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综合来看,温室大棚种植有利有弊。

    优点保温保湿,增加收益;缺点也显而易见,便是土壤次生盐渍化,也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盐碱化。

    不过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土地轮作嘛!具体为……”

    大广场上的广播里,下乡讲解员的话随风扩散。

    坐在下面的村民仰着头认真听着。

    姗姗来迟的江建军一家,也在其中。

    “这么说的话,大棚种植倒也不难,就是一个操心活。”

    “种庄稼哪有不操心的呢!”

    二伯母李燕有感而发,江建军随口感叹了几句。

    这些年来,三伏天在大太阳底下除草的日子过得还少吗?

    “距离上次买设备也过了几天了,你们怎么没个动静?”

    “过两天去县城建材市场买些杆子,便搭大棚。你这几天多做些馍,到时候用得上。”

    “嗯嗯,知道了。”

    江建军低头嘱咐着李燕。

    李燕想了想,猛地一拍江建军的袖口。

    “你干啥!”

    “我费劲扒拉做那么多馍干啥啊!大嫂家不是有农家乐吗?好吃便宜还量大。费那劲还不如把饭订在农家乐。”

    “也是奥。”

    听了老婆的话,江建军后知后觉反应过来。

    “到时候支持支持大哥大嫂的生意。”

    话音落,两人又把注意力放在了前面。

    有人好像说可以免费领个宣传册和本子之类的,他们得仔细听听怎么领。

    旁边侧耳听完江建军老两口聊天全程的李老奶,不屑的轻哼了一声。

    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

    开农家乐的开农家乐。

    建大棚的建大棚。

    若她再年轻二三十年,还有这些小年轻什么事!

    她当时可是大冬天在河沿边徒手洗衣服,秋天洋芋地里生小孩,生完继续干农活来着!

    就这,试问现在哪个小年轻可以做到。

    李老奶走到现在,一路吃了很多苦。

    偏头看了看西沉的落日,今日的落日和自己一样,李老奶眼底陷入了无限的追思。

    “文杰啊!不是我说,你还是回老家来发展吧!这些年,你老爸的坟堆都掉下去了。你们家就你一个,村里有个要紧事你也不在,说实话还真有些不方便。”

    苍老的声音自李仁军的老屋里传出。

    “你小时候,左邻右舍一碗饭一块馍把你拉扯大。可是现在你也长大了,凡事不能一直伸手要。村里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这一点你还是要清楚呢。况且你爸的坟,你不出头,我们老一辈的总不能给年轻人跑前跑后吧!若是你来的话,这个事就好解决。”

    电话那边不知说了什么,老屋半响没个动静。

    好久,一声无奈的叹息传了出来。

    “唉。”

    “我们家也没个强劲的亲戚拉扯文杰一把。这小子一个人去外面单打独斗,叫人怎么放心嘛!是我们老李家亏了这孩子啊!”

    远在B市的李文杰,拿着辞职申请书。

    “你真的想好了?”

    组长从层层叠叠的纸质文件中抬头,眼神带着份认真,询问。

    “想好了。”

    “啧。”

    似有些惋惜,组长开口。

    “你们这一批来的人当中,我最看重的就是你。若因为个人原因离职的话,我总觉得有些不妥当。”

    组长顿了顿。

    “况且应届生身份很重要,第一份工作也很重要。若你轻易放弃了它,以后很难找到这么适合的工作了。”

    李文杰抿了抿唇。

    “可是公司也不给试用期员工停薪放假一个月,我只能离职先去处理家里的事。”

    组长劳累的脸上闪过些许无奈。

    在公司这么多年,上头什么规定他也看在眼里。

    说实话,现在的职场对所有员工的压榨都太厉害。

    任何规定都透露着资本的味道,冷血无情。

    “那常联系。”

    合上笔盖的组长,将一纸离职申请同意书郑重的递交到了李文杰手中。

    “开往A市的列车已到站,各位旅客有序上车,请勿拥挤。”

    广播里的声音传来,李文杰回头看了眼站牌,上了车。

    还会再回来的。

    他在心里暗暗想。

    李文杰是李家村考出去的大学生。

    那一年,李家村考上大学的还有几个。

    按照惯例,村里有人考上大学,家里得大办一场。

    这叫“升学宴”。

    也叫“吃文风”。

    彼时,村里除了他,每家都办了。

    大伯李仁军提了一嘴,李文杰却说没有必要。

    因为当时的他并不在意这一点。

    他正在做家教老师,赚大一的路费与生活费。

    自此山高路远,路上得他一个人走。

    李文杰小时候,过的还是很幸福的。

    爷爷在县城厂里上班,奶奶在家务农。

    爸爸妈妈在县城打零工。

    一家人没赚多少钱,可每个周末总能聚在一起。

    后来,爷爷休息期间在地里干活,失足滚下山坡,脑袋受到了撞击。

    奶奶脑溢血去世。

    爸爸也查出乙肝。

    最后,爸爸和爷爷相继离世。

    妈妈也组建了新的家庭。

    这个家,在短短几年,只留下他一个人。

    大伯打电话来,说爸爸的坟陷入了地里。

    一转眼,十多年了。

    棺椁都已成朽木。

    而他,已经从一个懵懂的孩童变成了个大人。

    李文杰原本不想管的,可大伯说这是他的根。

    若他不管,以后便没了来路。

    李文杰想了想。

    大不了工作来年再找。

    现在先回家看看。

    可能没有娘的孩子上天在照顾。

    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李文杰回顾起他走过的路。

    这次回家,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但此刻的李文杰,并不知道。

    回程的路上,李文杰思绪发散。

    他对李家村的村民,有感激,还有些不好意思。

    每次大学开学前几天,村子里的叔伯姨总会以各种借口来他家。

    什么手机打不了电话、手机发不出消息,要他帮忙看看。

    末了,再偷偷塞给他一两百块钱,嘴上说着所谓的辛苦费。

    而这,只不过是手机欠费或者手机断网的问题,举手之劳。

    村长也会拿着一些钱到他家,嘴里说是上面给的贫困补助。

    其实李文杰偷偷算过。

    除了考上大学那一年,乡上和村里会发钱外;其他时候,都是村长和一些左邻右舍捐的钱。

    他们不写姓名也不求回报。

    只是把自己在晴天白日里,跪在一亩三分地上的辛苦费,给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罢了。

    李文杰再迟钝,也懂了叔伯婶娘的心思。

    而现在的他,只有把这一切,偷偷记在心间。

    “我家这块地全把大棚扎起来,就够用了。”

    江建国拿着铁掀在身前虚空划了下,江建军秒懂,顺便点点头。

    “开干!”

    将烟蒂丢在地上踩了踩,两人都开始行动。

    拉着建材的车停在地头,江建国和雇的周遭村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搭建大棚计划。

    “唉!这要是钢材的话多带劲,这种木头两三年估计够呛。”

    江建国正埋头用铁丝固定两块四指宽的竹板。

    听闻别人的话语,笑了下。

    “就这配置,这些年攒的钱都被我女儿挥霍空了。钢材的话那不要了我的老命嘛!”

    话音未落,就有人调侃似的开了腔。

    “总之你们家还是有钱折腾。”

    “听大学生的,总没错!”

    乱七八糟的话语里,李文法的声音小的只有身边人可以听见。

    “钱还是多得烧的慌,有这钱县城买套房子住不舒服吗?”

    “听你说的,这叫用脑子挣钱。”

    “用脑子挣不挣钱我不知道,反正前期投入的本也大。”

    李文法小声嘀咕着,张冬梅对着他翻了个白眼。

    “看看人家怎么弄的,行情好的话我们明年也种一些。”

    “我看别人拉屎你屁股也痒是不?”

    听到张冬梅随口的话,李文法脸色一沉。

    张冬梅才不管三七二十一。

    “我只觉得靠自己能力挣钱,一点也不丢脸。”

    “哼!”

    李文法和李老奶一脉相承。

    固执己见。

    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优先是选择语言贬低。

    奈何张冬梅完全不理他。

    她也想清楚了。

    在这个世界活着,死了另一半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大事。

    女人总归要自己掌握话语权。

    不然一会看看这个的脸色,一会瞧瞧那个的嘴型。

    人也窝囊,自己生的小孩也跟着窝囊。

    李文法见张冬梅最近不怎么鸟自己,便耷拉着个脸,做着手底下的活。

    “再雇个人吧!这样下来,根本忙不过来。”

    侯大姐农家乐里人来来往往,侯菊兰抽空对着端菜的江红军喊道。

    上次因为忙农家乐,连个免费的厚本子都没领到。

    若领到了,文杰和瑶瑶不就多个笔记本,不对吗?

    江红军现在没空说话,只是敷衍的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农家乐最忙的时候,就是饭点。

    可过了饭点,也不闲着。

    得洗碗洗锅,打扫卫生。

    还要摘菜备菜。

    买菜备货。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两个人都够呛。

    只能随机喊个村里住在附近的婶子。

    可人家是帮忙的,一到饭点还要回自己的家给全家人做饭。

    给人家钱人家也不要,只能拿些吃食过去。

    原本张冬梅干了好几天,一天100的工资。

    可听说人家扎大棚,一天120。

    因为张冬梅明年也有扎大棚的想法,所以她今天便告了个假。

    按这个趋势,以后估计三天两头都会请假。

    前几天原本三个人还有空坐一起唠唠嗑,可今天少了个人,差距立马显现了出来。

    江红军的一双老腿差点跑断。

    这一下午,他也在心里盘算着,得雇个人。

    这样起码忙的时候人还能喘口气。

    况且雇的人还要稳定一点,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家里最好没有一大家子人要照顾。

    中年妇女最好。

    可合适的人,怎么能这么巧遇到呢?

    “老板,收一下桌子!”

    “来了!”

    来吃饭的人来来往往,江红军已没了闲暇时间七想八想。

    现在正值A市的高温天气,很多人开始带着妻儿自驾游。

    有人路过李家村,抱着尝鲜的态度把这当做一个歇脚的地方。

    也有人纯粹是靠朋友圈推荐才来这里。

    万家庄的孙涵便是从朋友圈看到了有人在这吃饭后赞不绝口的文章,才大老远赶过来的。

    孙涵自小文笔就好。

    在大大小小的杂志上投了很多篇,也算小有名气。

    “现在作家也需要转型。传统的写作已经不足以满足目前的社会需求。你可以在写文章的时候发一些旅游随笔,字数不限。考虑一下哈~”

    看着聊天界面编辑发过来的消息,孙涵沉思了半晌。

    她自小单亲,毕业后便和母亲相依为命。

    靠写作收入维持生计。

    偶尔也会带着母亲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类似于生活随笔的文章,倒是鲜有发表。

    正巧,朋友圈的高中同学发了个农家乐点评“质朴不乏美味,期待越来越好。”

    看了看定位,二十公里。

    孙涵挑了挑眉。

    走!妈,去干饭!

    “驾着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下一瞬不知闯到了哪里。

    烈日下静谧的村庄行人寥寥,只想去眼前开张的农家乐,讨碗水喝。

    老板娘一个人在厨房满头大汗的忙活。

    听闻我不礼貌的诉求,便随手指了指远处桌上的果汁。

    果汁很解渴,忙碌的老板还抽空递来两杯酸梅汤。

    想着误打误撞,来都来了,尝尝味道也是好的。

    还未等出声,老板端来盘菜,说是前面太忙碌,做重了一份。

    我来时不小心扫到了门口贴着的菜单,只记得它一十二元,只不过它用盆装。

    我和母亲两个人,一盆菜,四个花卷,便已饱腹。

    后来院里人来人往,老板分身乏术。

    便想着收收碗筷也是好的。

    不料老板连连摆手。

    我只能放下饭钱与茶水钱,和母亲悄悄离开。

    那天太匆忙,附一张农家乐掩藏在霞光下的照片。”

    临睡前,孙涵将一篇小短文发给编辑。

    不多时,编辑回复:OK。

    这时,门被敲响。

    “妈,怎么啦?”

    “你觉得服务员那个活你兰姨做怎么样?”

    孙涵撇了撇嘴。

    “你不要瞎操心别人的事。”

    “我就给你说,还没跟别人讲呢!”

    孙涵去农家乐,还没进门便看到了招聘公告。

    想必妈妈侯虞也看见了。

    不过孙涵一向不喜欢太主动。

    “妈,睡觉吧。”

    侯虞听闻,立马关上了孙涵的书房门。

    月亮明亮,挂在高空。

    明日定阳光明媚。

章节目录

江瑶的种田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姜楠不知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姜楠不知春并收藏江瑶的种田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