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大营,隋军训练得如火如荼,只听巨大的喊杀之声连绵不绝、此起彼伏,两支着装不同的大军在军营外的旷野之上,相互冲击,高高地旗帜迎风飘荡,一为‘尉迟’字战旗、一‘牛’字战旗。
尉迟恭和牛进达刚放下骁果军,对接手的‘新兵’是各种不顺眼、各种不满,然后是感觉各种不合格,两人为了让‘新兵’尽快形成战斗力,搞起了对抗练习!
杨侗觉得两人有点揠苗助长了,但作为君王,谁不希望麾下将军这般卖命练兵?所以,从情感上同情这些降自李唐的兵,但是从理性上却认可二将的作为。
“启禀殿下,斥候传来消息,唐朝派出了使者,已到十里之外。”这时,一名侍卫前来禀报。
“使者是谁?”
都打成这样了,李渊要么滚,要么死,没有第三个选择,隋唐之间还有什么好谈的?
“正使是李建成、副使是萧瑀,由李道宗带领一千精兵护送而来。”
杨侗也有点意外,李渊难道就不怕自己把李建成这个李唐太子扣押吗?不过再一想便释怀了,李唐都败到这步田地了,李建成在长安和被扣押实则上没多大区别。
“见一见吧!”杨侗向一旁的杜如晦说道:“克明,你代我去迎接。也代表我们大隋和他谈谈,看是什么情况。”
一般谈判,都由副手先谈,谈得差不多了,再由双方首脑达成共识,签订协议,也可以说,主要工作都是由副使来完成的,杨侗身边没有什么文官,只能让杜如晦顶上。
“喏!”
“李唐是反贼,李唐太子这个身份我们可以无视,要让他明白,李唐已经濒临绝境,是死是活全在我大隋一念之间。但李建成是丽妃的长兄,为人也不错,这方面的礼节必须得给他。”
“卑职明白了!”
杜如晦行了一礼,便快步离开。
杨侗的目光又继续看向了比拼的两军,对于占据了百分百优势的杨侗来说,根本没有谈判的必要,李唐也没资格向大隋提一点点的要求。若不是跑掉一个李世民,若不是为了让关陇集团去搞南方世家,杨侗还真有些不想放过李渊了呢!
而把李渊放去南方的话,李唐的皇帝还是李渊,李家王朝还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党争的局面,如果把李渊和李建成搞死了,李世民理所当然成为李唐的皇帝,一个由李世民掌握的上下一心的李唐王朝,绝对比现在难对付百倍,所以,活着的李渊对杨侗价值更大,既如此,就让李家王朝继续内讧好了。
。。。。。。。
另一边,李建成在千名元从禁卫的护卫,快速向灞上驶来,望着熟悉的山峦,李建成眼中闪烁着不舍、留恋的神色,他的父皇关注军国大事,关中民生问题都压在他的肩膀之上,他时常微服私访,替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这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关中大地,他对这片土地上的感情不比任何人低,但李唐败了,他再不舍,也必须离开关中,去未知的南方寻求未知的未来。
“萧相国!你说,我大唐为何会如此?”沉默了良久,李建成向并辔疾行的萧瑀问道。
“殿下还记得杨侗说过的‘李唐七败’吗?”萧瑀反问道。
一败、李渊赢了狂妄自大、野心勃勃,败了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二败、李渊任人唯亲,表面宽宏大度,实则多疑寡恩
三败、唐军赏罚不明,开国将军多是盗贼出身,个个骄横自大,自以为有功于唐,无视军令。
四败、优厚关陇权贵,即使是无能的世家子弟也前途无忧,占据太多职位,使寒士苦无晋升之路。
五败、李唐王朝不敢妄动关陇贵族利益,却对穷苦百姓极尽盘剥,民心丧尽,底层百姓视李唐如暴秦
六败、李渊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放纵李建成和李世民发兄弟之争,内斗,从来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开始。
七败、李渊疑心病重、刚愎自用,凡事都亲力亲为,接二连三失策。
“记得!”杨侗列出来的‘李渊七败’,每一条都直指李唐的核心问题,李建成哪能不记得啊?李建成也得到了李唐失败的答案,也没有追问,总的来说,李唐今天之败,是国策、制度之败,是自上而下的朝廷高层之败。
如果不解决掉这些必败之因,李唐对付一些小诸侯或许没问题,但若是遇到大隋强军,肯定还会接着败。
但作为太子,他又能如何?
他能想到的解决之道其实就是尽可能多地积蓄钱粮,潜伏着练出精兵,而不是为了空泛的地盘,将精兵的精力透支干净,河湟地区的确是到手,可是转眼之间又丢得干干净净,地盘没有得到一寸,倒是精兵败光了。若非父皇过于看重地盘,有精兵坐镇的关中又哪会失守得这么快?
李建成想到的第二个办法是还要解决土地问题,到了南方以后,说服父皇将官田分发给百姓,将均田制推行下去,这样的话,就可以抓住民心,鼓舞士气,唐朝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同时还要解决内讧问题,李唐的内讧有两个主线,一是他和李世民的权力之争,二是朝中各个利益集团之争,唐军屡屡失败,很大程度上就和内讧有关,如果内部不团结,又怎能战胜隋朝?
当然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父皇的性格问题,如果他不能改掉任人唯亲的毛病,唐朝还会继续沉沦,对掌兵将军能大度一点就更好了。但这性格上的缺陷,只能寄望于李渊自己省悟,并改掉,因为即便是他这个当儿子的,也不敢说?
特别是在军权上,李建成更是连提都不敢提一下。
人们常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事实上谁敢不受,谁就是死路一条,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周亚夫之死的根子不就出在细柳营上吗?
外人尚且如此,军权对于皇帝和太子而言,更是一条不可触碰的鸿沟,如果李建成向父皇建议,让他放下军权,那他这太子也当到头了,甚至连脑袋都不保。
君父、君父,先是君才是父,如果哪个太子把顺序颠倒了,那么,哪一个太子就会倒大霉。在这一点上,李建成就做得很好。
李建成叹息一声:但愿父皇经此一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吧。只是不知这次谈判,大唐朝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
想到这里,不由又是一阵自嘲,唐朝在关中除了一座长安城,还有什么?
“殿下!”
远处传来了喊声,李建成向东望去,看到一队黑点从远处疾奔而来,刚才他的士兵禀报道:“启禀殿下,隋军迎接之人到了。”
李建成心中一松,杨侗讲究礼节,意味他不会为难自己、不会扣押自己。虽然李建成对陈叔达说杨侗不会做出扣押使者这种事情,但实际上他还是很担心的。现在总算放心了。
不多时,杜如晦在百名骑兵的护卫下飞驰而至,他被引到李建成身前,杜如晦拱手施礼:“大隋谈判副使杜如晦,见过殿下!”
“原来是大隋科考状元,久仰了。”李建成笑着回了一礼,杜如晦之名他的确是久仰了,大隋故吏部侍郎高孝基有一双慧眼,观人眉宇,预卜前程,无有不准的。得到他好评的人都会一帆风顺,但他评人千万,只给予房玄龄、杜如晦下过最高评价,
此之点评,成为一时之美谈,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因此名扬天下。房玄龄如今是大隋的吏部尚书,更厉害的是,在高句丽大战之中,房玄龄以文人之身任命大隋北路军主帅,一战生擒高句丽莫离支渊太祚,和太大兄、号称高句丽军神的乙支文德,消息传到中原莫不为之震动,从而入列名帅行列。这不正是高孝基说的‘位极人臣’么?
房玄龄之名天下皆知,杜如晦在大隋的科考中荣获了第一名,这也使一些隋朝故老想到了高孝基对房杜说的“二贤当为兴王佐命,位极人臣,杜年稍减于房耳。愿以子孙相托。”
高孝基今已作古,但杨侗识人之能似乎比高孝基更胜一筹,凡事被他重用的,莫不是成就了一番大事。
杜如晦如今已经在隋朝为官,离飞腾之日恐怕也不远了吧!
想到大隋战将如云、谋士如雨的盛况,李建成妒忌惨了,他笑问道:“请问这里离秦王驻地还有多远?”
杜如晦答道:“尚有五六里左右。”
“既如此,那我们抓紧一点。”
“喏!”杜如晦自无不可。
李建成和杜如晦并驾而行,笑道:“杜先生一直跟在秦王殿下身边吗?”
杜如晦笑道:“我的官职务秦王府记室参军,自然是跟在秦王身边,说起来,并不是朝廷的正式官职。殿下身边没有什么文臣,让卑职暂代副使一职,并不是刻意怠慢。”
“理解。”李建成笑了一笑,试探着问道:“听说秦王从辽东凯旋归来以后,水军又出发了,莫非高句丽战事尚未结束?高句丽之战关系到我族尊严荣辱,我们也非常关注此事,只不过辽东太过遥远,消息不畅。”
这个情报关系到杨侗是否急于回师,如果杨侗在辽东战事不顺,李唐或许可以据长安而待援军。李建成看似随口询问,一颗心却悬了起来。
“呵呵,若是人人都如殿下这么想,如果人人都能捍卫民族利益;那才是我族之幸。”杜如晦这漫不经心的话语之内绵里藏针,讽刺唐朝和突厥勾结,令李建成大是尴尬,杜如晦心下好笑,接着说道:“高句丽当年被秦王击败,若非我中原内部不稳,早已将之覆灭。高句丽丢失了辽东以后,这些年一直偃旗息鼓,只是最近中原四分五裂,以为我大隋无力护边,便再次兴风作浪,为了防止高句丽再次仗大,秦王殿下放弃内部之争,毅然出兵。高句丽经我大隋文武远于将之的征伐,又被大隋收复了辽东,高句丽早非当初之高句丽,仅只四战,便已攻其都城。为了运回多如山的战利品,水军这才再次扬帆远航,除了战利品,还有七十多万名高句丽人也要运回来。”
李建成还能说什么呢?想到薛万均残忍的用八万具突厥人尸体铺成人梯之壮举,李建成忍不住有些发怵,感觉隋朝军方自上而下,个个都是疯子,而自己的妹夫则是疯子的头头。
“运这么多高句丽人做甚?”萧瑀问道。
“修路、修河道、加固堤坝都需要人手。而我族百姓每一人都是宝贝,秦王殿下舍不得奴役,至于这些异族,是死是活,大家都无所谓。”
“说得好!”
李建成忍不住夸赞起来,民重于山也一直是他的理念,杨侗这个狠人有这种想法,真不简单。至于异族人的死活,鬼才在乎呢。
这也让李建成暗自叹息,难怪隋朝均田到户、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税制、拥兵制、义务教育、科举制度等等利国利民政策能推行得很顺利,关键还是杨侗这个大隋首领重视啊!
而自己的父皇却把大量田产赏赐给皇亲国戚,造成无田可分的困境,这一对比,令李建成扼腕叹息、十分沮丧。
众人走了几里,从一队队士兵旁边经过,参与训练的士兵足有数万人之多,人人斗志昂扬。
“好一支强兵,若我大唐的军队皆是如此,何愁天下不平?”李建成对身边的李道宗低声道。
李道宗一脸尴尬、一头黑线的说道:“殿下,这些士兵原本就是我大唐将士。”
李建成闻言一怔,他停下战马,向参与训练的士兵望去,只见这些士兵对他们视而不见。
李建成呆立半晌,只听一阵阵喊杀之声大起,有军官大喊道:“我大隋军队升迁的唯一途径就是军功。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任何人都不例外。你们从军打仗,家人会分到田地、税赋全免。若是不幸战死,不仅有丰厚的抚恤金,你们的父母孩子由朝廷赡养抚养;残了,朝廷也会给安排一份养家糊口的也职务,每个月都有补贴。”
士兵更加振奋了,喊杀声响起一片,李建成又是长叹:连这么简单的奖励,唐朝都办不到。将士哪愿意为唐朝用命效死?换成是他李建成,他也不干。
李建成的心情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又走了一会儿,隋军大营更近了。
这时,罗士信带着一队骑兵上前,抱拳施礼道:“奉殿下军令,唐使只可带二十人进营!”
李道宗看了一眼李建成,征求他的意见,李建成点头道,“按规矩来办。”
尉迟恭和牛进达刚放下骁果军,对接手的‘新兵’是各种不顺眼、各种不满,然后是感觉各种不合格,两人为了让‘新兵’尽快形成战斗力,搞起了对抗练习!
杨侗觉得两人有点揠苗助长了,但作为君王,谁不希望麾下将军这般卖命练兵?所以,从情感上同情这些降自李唐的兵,但是从理性上却认可二将的作为。
“启禀殿下,斥候传来消息,唐朝派出了使者,已到十里之外。”这时,一名侍卫前来禀报。
“使者是谁?”
都打成这样了,李渊要么滚,要么死,没有第三个选择,隋唐之间还有什么好谈的?
“正使是李建成、副使是萧瑀,由李道宗带领一千精兵护送而来。”
杨侗也有点意外,李渊难道就不怕自己把李建成这个李唐太子扣押吗?不过再一想便释怀了,李唐都败到这步田地了,李建成在长安和被扣押实则上没多大区别。
“见一见吧!”杨侗向一旁的杜如晦说道:“克明,你代我去迎接。也代表我们大隋和他谈谈,看是什么情况。”
一般谈判,都由副手先谈,谈得差不多了,再由双方首脑达成共识,签订协议,也可以说,主要工作都是由副使来完成的,杨侗身边没有什么文官,只能让杜如晦顶上。
“喏!”
“李唐是反贼,李唐太子这个身份我们可以无视,要让他明白,李唐已经濒临绝境,是死是活全在我大隋一念之间。但李建成是丽妃的长兄,为人也不错,这方面的礼节必须得给他。”
“卑职明白了!”
杜如晦行了一礼,便快步离开。
杨侗的目光又继续看向了比拼的两军,对于占据了百分百优势的杨侗来说,根本没有谈判的必要,李唐也没资格向大隋提一点点的要求。若不是跑掉一个李世民,若不是为了让关陇集团去搞南方世家,杨侗还真有些不想放过李渊了呢!
而把李渊放去南方的话,李唐的皇帝还是李渊,李家王朝还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党争的局面,如果把李渊和李建成搞死了,李世民理所当然成为李唐的皇帝,一个由李世民掌握的上下一心的李唐王朝,绝对比现在难对付百倍,所以,活着的李渊对杨侗价值更大,既如此,就让李家王朝继续内讧好了。
。。。。。。。
另一边,李建成在千名元从禁卫的护卫,快速向灞上驶来,望着熟悉的山峦,李建成眼中闪烁着不舍、留恋的神色,他的父皇关注军国大事,关中民生问题都压在他的肩膀之上,他时常微服私访,替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这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关中大地,他对这片土地上的感情不比任何人低,但李唐败了,他再不舍,也必须离开关中,去未知的南方寻求未知的未来。
“萧相国!你说,我大唐为何会如此?”沉默了良久,李建成向并辔疾行的萧瑀问道。
“殿下还记得杨侗说过的‘李唐七败’吗?”萧瑀反问道。
一败、李渊赢了狂妄自大、野心勃勃,败了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二败、李渊任人唯亲,表面宽宏大度,实则多疑寡恩
三败、唐军赏罚不明,开国将军多是盗贼出身,个个骄横自大,自以为有功于唐,无视军令。
四败、优厚关陇权贵,即使是无能的世家子弟也前途无忧,占据太多职位,使寒士苦无晋升之路。
五败、李唐王朝不敢妄动关陇贵族利益,却对穷苦百姓极尽盘剥,民心丧尽,底层百姓视李唐如暴秦
六败、李渊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放纵李建成和李世民发兄弟之争,内斗,从来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开始。
七败、李渊疑心病重、刚愎自用,凡事都亲力亲为,接二连三失策。
“记得!”杨侗列出来的‘李渊七败’,每一条都直指李唐的核心问题,李建成哪能不记得啊?李建成也得到了李唐失败的答案,也没有追问,总的来说,李唐今天之败,是国策、制度之败,是自上而下的朝廷高层之败。
如果不解决掉这些必败之因,李唐对付一些小诸侯或许没问题,但若是遇到大隋强军,肯定还会接着败。
但作为太子,他又能如何?
他能想到的解决之道其实就是尽可能多地积蓄钱粮,潜伏着练出精兵,而不是为了空泛的地盘,将精兵的精力透支干净,河湟地区的确是到手,可是转眼之间又丢得干干净净,地盘没有得到一寸,倒是精兵败光了。若非父皇过于看重地盘,有精兵坐镇的关中又哪会失守得这么快?
李建成想到的第二个办法是还要解决土地问题,到了南方以后,说服父皇将官田分发给百姓,将均田制推行下去,这样的话,就可以抓住民心,鼓舞士气,唐朝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同时还要解决内讧问题,李唐的内讧有两个主线,一是他和李世民的权力之争,二是朝中各个利益集团之争,唐军屡屡失败,很大程度上就和内讧有关,如果内部不团结,又怎能战胜隋朝?
当然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父皇的性格问题,如果他不能改掉任人唯亲的毛病,唐朝还会继续沉沦,对掌兵将军能大度一点就更好了。但这性格上的缺陷,只能寄望于李渊自己省悟,并改掉,因为即便是他这个当儿子的,也不敢说?
特别是在军权上,李建成更是连提都不敢提一下。
人们常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事实上谁敢不受,谁就是死路一条,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周亚夫之死的根子不就出在细柳营上吗?
外人尚且如此,军权对于皇帝和太子而言,更是一条不可触碰的鸿沟,如果李建成向父皇建议,让他放下军权,那他这太子也当到头了,甚至连脑袋都不保。
君父、君父,先是君才是父,如果哪个太子把顺序颠倒了,那么,哪一个太子就会倒大霉。在这一点上,李建成就做得很好。
李建成叹息一声:但愿父皇经此一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吧。只是不知这次谈判,大唐朝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
想到这里,不由又是一阵自嘲,唐朝在关中除了一座长安城,还有什么?
“殿下!”
远处传来了喊声,李建成向东望去,看到一队黑点从远处疾奔而来,刚才他的士兵禀报道:“启禀殿下,隋军迎接之人到了。”
李建成心中一松,杨侗讲究礼节,意味他不会为难自己、不会扣押自己。虽然李建成对陈叔达说杨侗不会做出扣押使者这种事情,但实际上他还是很担心的。现在总算放心了。
不多时,杜如晦在百名骑兵的护卫下飞驰而至,他被引到李建成身前,杜如晦拱手施礼:“大隋谈判副使杜如晦,见过殿下!”
“原来是大隋科考状元,久仰了。”李建成笑着回了一礼,杜如晦之名他的确是久仰了,大隋故吏部侍郎高孝基有一双慧眼,观人眉宇,预卜前程,无有不准的。得到他好评的人都会一帆风顺,但他评人千万,只给予房玄龄、杜如晦下过最高评价,
此之点评,成为一时之美谈,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因此名扬天下。房玄龄如今是大隋的吏部尚书,更厉害的是,在高句丽大战之中,房玄龄以文人之身任命大隋北路军主帅,一战生擒高句丽莫离支渊太祚,和太大兄、号称高句丽军神的乙支文德,消息传到中原莫不为之震动,从而入列名帅行列。这不正是高孝基说的‘位极人臣’么?
房玄龄之名天下皆知,杜如晦在大隋的科考中荣获了第一名,这也使一些隋朝故老想到了高孝基对房杜说的“二贤当为兴王佐命,位极人臣,杜年稍减于房耳。愿以子孙相托。”
高孝基今已作古,但杨侗识人之能似乎比高孝基更胜一筹,凡事被他重用的,莫不是成就了一番大事。
杜如晦如今已经在隋朝为官,离飞腾之日恐怕也不远了吧!
想到大隋战将如云、谋士如雨的盛况,李建成妒忌惨了,他笑问道:“请问这里离秦王驻地还有多远?”
杜如晦答道:“尚有五六里左右。”
“既如此,那我们抓紧一点。”
“喏!”杜如晦自无不可。
李建成和杜如晦并驾而行,笑道:“杜先生一直跟在秦王殿下身边吗?”
杜如晦笑道:“我的官职务秦王府记室参军,自然是跟在秦王身边,说起来,并不是朝廷的正式官职。殿下身边没有什么文臣,让卑职暂代副使一职,并不是刻意怠慢。”
“理解。”李建成笑了一笑,试探着问道:“听说秦王从辽东凯旋归来以后,水军又出发了,莫非高句丽战事尚未结束?高句丽之战关系到我族尊严荣辱,我们也非常关注此事,只不过辽东太过遥远,消息不畅。”
这个情报关系到杨侗是否急于回师,如果杨侗在辽东战事不顺,李唐或许可以据长安而待援军。李建成看似随口询问,一颗心却悬了起来。
“呵呵,若是人人都如殿下这么想,如果人人都能捍卫民族利益;那才是我族之幸。”杜如晦这漫不经心的话语之内绵里藏针,讽刺唐朝和突厥勾结,令李建成大是尴尬,杜如晦心下好笑,接着说道:“高句丽当年被秦王击败,若非我中原内部不稳,早已将之覆灭。高句丽丢失了辽东以后,这些年一直偃旗息鼓,只是最近中原四分五裂,以为我大隋无力护边,便再次兴风作浪,为了防止高句丽再次仗大,秦王殿下放弃内部之争,毅然出兵。高句丽经我大隋文武远于将之的征伐,又被大隋收复了辽东,高句丽早非当初之高句丽,仅只四战,便已攻其都城。为了运回多如山的战利品,水军这才再次扬帆远航,除了战利品,还有七十多万名高句丽人也要运回来。”
李建成还能说什么呢?想到薛万均残忍的用八万具突厥人尸体铺成人梯之壮举,李建成忍不住有些发怵,感觉隋朝军方自上而下,个个都是疯子,而自己的妹夫则是疯子的头头。
“运这么多高句丽人做甚?”萧瑀问道。
“修路、修河道、加固堤坝都需要人手。而我族百姓每一人都是宝贝,秦王殿下舍不得奴役,至于这些异族,是死是活,大家都无所谓。”
“说得好!”
李建成忍不住夸赞起来,民重于山也一直是他的理念,杨侗这个狠人有这种想法,真不简单。至于异族人的死活,鬼才在乎呢。
这也让李建成暗自叹息,难怪隋朝均田到户、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税制、拥兵制、义务教育、科举制度等等利国利民政策能推行得很顺利,关键还是杨侗这个大隋首领重视啊!
而自己的父皇却把大量田产赏赐给皇亲国戚,造成无田可分的困境,这一对比,令李建成扼腕叹息、十分沮丧。
众人走了几里,从一队队士兵旁边经过,参与训练的士兵足有数万人之多,人人斗志昂扬。
“好一支强兵,若我大唐的军队皆是如此,何愁天下不平?”李建成对身边的李道宗低声道。
李道宗一脸尴尬、一头黑线的说道:“殿下,这些士兵原本就是我大唐将士。”
李建成闻言一怔,他停下战马,向参与训练的士兵望去,只见这些士兵对他们视而不见。
李建成呆立半晌,只听一阵阵喊杀之声大起,有军官大喊道:“我大隋军队升迁的唯一途径就是军功。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任何人都不例外。你们从军打仗,家人会分到田地、税赋全免。若是不幸战死,不仅有丰厚的抚恤金,你们的父母孩子由朝廷赡养抚养;残了,朝廷也会给安排一份养家糊口的也职务,每个月都有补贴。”
士兵更加振奋了,喊杀声响起一片,李建成又是长叹:连这么简单的奖励,唐朝都办不到。将士哪愿意为唐朝用命效死?换成是他李建成,他也不干。
李建成的心情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又走了一会儿,隋军大营更近了。
这时,罗士信带着一队骑兵上前,抱拳施礼道:“奉殿下军令,唐使只可带二十人进营!”
李道宗看了一眼李建成,征求他的意见,李建成点头道,“按规矩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