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瀚与朱标相视一笑,目送赵元宝离开。朱瀚缓缓踱步,目光深邃地看向窗外,沉思片刻后缓声道:“标儿,募捐大会若能成功举办,不仅能解决眼下难题,也能凝聚人心,彰显朝廷体恤民情之德。”

    朱标点头,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皇叔所言极是。商贾是国之财源,若能引导得当,不仅能助国施政,亦可稳定百姓生计。此次募捐大会,定会全力以赴。”

    朱瀚微微一笑,语气郑重:“此事需慎之又慎。商贾重利,若无合适的引导,只怕会有阳奉阴违之辈混入其中,利用朝廷之名图谋私利。我们不仅要动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确保募捐之事合乎规矩。”

    朱标沉思片刻,忽然说道:“皇叔,不如我们在募捐大会前,先行拜访几位德高望重的商界长者,向他们详述边疆百姓之困,并请他们率先表态。若有他们带头,相信其他商贾定会群起响应。”

    朱瀚目露赞许之色,点头道:“好主意。待我们走访一番后,再定大会之细节。”说罢,他看向门外,吩咐随从备马,“择日不如撞日,今日便走一趟京中几位商界巨擘的府邸。”

    不多时,朱瀚与朱标便换上便服,带着几名心腹,低调地前往京城几大商号。第一站,他们来到了京城最大的米粮商——李家商号。此商号素有‘京中粮王’之称,李家家主李德全更是以忠厚仁义闻名于世。

    朱瀚与朱标刚至府门,管家已迎了出来,见是皇室贵人,连忙必恭必敬地将二人引入大厅。不一会儿,李德全步履稳健地走来,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瀚王爷、太子殿下驾临,实在令寒舍蓬荜生辉。”

    朱瀚拱手道:“李老先生不必多礼,今日造访,实是有要事相商。”随即,他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募捐大会的初衷以及边疆灾情的紧迫。

    李德全听罢,脸色凝重,沉思片刻后站起身,语气坚定地说道:“王爷、殿下,我李家世代经商,虽不敢言富可敌国,但也知富贵者当以济贫为己任。若殿下愿意信任我李家,我愿率先捐出五十万石粮,另拨五千两银两,尽绵薄之力。”

    朱标闻言,心中一喜,连忙拱手道:“李老先生高义,代边疆百姓谢过!”朱瀚亦微微颔首,脸上露出赞许之色。

    李德全抚须一笑:“王爷、殿下放心,李家虽以商贾起家,但家训有云,家财取之于民,亦当用于民。此次募捐大会,我李家愿为先行者,向京城诸商贾发出号召。”

    朱瀚目光深邃,微微颔首:“若京城商界皆如李老先生一般,大明国运昌盛可期。”两人辞别李德全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另一位京城绸缎业的巨擘——程家商号。

    程家家主程万里素来精明,听闻皇叔与太子亲至,早已在府中恭候。他略带试探地问道:“王爷与殿下今日亲至,所为何事?”

    朱瀚神色坦然,微笑着解释了募捐之事。程万里微微蹙眉,沉吟片刻后道:“王爷、殿下,虽说商贾有义务为国分忧,但眼下时局纷繁,商道不易,若募捐事宜处理不当,恐有损商界之信心。”

    朱标微微一笑,缓声道:“程老板所言极是,正因如此,我们才希望诸位商界翘楚能共同携手,以身作则,向天下展示商贾之义。”朱瀚补充道:“程老板,这不仅仅是对朝廷的支持,更是商贾德行的体现,商道若能与民同利,方能长久。”

    程万里沉思片刻,随即缓缓点头:“二位殿下既如此信任,程某焉能袖手旁观?此次募捐大会,程某愿捐银十万,并召集同行共襄盛举。”

    翌日清晨,京城的晨曦透过云层洒在繁华的街道上,朱瀚与朱标已经再次启程,前往京城最大的药材商——许家商号。

    此地素来以济世仁心闻名于京师,许家家主许鸿儒不仅医术高明,更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仁厚之人。

    两人低调而至,许鸿儒早已在门前迎候,见二人身着便服而来,连忙拱手施礼:“瀚王爷、太子殿下驾到,实在是蓬荜生辉。请里面请。”

    入得厅堂,许鸿儒亲自奉上茶水,目光中带着一丝敬畏与好奇:“不知二位殿下今日驾临,所为何事?”

    朱瀚微微一笑,直言道:“许老先生,今日登门,确有一事相求。朝廷拟举办募捐大会,汇聚天下之力,以解百姓燃眉之急。我们希望先生能够共襄盛举,为民出力。”

    许鸿儒听闻此言,眉头微微皱起,沉思片刻后叹道:“殿下有所不知,近年药材行情波动不定,许家虽尚能勉力维持,但要大笔捐赠,恐怕……”

    朱标微微一笑,缓缓说道:“许老先生,药材之事,事关国计民生,许家济世仁心,朝廷皆有耳闻。此次募捐,绝非强取豪夺,而是希望能有仁心仁术之人,伸出援手,拯救疾苦。”他顿了顿,目光炯炯有神,“先生,若大明子民体魄康健,则许家药业岂不更能流传千古?”

    许鸿儒沉吟片刻,抚须而笑:“太子殿下言之有理。既然殿下如此信任许某,那许某定不推辞。许家愿捐药材五万斤,另设义诊数十处,免费施药于百姓。”

    朱瀚闻言,欣慰地点头:“许老先生仁心仁术,实乃百姓之福。此次募捐大会,若有先生坐镇,必能振奋民心。”

    几番商议过后,二人告辞离去,继续奔走于京中各大商贾之间。

    数日后,京师东市最繁华的“云来楼”内,群贤毕至,募捐大会正式拉开序幕。大会之上,朱瀚与朱标并肩而立,面对着济济一堂的商贾,朱标缓缓起身,朗声道:

    “诸位商界同仁,今日募捐大会,实乃为救济天下苍生而设。吾等身为大明子民,当共担国之重任,共济民之困厄。愿诸位能慷慨解囊,共襄盛举!”

    话音刚落,李家家主李德全首先起身,拱手朗声道:“李家愿捐粮五十万石,银五千两,解燃眉之急。”程万里紧随其后,朗声道:“程家愿捐银十万,布匹二十万匹。”接着,许鸿儒亦站起身:“许家愿捐药材五万斤,义诊十处。”

    随着几位大商号的带头,台下商贾纷纷响应,不多时,捐款捐物已达百万之巨。朱瀚目光深邃,环视四周,缓缓说道:“诸位皆为我大明中流砥柱,皇上必定嘉奖,百姓必定感激。此善举将名垂青史!”

    募捐大会圆满落幕,当日,朱标亲自命人将所有捐款登记造册,并召集户部、工部以及相关官员,着手将捐赠物资合理分配,确保及时送往各地百姓手中。

    夜幕降临,宫内御书房内,朱元璋正翻阅朱瀚与朱标的奏章,见到此次募捐大会的成果,满意地点了点头,朗声道:“瀚弟、标儿,二人果然不负朕望!”

    翌日,朱元璋特赐嘉奖,命工部加快修建京城“民情司”的分支,以更好地处理民生问题,并特命朱瀚与朱标共同督导,确保政令畅通。

    朱瀚站在“民情司”门前,抚着那刚刚挂上的匾额,心中感慨万千。朱标走到他身旁,轻声道:“皇叔,‘民情司’已然运作,未来,我们该如何更进一步?”

    朱瀚深吸一口气,眼中透着坚定:“标儿,民情复杂,不是一朝一夕能尽解,咱们需设立更多的巡察制度,定期派人前往各地,实地走访,方能真正为民解忧。”

    朱标听罢,郑重地点头:“皇叔所言极是。这就安排人手,挑选忠诚可靠之士,四处巡察。”他目光坚定,心中已有了明确的方向。

    “标儿,记住,体察民情非一日之功,唯有日日精进,方能得民心。”朱瀚语重心长地说道。

    朱标目光坚定,深吸一口气,微微一笑:“皇叔所言极是。既然‘民情司’已然初具规模,那便应在全国推行,逐步建立地方分支,确保民意上通下达,真正实现君民一心。”

    朱瀚微微颔首,眼中透着欣慰:“正是此意。京城之民情尚且易察,地方百姓远离朝廷,正需这般机构方能倾听民声,确保陛下所施之政务皆合民意。”

    两人正谈论之际,一名侍卫疾步而入,拱手禀报道:“王爷、太子殿下,工部尚书李尚书求见。”

    朱标神色一凛,朝朱瀚点了点头:“李尚书乃实干之臣,定是为‘民情司’扩建之事而来。”说罢,吩咐道:“快请!”

    不多时,李尚书步入厅堂,拱手行礼后,直言道:“王爷、殿下,臣已奉旨主持‘民情司’的扩建事宜,经过多日商议,臣拟在江南、山东、湖广三地设立分司,派遣精干官员前往驻守,定期汇报民情。”

    朱瀚目光一亮,抚掌道:“此乃上策,江南富庶,山东民风强悍,湖广地大物博,均是国之重地,若能率先推行,定可为日后推广至全国奠定基础。”

    朱标沉吟片刻,问道:“李尚书,选派官员之事可有章程?此事关乎百姓福祉,不可懈怠。”

    李尚书恭敬道:“殿下所虑极是。臣已拟定章程,选派官员皆须由户部、礼部、吏部三方共同考察,选出品行端正、熟悉民情之人。臣亦提议,在各地分司设立‘民言亭’,百姓可随时前往申诉,确保消息无阻。”

    朱瀚闻言,朗声笑道:“李尚书果然周密,若有此‘民言亭’,百姓必定敢言直诉,朝廷方能决策得当。”

    朱标亦满意地点头:“就依李尚书之策,尽快筹备推行,若有难处,可随时来报。”

    李尚书拱手领命,满脸自信地告退而去。

    当夜,朱瀚站在书房内,望着窗外繁星点点,心中思索着未来的布局。片刻后,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朱标缓步走入,手持一封书信,神色略显激动。

    “皇叔,这是江南官员急报,苏州一带已有百姓听闻‘民情司’之设,纷纷聚集,盼能早日开设,解决地方水患之忧。”朱标缓缓道,眼中闪烁着光彩,“可见此举已得人心。”

    朱瀚闻言,嘴角微微扬起,轻叹道:“民之所向,政之所依。此事越早越好,标儿,你亲自起草一封奏章,向陛下请旨加快进度,同时派遣专员南下,先行探查情况。”

    朱标欣然领命,当夜便挥毫疾书,第二日清晨,便遣人将奏章送入宫中。

    数日后,御书房内,朱元璋细细翻阅奏章,脸色严肃而专注。他放下奏折,沉思片刻后,对身旁的刘伯温说道:“朕本以为‘民情司’不过是小打小闹,不曾想,竟能如此迅速收效,看来瀚弟与标儿确实用心。”

    刘伯温微微一笑,拱手道:“陛下,瀚王爷与太子殿下胸怀宽广,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实乃国之栋梁。微臣以为,‘民情司’若能推广至全国,必能为我大明打下民心基础,稳固江山。”

    朱元璋沉吟片刻,目光坚定地说道:“准奏!传旨瀚王与太子,即刻着手在江南、山东、湖广设立分司,并责成六部全力配合。此事不可有误!”

    旨意下达后,朱瀚与朱标迅速展开行动,派遣精兵护送官员南下,同时设立监察小组,确保‘民情司’顺利推行。

    一日午后,朱瀚与朱标再次聚于“民情司”大堂,正听取南下官员的汇报。

    “王爷、殿下,苏州已初步搭建分司,百姓纷纷前来诉求,其中以水患问题最为紧迫,地方官员虽曾尝试治理,但成效甚微。”一名身穿官服的年长官员恭敬禀报道。

    朱瀚微微颔首,问道:“当地官员态度如何?可有推诿?”

    那官员连忙摇头:“回禀王爷,当地官员皆极为配合,并积极筹措人力物资,只盼‘民情司’能助力推动此事。”

    朱标闻言,心中一松,缓声道:“既然地方官员愿意配合,那便事半功倍。立即调派水利专家前往苏州,协助勘察水患根源,制定治理方案。”

章节目录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墨色江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墨色江南并收藏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