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中部,马舒鲁镇。
为了开发新探索的区域,东非殖民地政府在派人实地考察后,决定在这里种植烟草。
作为喜温喜光照作物,东非绝大多数地方几乎都适合烟草种植,而且东非降水适中,可以满足前期的生长所需的水源。
马舒鲁镇,在内罗毕东南九十公里处,境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不知名河流。
初到这里的移民只有三十多人,带队的是德意志人安东尼,五名奥地利帝国移民和二十多华人。
望着茫茫无际的草原直连天际,安东尼不禁感慨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曾经在欧洲生活的安东尼,从小到大,见识的就是北德意志地区的农业庄园和森林,充满秀气和生机。
而非洲的土地充满了狂野的天性,而且面积是如此之大,不禁让人感到内心一片澎湃。
奥地利帝国移民也是如此,他们大多是初次来到非洲,比安东尼更加震撼,奥地利帝国境内是属于有山有水,尤其是移民们生活的地方,因为相对落后的原因,还保持着较为古朴的生活方式。
有的人甚至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村子,可想而知在出海后,先是为大海的波澜壮阔所折服,又在东非上岸后,被非洲奇特的热带景象所吸引。
华人移民则相对好一些,由于来源的问题,他们在华北见不到如此面积的草原,但是那里的农田也是一眼望不到边际。
虽然德意志和奥地利帝国国土面积远远比不上远东大国,但是论到人均土地占有量,那远东反而远远不及前两者。
只是远东面积太大,尤其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漫长的国土,总是容易让人忽视其庞大的人口规模,在剔除了人口数据后,确实有几分地大物博的意思。
……
移民们开始搭建居所,这是用泥土修筑的临时居所,毕竟现在人手太少,还不能太浪费时间改善居住条件。
从坦噶港和达累斯萨拉姆港上岸后,在第一镇补充物资,由经验丰富的老人带领。
这就是马舒鲁第一批移民的来源,生活物资全在两匹马车上,农具和口粮。
从天空往下看,三十多人,在茫茫草原上,显得是那样渺小,他们的房子就像是一个个火柴盒。
这就是马舒鲁镇的初始规模,东非殖民地计划后续再向此地输送近千移民。
同时期,和马舒鲁镇一样的市镇和村落,在肯尼亚境内快速崛起。
从东边的沿海地带到最西边的大湖湖畔,移民迅速填补当地的生态位。
这一期的移民都是混装,由德意志人带领,奥地利帝国移民和华人移民共同组成。
……
经过一个月的发展。
马舒鲁镇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四百多人,已经有了一个村落的样子,田地开发的也有模有样起来。
沿着无名河畔,马舒鲁镇的居民,开辟了千亩的烟草种植园。
在一排排田垄上,绿油油的烟草苗,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扎根在红色的泥土之中。
这些都是黑兴根烟草公司未来的原材料供应地。
一直以来,黑兴根烟草公司主要从其他国家商人的手中收购烟草,再通过机器加工成卷烟。() ()
这极大浪费了生产成本,因为烟草的定价权掌握在那些商人的手中。
而东非有面积庞大的荒芜土地,适合种植烟草,不仅可以为黑兴根烟草公司提供量大价优的原材料,而且品质也相当不错。
东非殖民地政府就计划在马舒鲁镇附近筹建五万亩的烟草种植园。
一方面可以加快向肯尼亚地移民速度,另一方面又可以创造收益,两全其美。
等到烟草丰收后,由黑兴根烟草公司的人前来收走,送到海边到蒙巴萨港或者达累斯萨拉姆港,然后运回欧洲。
安东尼看着眼前颇有成绩的马舒鲁镇,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镇长,安东尼可以算是殖民地德意志雇佣兵里最后发际的一批人了。
当年初来东非,整个东非殖民地只有两千德意志雇佣兵,后来随着殖民地人口的增加。
秉着主次原则,德意志人就成了天然统治者的种子人选,安东尼的队友陆陆续续,升为各地的官员,或者在军队里获得更多的职权。
而安东尼还在原地不动,这次开发马舒鲁地区,终于轮到安东尼了,他被选为马舒鲁镇镇长。
作为一名雇佣兵,也是前普鲁士士兵,其实安东尼也不喜欢打打杀杀的日子。
相较于战争,农民家庭出身的安东尼更乐意于和土地打交道。
在成为马舒鲁镇的统治者后,他没有盛气凌人的表现,反而像是普鲁士地区的农民一样。
每天带领着大家伙,在田地里劳作,看着充满勃勃生机的农作物,安东尼心中就越发开心和满足。
马舒鲁镇的移民也在这位和蔼和亲的镇长感染下,对开荒事业充满激情。
来自德意志,奥地利和远东的三個不同人群,都因为农民身份反而有了共同语言。
他们在田间劳作中,交流和分享经验,安东尼将普鲁士教育中普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和二者分享,奥地利帝国移民的经验也很丰富,尤其擅长一些农业设施的知识。而远东移民在蔬菜种植和副食研究方面略显老道。
因为时常一起交流的缘故,安东尼学会了一些奥地利帝国境内的方言和不少汉语短句,奥地利帝国移民本身就懂一些德语,现在也学会了少量汉语词汇,而华人在和前两者的交流中也摸到了一些欧洲语言的门槛。
马舒鲁镇的居民就像他红色夕阳下,和铁红土地连接在一起一样,融洽生活。
整个东非殖民地除了从事农业工作的移民,数量最多的就是军人,所以阶级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就给不同民族生活在一起创造了条件,在同一口锅里吃饭,拿着差不多的收益,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造成的隔阂和警惕也慢慢被消融。
当然东非的土著不算在这里,毕竟这些土著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脸上涂满花纹纹身,看起来凶神恶煞。而且肤色黢黑,不管是从文明的角度还是人种的角度,都难以被普通人接受。
而东非殖民地政府还刻意加强移民心中,土著残忍,不事劳动,没有开化,进化落后原始(通过用猩猩和土著进行面部比较,下脸前凸。)的印象。
为了开发新探索的区域,东非殖民地政府在派人实地考察后,决定在这里种植烟草。
作为喜温喜光照作物,东非绝大多数地方几乎都适合烟草种植,而且东非降水适中,可以满足前期的生长所需的水源。
马舒鲁镇,在内罗毕东南九十公里处,境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不知名河流。
初到这里的移民只有三十多人,带队的是德意志人安东尼,五名奥地利帝国移民和二十多华人。
望着茫茫无际的草原直连天际,安东尼不禁感慨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曾经在欧洲生活的安东尼,从小到大,见识的就是北德意志地区的农业庄园和森林,充满秀气和生机。
而非洲的土地充满了狂野的天性,而且面积是如此之大,不禁让人感到内心一片澎湃。
奥地利帝国移民也是如此,他们大多是初次来到非洲,比安东尼更加震撼,奥地利帝国境内是属于有山有水,尤其是移民们生活的地方,因为相对落后的原因,还保持着较为古朴的生活方式。
有的人甚至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村子,可想而知在出海后,先是为大海的波澜壮阔所折服,又在东非上岸后,被非洲奇特的热带景象所吸引。
华人移民则相对好一些,由于来源的问题,他们在华北见不到如此面积的草原,但是那里的农田也是一眼望不到边际。
虽然德意志和奥地利帝国国土面积远远比不上远东大国,但是论到人均土地占有量,那远东反而远远不及前两者。
只是远东面积太大,尤其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漫长的国土,总是容易让人忽视其庞大的人口规模,在剔除了人口数据后,确实有几分地大物博的意思。
……
移民们开始搭建居所,这是用泥土修筑的临时居所,毕竟现在人手太少,还不能太浪费时间改善居住条件。
从坦噶港和达累斯萨拉姆港上岸后,在第一镇补充物资,由经验丰富的老人带领。
这就是马舒鲁第一批移民的来源,生活物资全在两匹马车上,农具和口粮。
从天空往下看,三十多人,在茫茫草原上,显得是那样渺小,他们的房子就像是一个个火柴盒。
这就是马舒鲁镇的初始规模,东非殖民地计划后续再向此地输送近千移民。
同时期,和马舒鲁镇一样的市镇和村落,在肯尼亚境内快速崛起。
从东边的沿海地带到最西边的大湖湖畔,移民迅速填补当地的生态位。
这一期的移民都是混装,由德意志人带领,奥地利帝国移民和华人移民共同组成。
……
经过一个月的发展。
马舒鲁镇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四百多人,已经有了一个村落的样子,田地开发的也有模有样起来。
沿着无名河畔,马舒鲁镇的居民,开辟了千亩的烟草种植园。
在一排排田垄上,绿油油的烟草苗,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扎根在红色的泥土之中。
这些都是黑兴根烟草公司未来的原材料供应地。
一直以来,黑兴根烟草公司主要从其他国家商人的手中收购烟草,再通过机器加工成卷烟。() ()
这极大浪费了生产成本,因为烟草的定价权掌握在那些商人的手中。
而东非有面积庞大的荒芜土地,适合种植烟草,不仅可以为黑兴根烟草公司提供量大价优的原材料,而且品质也相当不错。
东非殖民地政府就计划在马舒鲁镇附近筹建五万亩的烟草种植园。
一方面可以加快向肯尼亚地移民速度,另一方面又可以创造收益,两全其美。
等到烟草丰收后,由黑兴根烟草公司的人前来收走,送到海边到蒙巴萨港或者达累斯萨拉姆港,然后运回欧洲。
安东尼看着眼前颇有成绩的马舒鲁镇,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镇长,安东尼可以算是殖民地德意志雇佣兵里最后发际的一批人了。
当年初来东非,整个东非殖民地只有两千德意志雇佣兵,后来随着殖民地人口的增加。
秉着主次原则,德意志人就成了天然统治者的种子人选,安东尼的队友陆陆续续,升为各地的官员,或者在军队里获得更多的职权。
而安东尼还在原地不动,这次开发马舒鲁地区,终于轮到安东尼了,他被选为马舒鲁镇镇长。
作为一名雇佣兵,也是前普鲁士士兵,其实安东尼也不喜欢打打杀杀的日子。
相较于战争,农民家庭出身的安东尼更乐意于和土地打交道。
在成为马舒鲁镇的统治者后,他没有盛气凌人的表现,反而像是普鲁士地区的农民一样。
每天带领着大家伙,在田地里劳作,看着充满勃勃生机的农作物,安东尼心中就越发开心和满足。
马舒鲁镇的移民也在这位和蔼和亲的镇长感染下,对开荒事业充满激情。
来自德意志,奥地利和远东的三個不同人群,都因为农民身份反而有了共同语言。
他们在田间劳作中,交流和分享经验,安东尼将普鲁士教育中普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和二者分享,奥地利帝国移民的经验也很丰富,尤其擅长一些农业设施的知识。而远东移民在蔬菜种植和副食研究方面略显老道。
因为时常一起交流的缘故,安东尼学会了一些奥地利帝国境内的方言和不少汉语短句,奥地利帝国移民本身就懂一些德语,现在也学会了少量汉语词汇,而华人在和前两者的交流中也摸到了一些欧洲语言的门槛。
马舒鲁镇的居民就像他红色夕阳下,和铁红土地连接在一起一样,融洽生活。
整个东非殖民地除了从事农业工作的移民,数量最多的就是军人,所以阶级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就给不同民族生活在一起创造了条件,在同一口锅里吃饭,拿着差不多的收益,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造成的隔阂和警惕也慢慢被消融。
当然东非的土著不算在这里,毕竟这些土著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脸上涂满花纹纹身,看起来凶神恶煞。而且肤色黢黑,不管是从文明的角度还是人种的角度,都难以被普通人接受。
而东非殖民地政府还刻意加强移民心中,土著残忍,不事劳动,没有开化,进化落后原始(通过用猩猩和土著进行面部比较,下脸前凸。)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