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胜算更大,与虎谋皮(求订阅!)
杜德沉吟片刻开口道:“若不是十四年前曹魏时任幽州刺史的王雄派出刺客韩龙远赴漠南鲜卑山将轲比能刺杀,
想必如今的鲜卑必是能和幽州的魏军势均力敌的,甚至实力堪比汉初时的匈奴,那样我江东与之联盟想必胜算也能更大一些啊!”
全综也盛了一碗羊汤饮下肚去,片刻之后又道:“如果鲜卑还是轲比能在世时不曾分裂的鲜卑,那我江东便无异于是在与虎谋皮啊!”
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吴黄龙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遣使到鲜卑,邀请轲比能出兵,与蜀国联合夹击曹魏。轲比能觉得这是个机会,就答应了,亲自率军进至北地郡石城,准备与诸葛亮首尾相应,夹击魏军,这令曹魏统治者吃惊不。
可是,当轲比能还未采取军事行动,蜀魏之间的战事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蜀军因粮尽退兵,魏将张合追击蜀军,至木门谷遇伏中箭而亡,蜀军安全退回蜀境,魏军收兵……这也让准备大战一场的轲比能无奈地率部回到草原。
虽然轲比能没有与魏兵交战,但这一举动让曹魏看到了轲比能的潜在威胁,命令大将牵招讨伐轲比能。
但是,此时的轲比能的军事实力已十分强大,控弦之士十余万,魏军不一定胜出。
而且战火一燃,还会给蜀汉,东吴可乘之机,一旦陷入两面或三面作战,后果不堪设想。
因之,牵招受命后,并没有发兵攻打,而是经密谋,采用了幽州刺史王雄的方案,派杀手出塞,暗杀了柯比能……
轲比能在崛起之时同中原的军阀一样,首先将矛头对准了临近的单于步度根部。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派曹彰征讨代郡乌桓能臣氐部,乌桓向步度根的兄长扶罗韩求救,轲比能也应邀前来救援。
轲比能见扶罗韩军容不整,在会谈时将扶罗韩杀死,兼并其部众。
步度根得知后,遂进攻轲比能,但最终被轲比能所压制,不得已退守太原、雁门,内附曹操寻求自保。
击败步度根后,轲比能又进攻东部鲜卑诸部,在魏明帝太和初年,将势力范围扩张至辽水一带。
此时的轲比能依靠强大的武力“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症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将檀石槐死后的鲜卑大部整合起来,成为漠南地区的最为强大的势力。除武力之外,轲比能还利用同中原地区的关系来增强实力。
轲比能的控制范围毗邻幽州,袁绍时期,大量中原人为躲避战乱逃往轲比能之地,他们为轲比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制度,“教作兵器铠楣,颇学文字,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
曹操击败袁绍后,轲比能转而亲近曹操,通过阎柔进贡马匹、牲畜等物表示臣服。
曹魏建立后,已经崛起的轲比能又进一步同曹魏交好,不仅送还逃亡鲜卑的中原百姓一千五百余户,还与曹魏在边境进行互市,曹魏封其为附义王。() ()
获得曹魏的支持后,又进一步增强了轲比能在北方草原的影响力。
不过随着轲比能的实力增强,对曹魏的威胁也在不断增大。
参照以往的历史来看,一旦北方草原地区出现一个强势人物统一大漠,必然对中原王朝造成极大威胁,冒顿、檀石槐正是前例。
所以当轲比能不断崛起时,曹魏便有针对性的防备限制轲比能。
曹魏总的方略就是“先构离之,使自为雠敌,互相攻伐”利用其内部矛盾,不断挑起鲜卑内乱,并弱抑强,阻止鲜卑各部统一,这样曹魏就可以从中制衡,坐收渔利。
为此,曹魏在建立之初便设置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乌丸校尉等职位来具体处理和鲜卑之间的关系,田豫、牵招等将领都曾担任过这些职位。
田豫在任期间,便从中制衡轲比能与东部鲜卑诸部之间的关系。
魏黄初五年、蜀汉建兴二年、吴黄武三年,轲比能攻打东部鲜卑的素利所部,素利向田豫求救。
田豫认为一旦轲比能兼并素利,就会进而吞并整个东部鲜卑,成为曹魏边患,必须救援素利。
于是田豫亲率骑兵深入其境跟进轲比能,在马城突破轲比能的包围,有效制止了轲比能对素利的兼并。
牵招在任期间,则激化轲比能同步度根之间的矛盾。
他利用轲比能与步度根的杀兄之仇以及同泄归泥的杀父之仇,挑起争斗,使步度根、泄归泥选择内附曹魏,削弱轲比能的实力。
同时牵招率军出兵云中郡,又联合西部鲜卑诸部,在边地筑城屯军,在军事上形成对轲比能的持续压力。
虽然曹魏对轲比能的防备限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轲比能的实力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削弱,反而引起轲比能对曹魏的反抗。
为回击曹魏,他不仅多次寇边,大肆劫掠并州等地,还同敌手步度根、泄归泥携手围田豫于马城,破魏军于楼烦,甚至与诸葛亮北伐遥相呼应,意欲南北夹击曹魏。曹魏同轲比能的关系已经完全决裂。
如何彻底解决轲比能,成了曹魏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此,曹魏有两派意见。
一派以田豫为代表,主张继续进行对轲比能进行分化,利用鲜卑内部矛盾来解决,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见效不快。
另一派以幽州刺史王雄为代表,他认为田豫的办法会持续扰乱幽州边境,消耗国家实力,必须改变策略。
田豫和王雄之间各执一词,双方的不和很快演变为官场之间的弹劾攻讦。
由于田豫为人生活俭朴清贫,不蓄财资,他在朝野并无人脉。
而王雄则在朝野有众多“支党”,在幽州有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他为了兼任田豫所担任的乌丸校尉一职,便动用关系弹劾田豫在任期间的作为。
最终田豫被调任汝南太守,卸任乌丸校尉,离开了征战多年的北疆地区……
想必如今的鲜卑必是能和幽州的魏军势均力敌的,甚至实力堪比汉初时的匈奴,那样我江东与之联盟想必胜算也能更大一些啊!”
全综也盛了一碗羊汤饮下肚去,片刻之后又道:“如果鲜卑还是轲比能在世时不曾分裂的鲜卑,那我江东便无异于是在与虎谋皮啊!”
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吴黄龙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遣使到鲜卑,邀请轲比能出兵,与蜀国联合夹击曹魏。轲比能觉得这是个机会,就答应了,亲自率军进至北地郡石城,准备与诸葛亮首尾相应,夹击魏军,这令曹魏统治者吃惊不。
可是,当轲比能还未采取军事行动,蜀魏之间的战事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蜀军因粮尽退兵,魏将张合追击蜀军,至木门谷遇伏中箭而亡,蜀军安全退回蜀境,魏军收兵……这也让准备大战一场的轲比能无奈地率部回到草原。
虽然轲比能没有与魏兵交战,但这一举动让曹魏看到了轲比能的潜在威胁,命令大将牵招讨伐轲比能。
但是,此时的轲比能的军事实力已十分强大,控弦之士十余万,魏军不一定胜出。
而且战火一燃,还会给蜀汉,东吴可乘之机,一旦陷入两面或三面作战,后果不堪设想。
因之,牵招受命后,并没有发兵攻打,而是经密谋,采用了幽州刺史王雄的方案,派杀手出塞,暗杀了柯比能……
轲比能在崛起之时同中原的军阀一样,首先将矛头对准了临近的单于步度根部。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派曹彰征讨代郡乌桓能臣氐部,乌桓向步度根的兄长扶罗韩求救,轲比能也应邀前来救援。
轲比能见扶罗韩军容不整,在会谈时将扶罗韩杀死,兼并其部众。
步度根得知后,遂进攻轲比能,但最终被轲比能所压制,不得已退守太原、雁门,内附曹操寻求自保。
击败步度根后,轲比能又进攻东部鲜卑诸部,在魏明帝太和初年,将势力范围扩张至辽水一带。
此时的轲比能依靠强大的武力“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症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将檀石槐死后的鲜卑大部整合起来,成为漠南地区的最为强大的势力。除武力之外,轲比能还利用同中原地区的关系来增强实力。
轲比能的控制范围毗邻幽州,袁绍时期,大量中原人为躲避战乱逃往轲比能之地,他们为轲比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制度,“教作兵器铠楣,颇学文字,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
曹操击败袁绍后,轲比能转而亲近曹操,通过阎柔进贡马匹、牲畜等物表示臣服。
曹魏建立后,已经崛起的轲比能又进一步同曹魏交好,不仅送还逃亡鲜卑的中原百姓一千五百余户,还与曹魏在边境进行互市,曹魏封其为附义王。() ()
获得曹魏的支持后,又进一步增强了轲比能在北方草原的影响力。
不过随着轲比能的实力增强,对曹魏的威胁也在不断增大。
参照以往的历史来看,一旦北方草原地区出现一个强势人物统一大漠,必然对中原王朝造成极大威胁,冒顿、檀石槐正是前例。
所以当轲比能不断崛起时,曹魏便有针对性的防备限制轲比能。
曹魏总的方略就是“先构离之,使自为雠敌,互相攻伐”利用其内部矛盾,不断挑起鲜卑内乱,并弱抑强,阻止鲜卑各部统一,这样曹魏就可以从中制衡,坐收渔利。
为此,曹魏在建立之初便设置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乌丸校尉等职位来具体处理和鲜卑之间的关系,田豫、牵招等将领都曾担任过这些职位。
田豫在任期间,便从中制衡轲比能与东部鲜卑诸部之间的关系。
魏黄初五年、蜀汉建兴二年、吴黄武三年,轲比能攻打东部鲜卑的素利所部,素利向田豫求救。
田豫认为一旦轲比能兼并素利,就会进而吞并整个东部鲜卑,成为曹魏边患,必须救援素利。
于是田豫亲率骑兵深入其境跟进轲比能,在马城突破轲比能的包围,有效制止了轲比能对素利的兼并。
牵招在任期间,则激化轲比能同步度根之间的矛盾。
他利用轲比能与步度根的杀兄之仇以及同泄归泥的杀父之仇,挑起争斗,使步度根、泄归泥选择内附曹魏,削弱轲比能的实力。
同时牵招率军出兵云中郡,又联合西部鲜卑诸部,在边地筑城屯军,在军事上形成对轲比能的持续压力。
虽然曹魏对轲比能的防备限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轲比能的实力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削弱,反而引起轲比能对曹魏的反抗。
为回击曹魏,他不仅多次寇边,大肆劫掠并州等地,还同敌手步度根、泄归泥携手围田豫于马城,破魏军于楼烦,甚至与诸葛亮北伐遥相呼应,意欲南北夹击曹魏。曹魏同轲比能的关系已经完全决裂。
如何彻底解决轲比能,成了曹魏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此,曹魏有两派意见。
一派以田豫为代表,主张继续进行对轲比能进行分化,利用鲜卑内部矛盾来解决,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见效不快。
另一派以幽州刺史王雄为代表,他认为田豫的办法会持续扰乱幽州边境,消耗国家实力,必须改变策略。
田豫和王雄之间各执一词,双方的不和很快演变为官场之间的弹劾攻讦。
由于田豫为人生活俭朴清贫,不蓄财资,他在朝野并无人脉。
而王雄则在朝野有众多“支党”,在幽州有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他为了兼任田豫所担任的乌丸校尉一职,便动用关系弹劾田豫在任期间的作为。
最终田豫被调任汝南太守,卸任乌丸校尉,离开了征战多年的北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