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
此地实乃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扼守在江陵、襄阳之间,且地形十分复杂。
就在当阳城南有一条河流横在那里,河上有一座桥,名曰当阳桥。
而在当阳城西北有一座山,在山的东边有一个坡,名曰长坂坡!
正因为有当阳桥和长坂坡的存在,当阳此地堪称是易守难攻,也因此我和鲁肃先后都对攻下此城感到过忧虑。
然而当阳的守将—孟达也确实是能力一般,此人手里有一万大军,可他在到来后却只是在城中按兵不动。
要知道当阳距离江陵只有一百五十里,距离夷陵却也只有二百里,孟达却是不思攻取夷陵以解蜀军眼下的困境!
这是因为孟达知道吴军人多,他自己却只有一万大军,他担心在他离开后被吴军轻易地夺取当阳。
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孟达用兵只知道循规蹈矩便已经落了下乘。
由此可见,孟达也确实无甚大才,仅仅只是靠了法正的关系才当上将军罢了。
孟达(?-年),字子度,本字子敬。
司隶扶风郡平陵县人,东汉凉州刺史孟他之子,三国时期将领。
孟达自幼精明强悍,有胆有识,精通文史。
其自幼入蜀,初为益州牧刘璋部下战将。
后投靠刘备,入四川时,任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年),孟达奉刘备之命,从湖北秭归县北上攻打房陵,占据房陵。
后因惧怕不救关羽之罪,又恨刘备义子刘封恃权欺凌,遂于延康元年(年)率部四千多家归降曹魏。
魏王曹丕拜其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委任孟达为新城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多次去信阐明利害,招其归蜀,孟达反复思虑,举棋不定。
魏太守素与孟达不和,数次密表其与蜀潜通,魏明帝曹叡一面写信给孟达,稳住阵局,一面命骠骑将军司马懿率兵征讨,孟达遂举后叛魏。
孟达与司马懿激战日后,其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为司马懿所诱开城出降。
孟达退守旬阳,由于粮草殆尽,而兵败身死。
………
和历史上一样,这一世的孟达依旧是镇守一地,且都是镇守在南郡周边。
而且巧合的是,这一世孟达奉命镇守的当阳城也和历史上的新城郡地形相当,一样都是依山傍水的兵家形胜之地!
另一世,孟达在最后关头,其对手正是司马懿。
而这一世,孟达现如今屯兵在蜀军主力的侧翼,其对手赫然是孙策、鲁肃!
事实上,早在孟达来到当阳的那天,孟达便已经明白了自己即将要面临的局势。
尤其是北边的蜀军主力正和吴军对峙,这一场旷世大战都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呢,偏偏由他镇守的当阳却又是十分地重要。
倘若南边的吴军偏师杀到,那么孟达就务必要坚守到底,否则蜀军主力必然就完蛋了!
可想而知,如今的孟达面临的压力有多大,也难怪他自到来后一直按兵不动了。
事实上,孟达在率军到来后也并非毫无作为,相反他的准备还颇为充分。
一是孟达将麾下一万大军分为了三部,其中一千人驻守在北边的长坂坡,一方面随时接应北边到来的运粮队,另一方面也是准备在事不可为之时向襄阳求援。() ()
另有一千人驻守在南边的当阳桥,一方面警戒吴军到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扼守此处。
至于剩下的八千主力,孟达安排了五千人在城内驻守,另外三千人则是由其麾下别部司马—邓贤统领驻扎在城外,与其互为犄角。
二是孟达自感兵力不足,于是下令招兵买马,以此扩充自己的防守力量。
然而当阳此地位于南郡北部,且与襄阳郡毗邻,此地百姓大多心系于吴国,因此鲜有人愿意加入蜀军。
没办法之下,为了继续扩充兵力,孟达便也只好另想办法了。
结果就在一个月前,蒯良却是从此经过,且还是带着近千人一起到来。
当时,蒯越、蒯恩已经先后战死,蒯良在无奈之下只得弃了江陵而逃。
本来蒯良手里还有五千叛军,结果在他准备逃跑之际,其中大部分人都不愿跟随。
于是蒯良也没办法,当时的他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江陵根本就守不住了,因此才弃城而逃。
结果在半路上,两千余人又先后逃散了大半,及至到了当阳之时却已经只剩下大约千人了。
如此的一块肥肉,孟达见了自然是要想法设法将之留下,更何况蒯良早年还是刘表的谋臣呢!
偏偏彼时的蒯良也无处可去,他本想北上襄阳投奔庞统,结果谁成想孟达已经率军进驻当阳了。
加之孟达亲自出城相迎,以礼相待,这让刚刚失去了两个弟弟的蒯良心中一阵温暖。
最后,孟达一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于是乎,蒯良就此留在了当阳,孟达也得以收获了一千大军!
这还不算完,正当二人在当阳筹划着如何死守住当阳,以防不被吴军攻下之际。
仅仅在五天前,一位不速之客赫然到来,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途经此地的昌义之了!
孟达、蒯良从昌义之处得知了两个天大的消息,一是孙策带着数万大军已经到了江陵,二是吴军极有可能就要北上攻打当阳了!
“昌将军!此事千真万确?”孟达询问道。
“实不相瞒,孙策在到来后亲自招降了韦睿大都督,韦睿父子和冯道根已然是投降了!末将思念大王的恩情,因此不愿投降,孙策倒是既往不咎放过了我。末将这才得以脱身,准备就此北上,前往拜见大王!在离开前,末将曾听到风声,说是孙策欲出兵攻打此地!二位,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还请早做准备!”昌义之说道。
闻言,孟达不由得大惊,蒯良则是又犯起了“恐孙症”!
“不错,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当阳桥易守难攻,我这就命邓贤率军前往增援,定让那吴军过不了河,哼哼!”孟达说道。
“眼下天气炎热,或许吴军不会来也说不定~”蒯良如此说道。
孟达闻言,一想也对,何况他也是带兵之人。
孟达知道在炎炎夏日进行作战有多么困难,就算吴军真的来了,恐怕也难以打下当阳吧?
于是乎,孟达便又打消了念头,也不再派遣邓贤所部前往增援当阳桥了。
反观昌义之,他本就是途经此地,如今没他什么事了,他便准备走了。
何况他只是光杆司令一枚,孟达也不愿意留下他,于是便派人送昌义之从北边离开。
此地实乃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扼守在江陵、襄阳之间,且地形十分复杂。
就在当阳城南有一条河流横在那里,河上有一座桥,名曰当阳桥。
而在当阳城西北有一座山,在山的东边有一个坡,名曰长坂坡!
正因为有当阳桥和长坂坡的存在,当阳此地堪称是易守难攻,也因此我和鲁肃先后都对攻下此城感到过忧虑。
然而当阳的守将—孟达也确实是能力一般,此人手里有一万大军,可他在到来后却只是在城中按兵不动。
要知道当阳距离江陵只有一百五十里,距离夷陵却也只有二百里,孟达却是不思攻取夷陵以解蜀军眼下的困境!
这是因为孟达知道吴军人多,他自己却只有一万大军,他担心在他离开后被吴军轻易地夺取当阳。
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孟达用兵只知道循规蹈矩便已经落了下乘。
由此可见,孟达也确实无甚大才,仅仅只是靠了法正的关系才当上将军罢了。
孟达(?-年),字子度,本字子敬。
司隶扶风郡平陵县人,东汉凉州刺史孟他之子,三国时期将领。
孟达自幼精明强悍,有胆有识,精通文史。
其自幼入蜀,初为益州牧刘璋部下战将。
后投靠刘备,入四川时,任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年),孟达奉刘备之命,从湖北秭归县北上攻打房陵,占据房陵。
后因惧怕不救关羽之罪,又恨刘备义子刘封恃权欺凌,遂于延康元年(年)率部四千多家归降曹魏。
魏王曹丕拜其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委任孟达为新城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多次去信阐明利害,招其归蜀,孟达反复思虑,举棋不定。
魏太守素与孟达不和,数次密表其与蜀潜通,魏明帝曹叡一面写信给孟达,稳住阵局,一面命骠骑将军司马懿率兵征讨,孟达遂举后叛魏。
孟达与司马懿激战日后,其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为司马懿所诱开城出降。
孟达退守旬阳,由于粮草殆尽,而兵败身死。
………
和历史上一样,这一世的孟达依旧是镇守一地,且都是镇守在南郡周边。
而且巧合的是,这一世孟达奉命镇守的当阳城也和历史上的新城郡地形相当,一样都是依山傍水的兵家形胜之地!
另一世,孟达在最后关头,其对手正是司马懿。
而这一世,孟达现如今屯兵在蜀军主力的侧翼,其对手赫然是孙策、鲁肃!
事实上,早在孟达来到当阳的那天,孟达便已经明白了自己即将要面临的局势。
尤其是北边的蜀军主力正和吴军对峙,这一场旷世大战都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呢,偏偏由他镇守的当阳却又是十分地重要。
倘若南边的吴军偏师杀到,那么孟达就务必要坚守到底,否则蜀军主力必然就完蛋了!
可想而知,如今的孟达面临的压力有多大,也难怪他自到来后一直按兵不动了。
事实上,孟达在率军到来后也并非毫无作为,相反他的准备还颇为充分。
一是孟达将麾下一万大军分为了三部,其中一千人驻守在北边的长坂坡,一方面随时接应北边到来的运粮队,另一方面也是准备在事不可为之时向襄阳求援。() ()
另有一千人驻守在南边的当阳桥,一方面警戒吴军到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扼守此处。
至于剩下的八千主力,孟达安排了五千人在城内驻守,另外三千人则是由其麾下别部司马—邓贤统领驻扎在城外,与其互为犄角。
二是孟达自感兵力不足,于是下令招兵买马,以此扩充自己的防守力量。
然而当阳此地位于南郡北部,且与襄阳郡毗邻,此地百姓大多心系于吴国,因此鲜有人愿意加入蜀军。
没办法之下,为了继续扩充兵力,孟达便也只好另想办法了。
结果就在一个月前,蒯良却是从此经过,且还是带着近千人一起到来。
当时,蒯越、蒯恩已经先后战死,蒯良在无奈之下只得弃了江陵而逃。
本来蒯良手里还有五千叛军,结果在他准备逃跑之际,其中大部分人都不愿跟随。
于是蒯良也没办法,当时的他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江陵根本就守不住了,因此才弃城而逃。
结果在半路上,两千余人又先后逃散了大半,及至到了当阳之时却已经只剩下大约千人了。
如此的一块肥肉,孟达见了自然是要想法设法将之留下,更何况蒯良早年还是刘表的谋臣呢!
偏偏彼时的蒯良也无处可去,他本想北上襄阳投奔庞统,结果谁成想孟达已经率军进驻当阳了。
加之孟达亲自出城相迎,以礼相待,这让刚刚失去了两个弟弟的蒯良心中一阵温暖。
最后,孟达一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于是乎,蒯良就此留在了当阳,孟达也得以收获了一千大军!
这还不算完,正当二人在当阳筹划着如何死守住当阳,以防不被吴军攻下之际。
仅仅在五天前,一位不速之客赫然到来,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途经此地的昌义之了!
孟达、蒯良从昌义之处得知了两个天大的消息,一是孙策带着数万大军已经到了江陵,二是吴军极有可能就要北上攻打当阳了!
“昌将军!此事千真万确?”孟达询问道。
“实不相瞒,孙策在到来后亲自招降了韦睿大都督,韦睿父子和冯道根已然是投降了!末将思念大王的恩情,因此不愿投降,孙策倒是既往不咎放过了我。末将这才得以脱身,准备就此北上,前往拜见大王!在离开前,末将曾听到风声,说是孙策欲出兵攻打此地!二位,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还请早做准备!”昌义之说道。
闻言,孟达不由得大惊,蒯良则是又犯起了“恐孙症”!
“不错,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当阳桥易守难攻,我这就命邓贤率军前往增援,定让那吴军过不了河,哼哼!”孟达说道。
“眼下天气炎热,或许吴军不会来也说不定~”蒯良如此说道。
孟达闻言,一想也对,何况他也是带兵之人。
孟达知道在炎炎夏日进行作战有多么困难,就算吴军真的来了,恐怕也难以打下当阳吧?
于是乎,孟达便又打消了念头,也不再派遣邓贤所部前往增援当阳桥了。
反观昌义之,他本就是途经此地,如今没他什么事了,他便准备走了。
何况他只是光杆司令一枚,孟达也不愿意留下他,于是便派人送昌义之从北边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