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因何造反
“陛下,福建总兵李彦直父亲李伯伦到了济南。”王承恩禀告道。
“李彦直之父?李家应该是胶州人吧?”朱由检目光闪烁了一下,问道。李彦直是胶州人,家里好像还是地主来着,是不是被卷入整治贪官污吏事件中?
“莱州府所属胶州,陛下还未派人去莱州。”明白朱由检在想什么,王承恩连忙道。
朱由检点点头,还没卷入就好,李彦直是自己派往东南的大将,肩负海贸重任,其家里断不能卷入这样的事情中。
“李父此来好像是要捐献自家田地给清田司,涉及李总兵家人,下面的官吏不知道怎么办,便让奴婢请示陛下。”王承恩继续道。
“主动捐田?”朱由检一下子来了兴趣,不管是士绅还是地主,都是只嫌自家田地不够,哪有主动把田地送出的,这种事还真是第一次见。
“李彦直不错,李家也不错。”朱由检赞道,这件事绝对是李彦直写信让家里做的,远隔千里能猜透自己要在山东动士绅地主的心思,并主动表明支持态度,李彦直真的不错。
“那就宣李伯伦进来吧,朕见见他。”朱由检道。
......
“草民李伯伦拜见陛下。”李伯伦年约五旬,身材魁梧,面貌冷峻,看起来和李彦直颇为神似。
“平身吧,赐座。”朱由检道。
王承恩亲自搬来一把椅子放在李伯伦身后,李伯伦谢过恩,又向王承恩施礼后方才稳稳坐下,神态非常自如完全没有百姓见到皇帝的紧张感,这种镇定自若的神态让朱由检颇为欣赏。
“听闻你要主动献出自家田地,为何要如此?”朱由检直接问道。
“其实献田并非出自我意,是我儿彦直写信让我这么做,彦直在信中说我大明虽然幅员辽阔,但大部分田地却掌握在士绅地主手中,士绅仪仗权势从不交税以至于国库收入年年减少。他说我李家因为他的缘故已经成为胶州大家族,这几年兼并了不少田地,让他深感不安。我李家人口不过十几口,百十亩田地所产便足以糊口,再加上有自家生意,足以保证家人衣食无忧,根本没有必要占有太多田地。
因为彦直的缘故,我李家的田地不用交税,然而李家每少交一斗粮食国库就少收入一斗。胶州人口众多土地贫瘠,李家每多占一亩田地,其他百姓就少一亩,便有百姓会因此饿肚子甚至饿死。故接到彦直的信后,草民深思之后,决定只留下百亩田地用以养家,把其他田地共八千余亩捐给朝廷,还请陛下接纳!”
“真乃深明大义也!”朱由检不由得赞道。
不管是否出自李彦直授意,这李伯伦能做出捐出自家田地之举,都是值得赞扬,对这样的人家,自然要表彰一二。
“你可有功名?”朱由检问道。
李伯伦摇摇头,有些羞涩道:“草民读过数年书,却只是童生,无奈才做了生意。不过我长子李彦秀、次子李彦朗皆有秀才功名。”() ()
“既如此便赐李彦秀、李彦朗国子监监生身份,封李彦秀为益都县丞,封李彦朗为历城县主薄。”朱由检当即道。国子监监生身份便有资格做官,县丞是正八品,主薄正九品,自然由朱由检随口而封。
“多谢陛下!”李伯伦大喜,跪地磕头道。捐献了几千亩田地,竟然为两个儿子弄来了官身,实在是太赚了。其实李家主要靠做生意赚钱,对土地并不十分看重,这也是李伯伦愿意捐献田地的一个原因。
“陛下,这是内阁拟的任命山东诸官员公文。”王承恩把一份册子摆在朱由检面前。
朱由检虽然不在北京,但玉玺掌握在身边,重大事情皆需要他的同意才行,所以哪怕是内阁决议,也得让人飞马送到驾前,等他披红盖印后方能施行。
朱由检看了看,在山东左右布政使及按察使等省级官员任命上画了圈,而在济南府知府历城县知县等亲民官上直接划叉。
济南府州县官员大都被拿掉,各州县都派了商贸毕业生和宗室为吏,衙门算是充实了起来,其实有没有知州知县根本无所谓。朱由检决定仿造李彦秀兄弟之例,赐给一些表现好的商贸学生监生身份,让他们出任州县县城主簿,没有知州知县,县丞主簿便是事实上一把手,以这样手段便可以把州县控制在自己手中。
对,就这样做!
朱由检的批示很快送回了朝廷,看过之后,内阁众人面面相觑。
“山东左右布政使和按察使任命陛下都通过了,各府县官员却被打了回来,这是为什么啊?”黄立极惊讶道。
“是不是吏部推荐的名单有问题?”孙承宗猜测道。
“哪有什么问题啊,都是吏部文选司精挑细选的人选。”吏部尚书王永光委屈道。
若是说其他官员任命有猫腻的话还有可能,山东府县官员的任命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刚刚的官场大清理,因为皇帝还呆在山东,导致根本没有官员愿去山东做官,任命的这些官员都是毫无背景者。
“吏部再拟一份任命名单吧。”黄立极叹了口气道。
王永光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按照惯例,吏部有权任命四品一下官员,凡是吏部文选司拟定的官员人选,不管是内阁还是皇帝都不会打回,内阁大学士们更在意朝堂上官员的升迁,而皇帝对这些小官根本就不熟悉自然不可能反对,没想到这次竟然出了意外。
很快第二份任命名单拟好,派人送往济南城。然而却如石沉大海一般再没了动静,皇帝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就那样把任命文书留下了,根本就没有批阅。
没有皇帝同意的话,任命文书便不做数,官员自然无法上任。
对这种情形,朝堂官员恍然感觉回到了万历年间,万历皇帝也是经常不批阅官员任命,导致朝堂和地方衙门官员非常空缺,六部衙门往往只有几个官员做事。
“陛下,福建总兵李彦直父亲李伯伦到了济南。”王承恩禀告道。
“李彦直之父?李家应该是胶州人吧?”朱由检目光闪烁了一下,问道。李彦直是胶州人,家里好像还是地主来着,是不是被卷入整治贪官污吏事件中?
“莱州府所属胶州,陛下还未派人去莱州。”明白朱由检在想什么,王承恩连忙道。
朱由检点点头,还没卷入就好,李彦直是自己派往东南的大将,肩负海贸重任,其家里断不能卷入这样的事情中。
“李父此来好像是要捐献自家田地给清田司,涉及李总兵家人,下面的官吏不知道怎么办,便让奴婢请示陛下。”王承恩继续道。
“主动捐田?”朱由检一下子来了兴趣,不管是士绅还是地主,都是只嫌自家田地不够,哪有主动把田地送出的,这种事还真是第一次见。
“李彦直不错,李家也不错。”朱由检赞道,这件事绝对是李彦直写信让家里做的,远隔千里能猜透自己要在山东动士绅地主的心思,并主动表明支持态度,李彦直真的不错。
“那就宣李伯伦进来吧,朕见见他。”朱由检道。
......
“草民李伯伦拜见陛下。”李伯伦年约五旬,身材魁梧,面貌冷峻,看起来和李彦直颇为神似。
“平身吧,赐座。”朱由检道。
王承恩亲自搬来一把椅子放在李伯伦身后,李伯伦谢过恩,又向王承恩施礼后方才稳稳坐下,神态非常自如完全没有百姓见到皇帝的紧张感,这种镇定自若的神态让朱由检颇为欣赏。
“听闻你要主动献出自家田地,为何要如此?”朱由检直接问道。
“其实献田并非出自我意,是我儿彦直写信让我这么做,彦直在信中说我大明虽然幅员辽阔,但大部分田地却掌握在士绅地主手中,士绅仪仗权势从不交税以至于国库收入年年减少。他说我李家因为他的缘故已经成为胶州大家族,这几年兼并了不少田地,让他深感不安。我李家人口不过十几口,百十亩田地所产便足以糊口,再加上有自家生意,足以保证家人衣食无忧,根本没有必要占有太多田地。
因为彦直的缘故,我李家的田地不用交税,然而李家每少交一斗粮食国库就少收入一斗。胶州人口众多土地贫瘠,李家每多占一亩田地,其他百姓就少一亩,便有百姓会因此饿肚子甚至饿死。故接到彦直的信后,草民深思之后,决定只留下百亩田地用以养家,把其他田地共八千余亩捐给朝廷,还请陛下接纳!”
“真乃深明大义也!”朱由检不由得赞道。
不管是否出自李彦直授意,这李伯伦能做出捐出自家田地之举,都是值得赞扬,对这样的人家,自然要表彰一二。
“你可有功名?”朱由检问道。
李伯伦摇摇头,有些羞涩道:“草民读过数年书,却只是童生,无奈才做了生意。不过我长子李彦秀、次子李彦朗皆有秀才功名。”() ()
“既如此便赐李彦秀、李彦朗国子监监生身份,封李彦秀为益都县丞,封李彦朗为历城县主薄。”朱由检当即道。国子监监生身份便有资格做官,县丞是正八品,主薄正九品,自然由朱由检随口而封。
“多谢陛下!”李伯伦大喜,跪地磕头道。捐献了几千亩田地,竟然为两个儿子弄来了官身,实在是太赚了。其实李家主要靠做生意赚钱,对土地并不十分看重,这也是李伯伦愿意捐献田地的一个原因。
“陛下,这是内阁拟的任命山东诸官员公文。”王承恩把一份册子摆在朱由检面前。
朱由检虽然不在北京,但玉玺掌握在身边,重大事情皆需要他的同意才行,所以哪怕是内阁决议,也得让人飞马送到驾前,等他披红盖印后方能施行。
朱由检看了看,在山东左右布政使及按察使等省级官员任命上画了圈,而在济南府知府历城县知县等亲民官上直接划叉。
济南府州县官员大都被拿掉,各州县都派了商贸毕业生和宗室为吏,衙门算是充实了起来,其实有没有知州知县根本无所谓。朱由检决定仿造李彦秀兄弟之例,赐给一些表现好的商贸学生监生身份,让他们出任州县县城主簿,没有知州知县,县丞主簿便是事实上一把手,以这样手段便可以把州县控制在自己手中。
对,就这样做!
朱由检的批示很快送回了朝廷,看过之后,内阁众人面面相觑。
“山东左右布政使和按察使任命陛下都通过了,各府县官员却被打了回来,这是为什么啊?”黄立极惊讶道。
“是不是吏部推荐的名单有问题?”孙承宗猜测道。
“哪有什么问题啊,都是吏部文选司精挑细选的人选。”吏部尚书王永光委屈道。
若是说其他官员任命有猫腻的话还有可能,山东府县官员的任命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刚刚的官场大清理,因为皇帝还呆在山东,导致根本没有官员愿去山东做官,任命的这些官员都是毫无背景者。
“吏部再拟一份任命名单吧。”黄立极叹了口气道。
王永光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按照惯例,吏部有权任命四品一下官员,凡是吏部文选司拟定的官员人选,不管是内阁还是皇帝都不会打回,内阁大学士们更在意朝堂上官员的升迁,而皇帝对这些小官根本就不熟悉自然不可能反对,没想到这次竟然出了意外。
很快第二份任命名单拟好,派人送往济南城。然而却如石沉大海一般再没了动静,皇帝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就那样把任命文书留下了,根本就没有批阅。
没有皇帝同意的话,任命文书便不做数,官员自然无法上任。
对这种情形,朝堂官员恍然感觉回到了万历年间,万历皇帝也是经常不批阅官员任命,导致朝堂和地方衙门官员非常空缺,六部衙门往往只有几个官员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