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受器重的滕胤,全身而退(求订阅!)
孙和继续开口道:“妹夫历来深受父皇信任,卿的建言想来必不会有错的,毕竟父皇历来看人还是很准的。”
滕胤成年后,迎娶了公主,孙权十分看重滕胤,甚至因此而增加对公主赏赐,几次看望公主夫妇。
三十岁时,滕胤担任丹杨太守,后又担任过吴郡和会稽太守。
滕胤经常上表陈述自己的施政主张,反映民间的风气优劣,对国家政策多有匡弼。但滕胤没有因此志得意满,他得到的恩宠越多,担任职位越高,越发谨慎心,谦卑待下。
滕胤每次主持诉讼及断罪时都对与讼者观言察色,务求判决合符情理。
所以百姓每有冤情都会向他申诉,每到一处都享有声望。
黄龙元年,孙权登基称帝,滕胤受命与张昭、孙绍、郑礼等,仿效周、汉旧制,撰定吴国的朝仪制度。
孙和被立为太子后,鲁王孙霸意图争夺太子之位,于是朝臣乃至于地方官僚逐渐分裂为支持太子或者鲁王两派。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支持太子孙和,
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依附鲁王孙霸,两派势同水火,争夺不止,使得吴国几乎陷入政治危机,即便是如今两方势力的领袖人物都不在朝中,但争斗仍然在继续着,
太常顾潭继续开口道:“如汉时的刘启即便是在太子之时做了很多错事,但亦算是有为的太子了吧,就这样他还顺利登上了子之位,更何况是太子殿下呢?”
孙和想了想又犹豫的道:“卿的也有些道理,难道吾就真的不如那刘启吗,吾相信刘启能做到的事情吾亦能做到。”
而刘启一生做了很多不靠谱的事情,但也能在太子之位上坐得很稳,
第一件,时候和吴王刘濞的儿子下棋,一棋盘砸死了刘濞的儿子。
刘启做出这样一个过激的行动,可以看出,他明显就是一副皇二代的模样,颐指气使,有恃无恐。
我们知道,少年气盛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毕竟刘濞的儿子是他的堂兄弟,拿起棋盘就往堂兄弟头上砸,而且往死里砸,可见已经不仅仅是少年气盛,而是他的心肠非常的狠毒。
第二件,晁错帮他的忙提议他削藩,免得他的皇权受威胁。他竟然为了讨好作乱的“七国”杀死晁错。
这件事已经不仅仅没有领导的气度,完全就是一副胆怕事,又过河拆桥的人嘴脸。
问题是,他杀掉对他忠心耿耿的部下讨好敌人,敌人还不见他的好,而是该造反时照样造反。可以,这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让他落得一个薄幸寡恩的丑恶名声。
第三件,纵容弟弟刘武,并最终让弟弟不得善终。
刘启的弟弟刘武最后想要获得刘启的皇位,可以,这一切都是刘启造成的。
刘启在刘武的问题上处理得很不好。他当了皇帝后,不讲皇家的规矩,还和刘武没大没,出则同车,入则同床,
结果让他的母亲窦太后以为刘启是想把皇位传给刘武,因此在刘启面前提出这件事。() ()
也因此摇动了刘武的心,让刘武有了想获得皇位的打算。
接着,他又派几十拨人,轮番调查刘武,而这一系列的行动,最后让刘武几乎惊惧而死。可以,刘武是被刘启给害聊。
第四件,周亚夫是正直的大臣,他却不能善待功臣,逼迫周亚夫自杀。
如果没有周亚夫,刘启的皇位,很可能就被刘濞给篡夺了。周亚夫帮刘启重新赢回了江山,刘启让周亚夫当宰相,这本来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周亚夫在当宰相的时候,几次给刘启提出的,都是正确的建议,但是刘启却不能容他。最后竟然还污蔑他造反。
如果他杀晁错是第一次过河拆桥的话,搞周亚夫,就是第二次过河拆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启一生实在也没有做过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就算平定“七国之乱”,是一件不错的大事。
但是,这个平定,首先,事情是他引起的;其次,过程中他错误地杀了晁错;最后,他把功臣周亚夫逼死。总之,他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并不是正向的,而是相反的。
滕胤继续开口反驳道:“刘秀所立的第一位太子刘强虽然在自己的母亲被废后主动从太子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就算是不能最终登上子之位,但就是这样他才能得以安享富贵太平全身而退啊!”
刘强是东汉王朝的首位太子、汉光武帝刘秀的亲生儿子,但因他的母后被废,而选择主动辞去太子之位,并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主动退居藩王的方式而得到善终的太子。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郭圣通被光武帝刘秀立为皇后,其子刘强便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皇太子。
然而,十五年后,即建武十七年,因皇后郭圣通“行事有吕霍之风,不可以托以幼孤,恭承大位”,便被光武帝刘秀废掉了皇后之位。
因为自己的亲生母亲被废掉后位,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刘强经常感到担忧不安,便屡次上奏光武帝刘秀,请求退让自己的皇太子之位,而成为一名普通的藩王。
光武帝刘秀听闻刘强这番言辞,于心不忍,推脱几年之后,才勉强同意了刘强辞去太子之位的请求。
关于此事,《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有着详细的记载,即:“十七年而郭后废,强常戚戚不自安,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蕃国。光武不忍,迟回者数岁,乃许焉。“
刘强成功让出皇太子之位后,于建武十九年被光武帝刘秀封为东海王。
但由于光武帝颇为心疼他,九年之后,即建武二十八年才令刘强就藩。
至此,身居太子位长达十九年的刘强,最终让出了下,成为了东汉王朝的一位藩王,得以富贵安乐的渡过余生。
刘强前往东海国就藩六年后,即汉明帝永平元年,刘强因病逝世,享年三十四岁,谥号为恭,故而称刘强为东海恭王,虽然英年早逝,但还是得以善终了,也算是少有的能活着从太子之位上全身而湍人了。
滕胤成年后,迎娶了公主,孙权十分看重滕胤,甚至因此而增加对公主赏赐,几次看望公主夫妇。
三十岁时,滕胤担任丹杨太守,后又担任过吴郡和会稽太守。
滕胤经常上表陈述自己的施政主张,反映民间的风气优劣,对国家政策多有匡弼。但滕胤没有因此志得意满,他得到的恩宠越多,担任职位越高,越发谨慎心,谦卑待下。
滕胤每次主持诉讼及断罪时都对与讼者观言察色,务求判决合符情理。
所以百姓每有冤情都会向他申诉,每到一处都享有声望。
黄龙元年,孙权登基称帝,滕胤受命与张昭、孙绍、郑礼等,仿效周、汉旧制,撰定吴国的朝仪制度。
孙和被立为太子后,鲁王孙霸意图争夺太子之位,于是朝臣乃至于地方官僚逐渐分裂为支持太子或者鲁王两派。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支持太子孙和,
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依附鲁王孙霸,两派势同水火,争夺不止,使得吴国几乎陷入政治危机,即便是如今两方势力的领袖人物都不在朝中,但争斗仍然在继续着,
太常顾潭继续开口道:“如汉时的刘启即便是在太子之时做了很多错事,但亦算是有为的太子了吧,就这样他还顺利登上了子之位,更何况是太子殿下呢?”
孙和想了想又犹豫的道:“卿的也有些道理,难道吾就真的不如那刘启吗,吾相信刘启能做到的事情吾亦能做到。”
而刘启一生做了很多不靠谱的事情,但也能在太子之位上坐得很稳,
第一件,时候和吴王刘濞的儿子下棋,一棋盘砸死了刘濞的儿子。
刘启做出这样一个过激的行动,可以看出,他明显就是一副皇二代的模样,颐指气使,有恃无恐。
我们知道,少年气盛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毕竟刘濞的儿子是他的堂兄弟,拿起棋盘就往堂兄弟头上砸,而且往死里砸,可见已经不仅仅是少年气盛,而是他的心肠非常的狠毒。
第二件,晁错帮他的忙提议他削藩,免得他的皇权受威胁。他竟然为了讨好作乱的“七国”杀死晁错。
这件事已经不仅仅没有领导的气度,完全就是一副胆怕事,又过河拆桥的人嘴脸。
问题是,他杀掉对他忠心耿耿的部下讨好敌人,敌人还不见他的好,而是该造反时照样造反。可以,这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让他落得一个薄幸寡恩的丑恶名声。
第三件,纵容弟弟刘武,并最终让弟弟不得善终。
刘启的弟弟刘武最后想要获得刘启的皇位,可以,这一切都是刘启造成的。
刘启在刘武的问题上处理得很不好。他当了皇帝后,不讲皇家的规矩,还和刘武没大没,出则同车,入则同床,
结果让他的母亲窦太后以为刘启是想把皇位传给刘武,因此在刘启面前提出这件事。() ()
也因此摇动了刘武的心,让刘武有了想获得皇位的打算。
接着,他又派几十拨人,轮番调查刘武,而这一系列的行动,最后让刘武几乎惊惧而死。可以,刘武是被刘启给害聊。
第四件,周亚夫是正直的大臣,他却不能善待功臣,逼迫周亚夫自杀。
如果没有周亚夫,刘启的皇位,很可能就被刘濞给篡夺了。周亚夫帮刘启重新赢回了江山,刘启让周亚夫当宰相,这本来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周亚夫在当宰相的时候,几次给刘启提出的,都是正确的建议,但是刘启却不能容他。最后竟然还污蔑他造反。
如果他杀晁错是第一次过河拆桥的话,搞周亚夫,就是第二次过河拆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启一生实在也没有做过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就算平定“七国之乱”,是一件不错的大事。
但是,这个平定,首先,事情是他引起的;其次,过程中他错误地杀了晁错;最后,他把功臣周亚夫逼死。总之,他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并不是正向的,而是相反的。
滕胤继续开口反驳道:“刘秀所立的第一位太子刘强虽然在自己的母亲被废后主动从太子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就算是不能最终登上子之位,但就是这样他才能得以安享富贵太平全身而退啊!”
刘强是东汉王朝的首位太子、汉光武帝刘秀的亲生儿子,但因他的母后被废,而选择主动辞去太子之位,并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主动退居藩王的方式而得到善终的太子。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郭圣通被光武帝刘秀立为皇后,其子刘强便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皇太子。
然而,十五年后,即建武十七年,因皇后郭圣通“行事有吕霍之风,不可以托以幼孤,恭承大位”,便被光武帝刘秀废掉了皇后之位。
因为自己的亲生母亲被废掉后位,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刘强经常感到担忧不安,便屡次上奏光武帝刘秀,请求退让自己的皇太子之位,而成为一名普通的藩王。
光武帝刘秀听闻刘强这番言辞,于心不忍,推脱几年之后,才勉强同意了刘强辞去太子之位的请求。
关于此事,《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有着详细的记载,即:“十七年而郭后废,强常戚戚不自安,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蕃国。光武不忍,迟回者数岁,乃许焉。“
刘强成功让出皇太子之位后,于建武十九年被光武帝刘秀封为东海王。
但由于光武帝颇为心疼他,九年之后,即建武二十八年才令刘强就藩。
至此,身居太子位长达十九年的刘强,最终让出了下,成为了东汉王朝的一位藩王,得以富贵安乐的渡过余生。
刘强前往东海国就藩六年后,即汉明帝永平元年,刘强因病逝世,享年三十四岁,谥号为恭,故而称刘强为东海恭王,虽然英年早逝,但还是得以善终了,也算是少有的能活着从太子之位上全身而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