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崇祯大一岁
叶惠玲乘着宣大总督和儿女们相谈甚欢之时,把卖戏票争取为根据地赚回一些钱粮的计划说了说。
耿如杞没觉着买票看戏有什么不妥,不但不反对,还建议票价分三等。
一等票在前排最中间的位置,有桌椅果盘热水,只安排五十张,售价一两纹银。
二等票一百五十张,只卖三百文,只有坐椅没有桌子和果盘。
三等票位置要不靠边要不靠后,全部是大长凳,票价只要一百文。
耿如杞还特意说明了为何不给一等座的看客泡茶,只需要及时提供开水。
那是他久居高位,知道达官贵人的嘴刁,给他们泡粗茶是肯定不喝的。
泡好茶肯定不行。
况且多少银子一两的才算好茶?标准怎么拿捏?
一般情况下,讲究的达官贵人去茶楼、戏园子都是自带上好的茶叶,来看戏应该也是如此。
所以只给开水即可。
他还让左芳莲、叶惠玲别急着转场,先在宣府演够了再说。
安全问题不是个事儿,总督行辕门前的阅兵广场上谁敢撒野?
左芳莲、叶惠玲、小九原本没有计划着把看戏的分为三等。
为了携带方便,马车上运来的是六条腿可以坐六个人的大板凳九十张。
现在按照宣大总督的意思不仅仅要张罗椅子还得准备八仙桌。
这些东西少有现成的卖,人生地不熟的三个管事一时间还就真的弄不来。
还好耿月如和耿月灵出手协助,让家奴们把家里的椅子和八仙桌拿来了。
她俩还派人去其他官员家借,去请李维达帮忙,总算在半天内凑够了二百把椅子十三张八仙桌,没耽误开演。
宣大总督带领宣大的一众文官武将评审弘扬正能量的大戏《气壮山河》,简直就是一次免费的推广。
说实话,这年头的当官的或许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但一个个都是享乐高手。
宣大来看过戏的老爷们绝大多数都迷上了大戏里的唱段,故而第一天戏票就是妙光,五十张一等票只买了三家。
耿如杞觉得黄毅希望这部戏赚些钱实在太小家子气,但是能够体会到根据地对钱粮的需求的迫切性。
愿意成人之美!
他认为在宣大上演这部大戏不仅仅有意义,还能成就教化之功。
所以他欣然同意为《气壮山河》写剧评。
不仅仅是他,耿如杞还邀请宣大官职仅次于他的大同巡抚、宣府巡抚、山西巡抚、山西布政使、兵备道等等写剧评为《气壮山河》宣传。
所以在剧场蒙古包入口处,树立着十个张贴着红纸的广告牌。
每一个广告牌都有一人高,都有不少读书人围着读得摇头晃脑。
宣大的高官如此抬举这部戏,不差钱的达官贵人、富贾豪商、地主老财当然舍得花一两银子看个新鲜。
这年头的娱乐少之甚少,戏剧仅仅是少数大家族能够享受的。
这种容纳五百人看戏的场所,仅仅是氛围就让坐在贵宾席位上的达官贵人们心里倍儿爽。
《气壮山河》的情节紧凑,不仅仅有文戏还有武戏,唱腔新颖,唱词富有诗意,立刻被太多贵人喜欢上了。() ()
如此好戏,仅仅是看一遍怎么够?仅仅是自己看,不带上娇妻爱妾怎么行?
接下来比较有意思,场场爆满,简直是一票难求,还出现了倒卖戏票的黄牛党。
官场送礼多了个花样,送戏票,而且是一送几十上百张一等票,可以连看六场。
为什么是六场?
那是因为剧组售票处的戏票只预售三天。
哪儿人多,哪儿就有商机,舍得花一百文、三百文甚至于一两银子看戏的都是舍得消费的金主。
于是乎,太多小商小贩闻风而至,卖小吃的,卖胭脂水粉的,卖干果瓜子的等等不一而足。
宣大总督衙前街上热闹非凡,阅兵广场摆满了摊位,都有点小吃嘉年华的味道了。
一时间宣府呈现出畸形的经济繁荣。
维持秩序,缉捕盗匪的衙役们都不叫苦喊累,因为分到手的摊位费让他们都发了点小财。
剧组在宣府唱戏的这些天,耿家就两个字“开心”,耿月如、耿月灵以陪老夫人看戏的由头成天帮着剧组张罗。
一场戏一个多时辰,一天演两场戏,下午一场,傍晚一场。
七天后,算算账,抛去所有的开支,剧组居然盈利七百余两银子。
因为已经预售了三天的戏票,下一站去大同的时间延后再延后。
宣府和大同不一样,那里有位世袭了十几代的藩王——代王朱传火齐。
明朝的灾难不仅仅是来自于文恬武嬉,党争不断,还有一个根本原因,老朱家太能生。
藩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等等实在是太多了。
为了供养十几万白拿俸禄的宗室,朝廷就要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更不消说还有许多宗室为非作歹、巧取豪夺。
进士出身的耿如杞不怕藩王,已经派人给太原的晋王朱求桂、大同的代王朱传火齐送去了帖子。
说明了《气壮山河》剧组是他倡导、排演的大戏,是为了教化万民齐心协力共御鞑子、建奴。
他还客客气气邀请王爷看戏,请王爷多提宝贵建议。
礼多人不怪,事先打了招呼,如果王府的帮闲还敢砸场子,宣大总督就敢派兵抓人、杀头。
其实耿如杞心里也一直是有股邪火!
任谁被逮捕下狱等着杀头都会留下心理阴影。
耿如杞也不例外!
他活明白了,手上有一支如臂使指又能打的部队比啥都重要!
王爷敢做得太过分,老耿就敢带兵去打脸。
……
如今的李维达在宣大总督的辖区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家的生意越做越大。
别家是从扬州往边塞贩运淮盐,李家用不着,因为根据地就在生产青盐。
那是根据地的地盘上有个比较大的盐湖,咸度是海水的两三倍。
黄毅知道地方,当然要自己生产食盐。
根据地的日照充足,晒盐相当容易,产量多了,远大于根据地的需求,当然要考虑售卖。
叶惠玲乘着宣大总督和儿女们相谈甚欢之时,把卖戏票争取为根据地赚回一些钱粮的计划说了说。
耿如杞没觉着买票看戏有什么不妥,不但不反对,还建议票价分三等。
一等票在前排最中间的位置,有桌椅果盘热水,只安排五十张,售价一两纹银。
二等票一百五十张,只卖三百文,只有坐椅没有桌子和果盘。
三等票位置要不靠边要不靠后,全部是大长凳,票价只要一百文。
耿如杞还特意说明了为何不给一等座的看客泡茶,只需要及时提供开水。
那是他久居高位,知道达官贵人的嘴刁,给他们泡粗茶是肯定不喝的。
泡好茶肯定不行。
况且多少银子一两的才算好茶?标准怎么拿捏?
一般情况下,讲究的达官贵人去茶楼、戏园子都是自带上好的茶叶,来看戏应该也是如此。
所以只给开水即可。
他还让左芳莲、叶惠玲别急着转场,先在宣府演够了再说。
安全问题不是个事儿,总督行辕门前的阅兵广场上谁敢撒野?
左芳莲、叶惠玲、小九原本没有计划着把看戏的分为三等。
为了携带方便,马车上运来的是六条腿可以坐六个人的大板凳九十张。
现在按照宣大总督的意思不仅仅要张罗椅子还得准备八仙桌。
这些东西少有现成的卖,人生地不熟的三个管事一时间还就真的弄不来。
还好耿月如和耿月灵出手协助,让家奴们把家里的椅子和八仙桌拿来了。
她俩还派人去其他官员家借,去请李维达帮忙,总算在半天内凑够了二百把椅子十三张八仙桌,没耽误开演。
宣大总督带领宣大的一众文官武将评审弘扬正能量的大戏《气壮山河》,简直就是一次免费的推广。
说实话,这年头的当官的或许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但一个个都是享乐高手。
宣大来看过戏的老爷们绝大多数都迷上了大戏里的唱段,故而第一天戏票就是妙光,五十张一等票只买了三家。
耿如杞觉得黄毅希望这部戏赚些钱实在太小家子气,但是能够体会到根据地对钱粮的需求的迫切性。
愿意成人之美!
他认为在宣大上演这部大戏不仅仅有意义,还能成就教化之功。
所以他欣然同意为《气壮山河》写剧评。
不仅仅是他,耿如杞还邀请宣大官职仅次于他的大同巡抚、宣府巡抚、山西巡抚、山西布政使、兵备道等等写剧评为《气壮山河》宣传。
所以在剧场蒙古包入口处,树立着十个张贴着红纸的广告牌。
每一个广告牌都有一人高,都有不少读书人围着读得摇头晃脑。
宣大的高官如此抬举这部戏,不差钱的达官贵人、富贾豪商、地主老财当然舍得花一两银子看个新鲜。
这年头的娱乐少之甚少,戏剧仅仅是少数大家族能够享受的。
这种容纳五百人看戏的场所,仅仅是氛围就让坐在贵宾席位上的达官贵人们心里倍儿爽。
《气壮山河》的情节紧凑,不仅仅有文戏还有武戏,唱腔新颖,唱词富有诗意,立刻被太多贵人喜欢上了。() ()
如此好戏,仅仅是看一遍怎么够?仅仅是自己看,不带上娇妻爱妾怎么行?
接下来比较有意思,场场爆满,简直是一票难求,还出现了倒卖戏票的黄牛党。
官场送礼多了个花样,送戏票,而且是一送几十上百张一等票,可以连看六场。
为什么是六场?
那是因为剧组售票处的戏票只预售三天。
哪儿人多,哪儿就有商机,舍得花一百文、三百文甚至于一两银子看戏的都是舍得消费的金主。
于是乎,太多小商小贩闻风而至,卖小吃的,卖胭脂水粉的,卖干果瓜子的等等不一而足。
宣大总督衙前街上热闹非凡,阅兵广场摆满了摊位,都有点小吃嘉年华的味道了。
一时间宣府呈现出畸形的经济繁荣。
维持秩序,缉捕盗匪的衙役们都不叫苦喊累,因为分到手的摊位费让他们都发了点小财。
剧组在宣府唱戏的这些天,耿家就两个字“开心”,耿月如、耿月灵以陪老夫人看戏的由头成天帮着剧组张罗。
一场戏一个多时辰,一天演两场戏,下午一场,傍晚一场。
七天后,算算账,抛去所有的开支,剧组居然盈利七百余两银子。
因为已经预售了三天的戏票,下一站去大同的时间延后再延后。
宣府和大同不一样,那里有位世袭了十几代的藩王——代王朱传火齐。
明朝的灾难不仅仅是来自于文恬武嬉,党争不断,还有一个根本原因,老朱家太能生。
藩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等等实在是太多了。
为了供养十几万白拿俸禄的宗室,朝廷就要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更不消说还有许多宗室为非作歹、巧取豪夺。
进士出身的耿如杞不怕藩王,已经派人给太原的晋王朱求桂、大同的代王朱传火齐送去了帖子。
说明了《气壮山河》剧组是他倡导、排演的大戏,是为了教化万民齐心协力共御鞑子、建奴。
他还客客气气邀请王爷看戏,请王爷多提宝贵建议。
礼多人不怪,事先打了招呼,如果王府的帮闲还敢砸场子,宣大总督就敢派兵抓人、杀头。
其实耿如杞心里也一直是有股邪火!
任谁被逮捕下狱等着杀头都会留下心理阴影。
耿如杞也不例外!
他活明白了,手上有一支如臂使指又能打的部队比啥都重要!
王爷敢做得太过分,老耿就敢带兵去打脸。
……
如今的李维达在宣大总督的辖区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家的生意越做越大。
别家是从扬州往边塞贩运淮盐,李家用不着,因为根据地就在生产青盐。
那是根据地的地盘上有个比较大的盐湖,咸度是海水的两三倍。
黄毅知道地方,当然要自己生产食盐。
根据地的日照充足,晒盐相当容易,产量多了,远大于根据地的需求,当然要考虑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