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上古时,有殷商高宗武丁攻灭大彭氏,姑且不论。”
睢阳梁园清冷台厅堂中,第五伦点着地图,一目了然。
彭城说不上完全一马平川,北面有沂蒙泰山余脉,西边还有芒砀山,但这些丘陵又比不上崤函三峡之险。加上泗水沂水交汇,夫差还挖了一条沟通江淮的运河,遂使得彭城和襄阳一样,成了引南牵北之地。
“到了春秋之际,晋国与楚国争霸中原,其中一战便是彭城之役,楚军乘着晋国内乱进攻宋国,晋悼公大会诸侯之师,赶赴彭城,楚军宵遁,于是晋霸大兴,时人曰,成霸安强,自彭城始矣。”
“战国之际,齐威王与楚国争夺泗上,齐楚两军战于徐州,齐国先败后胜,自此之后,楚国势力不得北越彭城数十年,齐与魏徐州相王,长为七国之雄。”
“由此可见,这彭城过去已是诸侯国争霸的焦点。”
第五伦转过身,看着自己的群臣:“但现在的形势,既不像春秋,也不似战国。”
他点了征东将军张宗:“诸君说说,像何时何战?”
张宗不假思索:“像楚汉之争,昔日项羽衣锦回乡定都彭城,便忙于与田齐交战,不料刘邦回到关中,扫灭三秦,又锐意东进,竟使得诸侯皆弃楚从汉,汉军及诸侯号称五十六万联军,趁项羽不在一举攻取彭城。”
“项羽闻之,带精兵三万回马杀回彭城,清晨击汉军,到了日中便大破之,被杀者、入睢水淹死者数十万,刘邦仅以身免……”
那是场经典的以少胜多,张宗说到兴起,才忽然看到斜对面的右丞相窦融一直在捋胡须,窦融素来极重仪态,君前绝不会有这么多小动作,张宗顿时恍然,暗道:“彭城之战是东南胜而西北败,不祥啊。”
于是他立刻话音一转:“不过,真正与今日相似的,实是第二次彭城之役,当是时,刘邦撕毁鸿沟之盟,追击项羽,汉将灌婴自齐地南下,攻取彭城,与各路大军合围项羽于淮北,之后才有了垓下之围。”
讲汉胜楚败倒是没什么问题,因为魏国内部正式文件上,往往只将刘秀的“东汉”称之为“吴”,拒不承认刘秀是汉朝的正统继承者,往后估计会搞出《平吴檄文》来。
第五伦颔首,看向窦融,窦周公起身作揖:“臣以为,更像七国之乱。”
窦融侃侃而谈:“当是时,汉军正进攻临淄,而吴楚联军主力被阻于睢阳数月,无法西进。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暗地里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断绝了吴楚联军的粮道。士卒饥饿,几次挑战未果,强攻战败,遂大败而溃,周亚夫率军追击,取楚都彭城,遂平七国。”
好家伙,这下他举例的南北双方,直接不是势均力敌的政权,而是“叛国”了,张宗顿时学到了。
“以上种种,是非曲直,难以论说……”
第五伦总结群臣之言:“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王朝霸主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
……
几乎与第五伦同时向东移动的刘秀,已抵达九江郡合肥县。
战争的阴云已从荆襄、青州飘到了淮北,眼看北方连连告急,刘秀连国都都顾不上回,便在合肥召集部将臣子商议对策。
“第五伦如此大动干戈,不可能是为了图谋鲁地曲阜,其目标只有一个,必是徐州彭城!”
刘秀也在凝视地图,彭城,不论是对于大汉历史而言,还是于刘秀自己,都太过熟悉,太过重要了。自秦以后,统一全国的两次战争,都必须在徐州打上一场大仗,绕是绕不过去的。
徐州曾杀得赤地千里,也曾杀得人迹孑然,但这里地方肥沃,交通便利,一旦太平,四方人众闻听而来,不长时间又人口繁复。周而复始,代代相沿,而后就再度卷入下一场浩劫——刘秀就经历了,并在那战胜了强敌赤眉军,奠定了称帝的基础。
所以刘秀很清楚,彭城虽难守易攻,然历代守城者从来也没有守住!
不止地利靠不住,硬实力上,汉军也处于绝对劣势。
汉扬州刺史王霸颇为忧心地禀报道:“第五伦在梁地大军云集,若青州耿伯昭击破琅琊张步南下,其号称二十万,恐非虚言……”
大着胆子给第五伦的军队多算了一倍后,对于己方兵力,他们倒是颇为精细。
合肥淮南地区的练兵之处,只可惜此处好不容易练出来的万余军队,都被邓禹带去荆襄,几乎一波送光。
刘秀虽从江东又征调了一次兵卒,如今分为三部:一万人拱卫要地淮泗口、一万人驻扎寿春,加上刘秀手头的丹阳之卒,不到三万,并且很多部队无法机动,否则淮水千里防线,谁知道魏军会不会忽然突过来。
“而淮北来司马处,满打满算,也仅有三万之众。”
也就是说,面对第五伦“大军压境“,刘秀手中,至多有五万士卒可用。
劣势是如此明显,加上荆襄新败,国内普遍产生了惧战畏战的情绪,哪怕从昆阳就跟随刘秀的将吏们也不例外。
他们都看着自家皇帝,目光殷切,那个问题众人虽不敢明说,但话里行间,已经推到了了刘秀面前,让他无从避开。
“是否要放弃彭城?退守淮南?”
……
“臣以为,刘秀必弃彭城。”
另一边,张宗已经说到了他对这场仗的判断:“彭城所能持者,无非是北面琅琊、东海丘陵,然张步即将覆灭,一旦幽州突骑长驱直入,徐州之郊无险可凭。加上冯异、邓禹新败于荆襄,西军调不回,刘秀就算倾举国之力,也就能在江东两淮凑出五六万人。”
天时人和自不必谈,哪怕是地利,历史上南北五次大战彭城,南方只胜了一次,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 ()
在不利局面下,将底牌全部压上,赌一城胜负,张宗认为,一向理智谨慎的刘秀,不会行此险招。
“去年,马国尉发兵沛县,刘秀便果断放弃祖宗之地,退回了徐州,想必今日亦然,他最好趁我军未至彭城时,靠泗水将军民迁至淮南,凭淮水险要拒守,南方水网纵横,北兵水土不服,如此还能多撑数载。”
在张宗眼里,这多半是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
但窦融却不这么认为,反驳道:“诸君未曾与刘秀正面对敌,故才如此轻视。”
“当年在昆阳关外,我也以为,数十万新军压城,绿林贼子绝无胜算,刘秀逃走后,应会流窜栖身,绝不会回来。”
窦融的笑容变得苦涩,可谁能想到,刘秀这厮居然敢趁新军后撤骚动时,找来三千救命,冲击三十万,一举赌赢!
张宗仍不以为然:“堂堂大魏天兵,岂是新军土瓦之辈能比?”
窦融笑道:“虽如此,但还是要提防刘秀做困兽之斗,一朝奋起,与我力争彭城啊。”
“予要的就是刘秀不甘蛰伏,豪赌决战!”
第五伦哈哈大笑,打断了二人的争论,随着荆襄和青州的胜利,魏国已经完全取得了战略优势,总兵力、器械甲胄乃至于训练,都已超过对方,这时候就得逼着刘秀,打一场决战!
所以第五伦才令各方军队开赴徐州彭城,仿佛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让那儿白热化,冒烟!
他已经有了明朗的作战计划:“刘秀敢救彭城,我军可效周亚夫行事,予亲围彭城之郊,而征东将军以轻兵断淮泗口,届时,不但来君叔会被围困于城中,淮南来援之吴军,也会因绝粮,被我步骑歼灭!”
若真如此,就算刘秀本人逃走,一旦江东主力覆灭,第五伦与刘秀的较量,穿越者与“位面之子”的鏖战,将提前结束于徐州。
第五伦仿佛看到,滚滚泗水被鲜血染红,彭城城墙被战火烤烫。
“予,不怕燃烧!”
……
“陛下,战于彭城恐怕不敌,不如退守淮南。”
刘秀的战前会议陷入了僵局,扬州牧王霸左看右看,见迟迟无人敢说,遂咬了咬牙,他这位被刘秀评价为“疾风知劲草”的良臣,终于还是做了出头鸟。
尽管王霸细细叙述了弃淮北、守淮南的好处:让本就不足的兵力收缩,江东淮南的粮食不必沿脆弱的泗水航道北运,更能避免主力被魏军歼灭,导致东南政权一举倾覆……
刘秀垂着头没答话,他不明白,谈到战于淮北,众人为何只谈论着项羽被困垓下、吴楚七国战败淮泗口,仿佛这徐州战场,对南军来说必定凶多吉少。
难道他们忘了,去岁,正是在彭城之郊,刘秀亲率数万江东淮南健儿与赤眉贼作战,大获全胜!而汉军汉官所到之处,“百姓”竭诚相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短短一年之后,徐州竟至于一变,而成为汉军的葬身之地了么?
归根结底,这是随着荆襄大败,东汉内部许多人患上了“恐五症”,冯异都打不赢,其余人又有多少信心呢?
自从称帝时高兴过一阵后,刘秀已经许久没有真心笑过了,荆襄大败后,愁容就更常驻其面,就算在臣子面前故作轻松,心中的绳结却越拧越死,他仿佛能看到第五伦步步欺身逼近。
而他只能一点点退缩,主动放弃了丰沛祖宗之地,选择不救齐王张步,想争夺的荆襄失手,仅仅一个随县得不偿失,根本挡不住岑彭未来的攻势……
若如今连淮北也丢失,他还剩下什么?
所谓的“淮水—随县”防线,当真牢靠?
刘秀猛地回头,他身后是墙壁,此外空无一物,但刘秀却久久凝视,让群臣停下了争论,面面相觑。
良久后,刘秀才指着身后,心有余悸地对他们道:“诸君可知,朕在身后看到了何物?”
“朕看到了滚滚大江,项羽在乌江亭驻马哀叹,不肯过的大江。”
他加重了声音,让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的嘶吼,明白这小朝廷的处境:“看到了万丈深渊,一旦退步,便会跌落!”
“朕放弃的是徐州彭城么?”
“朕放弃的,是与第五伦一争高下的志气!是大汉光复的希望!是诸君的爵位封土啊!”
刘秀痛斥群臣一番后,做出了决定,拔剑将案几一角猛地斩断:
“彭城,朕必救之,淮北,朕必战之,有敢阻者,犹如此木!”
一时间群臣凛然,皆下拜顿首,表示愿意随皇帝死守淮北!
刘秀看到,有人颦眉忧心,以文官较多,武将们则面露喜色,甚至热泪盈眶。
果然如此。
刘秀很清楚,一旦他不战而弃淮北,国内人心士气将进一步跌落谷地——荆襄之败还可以说是用人不当,不战而退,那就是彻底的投降与放弃,江东淮南的豪强都看着呢!
第五伦对豪强虽然苛刻,但还没到赤眉那般赶尽杀绝的程度,他们随时可以主动“起义”换一位主人,而刘秀手下那些志在助他光复汉室的忠良,也会大失所望,离心离德。
所以,他的态度必须是坚决的,让群臣士卒知道,皇帝没忘记初衷,会带领众人继续与第五伦争天下,这股凝聚人心的志气,决不能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刘秀得傻乎乎地踩进第五伦的陷阱,他的战术必须是灵活的,守彭城不是为了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而是为了守出时间,守出空间,争取将来!
“彭城得守,但亦不完全守!”
“上古时,有殷商高宗武丁攻灭大彭氏,姑且不论。”
睢阳梁园清冷台厅堂中,第五伦点着地图,一目了然。
彭城说不上完全一马平川,北面有沂蒙泰山余脉,西边还有芒砀山,但这些丘陵又比不上崤函三峡之险。加上泗水沂水交汇,夫差还挖了一条沟通江淮的运河,遂使得彭城和襄阳一样,成了引南牵北之地。
“到了春秋之际,晋国与楚国争霸中原,其中一战便是彭城之役,楚军乘着晋国内乱进攻宋国,晋悼公大会诸侯之师,赶赴彭城,楚军宵遁,于是晋霸大兴,时人曰,成霸安强,自彭城始矣。”
“战国之际,齐威王与楚国争夺泗上,齐楚两军战于徐州,齐国先败后胜,自此之后,楚国势力不得北越彭城数十年,齐与魏徐州相王,长为七国之雄。”
“由此可见,这彭城过去已是诸侯国争霸的焦点。”
第五伦转过身,看着自己的群臣:“但现在的形势,既不像春秋,也不似战国。”
他点了征东将军张宗:“诸君说说,像何时何战?”
张宗不假思索:“像楚汉之争,昔日项羽衣锦回乡定都彭城,便忙于与田齐交战,不料刘邦回到关中,扫灭三秦,又锐意东进,竟使得诸侯皆弃楚从汉,汉军及诸侯号称五十六万联军,趁项羽不在一举攻取彭城。”
“项羽闻之,带精兵三万回马杀回彭城,清晨击汉军,到了日中便大破之,被杀者、入睢水淹死者数十万,刘邦仅以身免……”
那是场经典的以少胜多,张宗说到兴起,才忽然看到斜对面的右丞相窦融一直在捋胡须,窦融素来极重仪态,君前绝不会有这么多小动作,张宗顿时恍然,暗道:“彭城之战是东南胜而西北败,不祥啊。”
于是他立刻话音一转:“不过,真正与今日相似的,实是第二次彭城之役,当是时,刘邦撕毁鸿沟之盟,追击项羽,汉将灌婴自齐地南下,攻取彭城,与各路大军合围项羽于淮北,之后才有了垓下之围。”
讲汉胜楚败倒是没什么问题,因为魏国内部正式文件上,往往只将刘秀的“东汉”称之为“吴”,拒不承认刘秀是汉朝的正统继承者,往后估计会搞出《平吴檄文》来。
第五伦颔首,看向窦融,窦周公起身作揖:“臣以为,更像七国之乱。”
窦融侃侃而谈:“当是时,汉军正进攻临淄,而吴楚联军主力被阻于睢阳数月,无法西进。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暗地里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断绝了吴楚联军的粮道。士卒饥饿,几次挑战未果,强攻战败,遂大败而溃,周亚夫率军追击,取楚都彭城,遂平七国。”
好家伙,这下他举例的南北双方,直接不是势均力敌的政权,而是“叛国”了,张宗顿时学到了。
“以上种种,是非曲直,难以论说……”
第五伦总结群臣之言:“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王朝霸主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
……
几乎与第五伦同时向东移动的刘秀,已抵达九江郡合肥县。
战争的阴云已从荆襄、青州飘到了淮北,眼看北方连连告急,刘秀连国都都顾不上回,便在合肥召集部将臣子商议对策。
“第五伦如此大动干戈,不可能是为了图谋鲁地曲阜,其目标只有一个,必是徐州彭城!”
刘秀也在凝视地图,彭城,不论是对于大汉历史而言,还是于刘秀自己,都太过熟悉,太过重要了。自秦以后,统一全国的两次战争,都必须在徐州打上一场大仗,绕是绕不过去的。
徐州曾杀得赤地千里,也曾杀得人迹孑然,但这里地方肥沃,交通便利,一旦太平,四方人众闻听而来,不长时间又人口繁复。周而复始,代代相沿,而后就再度卷入下一场浩劫——刘秀就经历了,并在那战胜了强敌赤眉军,奠定了称帝的基础。
所以刘秀很清楚,彭城虽难守易攻,然历代守城者从来也没有守住!
不止地利靠不住,硬实力上,汉军也处于绝对劣势。
汉扬州刺史王霸颇为忧心地禀报道:“第五伦在梁地大军云集,若青州耿伯昭击破琅琊张步南下,其号称二十万,恐非虚言……”
大着胆子给第五伦的军队多算了一倍后,对于己方兵力,他们倒是颇为精细。
合肥淮南地区的练兵之处,只可惜此处好不容易练出来的万余军队,都被邓禹带去荆襄,几乎一波送光。
刘秀虽从江东又征调了一次兵卒,如今分为三部:一万人拱卫要地淮泗口、一万人驻扎寿春,加上刘秀手头的丹阳之卒,不到三万,并且很多部队无法机动,否则淮水千里防线,谁知道魏军会不会忽然突过来。
“而淮北来司马处,满打满算,也仅有三万之众。”
也就是说,面对第五伦“大军压境“,刘秀手中,至多有五万士卒可用。
劣势是如此明显,加上荆襄新败,国内普遍产生了惧战畏战的情绪,哪怕从昆阳就跟随刘秀的将吏们也不例外。
他们都看着自家皇帝,目光殷切,那个问题众人虽不敢明说,但话里行间,已经推到了了刘秀面前,让他无从避开。
“是否要放弃彭城?退守淮南?”
……
“臣以为,刘秀必弃彭城。”
另一边,张宗已经说到了他对这场仗的判断:“彭城所能持者,无非是北面琅琊、东海丘陵,然张步即将覆灭,一旦幽州突骑长驱直入,徐州之郊无险可凭。加上冯异、邓禹新败于荆襄,西军调不回,刘秀就算倾举国之力,也就能在江东两淮凑出五六万人。”
天时人和自不必谈,哪怕是地利,历史上南北五次大战彭城,南方只胜了一次,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 ()
在不利局面下,将底牌全部压上,赌一城胜负,张宗认为,一向理智谨慎的刘秀,不会行此险招。
“去年,马国尉发兵沛县,刘秀便果断放弃祖宗之地,退回了徐州,想必今日亦然,他最好趁我军未至彭城时,靠泗水将军民迁至淮南,凭淮水险要拒守,南方水网纵横,北兵水土不服,如此还能多撑数载。”
在张宗眼里,这多半是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
但窦融却不这么认为,反驳道:“诸君未曾与刘秀正面对敌,故才如此轻视。”
“当年在昆阳关外,我也以为,数十万新军压城,绿林贼子绝无胜算,刘秀逃走后,应会流窜栖身,绝不会回来。”
窦融的笑容变得苦涩,可谁能想到,刘秀这厮居然敢趁新军后撤骚动时,找来三千救命,冲击三十万,一举赌赢!
张宗仍不以为然:“堂堂大魏天兵,岂是新军土瓦之辈能比?”
窦融笑道:“虽如此,但还是要提防刘秀做困兽之斗,一朝奋起,与我力争彭城啊。”
“予要的就是刘秀不甘蛰伏,豪赌决战!”
第五伦哈哈大笑,打断了二人的争论,随着荆襄和青州的胜利,魏国已经完全取得了战略优势,总兵力、器械甲胄乃至于训练,都已超过对方,这时候就得逼着刘秀,打一场决战!
所以第五伦才令各方军队开赴徐州彭城,仿佛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让那儿白热化,冒烟!
他已经有了明朗的作战计划:“刘秀敢救彭城,我军可效周亚夫行事,予亲围彭城之郊,而征东将军以轻兵断淮泗口,届时,不但来君叔会被围困于城中,淮南来援之吴军,也会因绝粮,被我步骑歼灭!”
若真如此,就算刘秀本人逃走,一旦江东主力覆灭,第五伦与刘秀的较量,穿越者与“位面之子”的鏖战,将提前结束于徐州。
第五伦仿佛看到,滚滚泗水被鲜血染红,彭城城墙被战火烤烫。
“予,不怕燃烧!”
……
“陛下,战于彭城恐怕不敌,不如退守淮南。”
刘秀的战前会议陷入了僵局,扬州牧王霸左看右看,见迟迟无人敢说,遂咬了咬牙,他这位被刘秀评价为“疾风知劲草”的良臣,终于还是做了出头鸟。
尽管王霸细细叙述了弃淮北、守淮南的好处:让本就不足的兵力收缩,江东淮南的粮食不必沿脆弱的泗水航道北运,更能避免主力被魏军歼灭,导致东南政权一举倾覆……
刘秀垂着头没答话,他不明白,谈到战于淮北,众人为何只谈论着项羽被困垓下、吴楚七国战败淮泗口,仿佛这徐州战场,对南军来说必定凶多吉少。
难道他们忘了,去岁,正是在彭城之郊,刘秀亲率数万江东淮南健儿与赤眉贼作战,大获全胜!而汉军汉官所到之处,“百姓”竭诚相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短短一年之后,徐州竟至于一变,而成为汉军的葬身之地了么?
归根结底,这是随着荆襄大败,东汉内部许多人患上了“恐五症”,冯异都打不赢,其余人又有多少信心呢?
自从称帝时高兴过一阵后,刘秀已经许久没有真心笑过了,荆襄大败后,愁容就更常驻其面,就算在臣子面前故作轻松,心中的绳结却越拧越死,他仿佛能看到第五伦步步欺身逼近。
而他只能一点点退缩,主动放弃了丰沛祖宗之地,选择不救齐王张步,想争夺的荆襄失手,仅仅一个随县得不偿失,根本挡不住岑彭未来的攻势……
若如今连淮北也丢失,他还剩下什么?
所谓的“淮水—随县”防线,当真牢靠?
刘秀猛地回头,他身后是墙壁,此外空无一物,但刘秀却久久凝视,让群臣停下了争论,面面相觑。
良久后,刘秀才指着身后,心有余悸地对他们道:“诸君可知,朕在身后看到了何物?”
“朕看到了滚滚大江,项羽在乌江亭驻马哀叹,不肯过的大江。”
他加重了声音,让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的嘶吼,明白这小朝廷的处境:“看到了万丈深渊,一旦退步,便会跌落!”
“朕放弃的是徐州彭城么?”
“朕放弃的,是与第五伦一争高下的志气!是大汉光复的希望!是诸君的爵位封土啊!”
刘秀痛斥群臣一番后,做出了决定,拔剑将案几一角猛地斩断:
“彭城,朕必救之,淮北,朕必战之,有敢阻者,犹如此木!”
一时间群臣凛然,皆下拜顿首,表示愿意随皇帝死守淮北!
刘秀看到,有人颦眉忧心,以文官较多,武将们则面露喜色,甚至热泪盈眶。
果然如此。
刘秀很清楚,一旦他不战而弃淮北,国内人心士气将进一步跌落谷地——荆襄之败还可以说是用人不当,不战而退,那就是彻底的投降与放弃,江东淮南的豪强都看着呢!
第五伦对豪强虽然苛刻,但还没到赤眉那般赶尽杀绝的程度,他们随时可以主动“起义”换一位主人,而刘秀手下那些志在助他光复汉室的忠良,也会大失所望,离心离德。
所以,他的态度必须是坚决的,让群臣士卒知道,皇帝没忘记初衷,会带领众人继续与第五伦争天下,这股凝聚人心的志气,决不能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刘秀得傻乎乎地踩进第五伦的陷阱,他的战术必须是灵活的,守彭城不是为了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而是为了守出时间,守出空间,争取将来!
“彭城得守,但亦不完全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