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磐是真没想到,淡泊名利作为人设的庞德公,居然都跑到吴县这边来了。

    继续这样下去,吴郡怕要取代荆州,成为学风最浓厚的地方。

    后世的浙江?

    哦,那没事了!

    要说汉末三国学术之地,颍川、南郡和吴郡就绕不开。

    而吴郡的学术氛围,历史上是孙瑜带起来的。

    至于现在,自然离不开刘磐的重视。

    经费的确没有投入多少,可引来大儒在这里教学,兴建水镜书院和蒙学院。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连带着吴郡的文教产业,都有很大的提升。

    地方世家豪强听说蒙学和水镜书院的事情,想着这批赶不及了,那好歹也要抢占下一批,于是疯狂买书。

    说到底就是卷,而且是自发的卷。

    有生意,所以书商就大量招募人手抄书。

    大量出身微末的读书人,靠着抄书解决了温饱,并且趁机累积更多的知识。

    “一方面要教学,一方面要去编修教材,老朽年纪也不小了,有点撑不住。”刘磐过去水镜书院拜访,还没寒暄两句,司马徽就主动说出真相。

    自己忙不过来,于是把好朋友叫过来帮忙,以庞德公的学识和能力,书院的学生谁不服服帖帖?

    甚至编修教材的事情,他也能稍微出点力。

    就这样司马徽还担心不够,托人送了封信过去交州,希望把训诂大家刘熙给请过来帮忙。

    刘磐对刘熙其人不甚了解,听说是经学和训诂大家,门下弟子有程秉、薛综和许慈。

    好嘛,严格来说这三个也不是很熟悉。

    训诂这个学问有点偏,早期最出名的训诂学著作,便是《尔雅》,相当于现代字典和词典。

    而刘熙最出名的训诂著作,便是《释名》,对各朝各代影响都很深。

    作为经学和训诂大家,与司马徽、庞德公等自然是熟识,要不然也不会想到把他找过来帮忙。

    “怎么,莫非使君不满意老朽自作主张?”见刘磐不说话,司马徽反问了句。

    “不不,实在没想到磐居然那么幸运,能得到那么多大家相助。”刘磐连忙道歉。

    那么多大家汇聚到吴郡,以后这边的学术氛围,怕是要超过南郡和颍川郡。

    后世的浙江?

    哦,那没事了!

    “以后来的学者不少,这书院也不能再叫‘水镜’了,得改个名字。老朽当祭酒也有些说不过去,名望学识比我丰富的不知道多少。”司马徽感慨。

    虽说大家就不是冲着教书育人过来的,可现阶段还需要这个书院当幌子。

    真正的目的,还是教材的编修权。

    未来的教学,甚至可能考试都用这作为标准答案。

    这可不得了,那不得是流芳百世的事情?

    这种事情,任何一个学者都没办法忽视,呼朋唤友的,转眼都聚过来了。

    谁没有一两個好友,到时候事情结束。

    别人知道你来编修,结果居然都不叫一声他,这不得直接割袍断义?

    学术界,人情世故也无法避免,不如说更多的是人情世故。

    一部著作,没有十几个好友给你宣传站台,就如《释名》这样的书,可能都要埋没,最后失传。

    华夏五千年,因为战争,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失传的书籍不知道有多少。

    不过最残酷的,还是官府主动阉割和禁绝,比如《天工开物》。

    “无妨,就书院这个规模,作为私立学院完全可以。可作为大型学府,那自然不够。”刘磐早有打算。() ()

    就现在书院这院子,还是以前朱家的庄子改造,教导的班级也不过两三个。

    那么多的大家汇聚到吴郡,这庄子就显得不够,况且有那么多大家,不带几个班不浪费了?

    “怎么,小友还打算把稷下学宫给搬到这里来?”庞德公大笑。

    到底是淡泊名利的人设,表现得有些随性,也不以子侄称呼刘磐,而是称呼其为小友。

    司马徽就有些尴尬了,这伯父贤侄叫了那么久,改口不太好。

    “小子哪当得起小友的称呼?公与伯父同辈相称,那自是小子的伯父。”刘磐主动表态,也是避免司马徽那边尴尬。

    “既然贤侄都那么说了,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庞德公点头,顺势就接受下来。

    “咳,稷下学宫以后可以重开,不过磐既然立足江东,那自然优先照顾这里。江南向来都被看做是蛮夷之地,正好把学风给提升一下。”刘磐表态。

    庞德公与司马徽闻言,也是点了点头表示赞许。

    教化一方,不管什么学派都推崇这个。

    尤其随着新安郡建立,对江南的建设和开发,就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民生和经济固然要看重,这教化自然也要跟上。

    庞德公入驻书院,司马徽的确是轻松许多,倒是庞统的好日子到头了。

    原本好不容易离开荆州,想说享受享受自由人生。

    结果从父过来了,还在书院担任讲师,什么好日子都没了。

    庞德公也依然维持自己的人设,深居简出,甚至亲征下地耕种。

    可知道他到来,江东的士人立刻蜂拥而至,主动前来拜访。

    场面的热闹,堪比大型追星现场。

    不如说,类似庞德公这样的学者,或者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等,才应该是华夏人应该追的星。

    又过了五天,刘熙带着三个弟子过来,刘熙本人加入书院教学,三个弟子过去启蒙书院帮忙。

    历史上程秉、薛综和许慈三人,扣除薛综有从政经验,当过尚书仆射,其他两人都以学术为主。

    刘磐觉得,等这样的人多了,就专门设置学官,说到底就是把文教独立出来。

    毕竟科举制度必须有完善的教育制度,自然就需要大量的学官,也就是教师。

    新的书院要选址,选址不难,官地还是有的,没有的话找借口抄没一个家族就好。

    最大的问题还是建设开销,毕竟最近经费有些紧张。

    五座新的城池,能开始建设还是向世家豪族拆解的。

    府库里面钱的确不少,可都等着入秋去大量采购粮食和物资。

    尤其那些都是贵金属,不算法定货币。

    到底价值多少,商人说了算。

    “使君,大喜,大喜啊!”六月下旬,豫章那边传来好消息,试种的一百亩高产水稻,产量是正常水稻的三倍有余,同时还早熟了个把月。

    毕竟是农历,换算成公历就是三四月种,七月中下旬收,很正常的时间。

    说到底还是没有精耕细作,否则产量还能进一步提升。

    汉末三国的稻种,和现代杂交高产水稻,到底没办法比。

    主要作物还是粟米,中原和北方会种植麦,南方则是稻,有条件的会种植高粱。

    粱米的地位不低,膏粱子弟的粱就是粱米。

    “保留好稻种……”刘磐大手一挥,想了想,“明年扩大种植规模!”

    全面推广也行,只是这稻种的问题也明显,优势是基因稳定,几代都不会退化。

    缺点也在这里,基因太稳定,以至于很难进一步改良……

章节目录

三国:龙起江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隔壁的小蜥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隔壁的小蜥蜴并收藏三国:龙起江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