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三年夏
凉军退走,楚国之危稍有缓和,可紧接着就皇位归属的问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斗。
王行云作为这次争斗的关键所在,他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牵动着整个楚国的目光,这一个月来卫济、韩钊、还有诸多地方州郡的使者先后来到建康,陈说厉害也好探听消息也罢,总归就是希望王行云能够快速表态。
面对诸多人的咄咄相逼,打仗是把好手的王行云此刻也犯起了难,按理说如果卫荣现在能够露面,王行云定然不会过多考虑,虽然卫节对王行云多有猜忌,可王行云心中却依旧感念卫节的知遇之恩,奈何现在坏就坏在卫荣下落不明。
“诛除叛贼、收复国都,于国再造不逊成公......”
王行云看着手中越王卫济的亲笔书信,感慨之余又如何能读不懂其中深意,“功比成公”也就是说可比肩浔阳郡公成译,言中之意便是封官许爵,王行云之前因战功已受封侯爵,若是再进爵封“公”,那便是人臣顶峰。
“可是......”
封官加爵的诱惑固然让人心动,可王行云内心秉承着对卫节的忠义却一直在提醒告诫着他不能如此,同时让王行云摇摆不定的还有韩钊的亲笔书信。
不同于卫济的封官许愿,韩钊在信中却是将卫荣遇险失踪之事全都推到了卫济的头上,直言此事就是卫济在背后暗中谋划,并且这种猜测也得到了王行云的认同,因为此事从头到尾都透漏着蹊跷和不寻常。
首先便是近千人就这样人间蒸发般的消失了,若是说这些人都被凉军杀害,那卫荣势必落于皇甫文业之手,可这么久过去了凉国那边却是一点动静和消息都没有,王行云可不相信皇甫文业如此大费周章到最后却是如此的沉心静气。
既然凉国所为的可能性不大,那以当时的情景又有谁能有如此手段、能力和动机去行此事呢?
要不说这世上的事最经不起推敲和胡思乱想,经过一系列的排除法之后,仿佛答案已经是昭然若揭,卫济绝对有动机、有能力、有条件完成此事!况且负责护送卫荣的除了韩昌之外,主要就是吴建和张简二人,现在吴建虽在可张简却连带着其手下近千兵马人间蒸发,你卫济说得清楚吗?
深知王行云秉性的韩钊在最后更是打起了感情牌,因为韩钊知道在王行云心中有些东西可是比任何代价和条件都要重要。
不过就算韩钊最后能够得到王行云的支持又能如何,二人一个姓韩、一个姓王,可就是没有一个人姓卫,眼下卫节这一脉唯一的独苗闹了个生死不知,再加上之前的雍王卫伏投靠凉国、蜀王卫牧谋反被诛、前太子一脉更是在建康被孟君杀的那叫一个干净,现如今整个楚国皇室能拿出来去和卫济一争的怕是就只有交州那位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广王卫盛了。
只不过卫盛久镇交州广州实力虽不算强可也不弱,韩钊就算再没脑子也应该清楚凭现在的他是完全没有可能去操控这个人的。
自知时间不多的韩钊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求证纠结卫荣的生死,眼下他急需的是一个有着皇室卫家血脉的人而且还要极易操控,可眼下这个人又该到哪里去找呢?
也就是在楚国国内为皇位归属而争的不可开交之时,一直为北方边患和内部矛盾忙的不亦乐乎的晋国终于是腾出了手脚,见邻居凉国在这次楚国内乱中捞足了油水,自恃雄踞中原天下第一的晋国又岂会甘心,再加上源休初登皇位正是急需一场大胜来增加威望震慑朝野的时候,于是晋帝源休于邺城誓师起兵十五万号称三十万,以司徒陈迁为主帅,大将李嘉、玄正为左右先锋,两路兵锋直指宣城、广陵。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让本还醉心于内斗的楚国群臣如招雷击,要知道现在的楚国早就已是弱如扶病苟延残喘,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晋国的大动作,刚刚退去的凉国也开始在汉中、南阳等地囤聚粮草军械大有卷土重来趁火打劫之势。
正所谓国难当头!此时此刻哪怕是这几伙人再尿不到一个壶里,可哪头轻哪头重终究是心里有数。
这次危机比之凉国来犯其势更甚,整个楚国西起汉中东至京口,边境烽鼓复起人心惶惶,益州吕翔、荆州韩钊、越州卫济、再加上扬州的王行云,这些人看似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可内里却是各怀心思相互猜忌,之前光是凉国一家就已经让他们应对不暇,现在又来了一个晋国,真是想想就让人头裂。() ()
可就在楚国举国惶恐不可终日之时,远在临川的卫济却是与众不同异常的淡定,而卫济之所以会如此淡定便是因为对面这个人的出现。
“善长一走多时,今日国有危难正是急需匡扶之际,你回来的正是时候!”
没错!消失日久的吕清远突然出现,仿佛让卫济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此时此刻心乱如麻的卫济实在是太需要一个能为他破局之人了。
也不知是不是这几年的行走跋涉,现在的吕清远明显比之前黑瘦了许多,面对卫济的真情流露他也只是淡淡一笑,依旧深邃明亮的目光好似能够洞察人心。
“王爷我亦是楚人,楚国有难我若是能出一份力,那也是应当应分亦是我的荣幸。”
“善长洞若观火,眼下危局想必也是明澈于胸,不知有何法教我?”
吕清远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王爷以为眼下局势是危局吗?”
卫济闻言一愣,略有疑惑道:“凉、晋齐犯我境,还不是危局?”
“不是!”吕清远摇头道:“凉国得卫伏之力趁卫节轻狂侥幸成功,虽得汉中、襄阳之地却难再进寸步,今日虚张声势之举无非是看晋国出兵想趁火打劫罢了。”
“那晋国呢?”
吕清远接着答道:“源休初登大位又经孟君反叛,致使凉国乘虚而入司隶南阳一带异手,此时此刻之所以冒着大不韪强行出兵无非就是想借此机会转移国内矛盾并且立威,难道王爷以为源休真会深入楚地与我们拼个你死我活?”
吕清远一字一句分析的明了透彻,可这些终究只是口头上论断,虽可稍宽心胸却对眼前局势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看出了卫济的忧虑,吕清远轻笑一声道:“以不变应万变,王爷无需太过焦虑。”
“可是......”
卫济还欲再问却被吕清远打断,随即吕清远目光一紧意味深长的看向卫济问出了一个令卫济心头一颤的问题。
“卫节之子卫荣何在?”
......
也不知是不是真如吕清远所说,晋国的两路大军行动迅速分至庐州、广陵后却开始了按兵不动,坐镇淮阴的陈迁更是直接开始了休假模式,传言其整日泛舟湖上甚至钓起了鱼。
陈迁之举是真是假姑且不论,但是落在不同人眼中其意自然也不相同。
王行云戎马一生,在他眼中陈迁此举无非就是“示敌以弱趁之以强”的小把戏罢了,所以王行云不敢有丝毫大意,整日与蔡训严密布防以备偷袭;可反观韩钊却不是这样认为,晋军战又不战退又不退,这么多人杵在那耗费粮饷,他源休难不成是傻子?
觉察到这一战似乎并非就非打不可的韩钊等人当即便准备派出使者与晋国洽谈议和,可事到眼前却又犯起了难,毕竟现在不是韩钊一家独大,要想绕过卫济独断专行貌似不太现实。
于是韩钊命令议和使者转道先至临川拜见卫济,当使者到达临川时本以为会遭到一番刁难,没想到却是马上得到了卫济本人的亲自召见,席间但见卫济病态尽显似有摇摇欲坠之感,不过卫济的态度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国难当头上又无主,不过好在有韩监国费心操劳,眼下他自己病痛缠身已难理事,所以一切皆听监国号令。
卫济的一番肺腑之言不但让韩钊的使者没想到,同样也让韩钊自己倍感意外,因为卫济言语之间不但认同了韩钊议和之举,更是认同了韩钊监国之职,要知道这对于日后权力角逐的增益非同小可。
通过这次的试探再加上吴云从公安、津乡一带撤军,韩钊可以说是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想那卫济年老多病又无争心,只要自己这次能够退敌救国,凭这份功勋和威望等到日后扶立一个旁系之人为帝也并非没有可能。
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幻想,韩钊的议和使团渡过长江来到了淮阴,可在淮阴苦等半月却连陈迁的面都没见到,殊不知从一开始其便已经掉入了陈迁的布局之中。
凉军退走,楚国之危稍有缓和,可紧接着就皇位归属的问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斗。
王行云作为这次争斗的关键所在,他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牵动着整个楚国的目光,这一个月来卫济、韩钊、还有诸多地方州郡的使者先后来到建康,陈说厉害也好探听消息也罢,总归就是希望王行云能够快速表态。
面对诸多人的咄咄相逼,打仗是把好手的王行云此刻也犯起了难,按理说如果卫荣现在能够露面,王行云定然不会过多考虑,虽然卫节对王行云多有猜忌,可王行云心中却依旧感念卫节的知遇之恩,奈何现在坏就坏在卫荣下落不明。
“诛除叛贼、收复国都,于国再造不逊成公......”
王行云看着手中越王卫济的亲笔书信,感慨之余又如何能读不懂其中深意,“功比成公”也就是说可比肩浔阳郡公成译,言中之意便是封官许爵,王行云之前因战功已受封侯爵,若是再进爵封“公”,那便是人臣顶峰。
“可是......”
封官加爵的诱惑固然让人心动,可王行云内心秉承着对卫节的忠义却一直在提醒告诫着他不能如此,同时让王行云摇摆不定的还有韩钊的亲笔书信。
不同于卫济的封官许愿,韩钊在信中却是将卫荣遇险失踪之事全都推到了卫济的头上,直言此事就是卫济在背后暗中谋划,并且这种猜测也得到了王行云的认同,因为此事从头到尾都透漏着蹊跷和不寻常。
首先便是近千人就这样人间蒸发般的消失了,若是说这些人都被凉军杀害,那卫荣势必落于皇甫文业之手,可这么久过去了凉国那边却是一点动静和消息都没有,王行云可不相信皇甫文业如此大费周章到最后却是如此的沉心静气。
既然凉国所为的可能性不大,那以当时的情景又有谁能有如此手段、能力和动机去行此事呢?
要不说这世上的事最经不起推敲和胡思乱想,经过一系列的排除法之后,仿佛答案已经是昭然若揭,卫济绝对有动机、有能力、有条件完成此事!况且负责护送卫荣的除了韩昌之外,主要就是吴建和张简二人,现在吴建虽在可张简却连带着其手下近千兵马人间蒸发,你卫济说得清楚吗?
深知王行云秉性的韩钊在最后更是打起了感情牌,因为韩钊知道在王行云心中有些东西可是比任何代价和条件都要重要。
不过就算韩钊最后能够得到王行云的支持又能如何,二人一个姓韩、一个姓王,可就是没有一个人姓卫,眼下卫节这一脉唯一的独苗闹了个生死不知,再加上之前的雍王卫伏投靠凉国、蜀王卫牧谋反被诛、前太子一脉更是在建康被孟君杀的那叫一个干净,现如今整个楚国皇室能拿出来去和卫济一争的怕是就只有交州那位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广王卫盛了。
只不过卫盛久镇交州广州实力虽不算强可也不弱,韩钊就算再没脑子也应该清楚凭现在的他是完全没有可能去操控这个人的。
自知时间不多的韩钊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求证纠结卫荣的生死,眼下他急需的是一个有着皇室卫家血脉的人而且还要极易操控,可眼下这个人又该到哪里去找呢?
也就是在楚国国内为皇位归属而争的不可开交之时,一直为北方边患和内部矛盾忙的不亦乐乎的晋国终于是腾出了手脚,见邻居凉国在这次楚国内乱中捞足了油水,自恃雄踞中原天下第一的晋国又岂会甘心,再加上源休初登皇位正是急需一场大胜来增加威望震慑朝野的时候,于是晋帝源休于邺城誓师起兵十五万号称三十万,以司徒陈迁为主帅,大将李嘉、玄正为左右先锋,两路兵锋直指宣城、广陵。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让本还醉心于内斗的楚国群臣如招雷击,要知道现在的楚国早就已是弱如扶病苟延残喘,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晋国的大动作,刚刚退去的凉国也开始在汉中、南阳等地囤聚粮草军械大有卷土重来趁火打劫之势。
正所谓国难当头!此时此刻哪怕是这几伙人再尿不到一个壶里,可哪头轻哪头重终究是心里有数。
这次危机比之凉国来犯其势更甚,整个楚国西起汉中东至京口,边境烽鼓复起人心惶惶,益州吕翔、荆州韩钊、越州卫济、再加上扬州的王行云,这些人看似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可内里却是各怀心思相互猜忌,之前光是凉国一家就已经让他们应对不暇,现在又来了一个晋国,真是想想就让人头裂。() ()
可就在楚国举国惶恐不可终日之时,远在临川的卫济却是与众不同异常的淡定,而卫济之所以会如此淡定便是因为对面这个人的出现。
“善长一走多时,今日国有危难正是急需匡扶之际,你回来的正是时候!”
没错!消失日久的吕清远突然出现,仿佛让卫济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此时此刻心乱如麻的卫济实在是太需要一个能为他破局之人了。
也不知是不是这几年的行走跋涉,现在的吕清远明显比之前黑瘦了许多,面对卫济的真情流露他也只是淡淡一笑,依旧深邃明亮的目光好似能够洞察人心。
“王爷我亦是楚人,楚国有难我若是能出一份力,那也是应当应分亦是我的荣幸。”
“善长洞若观火,眼下危局想必也是明澈于胸,不知有何法教我?”
吕清远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王爷以为眼下局势是危局吗?”
卫济闻言一愣,略有疑惑道:“凉、晋齐犯我境,还不是危局?”
“不是!”吕清远摇头道:“凉国得卫伏之力趁卫节轻狂侥幸成功,虽得汉中、襄阳之地却难再进寸步,今日虚张声势之举无非是看晋国出兵想趁火打劫罢了。”
“那晋国呢?”
吕清远接着答道:“源休初登大位又经孟君反叛,致使凉国乘虚而入司隶南阳一带异手,此时此刻之所以冒着大不韪强行出兵无非就是想借此机会转移国内矛盾并且立威,难道王爷以为源休真会深入楚地与我们拼个你死我活?”
吕清远一字一句分析的明了透彻,可这些终究只是口头上论断,虽可稍宽心胸却对眼前局势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看出了卫济的忧虑,吕清远轻笑一声道:“以不变应万变,王爷无需太过焦虑。”
“可是......”
卫济还欲再问却被吕清远打断,随即吕清远目光一紧意味深长的看向卫济问出了一个令卫济心头一颤的问题。
“卫节之子卫荣何在?”
......
也不知是不是真如吕清远所说,晋国的两路大军行动迅速分至庐州、广陵后却开始了按兵不动,坐镇淮阴的陈迁更是直接开始了休假模式,传言其整日泛舟湖上甚至钓起了鱼。
陈迁之举是真是假姑且不论,但是落在不同人眼中其意自然也不相同。
王行云戎马一生,在他眼中陈迁此举无非就是“示敌以弱趁之以强”的小把戏罢了,所以王行云不敢有丝毫大意,整日与蔡训严密布防以备偷袭;可反观韩钊却不是这样认为,晋军战又不战退又不退,这么多人杵在那耗费粮饷,他源休难不成是傻子?
觉察到这一战似乎并非就非打不可的韩钊等人当即便准备派出使者与晋国洽谈议和,可事到眼前却又犯起了难,毕竟现在不是韩钊一家独大,要想绕过卫济独断专行貌似不太现实。
于是韩钊命令议和使者转道先至临川拜见卫济,当使者到达临川时本以为会遭到一番刁难,没想到却是马上得到了卫济本人的亲自召见,席间但见卫济病态尽显似有摇摇欲坠之感,不过卫济的态度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国难当头上又无主,不过好在有韩监国费心操劳,眼下他自己病痛缠身已难理事,所以一切皆听监国号令。
卫济的一番肺腑之言不但让韩钊的使者没想到,同样也让韩钊自己倍感意外,因为卫济言语之间不但认同了韩钊议和之举,更是认同了韩钊监国之职,要知道这对于日后权力角逐的增益非同小可。
通过这次的试探再加上吴云从公安、津乡一带撤军,韩钊可以说是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想那卫济年老多病又无争心,只要自己这次能够退敌救国,凭这份功勋和威望等到日后扶立一个旁系之人为帝也并非没有可能。
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幻想,韩钊的议和使团渡过长江来到了淮阴,可在淮阴苦等半月却连陈迁的面都没见到,殊不知从一开始其便已经掉入了陈迁的布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