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寒门辅臣第四百三十九章朱标:坐观其变胡惟庸思索着缘故。
朱元璋不是瞎子,高晖在文书里浓墨重笔提了顾正臣三宗罪,尤其是杖死通判杨百举这件事,更是上升到了僭越皇权的高度,是一把明晃晃杀人的刀子,如何都不可能看不到。
可皇帝不说,这就耐人寻味了。
朱元璋看着沉默的胡惟庸,问道:“泉州府的事,朕自有安排,中书方面暂时就不要过问了。”
胡惟庸低头欠了欠身,犹豫了下,还是说了句:“臣领旨,只是杨百举是通判,有监察知府之权,如今被知府打死……”
朱元璋摆了摆手,严肃地说:“杨百举的事检校已通报过,贪污之辈,莫说通判,纵是参政,当杀则杀。虽然顾正臣做法不妥,手段过激,然泉州府风云正起,贸然将他调走,谁来收拾残局?依朕看,再给顾正臣几个月,以观后效。若他当真没能力治理好泉州府,再派人将他抓回来也不迟。”
胡惟庸无奈地点头。
果然,还是熟悉的、彻头彻尾的维护。
胡惟庸行礼退出华盖殿,看着蔚蓝的天空嘴角微动,自言自语道:“顾正臣啊顾正臣,你现在主动离开还能全身而退,若继续留在泉州,那就只能愿你好运了。”
朱元璋在殿内踱步,之后略一沉思,喊来内侍:“将这文书交给太子,问下太子如何应对。”
内侍领命,带着文书去了东宫。
这段时间里,朱标并不忙,却有些焦虑与不安。
太子妃常氏伸着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隆起的腹部,对一直翻书的朱标莞尔一笑:“殿下这是和书过不去呢。”..m
朱标抬头看向站着的常氏,起身走了过去:“太医说很可能这个月月底临盆,让你好好休养,还是坐着吧。”
常氏看着关心自己的朱标,脸颊上浮现出浅浅酒窝:“殿下不用担心,走走也顺顺气,总坐着、躺着也很疲惫。”
朱标搀着常氏的胳膊,向外走去。
四个宫女左右前后跟着,前面的宫女引路,左右宫女随时准备上来搀扶,至于后面的宫女,则穿得相当臃肿。这是个肉垫,一旦常氏不小心要摔倒,后面的宫女需要用身体当垫子保护。这些宫女都是马皇后亲自挑选的,认真仔细,手脚利索。
门打开,寒风吹了进来。
宫女连忙挡在风口处。
朱标见外面寒冷,对常氏道:“还是不出去了吧,若惹了风寒,父皇、母后可都会怪罪我们,这房内温暖也宽敞,在里面走走如何?”
常氏很想出去看看墙角的梅花开了没有,可听外面有风呜咽,终还是点下头。
房门正要关,内侍至门外,送来了文书:“陛下让太子看看这封文书,并询问对策。”
朱标有些诧异。
因为常氏即将临盆,父皇并不让自己过问国事。已经有月余没文书送到东宫,如今突然送来,想来事情不简单。
常氏提醒朱标:“还不接下文书。”
朱标笑了笑,接过内侍递来的文书,安排宫女好好照看常氏,径自走向桌案,坐下来之后才打开文书,一看内容,脸上顿时浮现出了笑容。
弹劾顾先生的文书啊。
别管是不是弹劾文书,至少有了顾先生的消息,这就是好事。
他从八月初离开金陵,这都两个多月了,一封信、一封公文都没送过来,问过顾家人,顾母和张氏也没收到报平安的家书,这很令人不安。
如今高晖送来了顾正臣的消息,心中欣喜。
“三宗罪么?”
朱标含笑轻语。
十宗罪还没过去三个月,这去了泉州府竟又被人弹劾三宗罪,还真是人到哪里,得罪到哪里。
杖死通判?
好家伙,府衙重臣也敢打死,若不是知道父皇给了你旨意,孤可要为你捏一把冷汗。
滥刑于府衙,连日杖责?
高晖到底是在弹劾你,还是在为你请功,孤着实有些看不懂,你打的人越多,不是说明泉州府衙里的问题越大吗?
解决问题与惩罚制造问题的人,这是功劳,用这个当作一条罪状来弹劾,实在不该。
至于错判制造冤案,孤可不相信,句容那么大的案件你都能查得一清二楚,泉州府的那些琐碎小案件,想来难不住你,何况都杀了通判立了威。
治下无能,百姓怨声载道?
这一条恐怕怪不了顾正臣吧,他到泉州府才多久,上任才多少天,泉州府百姓怨声载道,那也是其他官员扰民的结果,这个黑锅不能丢给一个刚来的知府。
说到底,高晖是个刑部出身的,不是监察御史出身,连弹劾奏章都写不好,这家伙就没想着找个人代笔,写出个锋芒毕露的文书?() ()
常氏走了过来,看着朱标原是隐隐笑意的脸上突然绽出笑容,不由问道:“何事让殿下如何高兴?”
朱标看向常氏,将手中的文书合了起来,笑道:“福建行省参政高晖去了泉州府,言说顾先生有三宗罪,在府衙里收了他的知府印信。”
常氏忍不住笑了起来:“高参政去找顾先生的麻烦,他就不怕麻烦?听说御史台的陈宁都被顾先生打落了牙齿……”
朱标起身,笑得很是开心:“最奇怪的是,高参政竟然收走了顾先生的知府印信,而他似乎乖乖就范并没有任何动作,这可不符合他一贯的作风啊。”
常氏连连点头。
虽说自己与顾正臣算不得熟,但太子与顾正臣的书信都是自己在整理、收藏,知道顾正臣是个怪才,总能想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顾正臣就是一个不服输的家伙,也是一个谋而后动的人,不动则已,动则惊人,句容当知县的时候如此,当句容卫长官的时候还是如此,调到金陵充任宝钞提举司副提举时,面对朝堂风波,下狱的十宗罪也不卑不亢,犀利反击。
他不畏什么御史台御史大夫,不畏尚书,想来连中书丞相胡惟庸也不畏惧,谁招惹了他,打他一巴掌,他反手就会打回去。
现在高晖竟然收了他的知府印信,这家伙不可能认命,他一定会再次出手。
“想来,他是在等待机会。”
常氏不相信顾正臣会因为一个参政的干预就倒下。
朱标笑得爽朗:“他哪里是等待机会,他是在使坏。”
常氏抬手掩嘴,咯咯一笑:“殿下怎么就不担心他,泉州的官场能将他逼到交出知府印信的地步,说明那里的人,那里的事也不简单吧。”
朱标深深看了一眼常氏,收敛了笑意。
太子妃说得没错,虽然顾正臣手握便宜行事的圣旨,不怕交出知府印信。可圣旨是最后的手段,不能轻易拿出,尤其是在泉州府都没有整顿好的情况下,更不宜拿出。
顾先生在泉州府一定是触碰到了不少人的利益,这才有高参政前往,背后到底有多少腥风血雨,多少明争暗斗,高晖没有说,但想来不会少。
“泉州府年年出问题,人心惶惶,有些官员甚至不敢去泉州府就任,但孤相信,未来不久这个情况将彻底消失,顾先生一定能整顿好官场,还那里的百姓安稳日子!”
朱标沉声道。
常氏微微点头,见朱标有些担忧,安抚道:“他是一个有办法的人,现在高参政的文书送到了金陵,想来用不了几日,顾先生的文书也会送过来,到时殿下一看便知。”
朱标放心下来,召来送文书的内侍:“你回去告诉父皇,坐观其变。”
内侍领命离开。
朱标清楚顾正臣需要时间,泉州府盘根错节的力量不是那么容易连根拔起。
坐观其变。
顾正臣绝不会没有任何动作。
带刀舍人周宗当了跑腿的,去了泉州县男府,告诉他们顾正臣一切安好。这对于一直担心的顾母、张希婉等人来说,算是一颗定心丸。
不知道为何,福建行省参政高晖弹劾顾正臣的奏章还是外流了出去,在朝堂之上引起轩然大波。
詹府。
詹徽恭恭敬敬将宋濂请入房内,然后站在一旁。
宋濂走至床榻边,看着虚弱得已无法起身的詹同,一张老脸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窝深陷,脸颊上也没了肉,心中酸楚哀叹一声:“同文兄,我来看你了。”
詹同睁着老眼,有气无力地说:“景濂,你这是什么神色,像是詹某要不久于人世。”
宋濂眼眶红润起来:“可不敢如此说,你只是病了,将养一阵子就好,我听闻你可是答应过顾正臣,要等他回金陵。”
詹同听到“顾正臣”,嘴角扯出笑意:“这个家伙就是个折腾人的,若不是答应了他,老头子我也不至于如此,都是君子,不能食言了。话说,他去泉州府两个多月了吧,可有消息送回来?”
宋濂连忙说:“还真有,不过不是什么好消息。”
“有消息,便是好消息。”
詹同轻声道。
宋濂无奈地摇了摇头:“听说福建行省参政高晖上书弹劾顾正臣三宗罪,其中有一条是杖死通判杨百举……”
詹同眼神一亮,旋即闭上眼,平静地说:“局势不坏,不会死人。看来,泉州府的情况很不好啊。”
朱元璋不是瞎子,高晖在文书里浓墨重笔提了顾正臣三宗罪,尤其是杖死通判杨百举这件事,更是上升到了僭越皇权的高度,是一把明晃晃杀人的刀子,如何都不可能看不到。
可皇帝不说,这就耐人寻味了。
朱元璋看着沉默的胡惟庸,问道:“泉州府的事,朕自有安排,中书方面暂时就不要过问了。”
胡惟庸低头欠了欠身,犹豫了下,还是说了句:“臣领旨,只是杨百举是通判,有监察知府之权,如今被知府打死……”
朱元璋摆了摆手,严肃地说:“杨百举的事检校已通报过,贪污之辈,莫说通判,纵是参政,当杀则杀。虽然顾正臣做法不妥,手段过激,然泉州府风云正起,贸然将他调走,谁来收拾残局?依朕看,再给顾正臣几个月,以观后效。若他当真没能力治理好泉州府,再派人将他抓回来也不迟。”
胡惟庸无奈地点头。
果然,还是熟悉的、彻头彻尾的维护。
胡惟庸行礼退出华盖殿,看着蔚蓝的天空嘴角微动,自言自语道:“顾正臣啊顾正臣,你现在主动离开还能全身而退,若继续留在泉州,那就只能愿你好运了。”
朱元璋在殿内踱步,之后略一沉思,喊来内侍:“将这文书交给太子,问下太子如何应对。”
内侍领命,带着文书去了东宫。
这段时间里,朱标并不忙,却有些焦虑与不安。
太子妃常氏伸着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隆起的腹部,对一直翻书的朱标莞尔一笑:“殿下这是和书过不去呢。”..m
朱标抬头看向站着的常氏,起身走了过去:“太医说很可能这个月月底临盆,让你好好休养,还是坐着吧。”
常氏看着关心自己的朱标,脸颊上浮现出浅浅酒窝:“殿下不用担心,走走也顺顺气,总坐着、躺着也很疲惫。”
朱标搀着常氏的胳膊,向外走去。
四个宫女左右前后跟着,前面的宫女引路,左右宫女随时准备上来搀扶,至于后面的宫女,则穿得相当臃肿。这是个肉垫,一旦常氏不小心要摔倒,后面的宫女需要用身体当垫子保护。这些宫女都是马皇后亲自挑选的,认真仔细,手脚利索。
门打开,寒风吹了进来。
宫女连忙挡在风口处。
朱标见外面寒冷,对常氏道:“还是不出去了吧,若惹了风寒,父皇、母后可都会怪罪我们,这房内温暖也宽敞,在里面走走如何?”
常氏很想出去看看墙角的梅花开了没有,可听外面有风呜咽,终还是点下头。
房门正要关,内侍至门外,送来了文书:“陛下让太子看看这封文书,并询问对策。”
朱标有些诧异。
因为常氏即将临盆,父皇并不让自己过问国事。已经有月余没文书送到东宫,如今突然送来,想来事情不简单。
常氏提醒朱标:“还不接下文书。”
朱标笑了笑,接过内侍递来的文书,安排宫女好好照看常氏,径自走向桌案,坐下来之后才打开文书,一看内容,脸上顿时浮现出了笑容。
弹劾顾先生的文书啊。
别管是不是弹劾文书,至少有了顾先生的消息,这就是好事。
他从八月初离开金陵,这都两个多月了,一封信、一封公文都没送过来,问过顾家人,顾母和张氏也没收到报平安的家书,这很令人不安。
如今高晖送来了顾正臣的消息,心中欣喜。
“三宗罪么?”
朱标含笑轻语。
十宗罪还没过去三个月,这去了泉州府竟又被人弹劾三宗罪,还真是人到哪里,得罪到哪里。
杖死通判?
好家伙,府衙重臣也敢打死,若不是知道父皇给了你旨意,孤可要为你捏一把冷汗。
滥刑于府衙,连日杖责?
高晖到底是在弹劾你,还是在为你请功,孤着实有些看不懂,你打的人越多,不是说明泉州府衙里的问题越大吗?
解决问题与惩罚制造问题的人,这是功劳,用这个当作一条罪状来弹劾,实在不该。
至于错判制造冤案,孤可不相信,句容那么大的案件你都能查得一清二楚,泉州府的那些琐碎小案件,想来难不住你,何况都杀了通判立了威。
治下无能,百姓怨声载道?
这一条恐怕怪不了顾正臣吧,他到泉州府才多久,上任才多少天,泉州府百姓怨声载道,那也是其他官员扰民的结果,这个黑锅不能丢给一个刚来的知府。
说到底,高晖是个刑部出身的,不是监察御史出身,连弹劾奏章都写不好,这家伙就没想着找个人代笔,写出个锋芒毕露的文书?() ()
常氏走了过来,看着朱标原是隐隐笑意的脸上突然绽出笑容,不由问道:“何事让殿下如何高兴?”
朱标看向常氏,将手中的文书合了起来,笑道:“福建行省参政高晖去了泉州府,言说顾先生有三宗罪,在府衙里收了他的知府印信。”
常氏忍不住笑了起来:“高参政去找顾先生的麻烦,他就不怕麻烦?听说御史台的陈宁都被顾先生打落了牙齿……”
朱标起身,笑得很是开心:“最奇怪的是,高参政竟然收走了顾先生的知府印信,而他似乎乖乖就范并没有任何动作,这可不符合他一贯的作风啊。”
常氏连连点头。
虽说自己与顾正臣算不得熟,但太子与顾正臣的书信都是自己在整理、收藏,知道顾正臣是个怪才,总能想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顾正臣就是一个不服输的家伙,也是一个谋而后动的人,不动则已,动则惊人,句容当知县的时候如此,当句容卫长官的时候还是如此,调到金陵充任宝钞提举司副提举时,面对朝堂风波,下狱的十宗罪也不卑不亢,犀利反击。
他不畏什么御史台御史大夫,不畏尚书,想来连中书丞相胡惟庸也不畏惧,谁招惹了他,打他一巴掌,他反手就会打回去。
现在高晖竟然收了他的知府印信,这家伙不可能认命,他一定会再次出手。
“想来,他是在等待机会。”
常氏不相信顾正臣会因为一个参政的干预就倒下。
朱标笑得爽朗:“他哪里是等待机会,他是在使坏。”
常氏抬手掩嘴,咯咯一笑:“殿下怎么就不担心他,泉州的官场能将他逼到交出知府印信的地步,说明那里的人,那里的事也不简单吧。”
朱标深深看了一眼常氏,收敛了笑意。
太子妃说得没错,虽然顾正臣手握便宜行事的圣旨,不怕交出知府印信。可圣旨是最后的手段,不能轻易拿出,尤其是在泉州府都没有整顿好的情况下,更不宜拿出。
顾先生在泉州府一定是触碰到了不少人的利益,这才有高参政前往,背后到底有多少腥风血雨,多少明争暗斗,高晖没有说,但想来不会少。
“泉州府年年出问题,人心惶惶,有些官员甚至不敢去泉州府就任,但孤相信,未来不久这个情况将彻底消失,顾先生一定能整顿好官场,还那里的百姓安稳日子!”
朱标沉声道。
常氏微微点头,见朱标有些担忧,安抚道:“他是一个有办法的人,现在高参政的文书送到了金陵,想来用不了几日,顾先生的文书也会送过来,到时殿下一看便知。”
朱标放心下来,召来送文书的内侍:“你回去告诉父皇,坐观其变。”
内侍领命离开。
朱标清楚顾正臣需要时间,泉州府盘根错节的力量不是那么容易连根拔起。
坐观其变。
顾正臣绝不会没有任何动作。
带刀舍人周宗当了跑腿的,去了泉州县男府,告诉他们顾正臣一切安好。这对于一直担心的顾母、张希婉等人来说,算是一颗定心丸。
不知道为何,福建行省参政高晖弹劾顾正臣的奏章还是外流了出去,在朝堂之上引起轩然大波。
詹府。
詹徽恭恭敬敬将宋濂请入房内,然后站在一旁。
宋濂走至床榻边,看着虚弱得已无法起身的詹同,一张老脸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窝深陷,脸颊上也没了肉,心中酸楚哀叹一声:“同文兄,我来看你了。”
詹同睁着老眼,有气无力地说:“景濂,你这是什么神色,像是詹某要不久于人世。”
宋濂眼眶红润起来:“可不敢如此说,你只是病了,将养一阵子就好,我听闻你可是答应过顾正臣,要等他回金陵。”
詹同听到“顾正臣”,嘴角扯出笑意:“这个家伙就是个折腾人的,若不是答应了他,老头子我也不至于如此,都是君子,不能食言了。话说,他去泉州府两个多月了吧,可有消息送回来?”
宋濂连忙说:“还真有,不过不是什么好消息。”
“有消息,便是好消息。”
詹同轻声道。
宋濂无奈地摇了摇头:“听说福建行省参政高晖上书弹劾顾正臣三宗罪,其中有一条是杖死通判杨百举……”
詹同眼神一亮,旋即闭上眼,平静地说:“局势不坏,不会死人。看来,泉州府的情况很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