军来说,营门实在太过窄小,吕光主力虽然兵力多了一万,但并没有优势。
双方在营门口进行争夺,大战正酣之时,甚至连营地的栅栏都被推倒了。
吕光见此情形,所幸下令让四万主力采用中路防守,两翼猛攻的策略。
面对刘裕亲自率军上阵,吕光这边的中军并不占据优势,因此准备从两翼进行突破。
然而刘裕中军的两翼,分别由蒯恩、胡藩两员猛将统兵,战斗力同样强大。
反观吕光这边,除了吕光之外并没有什么名将,更没有匹敌蒯恩、胡藩的猛将。
因此,随着战况越来越激烈,吕光军反而是落入了下风。
另一边,杨大眼统帅两万大军,正在猛攻由王镇恶率部镇守的北门。
杨大眼乃是氐族第一猛将,勇冠三军,所部战斗力极为强大。
反观王镇恶所部人少,只有一万人,和杨大眼在兵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虽然王镇恶用兵有方,但自身并不是猛将,因此只能抵挡并不能击退杨大眼军的进攻。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大战中,王镇恶军被打得节节败退。
随着杨大眼军进入大营的人越来越多,北门随即失守,双方便进入大营继续展开战斗。
另一边,符法统帅的两万大军,正在猛攻由王仲德率部镇守的南门。
王仲德不仅是参军,同时也是一员名将,用兵并不比王镇恶差。
反观符法也是用兵有方,文武双全,但也不是什么猛将。
双方半斤八两,唯独符法军人多,因此占据上风。
此时从整体战局上来看,三处战场,刘裕军面对吕光军占据上风,杨大眼军压制王镇恶军,符法军与王仲德军五五开。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北门进入大营的杨大眼军越来越多,王镇恶军抵挡得也越来越吃力。
倘若王镇恶所部被击溃的话,杨大眼的大军就会长驱直入,然后进攻刘裕主力的侧翼。
一旦如此,刘裕必败,甚至大军就此覆灭了也说不定。
但名将之所以被称为名将,就是能够做到常人所不能及之事,王镇恶便是如此。
他命人猛敲战鼓,然后亲自上阵,一直到身中数创了也不退。
王镇恶麾下的将士受到了主将的感染,便拼死一战,竟然挡住了杨大眼大军的进攻。
与汉中一样,武都郡同样也是战略要地,乃是扼守西部三州的南北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若要从关中通过散关南下,武都乃是必经之路,从武都南下经阳平关才能抵达益州。
若要从益州通过阳平关北上,武都同样也是必经之路,需要从武都北上散关才能抵达关中。
同样,若要从凉州通往益州,武都依然是必经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都郡的战略位置甚至比汉中还要重要,至少对于如今的刘裕和大秦来说是这样的。
刘裕若要攻略益州,必须先占据武都、然后才能南下。
而要占据武都,就必须先击败吕光的大军,才可以保障粮道的畅通。
同样的,秦军若要威胁关中,散关就不能不考虑。
而要攻打散关,就必须先击败刘裕的大军,否则根本行不通。
对吕光和刘裕来说,彼此都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双方都必须先置对方于死地才行。
自从吕光派出姚氏兄弟率领两万羌骑北上支援狄道以后,吕光、杨大眼、符法就率领八万大军一路后撤,刘裕则率领大军穷追不舍。
一直到了河池地界,刘裕才率领大军停了下来,开始派出军队攻打附近的城池,并构筑粮道。
吕光诱敌深入的计划落空,便在符法的建议下,转而主动进攻。
符法认为,刘裕派出军队攻打附近城池,其兵力就会被削弱。
而吕光大军只需要趁此机会攻其主力,定可大获全胜,吕光认可了这一计划。
为此,吕光作足了准备,开始计划主动进攻,最终双方在河池地界爆发了一场大战。
河池是位于武都东部的中心城池,乃是下辨的东部门户,同时也是从散关到阳平关的必经之路。
吕光、刘裕谁先占据河池,谁就能赢得主动权。
但在吕光的原定计划中,河池却是要被放弃的,毕竟下辨才是他的大本营。
然而,刘裕就在距离河阳以东六十里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扎了一座大营。
吕光没办法,只能停在河池,并派出斥候探查敌情。
刘裕以朱龄石、朱超石为偏师,分别率领一万大军,前往进攻附近的城池。
在分兵之后,刘裕主力只剩下了五万人,分别由刘裕、王镇恶、王仲德、蒯恩、胡藩统帅。
刘裕大军在这里驻扎了大约十天,一边等待后勤跟上,一边等待着两路偏师的结果。
吕光则在符法的建议下,随即选定日期,然后向刘裕大营发动进攻。
吕光分别以杨大眼为左军,符法为右军,自己亲率四万主力为中军。
八万秦军被一分为三,分别攻打刘裕大营的三个方向,企图一举突破。
刘裕这边则是在察觉到秦军的动向后,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只是在营中进行坚守。
秦军在距离仅仅一百步的地方停了下来,先是射出了无数轮箭矢,对刘裕大军进行火力压制。() ()
与此同时,吕光、杨大眼、符法分别派出步兵清理路障,最后在付出一定的代价后攻破了三座营门。
刘裕大军本想守住营门,无奈被对方攻破,双方便在营门口爆发了大战。
面对秦军的猛攻,刘裕并没有慌乱,而是亲自指挥三万大军在西门进行抵挡。
除此以外,王镇恶、王仲德分别统帅一万人,在南北两边抵挡杨大眼和符法。
刘裕亲率蒯恩、胡藩,带着三万主力抵挡吕光的中军,双方打得旗鼓相当,不分上下。
大战中,刘裕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相对于双方七万大军来说,营门实在太过窄小,吕光主力虽然兵力多了一万,但并没有优势。
双方在营门口进行争夺,大战正酣之时,甚至连营地的栅栏都被推倒了。
吕光见此情形,所幸下令让四万主力采用中路防守,两翼猛攻的策略。
面对刘裕亲自率军上阵,吕光这边的中军并不占据优势,因此准备从两翼进行突破。
然而刘裕中军的两翼,分别由蒯恩、胡藩两员猛将统兵,战斗力同样强大。
反观吕光这边,除了吕光之外并没有什么名将,更没有匹敌蒯恩、胡藩的猛将。
因此,随着战况越来越激烈,吕光军反而是落入了下风。
另一边,杨大眼统帅两万大军,正在猛攻由王镇恶率部镇守的北门。
杨大眼乃是氐族第一猛将,勇冠三军,所部战斗力极为强大。
反观王镇恶所部人少,只有一万人,和杨大眼在兵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虽然王镇恶用兵有方,但自身并不是猛将,因此只能抵挡并不能击退杨大眼军的进攻。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大战中,王镇恶军被打得节节败退。
随着杨大眼军进入大营的人越来越多,北门随即失守,双方便进入大营继续展开战斗。
另一边,符法统帅的两万大军,正在猛攻由王仲德率部镇守的南门。
王仲德不仅是参军,同时也是一员名将,用兵并不比王镇恶差。
反观符法也是用兵有方,文武双全,但也不是什么猛将。
双方半斤八两,唯独符法军人多,因此占据上风。
此时从整体战局上来看,三处战场,刘裕军面对吕光军占据上风,杨大眼军压制王镇恶军,符法军与王仲德军五五开。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北门进入大营的杨大眼军越来越多,王镇恶军抵挡得也越来越吃力。
倘若王镇恶所部被击溃的话,杨大眼的大军就会长驱直入,然后进攻刘裕主力的侧翼。
一旦如此,刘裕必败,甚至大军就此覆灭了也说不定。
但名将之所以被称为名将,就是能够做到常人所不能及之事,王镇恶便是如此。
他命人猛敲战鼓,然后亲自上阵,一直到身中数创了也不退。
王镇恶麾下的将士受到了主将的感染,便拼死一战,竟然挡住了杨大眼大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