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战阵
梁军越发接近了,鼓声却沉息下来,行进的队伍也止住不动。但那么长的队伍,哪里是说停就能停下来的呢?走在前头的人倒还好,稍后头些的,或许是反应慢了,或许是被身边身后的人裹挟着走,又或许是先前行动时就不知不觉加快了脚步。总之吧,梁军的队伍如今在前面还保持了齐整,列与列之间有着间隔。可在后头的队伍,却乱糟糟挤到了一起,闹哄哄揉作一团。军阵的两侧虽然挨着河与山,但终究空着些道路,许多梁军军官、哨令骑着马来回飞驰,大声训斥责骂着,可一时半会也没法让这乱七八糟的队伍重新松散整齐起来。
再说梁军的前军,除了举着盾牌的,都撇下了手里的家伙事,抽出悬挂在腰上的弓箭来。人群簇拥里,一个校尉模样的人高举着手向下一挥,十几名爬到高处齐声高喝一声:“放箭!”
顿时,数千支箭铺天盖地地打来。宁硕军身着铁甲头盔,不少还有大盾遮掩,倒也没多大伤亡,可阵势还是不由地乱了一些。张景民在山崖上看得分明,急忙道:“主帅,我们的人没带多少弓箭,还请下令敲起战鼓,让全军直接压上去!”
原来,宁硕镇这点人口,工匠不多,弓矢这种消耗品又不像铁甲可以代代相传,根本供应不够。所以大部分的士兵,根本就没有佩戴弓箭。与其在原地对射挨打,还如直接突击上去。张景民心中还另有一番主张。原来,他们在这片狭窄的地形上相战,顶着弓箭冲上去,就算途中队伍散乱了些,也不怕被对方趁机包抄突入。狭路相逢勇者胜,张景民在宁硕的这些日子,是真切地知道,这些宁硕人个个是极有血勇的!
李兴甫或许自己本也有这样的主张,又或许是个用人不疑的性子,丝毫没有发问,直接点点头道:“敲起鼓来!”
随着令旗一挥,宁硕军这儿也是鼓声大作,如同发怒的公牛般向梁军的阵地上碾过去。在这激烈的鼓声中,宁硕军举着大盾,紧紧聚在一起,迈着不算快速但极为沉重有力的步伐,像一堵钢铁铸就的城墙一样压向了梁军。
梁军一轮攒射后,见宁硕军鼓声大作,也不好再协调齐射了,只是任由射手们自行放箭。这样的射击方式虽然不如齐射声势浩大,但速度更快,放出来的箭矢更多。宁硕军不时有被射穿铠甲的,有被射中盔甲不曾遮挡处的,有身上横七竖八插了不少箭支把握不好平衡的,一个个摔倒在地惨叫连连。他们身后的战友,有的随着鼓声前行,从他们的身上踩踏了过去。有的忍不住停下脚步,然后随着一阵或挤或推的连锁反应,把行进中的队伍拉扯出一个个缺口来。
但这些缺口很快就被弥补上了。梁军士兵们大约放了六七轮箭的时候,宁硕军就已经行到只有二十余步远了。梁军除了少数的人,依然拿着弓箭平射,纷纷撇下弓箭,拾起枪斧。宁硕军那儿也有一些专门使用弓箭的人和梁军对射。两方临短兵相接时,又被射倒了十几个人。() ()
再然后,两支队伍就拉扯到了一起。须知道,人大都是有怕死之心的,纵然身披铠甲,但对面明晃晃的重斧,耀闪闪的长枪杵在那,哪能真直接闯上去呢?所以,在最前头的这些士卒,都是“拉扯”在一起。他们一边注意躲避在自家大盾的后头,一边瞅冷子用长枪大斧攻击对方的敌军,身后还有弓箭手寻找空隙贴面而射。两方的战线时不时这儿凸出去一点,那儿又缩回来一些,黏着在一起,零零散散有尸体倒下,被踩得稀烂,散发出恶臭的气味。
“隆隆隆……”梁军阵中也敲起鼓来,鼓声越发浩大,也让战场上越发嘈杂。两军士兵都只觉得五脏六腑也在一起颤动,头晕眼花,几乎恶心呕吐。几乎是不约而同地,两军最前面的盾牌手,开始在鼓声的逼催下迈步前进了。他们将大部分身体隐藏在盾牌后面,也因此不再能清楚地观察敌情,只好闻鼓则进,鸣金则退。他们两只手臂一起用力,端举着厚重的木牌盾,齐步走着。然后他们感觉到了明显的挫顿——许多长枪的枪尖,扎扎实实地刺到了盾牌上,硬生生扎进去寸许。那些长枪摆动起来,极大加重了盾牌手的负担,让他们几乎不能牢牢地抓住手中那赖以遮身的事物。
重斧手跟在盾牌手的后面。他们是中夏诸国如今极为常见的兵种。但在几百年前,他们还几乎不会出现在战场。那时候,他们的位置属于手持宝剑和环首刀的悍勇战士。随着盔甲越发的坚固和厚重,刀剑已经不足以轻松击破敌军层层的保护,于是这些身材高大,举着硕大斧头的家伙终于代替了曾经盛行于战场的剑客。他们躲在盾牌后头,看到对面的长枪直勾勾地戳在盾牌上,就挺身出去,奋力向长枪的枪杆劈砍,然后抽身钻过枪与枪之间的空隙,逼近对方的军阵。他们继续挥砍起来,他们砍到对面的盾牌上,砍得木屑飞扬,盾牌开裂;他们把盾牌掀开,砸向后面潜藏着的人。他们把斧头狠狠凿进精心锻造的铠甲里,把铁深深凿进人的肉里。
再然后,他们也会被对方杀死。或许是被对面的斧头、骨朵连头盔带脑袋地打个稀烂,或许是被对面的长枪齐刷刷刺穿,又或许是直接被几双大手推到地上,然后在不算很长但也不算短的时间里被踩踏窒息。这些重斧手是一军中毫无疑问的精锐,但他们也很容易丧命于极为激烈的战场,尤其是他们中最勇敢的那些。
但他们的勇敢是有效果的。他们凿开了对面的阵列,早就迫不及待的长枪兵便挺着长枪,迅速跟进前去。他们的攻击很干净利落,只一送一收见,对面就多了一个血葫芦,这是极为高效的杀戮。直到对面的军阵里又重新涌出新的盾牌手,再一次遮掩起来,这迅捷的杀戮才告一段落。
就这样,在这片战场上,宁硕军和梁军的勇士们,一次次向对方开启这样的杀戮,没有谁占到上风。
再说梁军的前军,除了举着盾牌的,都撇下了手里的家伙事,抽出悬挂在腰上的弓箭来。人群簇拥里,一个校尉模样的人高举着手向下一挥,十几名爬到高处齐声高喝一声:“放箭!”
顿时,数千支箭铺天盖地地打来。宁硕军身着铁甲头盔,不少还有大盾遮掩,倒也没多大伤亡,可阵势还是不由地乱了一些。张景民在山崖上看得分明,急忙道:“主帅,我们的人没带多少弓箭,还请下令敲起战鼓,让全军直接压上去!”
原来,宁硕镇这点人口,工匠不多,弓矢这种消耗品又不像铁甲可以代代相传,根本供应不够。所以大部分的士兵,根本就没有佩戴弓箭。与其在原地对射挨打,还如直接突击上去。张景民心中还另有一番主张。原来,他们在这片狭窄的地形上相战,顶着弓箭冲上去,就算途中队伍散乱了些,也不怕被对方趁机包抄突入。狭路相逢勇者胜,张景民在宁硕的这些日子,是真切地知道,这些宁硕人个个是极有血勇的!
李兴甫或许自己本也有这样的主张,又或许是个用人不疑的性子,丝毫没有发问,直接点点头道:“敲起鼓来!”
随着令旗一挥,宁硕军这儿也是鼓声大作,如同发怒的公牛般向梁军的阵地上碾过去。在这激烈的鼓声中,宁硕军举着大盾,紧紧聚在一起,迈着不算快速但极为沉重有力的步伐,像一堵钢铁铸就的城墙一样压向了梁军。
梁军一轮攒射后,见宁硕军鼓声大作,也不好再协调齐射了,只是任由射手们自行放箭。这样的射击方式虽然不如齐射声势浩大,但速度更快,放出来的箭矢更多。宁硕军不时有被射穿铠甲的,有被射中盔甲不曾遮挡处的,有身上横七竖八插了不少箭支把握不好平衡的,一个个摔倒在地惨叫连连。他们身后的战友,有的随着鼓声前行,从他们的身上踩踏了过去。有的忍不住停下脚步,然后随着一阵或挤或推的连锁反应,把行进中的队伍拉扯出一个个缺口来。
但这些缺口很快就被弥补上了。梁军士兵们大约放了六七轮箭的时候,宁硕军就已经行到只有二十余步远了。梁军除了少数的人,依然拿着弓箭平射,纷纷撇下弓箭,拾起枪斧。宁硕军那儿也有一些专门使用弓箭的人和梁军对射。两方临短兵相接时,又被射倒了十几个人。() ()
再然后,两支队伍就拉扯到了一起。须知道,人大都是有怕死之心的,纵然身披铠甲,但对面明晃晃的重斧,耀闪闪的长枪杵在那,哪能真直接闯上去呢?所以,在最前头的这些士卒,都是“拉扯”在一起。他们一边注意躲避在自家大盾的后头,一边瞅冷子用长枪大斧攻击对方的敌军,身后还有弓箭手寻找空隙贴面而射。两方的战线时不时这儿凸出去一点,那儿又缩回来一些,黏着在一起,零零散散有尸体倒下,被踩得稀烂,散发出恶臭的气味。
“隆隆隆……”梁军阵中也敲起鼓来,鼓声越发浩大,也让战场上越发嘈杂。两军士兵都只觉得五脏六腑也在一起颤动,头晕眼花,几乎恶心呕吐。几乎是不约而同地,两军最前面的盾牌手,开始在鼓声的逼催下迈步前进了。他们将大部分身体隐藏在盾牌后面,也因此不再能清楚地观察敌情,只好闻鼓则进,鸣金则退。他们两只手臂一起用力,端举着厚重的木牌盾,齐步走着。然后他们感觉到了明显的挫顿——许多长枪的枪尖,扎扎实实地刺到了盾牌上,硬生生扎进去寸许。那些长枪摆动起来,极大加重了盾牌手的负担,让他们几乎不能牢牢地抓住手中那赖以遮身的事物。
重斧手跟在盾牌手的后面。他们是中夏诸国如今极为常见的兵种。但在几百年前,他们还几乎不会出现在战场。那时候,他们的位置属于手持宝剑和环首刀的悍勇战士。随着盔甲越发的坚固和厚重,刀剑已经不足以轻松击破敌军层层的保护,于是这些身材高大,举着硕大斧头的家伙终于代替了曾经盛行于战场的剑客。他们躲在盾牌后头,看到对面的长枪直勾勾地戳在盾牌上,就挺身出去,奋力向长枪的枪杆劈砍,然后抽身钻过枪与枪之间的空隙,逼近对方的军阵。他们继续挥砍起来,他们砍到对面的盾牌上,砍得木屑飞扬,盾牌开裂;他们把盾牌掀开,砸向后面潜藏着的人。他们把斧头狠狠凿进精心锻造的铠甲里,把铁深深凿进人的肉里。
再然后,他们也会被对方杀死。或许是被对面的斧头、骨朵连头盔带脑袋地打个稀烂,或许是被对面的长枪齐刷刷刺穿,又或许是直接被几双大手推到地上,然后在不算很长但也不算短的时间里被踩踏窒息。这些重斧手是一军中毫无疑问的精锐,但他们也很容易丧命于极为激烈的战场,尤其是他们中最勇敢的那些。
但他们的勇敢是有效果的。他们凿开了对面的阵列,早就迫不及待的长枪兵便挺着长枪,迅速跟进前去。他们的攻击很干净利落,只一送一收见,对面就多了一个血葫芦,这是极为高效的杀戮。直到对面的军阵里又重新涌出新的盾牌手,再一次遮掩起来,这迅捷的杀戮才告一段落。
就这样,在这片战场上,宁硕军和梁军的勇士们,一次次向对方开启这样的杀戮,没有谁占到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