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院,茶室内。
苏良与包拯相对而坐。
包拯眼珠一瞪,胡子一扯,白皙的脸上满是惊诧。
“景明,你让我自荐去做正旦使?你是不是疯了?我最不能做的便是这种八面玲珑之事!”
苏良为包拯倒上茶,笑着说道:“敢问希仁兄,本次正旦使的职责是什么?”
“贺正旦,兼察边事。”包拯脱口而出。
苏良摇了摇头,看着包拯认真说道:“我认为是察边事,兼贺正旦。”
包拯一愣,旋即明白了。
两事一翻转,意义完全不同。
贺正旦只是走形式,年年都是一个样。
其实委派谁去都不会出大问题。
但若是勘察辽国军情,包拯比其他人都要强上许多。
包拯在地方任上时,曾多次对朝廷禁军的招募与训练提出过看法,并有数项被采纳。
他是真正懂军事战略的。
“敢问希仁兄,到了辽国,你会朝着辽主喷口水吗?你会因某些事与辽臣争论不休吗?你会在某些重要场合做出失仪之事吗?”
包拯连连摇头。
他若为正旦使,那自然是不卑不亢。
辽主又不需要他进谏,他自不会朝着对方喷口水。
至于与辽臣争论,只要不涉及侮辱大宋国威,他也不会主动寻麻烦。
包拯主打一个: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苏良又说道:“希仁兄,你应知王拱辰、钱明逸、李定等人的性格。若他们为正旦使,一定能将庆贺正旦之事做得很漂亮。但让他们勘察辽国军情,恐怕他们根本不会尽力。”
包拯微微点头。
作为正旦使,庆贺正旦无失礼仪,便算成功。
而若没有勘察边事,官家根本不会责罚。
做此事,全凭本心。
想到这里,包拯顿时捋起青须,道:“此事舍我其谁,我这就去写奏疏自荐!”
……
翌日。
包拯的自荐奏疏和苏良二次举荐包拯为正旦使的奏疏,几乎同时送到赵祯的面前。
赵祯看完后,若有所思。
包拯和苏良皆认为,贺正旦并不重要,大宋臣子皆有能力完成,但是若查边事,包拯更能胜任。
包拯还称:他若去,必能够比其他人更能彰显大宋国威。
赵祯相信包拯有这个能力。
但他也有些担忧,怕此次将与辽国的关系搞砸了。
他前思后想,徘徊许久,最终决定将苏良召来问一问。
……
午后。
蝉鸣阵阵。
天气愈加炎热。
苏良从御史台走到垂拱殿,衣衫已完全湿透。
汗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不过,他一到垂拱殿,空气便骤然变得凉爽起来。
垂拱殿四周,放置着诸多冰盘。
降温效果极佳。
在大殿中央,还放置了一个大大的方形冰鉴(大宋冰箱),内有冰层,藏有水果、饮子等。
张茂则见苏良一身是汗,便将其引到了偏室。
其命一个小黄门拿来毛巾,另一个小黄门则是端来了两碗冰镇的杏酥饮。
这可是两府三司的主官们才有的待遇。() ()
苏良擦罢脸,喝了两碗杏酥饮,顿时觉得舒爽无比。
片刻后。
苏良来到赵祯的面前。
赵祯道:“朕看过你与包拯的奏疏了,有一定道理,但朕还是有所顾虑!”
“此次还是以贺正旦为主,察边事为辅,若因察边事而导致贺正旦有失,有损我大宋体面,便得不偿失了!”
苏良听到此话,不由得重重拱手。
“臣的想法恰好与官家相反。若能勘察到辽之边事,失了礼仪也无妨!”
“邻国无友,我们与辽之间必有一战,无可避免!”
“啪!”
赵祯朝着桌子拍了一下,面色变得严肃起来。
“放肆!自澶渊之盟以来,宋辽为兄弟之邦,边境设榷场,双方百姓互通有无,安居乐业,朕绝不允许再起战事!”
赵祯缓缓站起身来。
“苏景明,你应知,自先帝签下澶渊之盟后,民间多讥讽之言,嘲讽我大宋无胆,以岁币保平安,但天下人怎知,这对我大宋而言乃是一件好事!”
“岁币不过区区几十万两,我大宋通过边境榷场很轻松便能将这笔钱赚回来。如若打仗,无论输赢,消耗的钱财都将超百倍不止,朕愿意看到无数好男儿丧命,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苏良早就知赵祯是这种想法。
赵祯只希望国泰民安,再无战乱发生。
而从未想过要开疆扩土,要将辽国与西夏灭掉。
但是,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官家所言,确有道理,若无先帝与官家坚守此想法,也不会有这几十年来的宋辽之间,平安无事!”
“但是,辽国乃虎狼之族,我大宋土地肥沃、百姓富庶,处处远胜于辽。辽主怎能不会生出南下侵略之心。”
“臣以为,以战止战,方为良策,不然我大宋越富有,商贸越繁荣,百姓越幸福,辽国便越有侵略的可能!”
“臣举荐包希仁,并非想要掀起战事,而是我大宋以往的使臣过于和气。”
“比如宴请之时,辽人请酒,我宋使婉拒又如何,会得罪辽国吗?会引得辽国南下攻宋吗?我们对辽国太讲礼数了!”
“包希仁出使辽国,是告知辽国:我大宋不可欺,我大宋不惧战。而不是告诉辽国:我大宋甚懂礼仪!”
“当下,我们有这个实力和资格说这种话,我们唯有表现出强硬,辽国才会更加尊重我们,我们不是西夏和辽国的钱袋子!”
“孰重孰轻,烦请官家定夺!”苏良重重拱手,不再多言。
赵祯坐回龙椅上,认真地思考起来。
“我大宋不可欺,我大宋不惧战,而不是我大宋甚懂礼仪!”赵祯喃喃道。
苏良的这番话,让他陷入沉思中。
这样的话语,他从来没有听过。
莫说现在朝堂上的那些宰执。
即使是庆历新政时,范仲淹、富弼等人也没有说过这话。
赵祯不愿战,乃是为了大宋天下。
而苏良则告诉他,我们能战敢战,也是为了大宋天下。
赵祯思索了半刻钟后,朝着苏良摆了摆手,道:“你先退下吧,容朕再好好思考一番!”
苏良躬身后退,他已尽到了臣子的本分。
苏良与包拯相对而坐。
包拯眼珠一瞪,胡子一扯,白皙的脸上满是惊诧。
“景明,你让我自荐去做正旦使?你是不是疯了?我最不能做的便是这种八面玲珑之事!”
苏良为包拯倒上茶,笑着说道:“敢问希仁兄,本次正旦使的职责是什么?”
“贺正旦,兼察边事。”包拯脱口而出。
苏良摇了摇头,看着包拯认真说道:“我认为是察边事,兼贺正旦。”
包拯一愣,旋即明白了。
两事一翻转,意义完全不同。
贺正旦只是走形式,年年都是一个样。
其实委派谁去都不会出大问题。
但若是勘察辽国军情,包拯比其他人都要强上许多。
包拯在地方任上时,曾多次对朝廷禁军的招募与训练提出过看法,并有数项被采纳。
他是真正懂军事战略的。
“敢问希仁兄,到了辽国,你会朝着辽主喷口水吗?你会因某些事与辽臣争论不休吗?你会在某些重要场合做出失仪之事吗?”
包拯连连摇头。
他若为正旦使,那自然是不卑不亢。
辽主又不需要他进谏,他自不会朝着对方喷口水。
至于与辽臣争论,只要不涉及侮辱大宋国威,他也不会主动寻麻烦。
包拯主打一个: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苏良又说道:“希仁兄,你应知王拱辰、钱明逸、李定等人的性格。若他们为正旦使,一定能将庆贺正旦之事做得很漂亮。但让他们勘察辽国军情,恐怕他们根本不会尽力。”
包拯微微点头。
作为正旦使,庆贺正旦无失礼仪,便算成功。
而若没有勘察边事,官家根本不会责罚。
做此事,全凭本心。
想到这里,包拯顿时捋起青须,道:“此事舍我其谁,我这就去写奏疏自荐!”
……
翌日。
包拯的自荐奏疏和苏良二次举荐包拯为正旦使的奏疏,几乎同时送到赵祯的面前。
赵祯看完后,若有所思。
包拯和苏良皆认为,贺正旦并不重要,大宋臣子皆有能力完成,但是若查边事,包拯更能胜任。
包拯还称:他若去,必能够比其他人更能彰显大宋国威。
赵祯相信包拯有这个能力。
但他也有些担忧,怕此次将与辽国的关系搞砸了。
他前思后想,徘徊许久,最终决定将苏良召来问一问。
……
午后。
蝉鸣阵阵。
天气愈加炎热。
苏良从御史台走到垂拱殿,衣衫已完全湿透。
汗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不过,他一到垂拱殿,空气便骤然变得凉爽起来。
垂拱殿四周,放置着诸多冰盘。
降温效果极佳。
在大殿中央,还放置了一个大大的方形冰鉴(大宋冰箱),内有冰层,藏有水果、饮子等。
张茂则见苏良一身是汗,便将其引到了偏室。
其命一个小黄门拿来毛巾,另一个小黄门则是端来了两碗冰镇的杏酥饮。
这可是两府三司的主官们才有的待遇。() ()
苏良擦罢脸,喝了两碗杏酥饮,顿时觉得舒爽无比。
片刻后。
苏良来到赵祯的面前。
赵祯道:“朕看过你与包拯的奏疏了,有一定道理,但朕还是有所顾虑!”
“此次还是以贺正旦为主,察边事为辅,若因察边事而导致贺正旦有失,有损我大宋体面,便得不偿失了!”
苏良听到此话,不由得重重拱手。
“臣的想法恰好与官家相反。若能勘察到辽之边事,失了礼仪也无妨!”
“邻国无友,我们与辽之间必有一战,无可避免!”
“啪!”
赵祯朝着桌子拍了一下,面色变得严肃起来。
“放肆!自澶渊之盟以来,宋辽为兄弟之邦,边境设榷场,双方百姓互通有无,安居乐业,朕绝不允许再起战事!”
赵祯缓缓站起身来。
“苏景明,你应知,自先帝签下澶渊之盟后,民间多讥讽之言,嘲讽我大宋无胆,以岁币保平安,但天下人怎知,这对我大宋而言乃是一件好事!”
“岁币不过区区几十万两,我大宋通过边境榷场很轻松便能将这笔钱赚回来。如若打仗,无论输赢,消耗的钱财都将超百倍不止,朕愿意看到无数好男儿丧命,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苏良早就知赵祯是这种想法。
赵祯只希望国泰民安,再无战乱发生。
而从未想过要开疆扩土,要将辽国与西夏灭掉。
但是,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官家所言,确有道理,若无先帝与官家坚守此想法,也不会有这几十年来的宋辽之间,平安无事!”
“但是,辽国乃虎狼之族,我大宋土地肥沃、百姓富庶,处处远胜于辽。辽主怎能不会生出南下侵略之心。”
“臣以为,以战止战,方为良策,不然我大宋越富有,商贸越繁荣,百姓越幸福,辽国便越有侵略的可能!”
“臣举荐包希仁,并非想要掀起战事,而是我大宋以往的使臣过于和气。”
“比如宴请之时,辽人请酒,我宋使婉拒又如何,会得罪辽国吗?会引得辽国南下攻宋吗?我们对辽国太讲礼数了!”
“包希仁出使辽国,是告知辽国:我大宋不可欺,我大宋不惧战。而不是告诉辽国:我大宋甚懂礼仪!”
“当下,我们有这个实力和资格说这种话,我们唯有表现出强硬,辽国才会更加尊重我们,我们不是西夏和辽国的钱袋子!”
“孰重孰轻,烦请官家定夺!”苏良重重拱手,不再多言。
赵祯坐回龙椅上,认真地思考起来。
“我大宋不可欺,我大宋不惧战,而不是我大宋甚懂礼仪!”赵祯喃喃道。
苏良的这番话,让他陷入沉思中。
这样的话语,他从来没有听过。
莫说现在朝堂上的那些宰执。
即使是庆历新政时,范仲淹、富弼等人也没有说过这话。
赵祯不愿战,乃是为了大宋天下。
而苏良则告诉他,我们能战敢战,也是为了大宋天下。
赵祯思索了半刻钟后,朝着苏良摆了摆手,道:“你先退下吧,容朕再好好思考一番!”
苏良躬身后退,他已尽到了臣子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