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增收
这个问题就很难解释了……李承微微皱眉,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回答,习珍见到李承为难,于是开口缓和,“这莫非是李家的秘法?”若是秘法,的确是不能够随意说出。
这个时代,刚从经学严谨的两汉时代走出,各家各学都是秘不外传的,昔日兄妹二人续写汉书的班家,就是典型代表。
“非是秘法,只是这其中的道理,小子也实在说不上来,只是,”李承饶了饶头,苦恼道,“有农书上如此写过,所以小子照学罢了!”
“若是一定要说如何的话,若是人工撒种,一是疏密不均,二是正如太守所言,易受草害,故此插拔之后,可将杂草除之,三么,若是说起来,这稻谷之间不宜种的太密,如此插秧之后,整齐有序,让每一束稻谷均可好好成长,也是能多收几石了!”
光合作用这个道理世人应该是很难懂的,所以李承索性就不谈这个,只是结合自己这一辈子的见闻和学识,从另外的角度解释。
李承娓娓道来,又比手画脚,显然是真的对着农田之事有些研究,再拿出上辈子汇报工作的的套路来有条不紊的说明,饶是廖立见惯了世面,可依旧是听得津津有味,末了还连忙赞叹:“这可实在是厉害之举!若是如此能够多收获一季稻谷,”他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霍然起身,“荆州地带之田地出产,岂非可以翻番?”
廖立眼神一亮,十分欣喜,身为地方太守,最需要的就是要将本地的粮食产量提升上去,更多的收为官府所有,可以更好的为前方战事做贡献,他知道李承的这个扦插育秧之法若是真的能生效,荆州一带必然是日新月异,绝非昔日战乱之地苟延残喘之形状可比!他激动的站了起来,“李郎君之举,若是可行,功劳极大,只怕是千秋万载,这荆州地带,都要成为鱼米富饶之乡!”
廖立是地方官,一郡太守,本时代之中的官员大部分都是文武双全,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他虽然性子高傲,但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家的才干不是在军备整顿训练士兵上,所以对着民政也颇为关注。
一地之田税,乃是保证财政支出的最重要基础,劝农课桑,这也是地方官员最关注的内容,听到了李承侃侃而谈,绝非是那种无知、拿着田地来开玩笑乱来的人,他忙叫人来拿了笔墨等物来,对着李承拱手,“若非李家秘法,可否请李家郎君赐教?将此法传递到荆州各地,造福乡邻!”
廖立这人虽然狂妄,但也知道造福乡里,李承微微有些惊讶,不管是廖立心里头如何做别的心思,但能够面上如此说,也足够证明,这位武陵郡的荆州老乡,绝非是自私之人,他起身避开了廖立的行礼,“太守抬举,小子如何敢不奉承?”
“这天时,讲的是风调雨顺,自然五谷丰登,吾知矣!”廖立摆出了纸墨等物,不耻下问道,“这地利人和,又有什么具体说法?”
“选育良种、肥田养田,此乃地利也,精耕细作,插秧育秧,此乃人和也!”李承淡然自若,仔细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耕稼乃是盗天地之时利,若是听天由命,不求自身之变,决不能种好粮食,故此,必须具有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可谓‘和天地斗,其乐无穷’!”() ()
“小子以为,法可以为常,而幸不可以为常!”李承继续说道,“若是侥幸种好了几亩田,就觉得自己掌握了种植之法,此为谬也!”
“何谓法,何谓幸?”
“小子认为法就是自然规律,幸是侥幸、偶然,不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未有能得者!”李承继续解释道,“若是掌握了种植之法,何须要再去求神呢?自管种好田地就是。”
廖立点点头,执笔凝神预备书写,“李郎君请仔细说一说,如何育种选苗肥田之术。尤其这肥田之术,就算郎君能够顺利种下这第二季稻,田力如何维系之?若是”
李承先说了肥田之术,“尽管土壤种类不一,肥力高低,小子以为,地力常新壮,但都可改良;前人所说‘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之说并不正确,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熟腌之草木灰等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
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李承后世自己干农活的经验之谈,更是出自于后世宋代的一本神奇农书——《陈敷农书》,在陈敷以前的农书,多为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经验总结,本书则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同时因作者亲自务农而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特色。
这本书讲的主要是稻田养殖的技术,这个对于南方荆州这些湿热的田地来说,尤为重要!甚至由于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李承所知道的内容,要比《陈敷农书》要更先进一些。当然,由于科技和肥料技术的时代差距,想要完全满足李承后世之中单季稻亩产过千的想法,基本是不可能了。
但是李承也稍微给了一些预测性的想法,“若是如此如此……行法得当,一亩之出,应高于六石!”
汉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六十斤。
六石!
廖立大喜过望,他刷的站了起来,脸上露出了激动之色,“如今一亩之出,至多三、四石!若是有靠近四石,就已经是高产,若是李郎君的法子有用,这可是翻倍之数!”廖立随即想到了如此夸下海口的数字,叫人难以相信,他本来就是多疑之人,还不算是就这样相信了李承的表述,他环视左右,“李郎君家人可在这里?若是有精通农活的,还请过来一见。”
李承看得出来廖立不信,于是朝着薛大牛喊了一声,“大牛,你来!”
薛大牛来了此地,李承吩咐,“这位贵人有话问你!”
薛大牛一看就是憨厚老实之辈,廖立先问:“昨日你们收了夏粮,收成如何?”
“比以前好上许多,收成如何还不知,未曾晾晒入库。”薛大牛一板一眼的回答。
“如何肥田?可有妙法?”
“用人畜的粪便,还有杂草,堆放发酵后入田。”
廖立如此问了几句,又将自己心里头的疑惑给去除了一些,既然是夏粮还未晾晒称重,他想了想,“过几日,我要从江陵出发再去蜀中,到时候来瞧李郎君的夏粮收成如何?”
这个时代,刚从经学严谨的两汉时代走出,各家各学都是秘不外传的,昔日兄妹二人续写汉书的班家,就是典型代表。
“非是秘法,只是这其中的道理,小子也实在说不上来,只是,”李承饶了饶头,苦恼道,“有农书上如此写过,所以小子照学罢了!”
“若是一定要说如何的话,若是人工撒种,一是疏密不均,二是正如太守所言,易受草害,故此插拔之后,可将杂草除之,三么,若是说起来,这稻谷之间不宜种的太密,如此插秧之后,整齐有序,让每一束稻谷均可好好成长,也是能多收几石了!”
光合作用这个道理世人应该是很难懂的,所以李承索性就不谈这个,只是结合自己这一辈子的见闻和学识,从另外的角度解释。
李承娓娓道来,又比手画脚,显然是真的对着农田之事有些研究,再拿出上辈子汇报工作的的套路来有条不紊的说明,饶是廖立见惯了世面,可依旧是听得津津有味,末了还连忙赞叹:“这可实在是厉害之举!若是如此能够多收获一季稻谷,”他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霍然起身,“荆州地带之田地出产,岂非可以翻番?”
廖立眼神一亮,十分欣喜,身为地方太守,最需要的就是要将本地的粮食产量提升上去,更多的收为官府所有,可以更好的为前方战事做贡献,他知道李承的这个扦插育秧之法若是真的能生效,荆州一带必然是日新月异,绝非昔日战乱之地苟延残喘之形状可比!他激动的站了起来,“李郎君之举,若是可行,功劳极大,只怕是千秋万载,这荆州地带,都要成为鱼米富饶之乡!”
廖立是地方官,一郡太守,本时代之中的官员大部分都是文武双全,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他虽然性子高傲,但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家的才干不是在军备整顿训练士兵上,所以对着民政也颇为关注。
一地之田税,乃是保证财政支出的最重要基础,劝农课桑,这也是地方官员最关注的内容,听到了李承侃侃而谈,绝非是那种无知、拿着田地来开玩笑乱来的人,他忙叫人来拿了笔墨等物来,对着李承拱手,“若非李家秘法,可否请李家郎君赐教?将此法传递到荆州各地,造福乡邻!”
廖立这人虽然狂妄,但也知道造福乡里,李承微微有些惊讶,不管是廖立心里头如何做别的心思,但能够面上如此说,也足够证明,这位武陵郡的荆州老乡,绝非是自私之人,他起身避开了廖立的行礼,“太守抬举,小子如何敢不奉承?”
“这天时,讲的是风调雨顺,自然五谷丰登,吾知矣!”廖立摆出了纸墨等物,不耻下问道,“这地利人和,又有什么具体说法?”
“选育良种、肥田养田,此乃地利也,精耕细作,插秧育秧,此乃人和也!”李承淡然自若,仔细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耕稼乃是盗天地之时利,若是听天由命,不求自身之变,决不能种好粮食,故此,必须具有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可谓‘和天地斗,其乐无穷’!”() ()
“小子以为,法可以为常,而幸不可以为常!”李承继续说道,“若是侥幸种好了几亩田,就觉得自己掌握了种植之法,此为谬也!”
“何谓法,何谓幸?”
“小子认为法就是自然规律,幸是侥幸、偶然,不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未有能得者!”李承继续解释道,“若是掌握了种植之法,何须要再去求神呢?自管种好田地就是。”
廖立点点头,执笔凝神预备书写,“李郎君请仔细说一说,如何育种选苗肥田之术。尤其这肥田之术,就算郎君能够顺利种下这第二季稻,田力如何维系之?若是”
李承先说了肥田之术,“尽管土壤种类不一,肥力高低,小子以为,地力常新壮,但都可改良;前人所说‘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之说并不正确,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熟腌之草木灰等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
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李承后世自己干农活的经验之谈,更是出自于后世宋代的一本神奇农书——《陈敷农书》,在陈敷以前的农书,多为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经验总结,本书则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同时因作者亲自务农而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特色。
这本书讲的主要是稻田养殖的技术,这个对于南方荆州这些湿热的田地来说,尤为重要!甚至由于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李承所知道的内容,要比《陈敷农书》要更先进一些。当然,由于科技和肥料技术的时代差距,想要完全满足李承后世之中单季稻亩产过千的想法,基本是不可能了。
但是李承也稍微给了一些预测性的想法,“若是如此如此……行法得当,一亩之出,应高于六石!”
汉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六十斤。
六石!
廖立大喜过望,他刷的站了起来,脸上露出了激动之色,“如今一亩之出,至多三、四石!若是有靠近四石,就已经是高产,若是李郎君的法子有用,这可是翻倍之数!”廖立随即想到了如此夸下海口的数字,叫人难以相信,他本来就是多疑之人,还不算是就这样相信了李承的表述,他环视左右,“李郎君家人可在这里?若是有精通农活的,还请过来一见。”
李承看得出来廖立不信,于是朝着薛大牛喊了一声,“大牛,你来!”
薛大牛来了此地,李承吩咐,“这位贵人有话问你!”
薛大牛一看就是憨厚老实之辈,廖立先问:“昨日你们收了夏粮,收成如何?”
“比以前好上许多,收成如何还不知,未曾晾晒入库。”薛大牛一板一眼的回答。
“如何肥田?可有妙法?”
“用人畜的粪便,还有杂草,堆放发酵后入田。”
廖立如此问了几句,又将自己心里头的疑惑给去除了一些,既然是夏粮还未晾晒称重,他想了想,“过几日,我要从江陵出发再去蜀中,到时候来瞧李郎君的夏粮收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