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垂拱殿内。</P>
赵祯认真看完包拯与赵概呈递上来的案宗,面色不由得缓和了许多。</P>
各项证据表明——</P>
以苏良之妻为首的景明社成员从未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说过或影射过有关苏良质疑祖宗家法的话语。</P>
苏良之妻唐宛眉与祁三郎并不相识且从未见过面,民间所传的双方有染,纯属谣言。</P>
这种真相并不难查。</P>
因为但凡唐宛眉与祁三郎有一点点交集,不可能无一人知晓。</P>
不过,祁三郎之死较为诡异。</P>
目前在仵作验尸后,只能确定他非自杀。</P>
因为在死前有过挣扎行为,且祁三郎作为一名南方人,擅于凫水。</P>
意外溺亡的可能性极小。</P>
赵祯想了想道:“先将此案宗分发到两府,而后再接着探查祁三郎的死因,杀死祁三郎的幕后黑手抓不出来,依旧很难证明苏良的清白。”</P>
“臣遵命!”包拯与赵概同时拱手。</P>
很快,开封府与大理寺的联名案宗便传遍了朝堂。</P>
很多官员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P>
“开封府和大理寺只是调查了苏良之妻在半年内与祁三郎无染,那半年前呢?一年前呢?或许是在苏良前往西北时发生的呢,只是暴露得晚一些而已。”</P>
“景明社成员或许没有在公开场合讲过苏良质疑祖宗家法的话语,但她们有可能私下聊,私下支持,有可能撺掇别人讲啊!”</P>
“调查了这么多时日,等于什么都没有调查出来,在未能解释祁三郎死因的情况下,苏良依旧还是第一嫌疑人。”</P>
“朝廷是不是想要将此事化大为小啊!我绝不同意,苏良再受宠,也不能有罪不惩,我要接着弹劾!”</P>
“官家实在是太宠溺苏良了,这分明就是想要将苏良的罪名从宽,即使被罢职,我也一定要上奏反对!”</P>
……</P>
当下的大宋,杠精最多的地方便在朝堂。</P>
很多官员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根本就不相信此案宗的真实性。</P>
当然,也是因此案依旧没有调查出祁三郎之死,故而使人生疑。</P>
顿时,又有一大叠奏疏呈递到禁中。</P>
有弹劾大理寺开封府无能的,有指责案宗错漏百出的,还有恳请开封府退出调查的……</P>
赵祯看得一肚子火气。</P>
他本以为调查出来一些结果,可以让苏良轻松一些,没想到质疑者还是咄咄逼人。</P>
无奈之下,赵祯只得催促大理寺和开封府,迅速破解祁三郎身死案。</P>
……</P>
这一日,午后。</P>
开封府后衙,一座议事厅内。</P>
参知政事吴育、知开封府包拯、大理寺寺卿赵概、谏院左司谏何郯,这四个汴京城最擅于破案的官员聚在了一起。</P>
而在屋内四面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关于祁三郎相关的信息。</P>
使用的,还是苏良的脑图法。</P>
包拯将此案的所有细节都描述给吴育和何郯后,皱眉说道:“这便是皇城司和开封府联合,所能调查到的一切信息,几乎可以确定,祁三郎是被人谋杀,而谋杀者名为苟二爷。”</P>
“苟二爷是一名杀手,曾用此溺水方式作案多起,这就是他惯常的手法,但无人知其相貌,更无人知其身在何处。”</P>
吴育和何郯都皱起眉头。</P>
他们早就推测出这极有可能是一场雇凶杀人案。</P>
而依照皇城司和开封府的情报能力,没有人能逃过他们的信息渠道。</P>
只要有人“雇凶”,便会有情报信息流出。</P>
虽难知雇主,但定会知杀手信息。</P>
因为这些杀手会将他们的经验、手段,作为成绩展现,以此提高自身名声和费用。</P>
查出杀手“苟二爷”,在他们意料之中。</P>
但查出来根本没有用。</P>
汴京城黑市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雇凶杀人的买卖。</P>
但这些杀手大多都是“杀一人,跑三年”,根本抓不到。</P>
此时,这个苟二爷,可能出了海,可能去了辽国,可能去了西夏,光凭一个人名,根本无法寻觅。</P>
这条线索算是断了。</P>
包拯接着说道:“我推测,此案的真凶最初并非是为了杀人,而是知晓苏良护妻,故而想借此机会刺激苏良再犯错,从而被官家贬职外放。”</P>
“但是,他没想到苏良十分冷静,直接去开封府报了案。于是,对方才设计了这出雇凶杀人,让苏良成为了第一嫌疑人,杀手一逃,此案便无法查。”</P>
“此案的真凶,知晓汴京城的小报资源,且对苏良十分了解,甚至有可能官员们弹劾苏良,也有他的挑拨。”</P>
“近几日,我将反对全宋变法和那些弹劾苏良的官员都调查了一遍,尤其侧重于枢密院与馆阁官员,但仍没有找到嫌疑人,就连夏枢相,我都暗暗调查了,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P>
包拯的语气有些沮丧。</P>
吴育和何郯都认可地点了点头,包拯的推理逻辑非常正确,若他们查案,大概率也会这样想。</P>
陷害苏良的元凶,极有可能就是反对变法的朝堂官员,但具体是哪个,如大海捞针,无法探查。</P>
紧接着,四人认真地讨论起来。</P>
……</P>
一个时辰后,四人都有些郁闷。</P>
无论是从小报作坊、祁三郎的家人,还是从朝堂反对变法的官员来推理,线索都是断的,查无可查。</P>
大理寺寺卿赵概忍不住感叹道:“此案若查不出来,以后若有人以此栽赃陷害,太容易达成目的了。不过咱们官家也说了,一个月内,咱们若找不出苏良雇凶杀人的证据,便认定苏良无罪。”</P>
“官家恩宠苏良,也是为了全宋变法,才如此说。”</P>
“但只要此案成为悬案,苏良的身上就要一直背着这个案子,让其名声有污,甚至会毁了他以后的仕途,我们查不出来,是我们无能啊!”包拯长叹一口气,眼神里满是不甘。</P>
赵概安慰道:“希仁兄,莫沮丧,连我们都查不出来,恐怕整个大宋都没人能够查出来了!”</P>
这时,左司谏何郯突然朝着桌子一拍,道:“我们还忽略了一个人,我们若和他聊一聊,没准儿还有转机。”</P>
“何人?”赵概疑惑地问道。</P>
“在我心中,大宋朝最聪明之人。”</P>
包拯和吴育听到此话后,几乎同时说道:“令景明自查?”</P>() ()
“对喽,他肚子里的主意最多。当下,官家也未曾让他禁足,我们又笃定他不是凶手,就让他也来聊一聊,没准儿有新发现。”</P>
如此做,虽然不合大宋律法,但官家都不认定苏良是真凶,他们也能破例让苏良参与进来。</P>
让案件的头号嫌疑人参与破案,这在大宋还是头一遭。</P>
包拯认可地点了点头。</P>
当即,便令衙差去传唤苏良。</P>
……</P>
约半个时辰后。</P>
苏良来到了开封府府衙的议事厅中。</P>
当他听到包拯等人的用意后,突然意识到这确实是个主意。</P>
这次,先被勒停,又被诬陷,让他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有嫌疑,应该避嫌,不与任何人交往。</P>
故而没有问询此案的任何经过。</P>
他也相信开封府和大理寺会还给他一个公道。</P>
但当下,包拯和赵概已经无能为力了。</P>
此时,苏良的压力并不大。</P>
就在昨日。</P>
张茂则还去苏宅传递了赵祯的口谕。</P>
只要一个月内查不出苏良有作案的证据,便恕其无罪,不过要解除他的“勒停”,还需要一些时日。</P>
赵祯生怕苏良遭受此次打击后,自此就一蹶不振了。</P>
苏良并未气馁,但他确实挺恶心此事,也不愿让此事成为自己人生中的污点。</P>
“希仁兄,麻烦你再讲一讲此案当下的情况吧!”苏良笑着道。</P>
包拯当即一脸认真地讲说起来。</P>
……</P>
一刻钟后。</P>
苏良望着墙壁上张贴的各种信息,微微皱眉。</P>
他与众人的思考逻辑是一样的。</P>
从祁三郎那里找线索,或从黑市杀手那里找线索,或从反对变法的官员那里找线索。</P>
但当下除了知晓了一个名为“苟二爷”的杀手,什么线索都没有。</P>
苏良也很郁闷。</P>
不知不觉,众人便讨论到了深夜。</P>
这一刻,包拯依然很精神。</P>
他的做事态度就是:若未想出办法,谁都别想走。</P>
众人简单吃了一些饭菜后,便开始接着讨论,接着思索。</P>
不知不觉,便到了后半夜。</P>
大理寺寺卿赵概实在忍不住,趴在桌子上睡了起来;吴育和何郯翻着宋刑统,希望能从中获取一些灵感。</P>
包拯则是一脸认真地翻着这些日子以来获得的情报。</P>
无法破案,对一名州府主官来讲,乃是一种耻辱。</P>
虽然大宋朝每年都有上百起未曾侦破的案件。</P>
不是官员们不聪明,而是技术手段太少,实在难以寻到证据。</P>
眨眼间,东方露出鱼肚白。</P>
包拯长叹一声,抬头说道:“劳累了一夜,诸位都回去休息吧,有想法了,我们再聚,名节比生死更重要,无论如何,我们决不允许大宋朝有这种栽赃诬陷的悬案存在!”</P>
听到这话,苏良眼前一亮,突然道:“我好像有主意了!”</P>
吴育、何郯、包拯、赵概四人,一下子精神起来。</P>
全都两眼放光地望向苏良。</P>
苏良缓缓道:“我一直在想,汴京城内除了皇城司和开封府的情报外,还有谁的情报厉害,最后,我想到了。”</P>
“夏竦,夏枢相。”</P>
“特别是这种杀手行业,夏枢相了解到的信息、结交的人脉,必然比皇城司和开封府更全面。”</P>
包拯四人都认可地点了点头。</P>
大宋征兵,大多选的都是充军的罪犯、剪径的匪徒、底层的流民……</P>
很多人退役后,就还会恢复老本行。</P>
夏竦在枢密院多年,与这类人打交道甚多,并且他的很多情报网,都是靠着这些人铺设的。</P>
“或许,我们可让夏枢相去查案,没准他知晓真凶是谁,即使不知,他找到苟二爷的可能性也比我们大!”</P>
“景明,你忘了最大一种可能,夏枢相就是真凶,当朝最恨你的就是他呀!”何郯提醒道。</P>
苏良笑了笑,道:“确实有这种可能。”</P>
赵概疑惑道:“景明,伱不会打算让夏竦来查此案吧,他能不捣乱就不错了,因为你的一篇弹劾奏疏,夏竦安排在枢密院的亲信都快被贬谪完了。即使他不是真凶,也巴不得你被贬谪外放呢,怎么可能帮你证明清白!”</P>
“即使官家下诏让他查,他大多也会敷衍了事,你二人不合,全朝皆知,怎能寄希望于他?”</P>
“我知道他不会主动查案,更不会帮我,但我可以让他被动去查,并且不得不查出来,即使他要找个替罪羊,那个替罪羊也不能是我!”</P>
“如何做?”四人齐齐看向苏良。</P>
苏良面色认真地说道:“我愿以吾命求真相,若我将我的死栽赃到夏竦头上,我相信他会为了保住晚节,将案情调查清楚,或者找一个能说服所有人的替罪羊。”</P>
说罢,苏良在面前的大纸上写了几个字:假死,绝命书,栽赃夏竦,真相或替罪羊。”</P>
顿时,包拯四人都明白了。</P>
“这……这……要搞这么大吗?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赵概一脸不敢置信。</P>
“试试呗,唯有一试,才有可能解开此危局,即使难成,我也要让所有人知晓,我苏良不好惹!”苏良自信地说道。</P>
“对,可以一试,我相信定会成功!”</P>
包拯第一个赞成,他已被苏良的想象力所折服。</P>
何郯兴奋地说道:“景明,此计策实在是过于出其不意,能想出这种主意的,绝对是天才。此计若成,你足以名垂青史,甚至可与孙膑庞涓等谋略家齐名啊!”</P>
“拉倒吧,我也是被逼得的,只能走一记险棋了。”苏良无奈一笑。</P>
此策并非十全十美之计。</P>
并且需要配合演戏的人非常多,出一点差错,都有可能前功尽弃,必须提前打磨出具体计划,来应对各种意外。</P>
苏良也只能搏一搏运气了。</P>
“四位若觉得此策可行,那咱们就开始做具体的安排。”苏良再次问道。</P>
四人同时点了点头。</P>
这一刻,每个人都拥有了充沛的信心,并笃定,此策必然能行。</P>
日更k+,求月票,感谢诸位读者老爷,这一章看着还不错吧!</P>
</P>
<b><\/b>
赵祯认真看完包拯与赵概呈递上来的案宗,面色不由得缓和了许多。</P>
各项证据表明——</P>
以苏良之妻为首的景明社成员从未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说过或影射过有关苏良质疑祖宗家法的话语。</P>
苏良之妻唐宛眉与祁三郎并不相识且从未见过面,民间所传的双方有染,纯属谣言。</P>
这种真相并不难查。</P>
因为但凡唐宛眉与祁三郎有一点点交集,不可能无一人知晓。</P>
不过,祁三郎之死较为诡异。</P>
目前在仵作验尸后,只能确定他非自杀。</P>
因为在死前有过挣扎行为,且祁三郎作为一名南方人,擅于凫水。</P>
意外溺亡的可能性极小。</P>
赵祯想了想道:“先将此案宗分发到两府,而后再接着探查祁三郎的死因,杀死祁三郎的幕后黑手抓不出来,依旧很难证明苏良的清白。”</P>
“臣遵命!”包拯与赵概同时拱手。</P>
很快,开封府与大理寺的联名案宗便传遍了朝堂。</P>
很多官员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P>
“开封府和大理寺只是调查了苏良之妻在半年内与祁三郎无染,那半年前呢?一年前呢?或许是在苏良前往西北时发生的呢,只是暴露得晚一些而已。”</P>
“景明社成员或许没有在公开场合讲过苏良质疑祖宗家法的话语,但她们有可能私下聊,私下支持,有可能撺掇别人讲啊!”</P>
“调查了这么多时日,等于什么都没有调查出来,在未能解释祁三郎死因的情况下,苏良依旧还是第一嫌疑人。”</P>
“朝廷是不是想要将此事化大为小啊!我绝不同意,苏良再受宠,也不能有罪不惩,我要接着弹劾!”</P>
“官家实在是太宠溺苏良了,这分明就是想要将苏良的罪名从宽,即使被罢职,我也一定要上奏反对!”</P>
……</P>
当下的大宋,杠精最多的地方便在朝堂。</P>
很多官员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根本就不相信此案宗的真实性。</P>
当然,也是因此案依旧没有调查出祁三郎之死,故而使人生疑。</P>
顿时,又有一大叠奏疏呈递到禁中。</P>
有弹劾大理寺开封府无能的,有指责案宗错漏百出的,还有恳请开封府退出调查的……</P>
赵祯看得一肚子火气。</P>
他本以为调查出来一些结果,可以让苏良轻松一些,没想到质疑者还是咄咄逼人。</P>
无奈之下,赵祯只得催促大理寺和开封府,迅速破解祁三郎身死案。</P>
……</P>
这一日,午后。</P>
开封府后衙,一座议事厅内。</P>
参知政事吴育、知开封府包拯、大理寺寺卿赵概、谏院左司谏何郯,这四个汴京城最擅于破案的官员聚在了一起。</P>
而在屋内四面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关于祁三郎相关的信息。</P>
使用的,还是苏良的脑图法。</P>
包拯将此案的所有细节都描述给吴育和何郯后,皱眉说道:“这便是皇城司和开封府联合,所能调查到的一切信息,几乎可以确定,祁三郎是被人谋杀,而谋杀者名为苟二爷。”</P>
“苟二爷是一名杀手,曾用此溺水方式作案多起,这就是他惯常的手法,但无人知其相貌,更无人知其身在何处。”</P>
吴育和何郯都皱起眉头。</P>
他们早就推测出这极有可能是一场雇凶杀人案。</P>
而依照皇城司和开封府的情报能力,没有人能逃过他们的信息渠道。</P>
只要有人“雇凶”,便会有情报信息流出。</P>
虽难知雇主,但定会知杀手信息。</P>
因为这些杀手会将他们的经验、手段,作为成绩展现,以此提高自身名声和费用。</P>
查出杀手“苟二爷”,在他们意料之中。</P>
但查出来根本没有用。</P>
汴京城黑市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雇凶杀人的买卖。</P>
但这些杀手大多都是“杀一人,跑三年”,根本抓不到。</P>
此时,这个苟二爷,可能出了海,可能去了辽国,可能去了西夏,光凭一个人名,根本无法寻觅。</P>
这条线索算是断了。</P>
包拯接着说道:“我推测,此案的真凶最初并非是为了杀人,而是知晓苏良护妻,故而想借此机会刺激苏良再犯错,从而被官家贬职外放。”</P>
“但是,他没想到苏良十分冷静,直接去开封府报了案。于是,对方才设计了这出雇凶杀人,让苏良成为了第一嫌疑人,杀手一逃,此案便无法查。”</P>
“此案的真凶,知晓汴京城的小报资源,且对苏良十分了解,甚至有可能官员们弹劾苏良,也有他的挑拨。”</P>
“近几日,我将反对全宋变法和那些弹劾苏良的官员都调查了一遍,尤其侧重于枢密院与馆阁官员,但仍没有找到嫌疑人,就连夏枢相,我都暗暗调查了,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P>
包拯的语气有些沮丧。</P>
吴育和何郯都认可地点了点头,包拯的推理逻辑非常正确,若他们查案,大概率也会这样想。</P>
陷害苏良的元凶,极有可能就是反对变法的朝堂官员,但具体是哪个,如大海捞针,无法探查。</P>
紧接着,四人认真地讨论起来。</P>
……</P>
一个时辰后,四人都有些郁闷。</P>
无论是从小报作坊、祁三郎的家人,还是从朝堂反对变法的官员来推理,线索都是断的,查无可查。</P>
大理寺寺卿赵概忍不住感叹道:“此案若查不出来,以后若有人以此栽赃陷害,太容易达成目的了。不过咱们官家也说了,一个月内,咱们若找不出苏良雇凶杀人的证据,便认定苏良无罪。”</P>
“官家恩宠苏良,也是为了全宋变法,才如此说。”</P>
“但只要此案成为悬案,苏良的身上就要一直背着这个案子,让其名声有污,甚至会毁了他以后的仕途,我们查不出来,是我们无能啊!”包拯长叹一口气,眼神里满是不甘。</P>
赵概安慰道:“希仁兄,莫沮丧,连我们都查不出来,恐怕整个大宋都没人能够查出来了!”</P>
这时,左司谏何郯突然朝着桌子一拍,道:“我们还忽略了一个人,我们若和他聊一聊,没准儿还有转机。”</P>
“何人?”赵概疑惑地问道。</P>
“在我心中,大宋朝最聪明之人。”</P>
包拯和吴育听到此话后,几乎同时说道:“令景明自查?”</P>() ()
“对喽,他肚子里的主意最多。当下,官家也未曾让他禁足,我们又笃定他不是凶手,就让他也来聊一聊,没准儿有新发现。”</P>
如此做,虽然不合大宋律法,但官家都不认定苏良是真凶,他们也能破例让苏良参与进来。</P>
让案件的头号嫌疑人参与破案,这在大宋还是头一遭。</P>
包拯认可地点了点头。</P>
当即,便令衙差去传唤苏良。</P>
……</P>
约半个时辰后。</P>
苏良来到了开封府府衙的议事厅中。</P>
当他听到包拯等人的用意后,突然意识到这确实是个主意。</P>
这次,先被勒停,又被诬陷,让他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有嫌疑,应该避嫌,不与任何人交往。</P>
故而没有问询此案的任何经过。</P>
他也相信开封府和大理寺会还给他一个公道。</P>
但当下,包拯和赵概已经无能为力了。</P>
此时,苏良的压力并不大。</P>
就在昨日。</P>
张茂则还去苏宅传递了赵祯的口谕。</P>
只要一个月内查不出苏良有作案的证据,便恕其无罪,不过要解除他的“勒停”,还需要一些时日。</P>
赵祯生怕苏良遭受此次打击后,自此就一蹶不振了。</P>
苏良并未气馁,但他确实挺恶心此事,也不愿让此事成为自己人生中的污点。</P>
“希仁兄,麻烦你再讲一讲此案当下的情况吧!”苏良笑着道。</P>
包拯当即一脸认真地讲说起来。</P>
……</P>
一刻钟后。</P>
苏良望着墙壁上张贴的各种信息,微微皱眉。</P>
他与众人的思考逻辑是一样的。</P>
从祁三郎那里找线索,或从黑市杀手那里找线索,或从反对变法的官员那里找线索。</P>
但当下除了知晓了一个名为“苟二爷”的杀手,什么线索都没有。</P>
苏良也很郁闷。</P>
不知不觉,众人便讨论到了深夜。</P>
这一刻,包拯依然很精神。</P>
他的做事态度就是:若未想出办法,谁都别想走。</P>
众人简单吃了一些饭菜后,便开始接着讨论,接着思索。</P>
不知不觉,便到了后半夜。</P>
大理寺寺卿赵概实在忍不住,趴在桌子上睡了起来;吴育和何郯翻着宋刑统,希望能从中获取一些灵感。</P>
包拯则是一脸认真地翻着这些日子以来获得的情报。</P>
无法破案,对一名州府主官来讲,乃是一种耻辱。</P>
虽然大宋朝每年都有上百起未曾侦破的案件。</P>
不是官员们不聪明,而是技术手段太少,实在难以寻到证据。</P>
眨眼间,东方露出鱼肚白。</P>
包拯长叹一声,抬头说道:“劳累了一夜,诸位都回去休息吧,有想法了,我们再聚,名节比生死更重要,无论如何,我们决不允许大宋朝有这种栽赃诬陷的悬案存在!”</P>
听到这话,苏良眼前一亮,突然道:“我好像有主意了!”</P>
吴育、何郯、包拯、赵概四人,一下子精神起来。</P>
全都两眼放光地望向苏良。</P>
苏良缓缓道:“我一直在想,汴京城内除了皇城司和开封府的情报外,还有谁的情报厉害,最后,我想到了。”</P>
“夏竦,夏枢相。”</P>
“特别是这种杀手行业,夏枢相了解到的信息、结交的人脉,必然比皇城司和开封府更全面。”</P>
包拯四人都认可地点了点头。</P>
大宋征兵,大多选的都是充军的罪犯、剪径的匪徒、底层的流民……</P>
很多人退役后,就还会恢复老本行。</P>
夏竦在枢密院多年,与这类人打交道甚多,并且他的很多情报网,都是靠着这些人铺设的。</P>
“或许,我们可让夏枢相去查案,没准他知晓真凶是谁,即使不知,他找到苟二爷的可能性也比我们大!”</P>
“景明,你忘了最大一种可能,夏枢相就是真凶,当朝最恨你的就是他呀!”何郯提醒道。</P>
苏良笑了笑,道:“确实有这种可能。”</P>
赵概疑惑道:“景明,伱不会打算让夏竦来查此案吧,他能不捣乱就不错了,因为你的一篇弹劾奏疏,夏竦安排在枢密院的亲信都快被贬谪完了。即使他不是真凶,也巴不得你被贬谪外放呢,怎么可能帮你证明清白!”</P>
“即使官家下诏让他查,他大多也会敷衍了事,你二人不合,全朝皆知,怎能寄希望于他?”</P>
“我知道他不会主动查案,更不会帮我,但我可以让他被动去查,并且不得不查出来,即使他要找个替罪羊,那个替罪羊也不能是我!”</P>
“如何做?”四人齐齐看向苏良。</P>
苏良面色认真地说道:“我愿以吾命求真相,若我将我的死栽赃到夏竦头上,我相信他会为了保住晚节,将案情调查清楚,或者找一个能说服所有人的替罪羊。”</P>
说罢,苏良在面前的大纸上写了几个字:假死,绝命书,栽赃夏竦,真相或替罪羊。”</P>
顿时,包拯四人都明白了。</P>
“这……这……要搞这么大吗?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赵概一脸不敢置信。</P>
“试试呗,唯有一试,才有可能解开此危局,即使难成,我也要让所有人知晓,我苏良不好惹!”苏良自信地说道。</P>
“对,可以一试,我相信定会成功!”</P>
包拯第一个赞成,他已被苏良的想象力所折服。</P>
何郯兴奋地说道:“景明,此计策实在是过于出其不意,能想出这种主意的,绝对是天才。此计若成,你足以名垂青史,甚至可与孙膑庞涓等谋略家齐名啊!”</P>
“拉倒吧,我也是被逼得的,只能走一记险棋了。”苏良无奈一笑。</P>
此策并非十全十美之计。</P>
并且需要配合演戏的人非常多,出一点差错,都有可能前功尽弃,必须提前打磨出具体计划,来应对各种意外。</P>
苏良也只能搏一搏运气了。</P>
“四位若觉得此策可行,那咱们就开始做具体的安排。”苏良再次问道。</P>
四人同时点了点头。</P>
这一刻,每个人都拥有了充沛的信心,并笃定,此策必然能行。</P>
日更k+,求月票,感谢诸位读者老爷,这一章看着还不错吧!</P>
</P>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