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这天,真的有道吗?
紫禁城大本堂之中,国子监的一群官员正在忙碌着。
朱元璋亲自督查,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一众皇子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给吓了一跳,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静静的等待着。
就连此时负责讲经的宋濂,一时间也没敢上去询问。
尽管太子朱标又又又离开了他的课堂。
他已经好几次尝试去说这个问题了,但都被朱元璋直接挡了回来。
宋濂有点轴,但并不傻。
所以,他也只能是停下讲学,默默的等待着。
“陛下,臣找到了!”
很快就有人找到了,书籍也被递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这是一本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有关辽东的访问记录。
朱元璋一把拿过,直接翻看了起来。
辽东的土地情况描述,他立马就搜寻到了。
沃野千里!
这样的描述,简直和朱标在信中所说的一样,不,应该是和苏璟描述的一样。
就连契丹生活的辽东苦寒之地,都曾经有过万亩良田。
“继续找。”
朱元璋看了一眼,淡淡道。
“是,陛下。”
一众人又开始忙碌起来。
“不知父皇在寻找什么,儿臣也想为父皇分忧。”
二皇子朱樉来到朱元璋的面前,朝着朱元璋问道。
其他的几个皇子虽然没说话,但也是一起站在了朱樉的身后,意思不言而喻。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儿子们,也来了些兴致,便直接将手里找到的书丢给了他们:
“看看吧,能看出点什么吗?”
朱樉立刻拿起书翻开,和其他皇子一起看了起来。
他们是真的好奇,自己的父皇突然过来找什么东西。
只是,当他们看到的时候,不免就觉得有些诧异了。
唐朝初年的辽东地方情况。
这算什么?
朱樉和其他皇子大眼瞪小眼,大大的眼睛里是大大的疑惑。
当然,还有一个皇子,压根没看。
那就是老四朱棣,他对读书这件事,没有任何的兴趣。
带兵打仗才是他的梦想。
这大本堂内的习文,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应付,只有武将授课的时候他才会提起精神来。
“陛下,臣也找到了。”
又一本典籍送了过来,不过是唐朝末年的情况,同样是辽东契丹的情况。
朱元璋只是简单看了一眼,便又丢给了面前的儿子们。
就这样,朱樉等几个皇子的面前,很快就多了好些个书籍。
主要都集中在唐朝,但主要在开元盛世和末年两个阶段的土地天象情况记录。
只能说,朱元璋为了给太子朱标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那是下了大功夫的。
这里的藏书之全,简直就是一个大百科。
直接给朱元璋省去了各处收集的功夫。
“怎么样,看出来什么了没有?”
朱元璋问道。
朱樉摸了摸自己的脑袋,有些尴尬,因为他真没看出来什么。
就是一些记录而已,能瞧出什么东西来了。
“父皇,儿臣有话说。”
三皇子朱棡突然开口道。
朱元璋嘴角微扬,笑道:“好,老三,你说说看。”
朱棡顿了一下说道:“父皇,您让我们看的是唐朝时候的兴衰之对比,是想告诫我们,即便是有过开元盛世的唐朝,只要不好好治理,一样会引起天变,招来天怒,从而导致灭亡。”
朱棡的回答,可谓是相当的标准。
就连一旁的宋濂也是微微点头,众多的皇子之中,除了太子朱标之外,他最中意的便是三皇子朱棡了。
脑子很聪明,经常能举一反三。
“对,三弟说的就是我想说的。”
二皇子朱樉立刻附和道。
朱元璋没理朱樉,而是看向朱棡道:“老三,你认为这天怒天变是因为君王无道造成的是吗?”
朱棡点头道:“父皇,自古以来,君王承于天命,如父皇乃天命之人,建立了大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这一顿彩虹屁,拍的是相当的到位。
只不过,对于现在的朱元璋来说,并不是非常的受用。
一来他这从乞丐到天子,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天命这种东西,他没那么相信。
比起天命,他更相信他自己。
二来是朱标的信件之中,将苏璟所言详细描述,更是配上了那副神秘的地图。
如今找到了典籍记录,更是印证了苏璟的那些言论。
不过朱元璋倒没有直接指出,而是看向朱棡道:“老三,你平常书读的不错。”
朱棡立刻道:“父皇,全是宋师教的好,儿臣也只是听从宋师的教诲而已。”
别看朱棡年纪小,但他可是相当聪明的。
朱元璋笑笑,转而看向了宋濂:“宋提举为朕教育皇子,费心了啊。”
宋濂脸上涌出一抹感动,老泪都差点要落下了来,立刻朝着朱元璋道:
“承蒙陛下厚爱,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
这太子朱标反反复复的去苏璟那学习,搞的宋濂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自处了。
别看他要教所有的皇子,但他最重要的名头还是太子师。
结果太子师不教太子,还得被别人非议。
宋濂心里苦啊!
现在朱元璋主动提及自己,宋濂又怎么能不感动呢。
只是,他还未感动太久,朱元璋的一句话,又让他不知所措了。
“老三,你答得不错,不过朕并不这么认为。”
朱元璋淡淡的说道。
宋濂一愣,这啥意思?
刚说完自己教的辛苦了,转头就说自己不这么认为。
这不就是自己交错了吗?
朱棡也是立刻道:“还请父皇解惑。”
他这可是照着标准答案回答的,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不认可?
朱棡的心里,那是相当的疑惑。
朱元璋淡淡道:“朕以为,所谓天命,只是天象而已,该来时便会来,该走时便会走。”
“朕能打下大明,和天命无关,乃是靠的朕自己。”
苏璟那一整套气候学的理论,让朱元璋来说他肯定是说不出来的。
不过这不妨碍他承认苏璟的理论。
“父皇英明神武,自然靠的是自己,什么天命,在父皇面前又算是什么。”
朱樉这个时候又来吹彩虹屁了。
他没有老三朱棡的脑子,但是他还是很会拍马屁的。
朱元璋摆摆手,继续道:“有人告诉朕,这天象之事乃是轮回。”
“唐初开元盛世,即便是契丹生活的辽东苦寒之地,亦是沃野千里。”
“而到了唐末,大旱三年,百姓颗粒无收。”
“宋朝是如此,元朝亦是如此。”
“这便是天象轮回之变化,与君王无关,就好像太阳东升西落,只是自然更替而已。”
朱元璋直接把苏璟的结论说出来了。
这话一出,一群皇子那是立刻惊呆了,包括在场的所有人。
那些刚才还在找东西的国子监众人,更是吓得直接跪下了。
“父皇,您的意思难道是说,我大明也会出现这样的天象?”
老三朱棡的脑子反应快,脱口而出道。
但刚一说出口,朱棡便意识到自己的话有问题了。
这岂不是在咒大明会合之前的王朝一样因为天象灭亡么。
“父皇,儿臣不是这个”
“老三,不用紧张。”
朱棡还想解释,朱元璋直接道:“朕没那么脆弱,和朕说这话的人都没事,你们更不会有事。”
相较于苏璟之前说过的王朝灭亡论,人地矛盾和土地兼并。
这点自然气候变化,在朱元璋的心里,已经不算太大的事情了。
当然,这是相比较而言。
“你们也不用跪着了,给朕继续找。”
朱元璋又说了一句,众人这才开始行动起来。
但此刻明显更加的拘谨了。
“陛下,请恕臣无礼。”
宋濂此刻来到了朱元璋的面前,面色无惧道。
“宋提举有话直说,朕不怪罪你。”
朱元璋直接道。
他其实也想知道,这宋濂是怎么看待苏璟的言论的。
宋濂微微低头道:“臣以为,陛下方才所言,唐朝之兴衰变化对应的天象变化,岂不正印证了天命在,贤君才能让治下风调雨顺,昏君只会招致天灾。”
别看古人很多时候科学没发展,涌出了一些封建理论。
但这也是他们对于事物现象发生之后,对应规律的总结归纳。
可能原因是错的,但在他们自己的逻辑内核之中,是可以成立的。
朱元璋看向宋濂说道:“宋提举所言,倒也有几分道理。”
“只不过,朕想问你一个问题。”
宋濂身子一正,看向朱元璋道:“陛下请问。”
朱元璋说道:“其实也不是朕的问题,而是太子的疑惑,朕算是代为转达吧。”
太子!
又是苏璟!
宋濂第一时间就反应了过来,此事还是和苏璟有关!
这家伙,到底都在教导太子什么东西?
想到此处,宋濂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继续道:“若是君王无道便会降下天灾,那对君王即可,为何又要加于百姓之身。”
“天灾起时,最苦的不是君王,而是百姓。”
“君王无道,苦的是百姓,招来天灾,苦的还是百姓,这天,真的有道吗?”
“太子说,君无道,百姓何辜?宋提举何解?”
这是朱标的思考,也是他为什么不愿相信天命的关键原因。
是啊!
君王无道,你搞君王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搞百姓呢?
也就是朱元璋这种开国皇帝才会这么说了,换成其他的皇帝,都需要天命说来确定自己的统治身份正确性,防止别人质疑。
老朱的天子,那不是继承的,而是他亲自打下来的,谁敢质疑?
宋濂愣在原地,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朱元璋亲自督查,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一众皇子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给吓了一跳,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静静的等待着。
就连此时负责讲经的宋濂,一时间也没敢上去询问。
尽管太子朱标又又又离开了他的课堂。
他已经好几次尝试去说这个问题了,但都被朱元璋直接挡了回来。
宋濂有点轴,但并不傻。
所以,他也只能是停下讲学,默默的等待着。
“陛下,臣找到了!”
很快就有人找到了,书籍也被递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这是一本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有关辽东的访问记录。
朱元璋一把拿过,直接翻看了起来。
辽东的土地情况描述,他立马就搜寻到了。
沃野千里!
这样的描述,简直和朱标在信中所说的一样,不,应该是和苏璟描述的一样。
就连契丹生活的辽东苦寒之地,都曾经有过万亩良田。
“继续找。”
朱元璋看了一眼,淡淡道。
“是,陛下。”
一众人又开始忙碌起来。
“不知父皇在寻找什么,儿臣也想为父皇分忧。”
二皇子朱樉来到朱元璋的面前,朝着朱元璋问道。
其他的几个皇子虽然没说话,但也是一起站在了朱樉的身后,意思不言而喻。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儿子们,也来了些兴致,便直接将手里找到的书丢给了他们:
“看看吧,能看出点什么吗?”
朱樉立刻拿起书翻开,和其他皇子一起看了起来。
他们是真的好奇,自己的父皇突然过来找什么东西。
只是,当他们看到的时候,不免就觉得有些诧异了。
唐朝初年的辽东地方情况。
这算什么?
朱樉和其他皇子大眼瞪小眼,大大的眼睛里是大大的疑惑。
当然,还有一个皇子,压根没看。
那就是老四朱棣,他对读书这件事,没有任何的兴趣。
带兵打仗才是他的梦想。
这大本堂内的习文,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应付,只有武将授课的时候他才会提起精神来。
“陛下,臣也找到了。”
又一本典籍送了过来,不过是唐朝末年的情况,同样是辽东契丹的情况。
朱元璋只是简单看了一眼,便又丢给了面前的儿子们。
就这样,朱樉等几个皇子的面前,很快就多了好些个书籍。
主要都集中在唐朝,但主要在开元盛世和末年两个阶段的土地天象情况记录。
只能说,朱元璋为了给太子朱标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那是下了大功夫的。
这里的藏书之全,简直就是一个大百科。
直接给朱元璋省去了各处收集的功夫。
“怎么样,看出来什么了没有?”
朱元璋问道。
朱樉摸了摸自己的脑袋,有些尴尬,因为他真没看出来什么。
就是一些记录而已,能瞧出什么东西来了。
“父皇,儿臣有话说。”
三皇子朱棡突然开口道。
朱元璋嘴角微扬,笑道:“好,老三,你说说看。”
朱棡顿了一下说道:“父皇,您让我们看的是唐朝时候的兴衰之对比,是想告诫我们,即便是有过开元盛世的唐朝,只要不好好治理,一样会引起天变,招来天怒,从而导致灭亡。”
朱棡的回答,可谓是相当的标准。
就连一旁的宋濂也是微微点头,众多的皇子之中,除了太子朱标之外,他最中意的便是三皇子朱棡了。
脑子很聪明,经常能举一反三。
“对,三弟说的就是我想说的。”
二皇子朱樉立刻附和道。
朱元璋没理朱樉,而是看向朱棡道:“老三,你认为这天怒天变是因为君王无道造成的是吗?”
朱棡点头道:“父皇,自古以来,君王承于天命,如父皇乃天命之人,建立了大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这一顿彩虹屁,拍的是相当的到位。
只不过,对于现在的朱元璋来说,并不是非常的受用。
一来他这从乞丐到天子,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天命这种东西,他没那么相信。
比起天命,他更相信他自己。
二来是朱标的信件之中,将苏璟所言详细描述,更是配上了那副神秘的地图。
如今找到了典籍记录,更是印证了苏璟的那些言论。
不过朱元璋倒没有直接指出,而是看向朱棡道:“老三,你平常书读的不错。”
朱棡立刻道:“父皇,全是宋师教的好,儿臣也只是听从宋师的教诲而已。”
别看朱棡年纪小,但他可是相当聪明的。
朱元璋笑笑,转而看向了宋濂:“宋提举为朕教育皇子,费心了啊。”
宋濂脸上涌出一抹感动,老泪都差点要落下了来,立刻朝着朱元璋道:
“承蒙陛下厚爱,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
这太子朱标反反复复的去苏璟那学习,搞的宋濂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自处了。
别看他要教所有的皇子,但他最重要的名头还是太子师。
结果太子师不教太子,还得被别人非议。
宋濂心里苦啊!
现在朱元璋主动提及自己,宋濂又怎么能不感动呢。
只是,他还未感动太久,朱元璋的一句话,又让他不知所措了。
“老三,你答得不错,不过朕并不这么认为。”
朱元璋淡淡的说道。
宋濂一愣,这啥意思?
刚说完自己教的辛苦了,转头就说自己不这么认为。
这不就是自己交错了吗?
朱棡也是立刻道:“还请父皇解惑。”
他这可是照着标准答案回答的,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不认可?
朱棡的心里,那是相当的疑惑。
朱元璋淡淡道:“朕以为,所谓天命,只是天象而已,该来时便会来,该走时便会走。”
“朕能打下大明,和天命无关,乃是靠的朕自己。”
苏璟那一整套气候学的理论,让朱元璋来说他肯定是说不出来的。
不过这不妨碍他承认苏璟的理论。
“父皇英明神武,自然靠的是自己,什么天命,在父皇面前又算是什么。”
朱樉这个时候又来吹彩虹屁了。
他没有老三朱棡的脑子,但是他还是很会拍马屁的。
朱元璋摆摆手,继续道:“有人告诉朕,这天象之事乃是轮回。”
“唐初开元盛世,即便是契丹生活的辽东苦寒之地,亦是沃野千里。”
“而到了唐末,大旱三年,百姓颗粒无收。”
“宋朝是如此,元朝亦是如此。”
“这便是天象轮回之变化,与君王无关,就好像太阳东升西落,只是自然更替而已。”
朱元璋直接把苏璟的结论说出来了。
这话一出,一群皇子那是立刻惊呆了,包括在场的所有人。
那些刚才还在找东西的国子监众人,更是吓得直接跪下了。
“父皇,您的意思难道是说,我大明也会出现这样的天象?”
老三朱棡的脑子反应快,脱口而出道。
但刚一说出口,朱棡便意识到自己的话有问题了。
这岂不是在咒大明会合之前的王朝一样因为天象灭亡么。
“父皇,儿臣不是这个”
“老三,不用紧张。”
朱棡还想解释,朱元璋直接道:“朕没那么脆弱,和朕说这话的人都没事,你们更不会有事。”
相较于苏璟之前说过的王朝灭亡论,人地矛盾和土地兼并。
这点自然气候变化,在朱元璋的心里,已经不算太大的事情了。
当然,这是相比较而言。
“你们也不用跪着了,给朕继续找。”
朱元璋又说了一句,众人这才开始行动起来。
但此刻明显更加的拘谨了。
“陛下,请恕臣无礼。”
宋濂此刻来到了朱元璋的面前,面色无惧道。
“宋提举有话直说,朕不怪罪你。”
朱元璋直接道。
他其实也想知道,这宋濂是怎么看待苏璟的言论的。
宋濂微微低头道:“臣以为,陛下方才所言,唐朝之兴衰变化对应的天象变化,岂不正印证了天命在,贤君才能让治下风调雨顺,昏君只会招致天灾。”
别看古人很多时候科学没发展,涌出了一些封建理论。
但这也是他们对于事物现象发生之后,对应规律的总结归纳。
可能原因是错的,但在他们自己的逻辑内核之中,是可以成立的。
朱元璋看向宋濂说道:“宋提举所言,倒也有几分道理。”
“只不过,朕想问你一个问题。”
宋濂身子一正,看向朱元璋道:“陛下请问。”
朱元璋说道:“其实也不是朕的问题,而是太子的疑惑,朕算是代为转达吧。”
太子!
又是苏璟!
宋濂第一时间就反应了过来,此事还是和苏璟有关!
这家伙,到底都在教导太子什么东西?
想到此处,宋濂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继续道:“若是君王无道便会降下天灾,那对君王即可,为何又要加于百姓之身。”
“天灾起时,最苦的不是君王,而是百姓。”
“君王无道,苦的是百姓,招来天灾,苦的还是百姓,这天,真的有道吗?”
“太子说,君无道,百姓何辜?宋提举何解?”
这是朱标的思考,也是他为什么不愿相信天命的关键原因。
是啊!
君王无道,你搞君王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搞百姓呢?
也就是朱元璋这种开国皇帝才会这么说了,换成其他的皇帝,都需要天命说来确定自己的统治身份正确性,防止别人质疑。
老朱的天子,那不是继承的,而是他亲自打下来的,谁敢质疑?
宋濂愣在原地,不知道该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