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铁衣曲草燃第一百三十七章重任王文佐点了点头,钦佩的看着罗床上的老人,他肩膀上的担子可比自己重多了,十万人的头颅,帝国的命运,都在他的一念之间。
“我打算撤军,不,只能撤军!”苏定方从罗床上站起,来回踱步:“庞孝泰已经完了,北路军士气低沉,泉盖苏文应该正在追击他们,我们必须趁他回来前撤兵!可是撤退比进攻要难多了!”
“总管说的是,退却是最复杂的作战,只有最出色的将领和最精锐的军队才能完成!”
“嗯,说得好,说得好!”苏定方有些惊讶的看了看王文佐,对方的遣词造句虽然有些怪异,但细想却是十分精到。
在远征百济之前,苏定方的主要军事生涯都是在西北方向,敌人是西突厥、吐蕃等,作战区域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气候变化无常,补给困难,所以唐军的战术通常是速进疾战,直扑敌人核心,不给其调集兵力的机会。
而一旦进攻受挫,撤退就成了最大的麻烦,沿途得不到补给,没有城塞可以坚守,距离始发地有几百甚至上千里路,士兵的行囊里又塞满了战利品,战马也没膘,大军行动迟缓。
而对手的游骑会不断袭击,纵火焚烧道路两旁的村落牧草,堵塞泉眼,士兵们往往没有死于胡骑的刀箭之下,而是渴死、饿死、累死,最后不战自溃。多少壮士出塞时旗鼓飘扬,有擒拿单于之志,最后匹马不还,埋骨异乡,王文佐说的这绝对是内行话。
“不过这次我们倒是不用担心高句丽人追击!只要上船出海就没事了!”苏定方笑道:“而问题就在这里,高句丽人不会坐视我们上船的,须得有一支殿军!”
“难道是要让我来当殿军?”王文佐心中微动,但旋即便否定了这个猜想:拜当代诸多影视文学作品所赐,很多人都想当然的认为殿后的都是准备抛弃的杂牌军,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水准以上的将领都会把值得信赖的精锐承担殿军,甚至亲自领军断后。
因为撤退过程中的军队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殿军被冲破,很可能全军还在行军状态下,来不及展开就被击溃。所以古代史书里对勇将常有“进则先登,退则殿后”的说法。王文佐虽然对自己那营兵战斗力颇有信心,但毕竟自己不是苏定方使老了的,若是自己易地而处,也肯定不会把殿军这样的重任交给一个还不了解的“新人”的。
“其实新罗人就是最好的殿军!”苏定方沉声道:“毕竟他们也不需要上船!”
“新罗人当殿军?”
这一次王文佐甚至忘记了掩饰自己的错愕,新罗人的确用不着上船,但这不等于他们会乖乖的替唐军当殿军,新罗人虽然言辞谦卑,嘴巴上时时以大唐属国自居,但行动中可是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王文佐可没有忘记当初征讨百济的故事,依照双方的约定,唐军走海路,新罗人从走陆路,南北夹击百济。
而开打之后,新罗人在北境面对百济人的偏师行动迟缓,直到苏定方指挥的唐军打垮了百济主力,杀入泗沘城外郭,迫使百济投降之后,新罗军才赶到姗姗来迟,谁也不知道新罗人是真的实力有限,还是故意保存实力坐观成败。因此当时两军的关系还很不好,起了一些冲突,只不过苏定方急着回国,事情才没有闹大。() ()
“怎么了?你觉得新罗人不适合当殿军?”
“属下官职卑微,殿军之事非属下可以置喙的!”王文佐咬了咬牙,大着胆子说:“不过圣人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殿军关乎全军安危,属下以为还是小心为上!”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苏定方重复了一遍王文佐的话,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不错,新罗人着实不可信,你能够这么想很好。不过这次不一样,因为这次是金仁问,他肯定会全力做好殿军的,但仅凭他一人不够,我希望你留在他身边!”
王文佐心思如电,已经跟上了苏定方的思路,因为某个自己不知道的原因,金仁问已经获得了苏定方的绝对信任,但他对新罗人可并不信任,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必须在给金仁问身边留上一队人马,以备不时之需,那就是自己了。
“我?”
“不错,就是你!”苏定方说:“金仁问是肯定会尽心竭力的,但其他的新罗人就未必了,为了避免他们搞事,金仁问身边必须有一队人马以备万一,他便开口要了你,而且你一直以来运气都不错,是员福将,这个时候我们太需要运气了。”
“末将遵命!”王文佐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这么说来自己还真是唯一的人选了,虽然前途凶险莫测,但另一条路也未必安全到哪里去,以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渡海也是九死一生。
“我听说金仁问说,来时路上他曾赠予你一把宝刀!”苏定方笑道:“这次若能事成,你便是一府折冲,明白了吗?”
“多谢大总管栽培!”王文佐赶忙敛衽下拜,苏定方口中的“一府折冲”便是折冲都尉,乃是当时折冲府的主将,按照所辖兵力的多少从正四品下到正五品下不等,即便把先前的功劳一并算上,也可以说是极为慷慨了。
“起来吧!大功莫过于先登,接下来就是断后了,军中行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是铁律,你也不必谢我!”苏定方的声音露出一丝疲倦,不管怎么说他已经是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了:“不过我问你,假如新罗人不听金仁问号令,自行回国,你应该怎么做?”
“这个——”王文佐愣住了,他思忖了片刻,摇了摇头:“末将不知。”
“那你就要确保金仁问的安全,护送他去百济泗沘城!只要能做到这点,你就有功无过,可以做果毅都尉!”
“确保金仁问的安全?”王文佐有点被弄糊涂了:“大总管的意思是,新罗人会不利于金仁问?”
乐文
“我打算撤军,不,只能撤军!”苏定方从罗床上站起,来回踱步:“庞孝泰已经完了,北路军士气低沉,泉盖苏文应该正在追击他们,我们必须趁他回来前撤兵!可是撤退比进攻要难多了!”
“总管说的是,退却是最复杂的作战,只有最出色的将领和最精锐的军队才能完成!”
“嗯,说得好,说得好!”苏定方有些惊讶的看了看王文佐,对方的遣词造句虽然有些怪异,但细想却是十分精到。
在远征百济之前,苏定方的主要军事生涯都是在西北方向,敌人是西突厥、吐蕃等,作战区域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气候变化无常,补给困难,所以唐军的战术通常是速进疾战,直扑敌人核心,不给其调集兵力的机会。
而一旦进攻受挫,撤退就成了最大的麻烦,沿途得不到补给,没有城塞可以坚守,距离始发地有几百甚至上千里路,士兵的行囊里又塞满了战利品,战马也没膘,大军行动迟缓。
而对手的游骑会不断袭击,纵火焚烧道路两旁的村落牧草,堵塞泉眼,士兵们往往没有死于胡骑的刀箭之下,而是渴死、饿死、累死,最后不战自溃。多少壮士出塞时旗鼓飘扬,有擒拿单于之志,最后匹马不还,埋骨异乡,王文佐说的这绝对是内行话。
“不过这次我们倒是不用担心高句丽人追击!只要上船出海就没事了!”苏定方笑道:“而问题就在这里,高句丽人不会坐视我们上船的,须得有一支殿军!”
“难道是要让我来当殿军?”王文佐心中微动,但旋即便否定了这个猜想:拜当代诸多影视文学作品所赐,很多人都想当然的认为殿后的都是准备抛弃的杂牌军,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水准以上的将领都会把值得信赖的精锐承担殿军,甚至亲自领军断后。
因为撤退过程中的军队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殿军被冲破,很可能全军还在行军状态下,来不及展开就被击溃。所以古代史书里对勇将常有“进则先登,退则殿后”的说法。王文佐虽然对自己那营兵战斗力颇有信心,但毕竟自己不是苏定方使老了的,若是自己易地而处,也肯定不会把殿军这样的重任交给一个还不了解的“新人”的。
“其实新罗人就是最好的殿军!”苏定方沉声道:“毕竟他们也不需要上船!”
“新罗人当殿军?”
这一次王文佐甚至忘记了掩饰自己的错愕,新罗人的确用不着上船,但这不等于他们会乖乖的替唐军当殿军,新罗人虽然言辞谦卑,嘴巴上时时以大唐属国自居,但行动中可是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王文佐可没有忘记当初征讨百济的故事,依照双方的约定,唐军走海路,新罗人从走陆路,南北夹击百济。
而开打之后,新罗人在北境面对百济人的偏师行动迟缓,直到苏定方指挥的唐军打垮了百济主力,杀入泗沘城外郭,迫使百济投降之后,新罗军才赶到姗姗来迟,谁也不知道新罗人是真的实力有限,还是故意保存实力坐观成败。因此当时两军的关系还很不好,起了一些冲突,只不过苏定方急着回国,事情才没有闹大。() ()
“怎么了?你觉得新罗人不适合当殿军?”
“属下官职卑微,殿军之事非属下可以置喙的!”王文佐咬了咬牙,大着胆子说:“不过圣人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殿军关乎全军安危,属下以为还是小心为上!”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苏定方重复了一遍王文佐的话,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不错,新罗人着实不可信,你能够这么想很好。不过这次不一样,因为这次是金仁问,他肯定会全力做好殿军的,但仅凭他一人不够,我希望你留在他身边!”
王文佐心思如电,已经跟上了苏定方的思路,因为某个自己不知道的原因,金仁问已经获得了苏定方的绝对信任,但他对新罗人可并不信任,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必须在给金仁问身边留上一队人马,以备不时之需,那就是自己了。
“我?”
“不错,就是你!”苏定方说:“金仁问是肯定会尽心竭力的,但其他的新罗人就未必了,为了避免他们搞事,金仁问身边必须有一队人马以备万一,他便开口要了你,而且你一直以来运气都不错,是员福将,这个时候我们太需要运气了。”
“末将遵命!”王文佐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这么说来自己还真是唯一的人选了,虽然前途凶险莫测,但另一条路也未必安全到哪里去,以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渡海也是九死一生。
“我听说金仁问说,来时路上他曾赠予你一把宝刀!”苏定方笑道:“这次若能事成,你便是一府折冲,明白了吗?”
“多谢大总管栽培!”王文佐赶忙敛衽下拜,苏定方口中的“一府折冲”便是折冲都尉,乃是当时折冲府的主将,按照所辖兵力的多少从正四品下到正五品下不等,即便把先前的功劳一并算上,也可以说是极为慷慨了。
“起来吧!大功莫过于先登,接下来就是断后了,军中行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是铁律,你也不必谢我!”苏定方的声音露出一丝疲倦,不管怎么说他已经是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了:“不过我问你,假如新罗人不听金仁问号令,自行回国,你应该怎么做?”
“这个——”王文佐愣住了,他思忖了片刻,摇了摇头:“末将不知。”
“那你就要确保金仁问的安全,护送他去百济泗沘城!只要能做到这点,你就有功无过,可以做果毅都尉!”
“确保金仁问的安全?”王文佐有点被弄糊涂了:“大总管的意思是,新罗人会不利于金仁问?”
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