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周游爱看纪录片,特别爱看,自然、动物、美食、社会、旅游都喜欢看。国内国外的也喜欢看,最喜欢看的是国内社会之类的记录片,因为想对这个世界了解更多,自从毕业后,就发现社会上的很多东西,和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出入,比如:
努力就有收获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听领导的话,好好干活,别和同事闹矛盾
买房靠自己,啃老不道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到了社会上才发现,现实是没有逻辑的,现实更加魔幻,更加让摸不透,利益纠纷无比复杂,深陷其中根本看不透,所以周游经常看纪录片,想了解社会真相,了解运行规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各色人。
这一直是周游的梦想,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以前的周游,但由于社会大环境及纪录片生存现状,现实类纪录片很少,大都是浮于表面,或以宣传为导向的政策片,只能偶尔发现一部好片子。
现在周游有点闲钱,未来也会有一点闲钱,想对这个行业付出一点,不能说不求回报,只能说满足心安,毕竟以前白嫖了那么多纪录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兼济天下做不到,只希望对独立纪录片行业起到一点微小的帮助。
国内纪录片导演们按工作状态,大概分为三种,体制内导演、市场化导演、自由导演。
按创作状态的话,分为项目导演和独立导演。
纪录片类型国际分类分为诗意型、阐述型、参与型、观察型、反射型、阐述型。
国内分类则是以电影、历史、科教、人文。
纪录片导演日子好过,是从央视纪录片频道创立和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以后,两个因素加在一起,纪录片导演的待遇与日子好过了不少。
无论什么导演,一般都是先在单位或者被人聘请,在已经确定要拍的纪录片里担任导演,这种项目,资金已经提前确定好,导演过去之后与制片人或兼职,一起确定拍摄脚本。
目前纪录片的类型,有时事、历史、传记、舞台、专题等,但是根据拍摄方式有再现,
以前只有体制内导演和少数纪录片导演不愁创作的资金,慢慢的一些独立纪录片导演,以参与型和观察型纪录片进入市场,并以独特的视角赢得了国外猎奇心理,能以较好的价格卖给国外片商,获取不错的经济利益,但是需要不断继续的从底层获取素材,并且被海外市场取向左右,继续拍摄社会底层来获得国外片商的资金。
国内大型纪录片之前一直都是电影纪录片或者历史记录片天下,各地方台都有一大批纪录片导演,八九十年代以地方资金拍摄地方历史纪录片,体制内没有压力,所以内容大多以本地历史为主。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以后,饮食这种人文纪录片着实让不少人忙活了几年,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照着舌尖上的中国模式拍了无数这类纪录片,都是有模有样,经费也不错,播出效果也不错。() ()
但是利润最大一块却是各地各种旅游配套的展馆纪录片,里面各种新概念新技术使用极为激进,但是受众仅为展馆参观人员,所以普及面极窄,一般人不会注意。
国内目前自然纪录片这一块比较弱,这一块需要极大的敬业精神,还有专业技能以及巨大时间投入,还有海量资金支持。
国内多年都是通过购买方式来进行,近些年开始有人尝试进入自然纪录片领域,但是投入产出比极不成比例,涉足的人都是以电视台为主,而且没有BBC那种巨量资金投入,以及发型渠道和拍摄经验。这一块目前还需要有人去填补,但是这个星球上目前能想到题材,都被BBC想到了。BBC想到没拍的,别人也拍不了。
诗意型纪录片国内受众较少,且需要极高内容表达技巧,投入资金也很高,这一块目前也少有人拍摄。
很多人都被徐童、周浩、陈为军等的纪录片所吸引,但是这类独立纪录片国内市场出价较低,基本都是猎奇的国外市场支持,并且这类纪录片常年跟拍,需要较高交流技巧,一般初入社会的纪录片导演很难胜任。
现在很多影视公司在纪录片拍摄方面都比较谨慎,最后都是以项目制为主,年轻纪录片导演都是以和公司合作为主。除非有强烈的社会表达意愿,一般不会有人去走独立纪录片这条路,太难太辛苦。
周游以前看过的,大概知道目前比较有名的独立纪录片导演。
徐童,代表作有《算命》、《麦收》、《老唐头》号称游民三部曲。
周浩,代表作有《棉花》、《急诊》、《日子》、《差馆Ⅱ》、《差馆》、《书记》、《龙哥》、《高三》、《厚街》、《大同》,其中高三最为有名,传播度最高,书记和大同最为经典难得,以后估计也很难能拍到类似的影像。
陈为军,《好死不如赖活着》、《生门》、《生门》、《出路》、《中国梦》、《为什么贫穷?》、《日出日落》、《世界最大的中国餐馆》、《请为我投票》、《城市梦》等作品,其中好死不如赖活着,周游看了几次,才看完,因为这部纪录片让人看起来难受了,哀民生之多艰,时代的一点小变故,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这部片子把这句话表达的淋漓尽致。
郑琼,《出路》,和陈为军的名字一样,但内容差距较大,更像人生七年一些,选取了中国几个阶层的人进行了跟拍,跨度时间较大,让人感悟更深,
王兵,《铁西区》,改革的一部分缩影。
还有很多独立纪录片导演,但受限于作品的传播,及家庭的承担能力,很多都是无疾而终。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纪录片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相册,更是时代的见证者。
周游爱看纪录片,特别爱看,自然、动物、美食、社会、旅游都喜欢看。国内国外的也喜欢看,最喜欢看的是国内社会之类的记录片,因为想对这个世界了解更多,自从毕业后,就发现社会上的很多东西,和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出入,比如:
努力就有收获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听领导的话,好好干活,别和同事闹矛盾
买房靠自己,啃老不道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到了社会上才发现,现实是没有逻辑的,现实更加魔幻,更加让摸不透,利益纠纷无比复杂,深陷其中根本看不透,所以周游经常看纪录片,想了解社会真相,了解运行规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各色人。
这一直是周游的梦想,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以前的周游,但由于社会大环境及纪录片生存现状,现实类纪录片很少,大都是浮于表面,或以宣传为导向的政策片,只能偶尔发现一部好片子。
现在周游有点闲钱,未来也会有一点闲钱,想对这个行业付出一点,不能说不求回报,只能说满足心安,毕竟以前白嫖了那么多纪录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兼济天下做不到,只希望对独立纪录片行业起到一点微小的帮助。
国内纪录片导演们按工作状态,大概分为三种,体制内导演、市场化导演、自由导演。
按创作状态的话,分为项目导演和独立导演。
纪录片类型国际分类分为诗意型、阐述型、参与型、观察型、反射型、阐述型。
国内分类则是以电影、历史、科教、人文。
纪录片导演日子好过,是从央视纪录片频道创立和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以后,两个因素加在一起,纪录片导演的待遇与日子好过了不少。
无论什么导演,一般都是先在单位或者被人聘请,在已经确定要拍的纪录片里担任导演,这种项目,资金已经提前确定好,导演过去之后与制片人或兼职,一起确定拍摄脚本。
目前纪录片的类型,有时事、历史、传记、舞台、专题等,但是根据拍摄方式有再现,
以前只有体制内导演和少数纪录片导演不愁创作的资金,慢慢的一些独立纪录片导演,以参与型和观察型纪录片进入市场,并以独特的视角赢得了国外猎奇心理,能以较好的价格卖给国外片商,获取不错的经济利益,但是需要不断继续的从底层获取素材,并且被海外市场取向左右,继续拍摄社会底层来获得国外片商的资金。
国内大型纪录片之前一直都是电影纪录片或者历史记录片天下,各地方台都有一大批纪录片导演,八九十年代以地方资金拍摄地方历史纪录片,体制内没有压力,所以内容大多以本地历史为主。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以后,饮食这种人文纪录片着实让不少人忙活了几年,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照着舌尖上的中国模式拍了无数这类纪录片,都是有模有样,经费也不错,播出效果也不错。() ()
但是利润最大一块却是各地各种旅游配套的展馆纪录片,里面各种新概念新技术使用极为激进,但是受众仅为展馆参观人员,所以普及面极窄,一般人不会注意。
国内目前自然纪录片这一块比较弱,这一块需要极大的敬业精神,还有专业技能以及巨大时间投入,还有海量资金支持。
国内多年都是通过购买方式来进行,近些年开始有人尝试进入自然纪录片领域,但是投入产出比极不成比例,涉足的人都是以电视台为主,而且没有BBC那种巨量资金投入,以及发型渠道和拍摄经验。这一块目前还需要有人去填补,但是这个星球上目前能想到题材,都被BBC想到了。BBC想到没拍的,别人也拍不了。
诗意型纪录片国内受众较少,且需要极高内容表达技巧,投入资金也很高,这一块目前也少有人拍摄。
很多人都被徐童、周浩、陈为军等的纪录片所吸引,但是这类独立纪录片国内市场出价较低,基本都是猎奇的国外市场支持,并且这类纪录片常年跟拍,需要较高交流技巧,一般初入社会的纪录片导演很难胜任。
现在很多影视公司在纪录片拍摄方面都比较谨慎,最后都是以项目制为主,年轻纪录片导演都是以和公司合作为主。除非有强烈的社会表达意愿,一般不会有人去走独立纪录片这条路,太难太辛苦。
周游以前看过的,大概知道目前比较有名的独立纪录片导演。
徐童,代表作有《算命》、《麦收》、《老唐头》号称游民三部曲。
周浩,代表作有《棉花》、《急诊》、《日子》、《差馆Ⅱ》、《差馆》、《书记》、《龙哥》、《高三》、《厚街》、《大同》,其中高三最为有名,传播度最高,书记和大同最为经典难得,以后估计也很难能拍到类似的影像。
陈为军,《好死不如赖活着》、《生门》、《生门》、《出路》、《中国梦》、《为什么贫穷?》、《日出日落》、《世界最大的中国餐馆》、《请为我投票》、《城市梦》等作品,其中好死不如赖活着,周游看了几次,才看完,因为这部纪录片让人看起来难受了,哀民生之多艰,时代的一点小变故,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这部片子把这句话表达的淋漓尽致。
郑琼,《出路》,和陈为军的名字一样,但内容差距较大,更像人生七年一些,选取了中国几个阶层的人进行了跟拍,跨度时间较大,让人感悟更深,
王兵,《铁西区》,改革的一部分缩影。
还有很多独立纪录片导演,但受限于作品的传播,及家庭的承担能力,很多都是无疾而终。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纪录片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相册,更是时代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