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佛节,如来佛祖过生呢,”刘翠翠一拍脑袋,“没办法了,师父们闭关修行呢,三丫头,回去吧。”
已经到了门口,方舸怎么能甘心,“妈,我想去别的寺庙道观,我就想求个安心。”
刘翠翠搓了把女儿的头发,答应了。
二人又行了一路,只见一带粉墙,青砖黛瓦,她们走到门前,方舸看着门上“水月庵”三个大字,深深无语,这里的佛怕不是给她反着来。
刘翠翠进门便有一老尼迎上前来,见礼过后,方才入殿跪拜。
方舸跪在蒲团上,看着座上金佛,一时去了几分嫌恶,虔诚下拜,闭眼在心里祈祷重复:“求佛祖大发慈悲,送我回二十一世纪,或告知我回家的方法。”
直到感觉右边袖子往外拉,方舸才起身,她盯着佛像不动,佛像仍是慈和的微笑,平静地俯视众人,和睁眼前没有半点不同。
方舸有些失望地移开目光,殿外站着个小尼姑,四五岁的样子,手里捧着一碟馒头朝她们笑,出门时还一人给发了一馒头。
“智善师妹,给她们干啥。”厢房走来另一个大约八九岁的小尼姑,抢过那碟馒头,往智善嘴里塞了半个,另半个留给自己。
方舸没放在心上,出了庵门便咬了一口馒头,果然松软香浓,多嚼几下,舌尖生出一种淡淡清甜的滋味,不愧是书里盖章的“馒头庵”,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这馒头虽不像现代花样繁多,可滋味确实是一绝。
想到红楼梦中出现的各种美食华服,园林佳人,方舸第一次觉得穿越还是有令人开心之处。
张春雨近来也十分开心,侄女进贾府代表着家里更宽裕,也意味着秦家能借到一分贾府威势,免受小人迫害。
方舸拜佛回家,得知明早就要离家,便给长辈们磕头拜别,秦河夫妻从大哥大嫂那知道此事,又是唏嘘又是宽慰,一家人倒只有秦丰秦善和不知事的虎头蒙在鼓里。
方舸也没跟两个哥哥说,只背着竹篓从近山无人处绕了圈,带了小半篓蓝莓、车厘子回家。
五兄妹围着篓子开吃,虎头吃得满嘴汁水,秦善边吃边分放给各家长辈的份。
秦杏儿一口一捧,“就三丫头眼尖,我看花眼了都没找见过。”
“我也没看到,”秦海随意吐掉梗,有点郁闷,“这些果子太小,又不起眼。”
方舸吃得极慢,倒不是她不想吃,而是她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放了手机,正录着视频,袖子里另一个手机则是录音,她担心日后难以相见,这两天便在家里村中寻机插空录像录音以作纪念。
过后她又借送果子的时机去见了大姐姐夫,秦枣儿已经怀孕,张氏偷偷告诉了女婿方舸之事,嘱咐他等坐完月子再透露给女儿。
最后,方舸来到了何巧娘家,因方舸还书后来的少又待不久,刘婆只皱了皱眉,并未多说。
方舸打起一竿斋的帘子,只见何巧娘头系抹额,手捧书卷,口中诵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方舸便没有打招呼,站在门外等到声音停止,方才掀帘进去,“师傅,柚儿来了。”
比起刘章出殡时,何巧娘瘦了许多,面上越发如古井一般,“你有许久未来读书了。”
方舸踌躇半晌,说出自己即将卖身为奴一事。
何巧娘沉默片刻,又问道:“你可愿意?”
“我愿意。”方舸很是坚定,相对其他,这是最好的办法。
“既如此我便赐你一字,”何巧娘脸上略有动容,“世如无边苦海,其心不得解脱,为师便赠你‘一舟’为字,心存善念,筑就一叶心舟,出离苦海。”
“多谢师傅。”方舸忍着眼泪,三跪九叩。
何巧娘从架中抽出一本熟悉的书册,“我知你不喜列女贤媛。”
“像申女那几篇就喜欢,只有的不喜欢。”方舸盯着自己鞋上的补丁,心虚辩解道。
“你可以不做,但必须喜欢,”何巧娘将方舸掌心摊开,放上那卷书,“武吕太平,世上难容。”
方舸惊恐地看着何巧娘,她确实表示过对武后的敬慕,也想着四处求仙,可她是想回家,不是谋朝篡位啊!
“再找本书,读一次给我听吧。”何巧娘没有解释,只是作此要求。
“师傅想听什么书?”
“你欢喜便好。”
房中书籍极多,大多是刘章读书三十年来抄写所得,书架最下方有两个木柜,因她常来看书,为她拿书方便,何巧娘特地放了她喜欢的书。
木柜最下面是一套史书,倒也不是历朝历代每本都有,方舸为研究同前世不一样的历史,费了半年才大致看完。史书上放着的是大庆律法、断案有关的书籍,再往上是些奇闻异事,风俗地志,名人传记。
何巧娘那番话让方舸只随意选了一本奇闻妙事,曰《姽婳将军传》:“姽婳将军者,林四娘也,毫州人,貌美性烈,家贫......殒身为国,忠义之士也。”
读完,方舸小心觑着何巧娘脸色,她此时眉目平静,“去吧。”
方舸也无话再说,行礼退下。
何巧娘看了一眼摆动的布帘,叹息一声“又走了一个”,便继续诵读佛经。
就在方舸去拜佛的第二天,等张春雨便带着方舸走路去夏荷家。
夏荷嫁到了荣宁二府常找的官牙黄嫂子家,公府大方,黄嫂子也重视,还特意为儿子讨了贾府的丫鬟,这次张春雨求上门来,黄大娘也坐在屋里,预备看看丫头的成色,她心里也有计较,要是人品一般,就想法弄个略差些的地方,免得砸了招牌。
“黄婶子,夏荷妹妹,”张春雨看到黄大娘,惊了一瞬,面上不动声色请安,又按着方舸双肩跪下磕头,“柚儿给您老磕头。”
方舸猝不及防被摁着跪下,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只强自按下,被叫起后站在一边,安静听着三人对话。
黄大娘细细打量一回,“是个好皮相,看不出才六岁点大。”黄大娘放了心,又殷勤道,“好姑娘,还有好人,尽管找我,定能叫各家都好。”
张春雨笑着恭维回去:“婶子觉得好,我也放了心,只千万别告诉人家,是我侄女,丢了我素日的脸面,这庄户人家,都黑得不成样子,我这侄女最是灵慧,还跟着秀才娘子认了几个字。”
“哎哟喂,那怎么能把这么个娃娃卖了呢?”黄大娘念佛不已,在方舸右手手背上不断摩挲,“我倒想把这女娃子留到家里了。”
夏荷留意张春雨的脸色,推了下黄大娘,“妈,要不我离了,换她来给你当儿媳妇。”
黄大娘是真有几分可惜,“你个破落户可比不得她,白三嫂也让我留意些好的,我这只两个丫头倒还好,年岁大写,却比不上柚儿。”
“婶子太谦虚,”张春雨笑道,“谁不知道婶子会调教人,我们老太太身边有个叫珍珠的,可不就是您老带过去的。”
这大概就是袭人了,现在应该还是珍珠,方舸竖起耳朵专心听着,黄大娘却不再说,只道:“凑足三个,我也不等了,夏荷你去问问白三嫂,什么时候送人过去。”
黄大娘又叫来两个穿着发型一致的小女孩进来,看起来和她年龄相差不大,高些的女孩表情生动,叫做石榴,另一个女孩矮了一个头,黄大娘叫她小七。
“你们和柚儿去院里说说话。”
石榴握住方舸的手,边往外走,“你莫怕,跟我来,你多大了?”
“我九月就满七岁了。”方舸报的是虚岁。
石榴扑哧一笑,又扶着小七的肩膀大笑,小七也咧嘴笑开了,看得方舸是一头雾水。
石榴也没解释,反而问道:“你猜我们谁是姐姐?”
方舸毫不迟疑道:“小七最大。”
“你怎么知道?”才说完,石榴又笑道,“是了,这也容易猜到,我们三个,反倒是年纪越小的越高。”
小七握住方舸另一只手,“柚儿妹妹,我六月初一过九岁的生日,石榴比你略大几月。”
此番趣事叫三人更加亲近了,也说了些各自的家事。
小七姓吴,父母在城西开了一家成衣店,连生四个女儿后,才得了两个哥哥,她出生时母亲难产,没两年便撒手人寰,后娘生了两个儿子后,看她不顺眼,再加上年景不好,便把她卖了。
石榴父亲是曾在镖局做镖师,去年护送商船走海路往南,却遇到了海盗,全部葬身鱼腹,留下老母幼弟,便自卖自身。
三人亲亲热热时,又有人来叫三人和另两个丫头过去,此时夏荷已经回来,黄嫂子让丫鬟给她们打水洗脸,“白三嫂这会有空,等会儿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方舸将帕子按在脸上,不断深呼吸,尽可能平复自己的心绪,拿开湿帕,只见小七、石榴以及另两个女孩眼里是如出一辙的忐忑不安。
已经到了门口,方舸怎么能甘心,“妈,我想去别的寺庙道观,我就想求个安心。”
刘翠翠搓了把女儿的头发,答应了。
二人又行了一路,只见一带粉墙,青砖黛瓦,她们走到门前,方舸看着门上“水月庵”三个大字,深深无语,这里的佛怕不是给她反着来。
刘翠翠进门便有一老尼迎上前来,见礼过后,方才入殿跪拜。
方舸跪在蒲团上,看着座上金佛,一时去了几分嫌恶,虔诚下拜,闭眼在心里祈祷重复:“求佛祖大发慈悲,送我回二十一世纪,或告知我回家的方法。”
直到感觉右边袖子往外拉,方舸才起身,她盯着佛像不动,佛像仍是慈和的微笑,平静地俯视众人,和睁眼前没有半点不同。
方舸有些失望地移开目光,殿外站着个小尼姑,四五岁的样子,手里捧着一碟馒头朝她们笑,出门时还一人给发了一馒头。
“智善师妹,给她们干啥。”厢房走来另一个大约八九岁的小尼姑,抢过那碟馒头,往智善嘴里塞了半个,另半个留给自己。
方舸没放在心上,出了庵门便咬了一口馒头,果然松软香浓,多嚼几下,舌尖生出一种淡淡清甜的滋味,不愧是书里盖章的“馒头庵”,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这馒头虽不像现代花样繁多,可滋味确实是一绝。
想到红楼梦中出现的各种美食华服,园林佳人,方舸第一次觉得穿越还是有令人开心之处。
张春雨近来也十分开心,侄女进贾府代表着家里更宽裕,也意味着秦家能借到一分贾府威势,免受小人迫害。
方舸拜佛回家,得知明早就要离家,便给长辈们磕头拜别,秦河夫妻从大哥大嫂那知道此事,又是唏嘘又是宽慰,一家人倒只有秦丰秦善和不知事的虎头蒙在鼓里。
方舸也没跟两个哥哥说,只背着竹篓从近山无人处绕了圈,带了小半篓蓝莓、车厘子回家。
五兄妹围着篓子开吃,虎头吃得满嘴汁水,秦善边吃边分放给各家长辈的份。
秦杏儿一口一捧,“就三丫头眼尖,我看花眼了都没找见过。”
“我也没看到,”秦海随意吐掉梗,有点郁闷,“这些果子太小,又不起眼。”
方舸吃得极慢,倒不是她不想吃,而是她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放了手机,正录着视频,袖子里另一个手机则是录音,她担心日后难以相见,这两天便在家里村中寻机插空录像录音以作纪念。
过后她又借送果子的时机去见了大姐姐夫,秦枣儿已经怀孕,张氏偷偷告诉了女婿方舸之事,嘱咐他等坐完月子再透露给女儿。
最后,方舸来到了何巧娘家,因方舸还书后来的少又待不久,刘婆只皱了皱眉,并未多说。
方舸打起一竿斋的帘子,只见何巧娘头系抹额,手捧书卷,口中诵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方舸便没有打招呼,站在门外等到声音停止,方才掀帘进去,“师傅,柚儿来了。”
比起刘章出殡时,何巧娘瘦了许多,面上越发如古井一般,“你有许久未来读书了。”
方舸踌躇半晌,说出自己即将卖身为奴一事。
何巧娘沉默片刻,又问道:“你可愿意?”
“我愿意。”方舸很是坚定,相对其他,这是最好的办法。
“既如此我便赐你一字,”何巧娘脸上略有动容,“世如无边苦海,其心不得解脱,为师便赠你‘一舟’为字,心存善念,筑就一叶心舟,出离苦海。”
“多谢师傅。”方舸忍着眼泪,三跪九叩。
何巧娘从架中抽出一本熟悉的书册,“我知你不喜列女贤媛。”
“像申女那几篇就喜欢,只有的不喜欢。”方舸盯着自己鞋上的补丁,心虚辩解道。
“你可以不做,但必须喜欢,”何巧娘将方舸掌心摊开,放上那卷书,“武吕太平,世上难容。”
方舸惊恐地看着何巧娘,她确实表示过对武后的敬慕,也想着四处求仙,可她是想回家,不是谋朝篡位啊!
“再找本书,读一次给我听吧。”何巧娘没有解释,只是作此要求。
“师傅想听什么书?”
“你欢喜便好。”
房中书籍极多,大多是刘章读书三十年来抄写所得,书架最下方有两个木柜,因她常来看书,为她拿书方便,何巧娘特地放了她喜欢的书。
木柜最下面是一套史书,倒也不是历朝历代每本都有,方舸为研究同前世不一样的历史,费了半年才大致看完。史书上放着的是大庆律法、断案有关的书籍,再往上是些奇闻异事,风俗地志,名人传记。
何巧娘那番话让方舸只随意选了一本奇闻妙事,曰《姽婳将军传》:“姽婳将军者,林四娘也,毫州人,貌美性烈,家贫......殒身为国,忠义之士也。”
读完,方舸小心觑着何巧娘脸色,她此时眉目平静,“去吧。”
方舸也无话再说,行礼退下。
何巧娘看了一眼摆动的布帘,叹息一声“又走了一个”,便继续诵读佛经。
就在方舸去拜佛的第二天,等张春雨便带着方舸走路去夏荷家。
夏荷嫁到了荣宁二府常找的官牙黄嫂子家,公府大方,黄嫂子也重视,还特意为儿子讨了贾府的丫鬟,这次张春雨求上门来,黄大娘也坐在屋里,预备看看丫头的成色,她心里也有计较,要是人品一般,就想法弄个略差些的地方,免得砸了招牌。
“黄婶子,夏荷妹妹,”张春雨看到黄大娘,惊了一瞬,面上不动声色请安,又按着方舸双肩跪下磕头,“柚儿给您老磕头。”
方舸猝不及防被摁着跪下,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只强自按下,被叫起后站在一边,安静听着三人对话。
黄大娘细细打量一回,“是个好皮相,看不出才六岁点大。”黄大娘放了心,又殷勤道,“好姑娘,还有好人,尽管找我,定能叫各家都好。”
张春雨笑着恭维回去:“婶子觉得好,我也放了心,只千万别告诉人家,是我侄女,丢了我素日的脸面,这庄户人家,都黑得不成样子,我这侄女最是灵慧,还跟着秀才娘子认了几个字。”
“哎哟喂,那怎么能把这么个娃娃卖了呢?”黄大娘念佛不已,在方舸右手手背上不断摩挲,“我倒想把这女娃子留到家里了。”
夏荷留意张春雨的脸色,推了下黄大娘,“妈,要不我离了,换她来给你当儿媳妇。”
黄大娘是真有几分可惜,“你个破落户可比不得她,白三嫂也让我留意些好的,我这只两个丫头倒还好,年岁大写,却比不上柚儿。”
“婶子太谦虚,”张春雨笑道,“谁不知道婶子会调教人,我们老太太身边有个叫珍珠的,可不就是您老带过去的。”
这大概就是袭人了,现在应该还是珍珠,方舸竖起耳朵专心听着,黄大娘却不再说,只道:“凑足三个,我也不等了,夏荷你去问问白三嫂,什么时候送人过去。”
黄大娘又叫来两个穿着发型一致的小女孩进来,看起来和她年龄相差不大,高些的女孩表情生动,叫做石榴,另一个女孩矮了一个头,黄大娘叫她小七。
“你们和柚儿去院里说说话。”
石榴握住方舸的手,边往外走,“你莫怕,跟我来,你多大了?”
“我九月就满七岁了。”方舸报的是虚岁。
石榴扑哧一笑,又扶着小七的肩膀大笑,小七也咧嘴笑开了,看得方舸是一头雾水。
石榴也没解释,反而问道:“你猜我们谁是姐姐?”
方舸毫不迟疑道:“小七最大。”
“你怎么知道?”才说完,石榴又笑道,“是了,这也容易猜到,我们三个,反倒是年纪越小的越高。”
小七握住方舸另一只手,“柚儿妹妹,我六月初一过九岁的生日,石榴比你略大几月。”
此番趣事叫三人更加亲近了,也说了些各自的家事。
小七姓吴,父母在城西开了一家成衣店,连生四个女儿后,才得了两个哥哥,她出生时母亲难产,没两年便撒手人寰,后娘生了两个儿子后,看她不顺眼,再加上年景不好,便把她卖了。
石榴父亲是曾在镖局做镖师,去年护送商船走海路往南,却遇到了海盗,全部葬身鱼腹,留下老母幼弟,便自卖自身。
三人亲亲热热时,又有人来叫三人和另两个丫头过去,此时夏荷已经回来,黄嫂子让丫鬟给她们打水洗脸,“白三嫂这会有空,等会儿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方舸将帕子按在脸上,不断深呼吸,尽可能平复自己的心绪,拿开湿帕,只见小七、石榴以及另两个女孩眼里是如出一辙的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