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前殿,大朝议再一次开始了。
文武百官在杨敞和霍光的领头之下,分别走上殿来。
这情形和一个多月前那第一次朝议的情形差不多,以至于刘贺都有些恍惚,觉得又回到了那一刻。
但是,刘贺很快就清醒了过来,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做了很多事情。
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傀儡皇帝了。
尤其是看到排在前列的那几个朝臣时,刘贺觉得他们的眼神活跃了许多。
赵充国、刘德、张安世等人看向自己的眼神中多了许多的东西——刘贺将其称为“私人的感情”。
就像朋友之间,即使不能对话,也总会用眼神来传递一些只有彼此才知道的消息。
这恐怕就是默契吧。
而在少府乐成、御史大夫蔡义、左冯翊安乐、大司农田延年等人的眼中,刘贺也看到了一丝的“炽热”。
这份炽热的另一个名字也叫利益——这些成色不一的霍党,已经被刘贺用利益绑在自己的马车上——只不过是在车轮的位置,不听话,那就碾过去。
有时候,这份利益可是比忠诚还要可靠的。
只要不是到了刘贺和霍光彻底决裂的那一刻,他们不会站出来阻挠自己的任何行为的。
这铁板一块的朝堂,终于被刘贺敲下来了一块,还是不小的一块。
最关键的一点是,霍光似乎还没有觉察——毕竟,霍光也在这一个月中得到了不少的东西。
仲父之名、皇后之位、天子的信任、更盛的尊崇……
各取所需,称之为双赢。
如果说来的时候,刘贺能依靠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头,力量合起来只有一分,那么霍光的力量就有百分。
而如今,经过刘贺的布局,自己的力量至少有了三十分,而霍光的力量也膨胀到了一百二十分。
从一比一百到一比四,刘贺还是赢麻了。
而今天,刘贺还要借着给孝武皇帝上庙号的事情,让自己的力量再涨上几分。
……
今天的天气,又比前一次大朝议的时候,热了许多。
虽然今日,少府特意在前殿里增加了许多冰块,但是官员们匆匆赶来,仍是热得满头大汗。
不过还好,大朝议很多时候都只是走个过场,主要是三公九卿向其他的官员通报正在运转的重要事务,需要动脑的事情不多。
所以大朝议刚过一半的时候,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官员就已经两眼发直,神游物外了——这样的人,注定在朝堂之上没有前途。
刘贺格外注意到了站在角落里的光禄大夫丙吉,他和前几次一样,脸上总是有一丝忧愁,对其他官员提到的各种都格外关心。
不知道他是否已经发现刘病已消失了。
这么能干而忠诚的官员,刘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为己用。
麒麟阁十一功臣,刘贺还有很多个没有见过。
是时候慢慢地收到麾下了。
……
大朝议仍然以霍光为核心,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往下推进。
刘贺注意到,他在授课时像朝臣提过的那些事情,很大一部分都已经开始推行了。
比如说给边郡的普通兵卒及下级军官增加两百钱的钱粮,比如说俭省宫中的开支,再比如说推广新式的农具……都有所进展。
尤其是后两件事情,因为不涉及朝堂上的核心利益,所以少府乐成和田延年直接把功劳推到了自己的头上,百官公卿自然是一阵奉承,说天子是明君。
多说几遍也好,说得多了,你们也就真的往心里去了。
“百官公卿,还有什么政事要上奏陛下吗?”霍光神情自若地问道。
百官公卿无一人再应答,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又到了散朝的时间了。
刘贺却看准这个时机,站了起来,对霍光说道:“仲父,朕有两件私事,想在这朝议上说一说。”
霍光气定神闲地点了点头,微笑着表示了默许。
“这头一件事情,是朕的名讳贺字,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都是一个常用的字,为了不叨扰天下,朕决定不以贺字为讳,百官公卿和天下百姓也不用避讳。”() ()
从商周到大汉,避讳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
要避讳的字也不只是天子的名,还包括自家师长的名。
写到的时候要缺笔或者换字,提到的时候则要在前面加“讳”字。
此事可大可小,触犯了有时候也不追究,但是有时候却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所以人们往往还是选择严格遵守,多多少少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变。
例如孝武皇帝讳彻,所以原来的彻侯就全部改为了通侯或者列侯了。
一些官吏书写习惯了,在文书上不小心写了彻字,那是要受罚的。
所以刘贺刚一说完,百官就朝着他投来了一丝敬重的目光。
此事虽小,但是能看出天子仁德。
“仲父,你平时总教我要当一个明君,但是朕初登帝位,也不知道如何当一个明君。”
“前几日,太常来给朕授课时提起了此事,朕才发现不妥,本想着改一个名字,但是又怕增加了其他的麻烦,索性决定不以贺字为讳,天下人想如何使用就如何使用吧。”
“仲父,你觉得朕的这个提议,可像是明君?”
霍光倒是没有想过这件小事,但是听到之后,他还是非常满意的。
此事是一件小事,虽然有些不同寻常,但是特事特办,也不算破坏祖制。
更何况,天子言必称是听了“自己的教导,才想着当明君的”,让霍光颇为得意。
如今顺水推舟地将此事答应下来,不也显得自己辅政有功吗?
想到此处关节,霍光直接就对天子行礼说道:“陛下爱民如子,仁德谦和,有上古明君之风范,老臣认为此举可行。”
刘贺又望向太常的方向,问道:“太常觉得此议如何?”
“微臣认为此举甚能体现陛下的仁慈之心。”太常连忙说道。
紧接着,群臣也跟着说道:“陛下爱民如子,有明君风范。”
看着朝堂上齐刷刷的颂扬之声,刘贺异常满意。
“好,那有劳仲父和太常散朝之后就拟旨,然后尽快下发到各郡国去。”
“诺!”
第一件事情办完了,要做的就是第二件事情。
此时,殿外已经响起了午正时分的报时钟声。
放在平常,此刻已经是散朝的时间了。
但是今天,刘贺故意将争议最大的事情藏到最后,就是要来一个以逸待劳。
早饭刘贺吃得很饱,而今天他又“特意”让膳房漏掉了给百官公卿们的加餐。
所以此刻的百官公卿们,已经饿得饥肠辘辘了。
像杨敞和蔡义这样的老人家,更是都已经有些坐不稳了。
这就是刘贺要的效果。
“这第二件事情嘛,也是一件小事。”
“本月的初一,朕去祭拜了高庙,心有所感,突然想起一件事情。”
“大汉以降,孝武皇帝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四年年,是太祖高皇帝和太宗孝文皇帝之外,功绩最大最盛的皇帝。”
刘贺说到这里的时候,朝堂众人的目光已经都被吸引过来了。
大家虽然饥肠辘辘,但是都想知道这个天子到底是想说些什么。
“昔日,先帝在时,就曾想过给孝武皇帝上庙号,无奈因各种原因而作罢……”
说到此处,朝堂上的氛围已经有些变化,大家似乎已经闻到了风暴来临的气息。
尤其是嗅觉最为敏感的霍光,眼中更是深邃,他已经隐隐约约猜到了天子要说什么。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大汉又以孝治天下,所以朕决定要承孝昭皇帝之遗愿……”
“给孝武皇帝上庙号,在大汉各郡国为孝武皇帝建庙,让他享大汉百姓世代万年之供奉!”
刘贺这最后几句话,终于将这场暴风雨彻底地激发了出来。
整个朝堂上的百官公卿,顿时一片哗然。
就连霍光都用一种另类的眼光看着天子。
天子孟浪癫悖了,上庙号哪是小事,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大事!
第三更!
文武百官在杨敞和霍光的领头之下,分别走上殿来。
这情形和一个多月前那第一次朝议的情形差不多,以至于刘贺都有些恍惚,觉得又回到了那一刻。
但是,刘贺很快就清醒了过来,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做了很多事情。
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傀儡皇帝了。
尤其是看到排在前列的那几个朝臣时,刘贺觉得他们的眼神活跃了许多。
赵充国、刘德、张安世等人看向自己的眼神中多了许多的东西——刘贺将其称为“私人的感情”。
就像朋友之间,即使不能对话,也总会用眼神来传递一些只有彼此才知道的消息。
这恐怕就是默契吧。
而在少府乐成、御史大夫蔡义、左冯翊安乐、大司农田延年等人的眼中,刘贺也看到了一丝的“炽热”。
这份炽热的另一个名字也叫利益——这些成色不一的霍党,已经被刘贺用利益绑在自己的马车上——只不过是在车轮的位置,不听话,那就碾过去。
有时候,这份利益可是比忠诚还要可靠的。
只要不是到了刘贺和霍光彻底决裂的那一刻,他们不会站出来阻挠自己的任何行为的。
这铁板一块的朝堂,终于被刘贺敲下来了一块,还是不小的一块。
最关键的一点是,霍光似乎还没有觉察——毕竟,霍光也在这一个月中得到了不少的东西。
仲父之名、皇后之位、天子的信任、更盛的尊崇……
各取所需,称之为双赢。
如果说来的时候,刘贺能依靠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头,力量合起来只有一分,那么霍光的力量就有百分。
而如今,经过刘贺的布局,自己的力量至少有了三十分,而霍光的力量也膨胀到了一百二十分。
从一比一百到一比四,刘贺还是赢麻了。
而今天,刘贺还要借着给孝武皇帝上庙号的事情,让自己的力量再涨上几分。
……
今天的天气,又比前一次大朝议的时候,热了许多。
虽然今日,少府特意在前殿里增加了许多冰块,但是官员们匆匆赶来,仍是热得满头大汗。
不过还好,大朝议很多时候都只是走个过场,主要是三公九卿向其他的官员通报正在运转的重要事务,需要动脑的事情不多。
所以大朝议刚过一半的时候,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官员就已经两眼发直,神游物外了——这样的人,注定在朝堂之上没有前途。
刘贺格外注意到了站在角落里的光禄大夫丙吉,他和前几次一样,脸上总是有一丝忧愁,对其他官员提到的各种都格外关心。
不知道他是否已经发现刘病已消失了。
这么能干而忠诚的官员,刘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为己用。
麒麟阁十一功臣,刘贺还有很多个没有见过。
是时候慢慢地收到麾下了。
……
大朝议仍然以霍光为核心,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往下推进。
刘贺注意到,他在授课时像朝臣提过的那些事情,很大一部分都已经开始推行了。
比如说给边郡的普通兵卒及下级军官增加两百钱的钱粮,比如说俭省宫中的开支,再比如说推广新式的农具……都有所进展。
尤其是后两件事情,因为不涉及朝堂上的核心利益,所以少府乐成和田延年直接把功劳推到了自己的头上,百官公卿自然是一阵奉承,说天子是明君。
多说几遍也好,说得多了,你们也就真的往心里去了。
“百官公卿,还有什么政事要上奏陛下吗?”霍光神情自若地问道。
百官公卿无一人再应答,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又到了散朝的时间了。
刘贺却看准这个时机,站了起来,对霍光说道:“仲父,朕有两件私事,想在这朝议上说一说。”
霍光气定神闲地点了点头,微笑着表示了默许。
“这头一件事情,是朕的名讳贺字,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都是一个常用的字,为了不叨扰天下,朕决定不以贺字为讳,百官公卿和天下百姓也不用避讳。”() ()
从商周到大汉,避讳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
要避讳的字也不只是天子的名,还包括自家师长的名。
写到的时候要缺笔或者换字,提到的时候则要在前面加“讳”字。
此事可大可小,触犯了有时候也不追究,但是有时候却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所以人们往往还是选择严格遵守,多多少少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变。
例如孝武皇帝讳彻,所以原来的彻侯就全部改为了通侯或者列侯了。
一些官吏书写习惯了,在文书上不小心写了彻字,那是要受罚的。
所以刘贺刚一说完,百官就朝着他投来了一丝敬重的目光。
此事虽小,但是能看出天子仁德。
“仲父,你平时总教我要当一个明君,但是朕初登帝位,也不知道如何当一个明君。”
“前几日,太常来给朕授课时提起了此事,朕才发现不妥,本想着改一个名字,但是又怕增加了其他的麻烦,索性决定不以贺字为讳,天下人想如何使用就如何使用吧。”
“仲父,你觉得朕的这个提议,可像是明君?”
霍光倒是没有想过这件小事,但是听到之后,他还是非常满意的。
此事是一件小事,虽然有些不同寻常,但是特事特办,也不算破坏祖制。
更何况,天子言必称是听了“自己的教导,才想着当明君的”,让霍光颇为得意。
如今顺水推舟地将此事答应下来,不也显得自己辅政有功吗?
想到此处关节,霍光直接就对天子行礼说道:“陛下爱民如子,仁德谦和,有上古明君之风范,老臣认为此举可行。”
刘贺又望向太常的方向,问道:“太常觉得此议如何?”
“微臣认为此举甚能体现陛下的仁慈之心。”太常连忙说道。
紧接着,群臣也跟着说道:“陛下爱民如子,有明君风范。”
看着朝堂上齐刷刷的颂扬之声,刘贺异常满意。
“好,那有劳仲父和太常散朝之后就拟旨,然后尽快下发到各郡国去。”
“诺!”
第一件事情办完了,要做的就是第二件事情。
此时,殿外已经响起了午正时分的报时钟声。
放在平常,此刻已经是散朝的时间了。
但是今天,刘贺故意将争议最大的事情藏到最后,就是要来一个以逸待劳。
早饭刘贺吃得很饱,而今天他又“特意”让膳房漏掉了给百官公卿们的加餐。
所以此刻的百官公卿们,已经饿得饥肠辘辘了。
像杨敞和蔡义这样的老人家,更是都已经有些坐不稳了。
这就是刘贺要的效果。
“这第二件事情嘛,也是一件小事。”
“本月的初一,朕去祭拜了高庙,心有所感,突然想起一件事情。”
“大汉以降,孝武皇帝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四年年,是太祖高皇帝和太宗孝文皇帝之外,功绩最大最盛的皇帝。”
刘贺说到这里的时候,朝堂众人的目光已经都被吸引过来了。
大家虽然饥肠辘辘,但是都想知道这个天子到底是想说些什么。
“昔日,先帝在时,就曾想过给孝武皇帝上庙号,无奈因各种原因而作罢……”
说到此处,朝堂上的氛围已经有些变化,大家似乎已经闻到了风暴来临的气息。
尤其是嗅觉最为敏感的霍光,眼中更是深邃,他已经隐隐约约猜到了天子要说什么。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大汉又以孝治天下,所以朕决定要承孝昭皇帝之遗愿……”
“给孝武皇帝上庙号,在大汉各郡国为孝武皇帝建庙,让他享大汉百姓世代万年之供奉!”
刘贺这最后几句话,终于将这场暴风雨彻底地激发了出来。
整个朝堂上的百官公卿,顿时一片哗然。
就连霍光都用一种另类的眼光看着天子。
天子孟浪癫悖了,上庙号哪是小事,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大事!
第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