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恩重如山,老狐狸的话不可轻信
王凌陷入了回忆之中,思索片刻后,枯瘦如老松树皮的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想起了一些不愿回忆的幼年家族之事,</P>
而后缓缓开口道:“当初我那叔父虽能做到位极人臣,官做的比老夫还大许多,但他的心思也未完全放在匡复汉室上,</P>
尤其是在扳倒董卓之后,一门心思只知道排除异己,导致群臣与他离心离德,最后惨死于奸人之手,还累及全族,</P>
老夫也不得不与兄长一起狼狈逃出京师以求活命,那是老夫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了,若不是有幸遇见武帝,委任老夫为帐下主簿,</P>
老夫恐怕都活不到及冠,更别提恢复太原王氏昔日的荣光了,武帝待老夫恩重如山,不管丞相信不信,</P>
老夫都会永远忠于大魏的江山社稷,丞相若是要北上,亦可放心前去,老夫必会为丞相守好大魏根基的!”</P>
曹爽表面假装被王凌的忠心感动,握住王凌的手激动的道:“老司空真是我大魏的忠臣啊,有老司空这句话,我便可放心带兵北上了!”</P>
曹爽虽是如此说,但心里知道这老狐狸的话又岂可轻信,还是要留好后手才算稳妥啊,毕竟朝堂之事可不是过家家,处处皆是生死之局,容不得大意。</P>
初平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辛巳,天子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恭祝天子龙体安康。</P>
王允决定趁此机会行动,令士孙瑞书写诏书交给吕布,吕布怀着诏书,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亲兵,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P>
当董卓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侧门外时,立即遭到潜伏在门后的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P>
董卓急呼吕布,吕布手捧圣旨,大呼:“奉旨杀贼!”董卓在绝望中被吕布所杀,董卓的主簿田景等三人扑向董卓尸体,也被吕布斩杀,在场的其余人再也不敢动了。</P>
王允又遣皇甫嵩攻打郿坞,诛杀董卓三族。</P>
董卓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欢腾。</P>
董卓被杀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张种抚慰山东”。</P>
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赏和广大人民的称赞。</P>
于是,王允态度开始发生改变,似乎有些飘飘然起来,他便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P>
“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P>
每当群臣集会,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权宜之计,而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P>
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P>
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蔡邕在座上不禁脸色大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P>
王允勃然大怒,严厉指责蔡邕:“董卓是国家的罪人,杀害主上的残臣,为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共疾。</P>
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P>
说完,便不容分辩,立即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蔡邕有口难辩,但作为文学家和史官,他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写成汉史,便陈辞谢罪,自己愿意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P>
士大夫们都十分同情怜悯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蔡邕,可毫无结果,</P>
太尉马日磾专程前往王允住处,替蔡邕说情:“伯喈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特别是对本朝故事了解颇多,应当给他机会,让他继续写成史书,成为一代大典;</P>
况且伯喈以忠孝闻名于士大夫之中,现在以莫须有之名给他判罪,恐怕有失众望,不服人心吧!”</P>
王允根本不听劝告,反驳马日磾说:“先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事衰败,社会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让佞臣拿着笔在幼主的身边,因为这既对神圣的道德教化毫无益处,而且还使我们这些人遭到批评和指责!”</P>() ()
马日磾无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对别人说:“王公这种做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这是一个国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命脉,而让国家经典得以流传,则是重视国家制度和创作的保障。</P>
如今,这样不重视贤才,切断国家的命脉,阻碍国家经典的流传,难道能维持久远吗?”</P>
当时多数名士都为蔡邕说话,王允这才后悔,打算停手,但蔡邕已经死在了狱中。</P>
董卓死后,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他的旧部时,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而这正是王允最后走向灭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P>
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相劝,可继而王允又对群臣解释说:“本来,他们是没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随董卓,所以不得已听从董卓差遣,犯了错误。</P>
现在如果给他们突然加上恶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之上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P>
吕布又想把董卓的财物赏赐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准。</P>
王允平日看不起吕布,以剑客对待他。</P>
吕布也认为自己有功劳,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渐渐与王允不和了。</P>
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强,而且对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后,如何处置凉州兵,是关系王允本人和东汉政权的大事。</P>
王允企图削夺凉州兵将领的兵权,取缔全部凉州兵,并且计划利用关东兵去控制他们。</P>
可是后来有人对王允说:“凉州兵素来害怕袁绍,畏惧关东兵,而今,如果选择解兵,凉州兵人人都会担心性命不保,可以任命皇甫嵩为将军,去担任凉州兵的统帅,并让他长期留在陕县,以便安抚军心。”</P>
王允坚决反对:“这样绝对不行,关东兵是反董卓的义兵,与我们是同一条路线,现在董卓已死,如果继续把他们屯驻在险恶之地,虽然安抚了凉州兵,但是关东兵将领会疑心我们不重视他们。”</P>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为董卓报仇,在长安杀了王允的全家。</P>
王凌和哥哥王晨当时年龄尚小,翻过城墙逃出,跑回太原。</P>
早年就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贾逵等人结为好友,后来举孝廉出身,出任发干县县令,后因罪获刑。</P>
服刑期间,恰逢兖州刺史曹操巡察。</P>
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系因公犯罪,当即解除他的劳役,委以骁骑将军主薄之职。</P>
及中山太守,有治绩,后来得到受曹操赏识,出任丞相掾属。</P>
黄初元年,曹丕称帝后,王凌任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P>
黄初三年,参与洞口之战。</P>
王凌与张辽等人进军到广陵,众将共破吴将吕范,因功封为宜城亭侯,加号建武将军,出任青州刺史时整理法度,重建当地战乱后的秩序,得到百姓称颂。</P>
太和二年,随从曹休征伐东吴,在夹石与吴军遭遇,魏军失利。王凌拼死突围,使曹休得以撤退。后又担任扬州和豫州刺史,颇得军民的欢心。</P>
刚到豫州时,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征召没有出名的俊才,各有指教,影响极好。</P>
正始初年,曹叡驾崩后,曹爽对他积极拢络,以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P>
正始二年,吴国大都督全琮领数万人马进攻芍陂。</P>
王凌率诸军迎战,奋战数日,斩杀秦晃等十余位东吴将领,吴军退走。</P>
王凌因此进封南乡侯。</P>
不久,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在去年九月又升任司空。
而后缓缓开口道:“当初我那叔父虽能做到位极人臣,官做的比老夫还大许多,但他的心思也未完全放在匡复汉室上,</P>
尤其是在扳倒董卓之后,一门心思只知道排除异己,导致群臣与他离心离德,最后惨死于奸人之手,还累及全族,</P>
老夫也不得不与兄长一起狼狈逃出京师以求活命,那是老夫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了,若不是有幸遇见武帝,委任老夫为帐下主簿,</P>
老夫恐怕都活不到及冠,更别提恢复太原王氏昔日的荣光了,武帝待老夫恩重如山,不管丞相信不信,</P>
老夫都会永远忠于大魏的江山社稷,丞相若是要北上,亦可放心前去,老夫必会为丞相守好大魏根基的!”</P>
曹爽表面假装被王凌的忠心感动,握住王凌的手激动的道:“老司空真是我大魏的忠臣啊,有老司空这句话,我便可放心带兵北上了!”</P>
曹爽虽是如此说,但心里知道这老狐狸的话又岂可轻信,还是要留好后手才算稳妥啊,毕竟朝堂之事可不是过家家,处处皆是生死之局,容不得大意。</P>
初平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辛巳,天子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恭祝天子龙体安康。</P>
王允决定趁此机会行动,令士孙瑞书写诏书交给吕布,吕布怀着诏书,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亲兵,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P>
当董卓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侧门外时,立即遭到潜伏在门后的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P>
董卓急呼吕布,吕布手捧圣旨,大呼:“奉旨杀贼!”董卓在绝望中被吕布所杀,董卓的主簿田景等三人扑向董卓尸体,也被吕布斩杀,在场的其余人再也不敢动了。</P>
王允又遣皇甫嵩攻打郿坞,诛杀董卓三族。</P>
董卓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欢腾。</P>
董卓被杀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张种抚慰山东”。</P>
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赏和广大人民的称赞。</P>
于是,王允态度开始发生改变,似乎有些飘飘然起来,他便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P>
“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P>
每当群臣集会,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权宜之计,而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P>
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P>
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蔡邕在座上不禁脸色大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P>
王允勃然大怒,严厉指责蔡邕:“董卓是国家的罪人,杀害主上的残臣,为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共疾。</P>
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P>
说完,便不容分辩,立即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蔡邕有口难辩,但作为文学家和史官,他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写成汉史,便陈辞谢罪,自己愿意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P>
士大夫们都十分同情怜悯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蔡邕,可毫无结果,</P>
太尉马日磾专程前往王允住处,替蔡邕说情:“伯喈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特别是对本朝故事了解颇多,应当给他机会,让他继续写成史书,成为一代大典;</P>
况且伯喈以忠孝闻名于士大夫之中,现在以莫须有之名给他判罪,恐怕有失众望,不服人心吧!”</P>
王允根本不听劝告,反驳马日磾说:“先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事衰败,社会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让佞臣拿着笔在幼主的身边,因为这既对神圣的道德教化毫无益处,而且还使我们这些人遭到批评和指责!”</P>() ()
马日磾无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对别人说:“王公这种做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这是一个国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命脉,而让国家经典得以流传,则是重视国家制度和创作的保障。</P>
如今,这样不重视贤才,切断国家的命脉,阻碍国家经典的流传,难道能维持久远吗?”</P>
当时多数名士都为蔡邕说话,王允这才后悔,打算停手,但蔡邕已经死在了狱中。</P>
董卓死后,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他的旧部时,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而这正是王允最后走向灭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P>
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相劝,可继而王允又对群臣解释说:“本来,他们是没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随董卓,所以不得已听从董卓差遣,犯了错误。</P>
现在如果给他们突然加上恶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之上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P>
吕布又想把董卓的财物赏赐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准。</P>
王允平日看不起吕布,以剑客对待他。</P>
吕布也认为自己有功劳,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渐渐与王允不和了。</P>
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强,而且对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后,如何处置凉州兵,是关系王允本人和东汉政权的大事。</P>
王允企图削夺凉州兵将领的兵权,取缔全部凉州兵,并且计划利用关东兵去控制他们。</P>
可是后来有人对王允说:“凉州兵素来害怕袁绍,畏惧关东兵,而今,如果选择解兵,凉州兵人人都会担心性命不保,可以任命皇甫嵩为将军,去担任凉州兵的统帅,并让他长期留在陕县,以便安抚军心。”</P>
王允坚决反对:“这样绝对不行,关东兵是反董卓的义兵,与我们是同一条路线,现在董卓已死,如果继续把他们屯驻在险恶之地,虽然安抚了凉州兵,但是关东兵将领会疑心我们不重视他们。”</P>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为董卓报仇,在长安杀了王允的全家。</P>
王凌和哥哥王晨当时年龄尚小,翻过城墙逃出,跑回太原。</P>
早年就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贾逵等人结为好友,后来举孝廉出身,出任发干县县令,后因罪获刑。</P>
服刑期间,恰逢兖州刺史曹操巡察。</P>
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系因公犯罪,当即解除他的劳役,委以骁骑将军主薄之职。</P>
及中山太守,有治绩,后来得到受曹操赏识,出任丞相掾属。</P>
黄初元年,曹丕称帝后,王凌任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P>
黄初三年,参与洞口之战。</P>
王凌与张辽等人进军到广陵,众将共破吴将吕范,因功封为宜城亭侯,加号建武将军,出任青州刺史时整理法度,重建当地战乱后的秩序,得到百姓称颂。</P>
太和二年,随从曹休征伐东吴,在夹石与吴军遭遇,魏军失利。王凌拼死突围,使曹休得以撤退。后又担任扬州和豫州刺史,颇得军民的欢心。</P>
刚到豫州时,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征召没有出名的俊才,各有指教,影响极好。</P>
正始初年,曹叡驾崩后,曹爽对他积极拢络,以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P>
正始二年,吴国大都督全琮领数万人马进攻芍陂。</P>
王凌率诸军迎战,奋战数日,斩杀秦晃等十余位东吴将领,吴军退走。</P>
王凌因此进封南乡侯。</P>
不久,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在去年九月又升任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