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一条红线
陈青兕这话一出,李治、许敬宗、窦德元都带着几分凝重。
都是大唐顶尖的人物,能够掌握的信息资源是常人无法知晓的。
随着大唐对西域掌控力度的加强,对于更西方的诸国也有一定的了解。
大食国的势力几何,李治、许敬宗、窦德元心里都有一个谱,知道对方的整体力量,远胜自己以往遇到的所有敌人。
不过因为彼此相隔太远,也没有怎么当回事情。
听陈青兕的语气,似乎大唐、大食之间必有一战。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这话如果他人说出来,少不得受到质疑,危言耸听。
但出自陈青兕之口,却有足够的分量。
毕竟在战略这块,陈青兕从未出过差错。
也不对,这一次就出了意外。
之前不用对大食国过于在意就是他说的,不过现在改了口……
陈青兕这是受到了自己后世记忆影响,无形中步入了自己所设的迷障之中。
陈青兕来此世间最大的倚仗就是超前的远见目光,他洞悉一部分至关重要的大事,知道历史脉络的走向,能够根据世界发展的走向,寻得正确的道路,不至于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自他出现的那一刻起,蝴蝶效应已经产生,他干预的事情越多越大,带来的变化也就越多。
他所知道的一些必然发生东西也就会偏离认知。
就如对于大食国的印象……
在陈青兕的认知中大食国与大唐的首次交锋是在天宝年间,西域高仙芝率领安西军与大食国在怛罗斯经行的一场大战。
此战以高仙芝失利作为结局……
抛开感情不谈,高仙芝输的不冤。他是名将不假,可他在西域干的那些事情,遭受背刺是一点都不冤。
大唐是有废立小国的特权,但也不是高仙芝肆意妄为,顺便灭国屠戮人家王室,掠夺财富的理由,完全败坏了大唐在西域经营多年的名誉。
受到这份记忆的影响,陈青兕给出的判断是大食不会与大唐为敌,原因在于他们有很多软柿子可以捏,没有必要在这时候来碰大唐这个庞然大物。
这里陈青兕忽视了关键的一点,历史上的大唐确实强悍,然内部疲态已显,远没有强大在现今这个地步。
所以历史上的大食国在与吐蕃联手,覆灭波斯之后,确定了大唐的影响力只限于西域,并没有深入中亚,威胁到他们的存在。
这才放心的去捏周边的软柿子,将四方的敌人,什么天竺、拜占庭王国、西哥特王国、法兰克帝国都揍了一个遍……
直到昨日,陈青兕听吐火罗的国王说着大食国的残暴,哀求着朝廷能够出兵相助,方才意识到现在的大唐对于西域的掌控力远胜同一时期,文化已经开始往中亚渗透。
陈青兕不再盲目的相信记忆,而是有了自己的见解。
现在大唐的影响力已经向中亚辐射……
陈青兕知道大唐是没有西扩的心思,华夏人向来能战敢战但不好战……
凡战必有自己的目的,不会单纯的为了杀戮征服随意制造杀戮,去彻底毁灭一国家,摧毁一个民族,
相比西方人的征服,东方人更加讲究循序渐进,相较于武力,更喜欢推行仁道,讲究民族融合。只有在理说不通的时候,才会付诸武力。
在没有真正将西域转化成华夏领土的一部分的时候,大唐是无心漫无目的的扩张的。
但很显然这个道理西方是不懂的。
他们不会想大唐无心扩张,而会觉得大唐的手已经伸到了他们征服之地。大唐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环境……
在这种局势下,大食国又怎么可能如历史上那般放心的将自己的军队四面开花,去欺负天竺人、罗马人?
他们必然会留一支军队防备大唐……
大唐对此也不会无动于衷。
双方不可能长时间耗着,真到那一步,就算两国最上面的人不想打,边境上也早晚也得擦枪走火。
思之如此,陈青兕将自己的理由跟李治说明。
他担心李治听不明白,很形象的作了一个比喻:“陛下,就如朝廷跟高句丽一般,先帝昔年大费周章的东征,难道真是为了替前隋复仇?”
李治其实已经明白了,现在又有了对比,理解的更加透彻。
高句丽在海东,对于大唐的核心利益是没有半点关系的。
大唐的核心在关中、中原,大唐的未来在西方,东北苦寒之地,不影响朝廷的任何发展。
但是如果不打高句丽,一旦让他们统一了海东半岛,那就等于屁股后面多了一条猛虎,这谁能睡得着?
大唐的体量可不是区区高句丽能够相比的……
朝廷对高句丽尚且如此防备,不惜劳师远征也要将之覆灭。
现在大食国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会如何,不言而喻。
李治龙袍下手,一松一握,显示出手主人的复杂情绪。
大食国,那是真正强敌对手。
如果将他们击败,那自己的地位岂不是直追父亲?
但李治也知自家的情况,自己登基后,南征北战少有休息,以至于南方都起了暴乱,这些年收敛了一些,是存了不少积蓄,此番封禅,却也挥霍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跟大食开战,对于朝廷的财政压力,大到无法估算。
要对抗大食,仅靠西域的四镇兵马明显不够,得从关中调拨精锐作战。从关中到西域,再从西域去乌浒水作战,这一路的物资开销,那可是天文数字。
如果不能速胜,打成消耗战,情况更加堪忧。
保不准会步入杨广的后尘……
许敬宗一时不敢说话,他能猜透李治现在的心情,在不确定答案的时候,他不会轻易开口。
窦德元却忍不住道:“此时非开战之机,能避免,还是避的好。”
李治皱起了眉头,却也没有说话,他不想退,但朝廷现在的情况,确实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跟大食国这样强大的敌人来一场大战。
陈青兕道:“面对大食国,退让是没有用的。西方人向来恃强凌弱,他们会因为你的强大而敬畏,不会因为你的软弱而手软。西域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块肥美的肉。我们一旦生怯,难保他们不会得寸进尺。”() ()
“那只能一战?”李治皱起了眉头。
陈青兕道:“这一战早晚得打,避免不了。不过可以让时间延后……臣以为,我们不想打,他们其实也不想打。陛下,莫要忘了,他们的新国王继位的方式并不光彩,内部少不得存在一些问题。现在他们最需要的是通过胜利来证明自己是天选之人。是他们唯一的真神,安拉制定的大食法继承者。”
“臣对于陛下的英明,对于我大唐将帅军士的骁勇智谋极有信心。”
“臣不信他们会挑我大唐来证明自己,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
“我们要是输了,大不了退守西域,让出西域外围。他们要是输了,整个国家都得倾覆。”
陈青兕还是有一定历史常识的,困扰中东阿拉伯世界千年的逊派、什派是哪里开始的?
就是现在……
什派不认可现君主穆阿维叶拥有继承权,从而诞生的大食法派系。
白衣大食也是让什派推翻,后来跟唐朝在怛罗斯大战的便是黑衣大食。
陈青兕这番话特地夸了李治。
李治眉头舒缓,心中也觉得陈青兕说的在理:自己有什么可惧的?
大唐之盛,万邦来贺。
区区大食,哪敢轻易动刀兵?
陈青兕继续道:“现在双方之间关键便在波斯,波斯的行动会将我们双方都逼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如何延缓,两国之间的战事,核心就在如何处理波斯。”
“臣估计,他们此来既为探查朝廷虚实,也为表明自己的态度。”
李治微微颔首,认同了陈青兕的说法。
许敬宗在这时抢话道:“这便好办了,大食国既不愿在这时候与朝廷为敌,朝廷眼下也无暇他顾。不如先让波斯、吐火罗试试大食的虚实。他们不是打算自行出兵,那就让他们出兵好了。”
“若胜,则表示大食国不过是土鸡瓦犬而已,不用顾虑。若败,由朝廷出面调停,让双方罢战。就以乌浒水的上下游为界,互不侵犯。”
许敬宗不愿让陈青兕独抢风头,顺着陈青兕的思路,给出了解决之法。
陈青兕也不计较,道:“臣的意思也是如此,既然波斯、吐火罗有自己的考量,不愿听从我们的建议,那就让他们付出一定代价。也叫他们知道,想要复国,想要享受和平,听话才是关键。”
“陛下可有地图,您可以在乌浒水处画一条线,作为谈判的底线。”
“越过红线,则意味向朝廷宣战……”
李治觉得有趣,让人寻来了地图。
他自不会随意画一条红线,在咨询了陈青兕的建议,还特地去跟李绩商议一下,然后给出了一条红线,让礼部去跟大食国的使者谈判去了。
陈青兕有些好奇双方谈判的情况,是儒雅随和,还是“儒雅随和”,还特地申请旁听的资格。
但只是去了一次,陈青兕就打退堂鼓了。
与之想象中“儒雅随和”的激烈情况并没有发生,相反是极其的枯燥无味。
因为华夏文化的传播核心在西域,覆盖到了周边的波斯。
波斯有自己的文明,但真正的学者智者是不会排斥他国先进的知识的。故而在波斯,有一定的学者通过了解西域,从而了解华夏文化,有一部分人,在研究华夏的文化,会华夏语。
可对大食国的影响为零,同样的在大唐也有研究波斯文化的学者,精于波斯文,可对于大食国的文化,也是零……
双方国内就没有精于对方语言文字的人,彼此谈判都是通过西域商人或者学者假口翻译。
这话语通过中间人传达,完全失去了骂人的意义,以及那股畅快感觉。
双方艰难的沟通,一次次枯燥的争论。
陈青兕听得是一个头两个大,不敢再去了,等候消息就好。
这是礼部的事,与之兵部无关。
陈青兕正好抽空,好好陪着妻儿,在泰山脚下游玩。
为了庆贺封禅成功,李治将在山脚逗留十五天,在这十五天里,与民同乐。
泰山周围几十里,舞乐充塞,各种杂耍,娱乐项目,四面开花。
既可以欣赏到宫廷最庄严的礼乐,也能见到胡姬妙曼的身影。
马球赛、相扑自是少不了。
相比在拥挤的长安、洛阳,在一马平川的齐鲁平原上游玩,对于镜镜还是第一次,他骑着自己的小马驹,跟着自己的父亲,欣赏着不一样的景象。
萧妙宸是一位严母,对自己的嫡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未来能够成才,能够撑得起陈家的门面,对于他的学业抓的很紧。
陈青兕也就选择扮演慈父的角色,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劳逸结合。
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息,但更不希望见到镜镜小小年纪就担负太多。
陈青兕、萧妙宸彼此有了默契,一松一紧,互不干涉。
经过三天的的争论,大唐与大食之间也有了结果。
双方都退让了一步……
毕竟就如陈青兕分析的那样,大唐不愿意打,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高句丽还未覆灭,朝廷的战略重心还未向西转移,经济扛不住。
而大食有主战场的优势,他们离的更近。但内部矛盾重重,尤其是支持阿里一系的什派,他们输得并不服气。
面对大唐,大食没有绝对的胜算。
他们经不起大规模的失利,真跟大唐打,又怎么可能小打小闹?
双方都有不战的心思,结局自然不会太坏。
不过能够争论三日,还是出乎陈青兕的预料。
略微了解了谈判的经过,陈青兕发现大食国对于底线也踩得很死,商定的结果便在李治划的红线附近。
想来对方的使团中也有能人,看出了朝廷不愿意动武的本意,争取最大利益。
越是这样,意味着双方都将筹备未来一战。
陈青兕眼眸中闪过一丝喜悦,这种情况,于公于私,对其都有莫大的好处。
陈青兕这话一出,李治、许敬宗、窦德元都带着几分凝重。
都是大唐顶尖的人物,能够掌握的信息资源是常人无法知晓的。
随着大唐对西域掌控力度的加强,对于更西方的诸国也有一定的了解。
大食国的势力几何,李治、许敬宗、窦德元心里都有一个谱,知道对方的整体力量,远胜自己以往遇到的所有敌人。
不过因为彼此相隔太远,也没有怎么当回事情。
听陈青兕的语气,似乎大唐、大食之间必有一战。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这话如果他人说出来,少不得受到质疑,危言耸听。
但出自陈青兕之口,却有足够的分量。
毕竟在战略这块,陈青兕从未出过差错。
也不对,这一次就出了意外。
之前不用对大食国过于在意就是他说的,不过现在改了口……
陈青兕这是受到了自己后世记忆影响,无形中步入了自己所设的迷障之中。
陈青兕来此世间最大的倚仗就是超前的远见目光,他洞悉一部分至关重要的大事,知道历史脉络的走向,能够根据世界发展的走向,寻得正确的道路,不至于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自他出现的那一刻起,蝴蝶效应已经产生,他干预的事情越多越大,带来的变化也就越多。
他所知道的一些必然发生东西也就会偏离认知。
就如对于大食国的印象……
在陈青兕的认知中大食国与大唐的首次交锋是在天宝年间,西域高仙芝率领安西军与大食国在怛罗斯经行的一场大战。
此战以高仙芝失利作为结局……
抛开感情不谈,高仙芝输的不冤。他是名将不假,可他在西域干的那些事情,遭受背刺是一点都不冤。
大唐是有废立小国的特权,但也不是高仙芝肆意妄为,顺便灭国屠戮人家王室,掠夺财富的理由,完全败坏了大唐在西域经营多年的名誉。
受到这份记忆的影响,陈青兕给出的判断是大食不会与大唐为敌,原因在于他们有很多软柿子可以捏,没有必要在这时候来碰大唐这个庞然大物。
这里陈青兕忽视了关键的一点,历史上的大唐确实强悍,然内部疲态已显,远没有强大在现今这个地步。
所以历史上的大食国在与吐蕃联手,覆灭波斯之后,确定了大唐的影响力只限于西域,并没有深入中亚,威胁到他们的存在。
这才放心的去捏周边的软柿子,将四方的敌人,什么天竺、拜占庭王国、西哥特王国、法兰克帝国都揍了一个遍……
直到昨日,陈青兕听吐火罗的国王说着大食国的残暴,哀求着朝廷能够出兵相助,方才意识到现在的大唐对于西域的掌控力远胜同一时期,文化已经开始往中亚渗透。
陈青兕不再盲目的相信记忆,而是有了自己的见解。
现在大唐的影响力已经向中亚辐射……
陈青兕知道大唐是没有西扩的心思,华夏人向来能战敢战但不好战……
凡战必有自己的目的,不会单纯的为了杀戮征服随意制造杀戮,去彻底毁灭一国家,摧毁一个民族,
相比西方人的征服,东方人更加讲究循序渐进,相较于武力,更喜欢推行仁道,讲究民族融合。只有在理说不通的时候,才会付诸武力。
在没有真正将西域转化成华夏领土的一部分的时候,大唐是无心漫无目的的扩张的。
但很显然这个道理西方是不懂的。
他们不会想大唐无心扩张,而会觉得大唐的手已经伸到了他们征服之地。大唐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环境……
在这种局势下,大食国又怎么可能如历史上那般放心的将自己的军队四面开花,去欺负天竺人、罗马人?
他们必然会留一支军队防备大唐……
大唐对此也不会无动于衷。
双方不可能长时间耗着,真到那一步,就算两国最上面的人不想打,边境上也早晚也得擦枪走火。
思之如此,陈青兕将自己的理由跟李治说明。
他担心李治听不明白,很形象的作了一个比喻:“陛下,就如朝廷跟高句丽一般,先帝昔年大费周章的东征,难道真是为了替前隋复仇?”
李治其实已经明白了,现在又有了对比,理解的更加透彻。
高句丽在海东,对于大唐的核心利益是没有半点关系的。
大唐的核心在关中、中原,大唐的未来在西方,东北苦寒之地,不影响朝廷的任何发展。
但是如果不打高句丽,一旦让他们统一了海东半岛,那就等于屁股后面多了一条猛虎,这谁能睡得着?
大唐的体量可不是区区高句丽能够相比的……
朝廷对高句丽尚且如此防备,不惜劳师远征也要将之覆灭。
现在大食国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会如何,不言而喻。
李治龙袍下手,一松一握,显示出手主人的复杂情绪。
大食国,那是真正强敌对手。
如果将他们击败,那自己的地位岂不是直追父亲?
但李治也知自家的情况,自己登基后,南征北战少有休息,以至于南方都起了暴乱,这些年收敛了一些,是存了不少积蓄,此番封禅,却也挥霍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跟大食开战,对于朝廷的财政压力,大到无法估算。
要对抗大食,仅靠西域的四镇兵马明显不够,得从关中调拨精锐作战。从关中到西域,再从西域去乌浒水作战,这一路的物资开销,那可是天文数字。
如果不能速胜,打成消耗战,情况更加堪忧。
保不准会步入杨广的后尘……
许敬宗一时不敢说话,他能猜透李治现在的心情,在不确定答案的时候,他不会轻易开口。
窦德元却忍不住道:“此时非开战之机,能避免,还是避的好。”
李治皱起了眉头,却也没有说话,他不想退,但朝廷现在的情况,确实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跟大食国这样强大的敌人来一场大战。
陈青兕道:“面对大食国,退让是没有用的。西方人向来恃强凌弱,他们会因为你的强大而敬畏,不会因为你的软弱而手软。西域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块肥美的肉。我们一旦生怯,难保他们不会得寸进尺。”() ()
“那只能一战?”李治皱起了眉头。
陈青兕道:“这一战早晚得打,避免不了。不过可以让时间延后……臣以为,我们不想打,他们其实也不想打。陛下,莫要忘了,他们的新国王继位的方式并不光彩,内部少不得存在一些问题。现在他们最需要的是通过胜利来证明自己是天选之人。是他们唯一的真神,安拉制定的大食法继承者。”
“臣对于陛下的英明,对于我大唐将帅军士的骁勇智谋极有信心。”
“臣不信他们会挑我大唐来证明自己,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
“我们要是输了,大不了退守西域,让出西域外围。他们要是输了,整个国家都得倾覆。”
陈青兕还是有一定历史常识的,困扰中东阿拉伯世界千年的逊派、什派是哪里开始的?
就是现在……
什派不认可现君主穆阿维叶拥有继承权,从而诞生的大食法派系。
白衣大食也是让什派推翻,后来跟唐朝在怛罗斯大战的便是黑衣大食。
陈青兕这番话特地夸了李治。
李治眉头舒缓,心中也觉得陈青兕说的在理:自己有什么可惧的?
大唐之盛,万邦来贺。
区区大食,哪敢轻易动刀兵?
陈青兕继续道:“现在双方之间关键便在波斯,波斯的行动会将我们双方都逼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如何延缓,两国之间的战事,核心就在如何处理波斯。”
“臣估计,他们此来既为探查朝廷虚实,也为表明自己的态度。”
李治微微颔首,认同了陈青兕的说法。
许敬宗在这时抢话道:“这便好办了,大食国既不愿在这时候与朝廷为敌,朝廷眼下也无暇他顾。不如先让波斯、吐火罗试试大食的虚实。他们不是打算自行出兵,那就让他们出兵好了。”
“若胜,则表示大食国不过是土鸡瓦犬而已,不用顾虑。若败,由朝廷出面调停,让双方罢战。就以乌浒水的上下游为界,互不侵犯。”
许敬宗不愿让陈青兕独抢风头,顺着陈青兕的思路,给出了解决之法。
陈青兕也不计较,道:“臣的意思也是如此,既然波斯、吐火罗有自己的考量,不愿听从我们的建议,那就让他们付出一定代价。也叫他们知道,想要复国,想要享受和平,听话才是关键。”
“陛下可有地图,您可以在乌浒水处画一条线,作为谈判的底线。”
“越过红线,则意味向朝廷宣战……”
李治觉得有趣,让人寻来了地图。
他自不会随意画一条红线,在咨询了陈青兕的建议,还特地去跟李绩商议一下,然后给出了一条红线,让礼部去跟大食国的使者谈判去了。
陈青兕有些好奇双方谈判的情况,是儒雅随和,还是“儒雅随和”,还特地申请旁听的资格。
但只是去了一次,陈青兕就打退堂鼓了。
与之想象中“儒雅随和”的激烈情况并没有发生,相反是极其的枯燥无味。
因为华夏文化的传播核心在西域,覆盖到了周边的波斯。
波斯有自己的文明,但真正的学者智者是不会排斥他国先进的知识的。故而在波斯,有一定的学者通过了解西域,从而了解华夏文化,有一部分人,在研究华夏的文化,会华夏语。
可对大食国的影响为零,同样的在大唐也有研究波斯文化的学者,精于波斯文,可对于大食国的文化,也是零……
双方国内就没有精于对方语言文字的人,彼此谈判都是通过西域商人或者学者假口翻译。
这话语通过中间人传达,完全失去了骂人的意义,以及那股畅快感觉。
双方艰难的沟通,一次次枯燥的争论。
陈青兕听得是一个头两个大,不敢再去了,等候消息就好。
这是礼部的事,与之兵部无关。
陈青兕正好抽空,好好陪着妻儿,在泰山脚下游玩。
为了庆贺封禅成功,李治将在山脚逗留十五天,在这十五天里,与民同乐。
泰山周围几十里,舞乐充塞,各种杂耍,娱乐项目,四面开花。
既可以欣赏到宫廷最庄严的礼乐,也能见到胡姬妙曼的身影。
马球赛、相扑自是少不了。
相比在拥挤的长安、洛阳,在一马平川的齐鲁平原上游玩,对于镜镜还是第一次,他骑着自己的小马驹,跟着自己的父亲,欣赏着不一样的景象。
萧妙宸是一位严母,对自己的嫡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未来能够成才,能够撑得起陈家的门面,对于他的学业抓的很紧。
陈青兕也就选择扮演慈父的角色,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劳逸结合。
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息,但更不希望见到镜镜小小年纪就担负太多。
陈青兕、萧妙宸彼此有了默契,一松一紧,互不干涉。
经过三天的的争论,大唐与大食之间也有了结果。
双方都退让了一步……
毕竟就如陈青兕分析的那样,大唐不愿意打,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高句丽还未覆灭,朝廷的战略重心还未向西转移,经济扛不住。
而大食有主战场的优势,他们离的更近。但内部矛盾重重,尤其是支持阿里一系的什派,他们输得并不服气。
面对大唐,大食没有绝对的胜算。
他们经不起大规模的失利,真跟大唐打,又怎么可能小打小闹?
双方都有不战的心思,结局自然不会太坏。
不过能够争论三日,还是出乎陈青兕的预料。
略微了解了谈判的经过,陈青兕发现大食国对于底线也踩得很死,商定的结果便在李治划的红线附近。
想来对方的使团中也有能人,看出了朝廷不愿意动武的本意,争取最大利益。
越是这样,意味着双方都将筹备未来一战。
陈青兕眼眸中闪过一丝喜悦,这种情况,于公于私,对其都有莫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