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殿,门下省纳言皇甫无逸、中书省中书令李景,尚书省三仆射杨恭仁、韦云起、杨善会和麾下九部尚书俱在,此外还有九寺卿,除了还在夷陵主持军务的兵部尚书李靖,大隋中枢官员基本齐了。
满面喜色的工部尚书姜行本向主位上的杨侗行礼道:“启奏圣上,自古行军,少不了向导,然而大军若是到了北方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瀚海,很容易迷失方向,飞将军李广就是因为迷失了方向,这才贻误军机、愤而自刎。这还只是草原,若是误入东西南北不分的茫茫瀚海,恐怕还有全军覆没之忧。固然早有指明方向的指南车、磁勺,但因为笨重和人力旋转之故,方向都不太准确,寻找比指南车、磁勺更方便的指向之物便成了当务之急。经过工部侍郎何稠与工部巧匠多番研究,终于研制出了轻便、精准的指南针,哪怕是在暗无天日的风沙之中,也能精准、清晰的辨别方向。”
姜行本说着,将一大一小两个圆盒呈递上来。
杨侗先看巴掌大小的圆盘,只见这个指南针中间有一个长长的指针,指针四周分别有着东方西北四个方向,指针上方是玻璃盖子,显得格外精致,很适合行军使用。至于那个大的指南针,就更精细了,跟后世看风水的罗盘没多大区别,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天干地支。
杨侗拿着手中指南针,走下了龙座,一边走,一边用力摇晃,发现自己不管怎么使劲,无论走到哪个地方,玻璃下的箭头始终指向南方。
杨侗赞叹道,“瀚海之中之所以迷失方向,是因为漫天黄沙处处相同,根本没有提供辨别方向的参照之物,再加上风沙大,简单的指南针根本用不了。现在有了这个密封的指南针,东南西北一目了然,也使我军有了纵横大漠的资本,海上航行亦然。”
指南针名气很大,但杨侗却知道制作方法颇为简单,以前初中物理课上还用缝衣针做过简易的指南针这些年行军打仗,也在使用简单的指南针只是以前使用的指南针和工部这两个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圣上微臣这几日研究了工部制作的指南针,发觉其中蕴含着浓浓的天地至理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风中水底指针都是一直向北,实在是巧夺天工。”孔颖达赞不绝口道:“微臣认为新式指南针不单适用于军事、航海,还能辅助朝廷测绘出更加精准的山川地图。”
“孔尚书所言极是。”杨侗看了看手中的罗盘,心说这玩意不就是用来看风水的吗?
“圣上!”杨师道拱手道:“海边渔民以打渔为生他们为了多得一点收获往往冒着生命的危险,驶入更深的海域,而海上天气变幻无常。当他们察觉到天气有变之时,忙中出错,找不到准确的归途因此每年都出现不少的悲剧,微臣恳请圣上让工部大量制作这个简易的新式指南针,尽快向沿海渔民人家推广。”
“准奏!不单要向沿海村庄推广还要教会他们怎么使用指南针。”看了看只有东南西北的简易指南针,杨侗对姜行本说道:“再在刻盘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刻度。并以东木绿、南火红、西金白、北水黑、中土黄的标准给刻盘上色。”
“微臣遵命。”姜行本略微一思索便明白了杨侗的意思若是涂上颜色指南针将在文字识别的基础之上,多了颜色识别。
他又说道:“微臣还有一事,要向圣上报喜。”
“何事?”杨侗饶有兴致的问道。
“回圣上,往返于洛阳和大兴双线轨道已经竣工。”
“效果怎样?”杨侗顿时更加激动了,他来大兴的时候,也见到工部在大兴和洛阳之间构建出来的轨道,只是当时尚未竣工,无法亲自体验。
姜行本行礼道:“还请圣上移驾千秋殿沙盘室。”
“一起去。”杨侗有些迫不及待的走向了沙盘室。这座巨大大隋沙盘是不久前才完成,隋军制作沙盘主要是靠大量斥候在各地打探消息,绘制成了地图,所以城池周围和平原地区的沙盘比较准确,但山川湖泊只能提供一个大概信息,不过随着大隋对天下掌控力度的加强,以及杨侗对精准地地形的重视,所以工部在测绘方面投入大量人才,使大隋地图和沙盘一直在改进和完善,像一些耳熟能详的山脉、原野、河流、城池、道路、关隘、桥梁都已经清清楚楚的呈现在沙盘之上。
在连通洛阳和大兴之间的轨道上,已经摆上精致的‘火车’模型。
“圣上请看。”姜行本拿着一根木棍指着轨道,介绍道:“由于目前没有更好的材料,所以轨道和枕木皆是松木所造,若是日后有了新的材料,再来取代松木。”
“松木质地松软,为何不用坚硬的木材?”杨侗有些不解。
“圣上,枕木不仅在旷野里日晒雨淋、风吹冰冻,还有一半要埋到夯实的土里,若是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很容易腐朽,相对于其他坚硬杂材,松木哪怕埋设百年,还是完整无缺,所以只需注重裸露这部分即可,这样至少省去一半的工序和财力。”
“长见识了,姜尚书继续说。”杨侗示意姜行本继续。
“喏。”姜行本又说道:“轨道和枕木是松木,而路基则是夯实的土路,它与枕木持平,免得马失前蹄。至于轨道车的负重能力,是根据车的长度、车轮数目区分。圣上眼前所见这个模型,是目前载重最大的轨道车,一共有十六个车轮,可负重万斤左右,只需八匹马拉动即可。只要车夫技术熟练,日行五百里不在话下,而从洛阳到大兴的轨道只有八百多里,也就是说,两三天时间就能跑一趟,而沿途只需换马三次。”
“负重万斤的轨道车,能日行五百里,要是大规模建成,以后从洛阳到大兴的物资,根本无需征调民夫,更能省时,这绝对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杨侗说到这里,又问道:“能不能用十六匹马拖三十二轮的车子?运量不就增加了一倍吗?”
姜行本苦笑道:“微臣也想过,而且觉得成功的可能性还很强,只是车子载重能力有限,要是超裁,车子和车轮都吃不消。”
“就是说,轨道承受得起更多的重量,车子不行是吧?”
“不错。”
“这简单得很。”杨侗摇了摇头,这个时代的人,脑子还是比较僵化。
“请圣上明示。”姜行本激动的问道。
“一辆车的车轮、车轴承受不住那么重的货物,那你可以改成四轮、六轮、八轮车,然后把这些小车串成一串,不是一样可以吗?而且把车子的高度改成长度,既能避免翻车,还能使轨道承重力从一个点变成一个面,轨道的寿命也会因此得到增加。”
杨侗继续说道:“还有这木轨不耐腐蚀,以后也可以慢慢用铁轨代替!你们先按照木轨的模式制作模具,把铁汁一倒,一根完整的铁轨就出来了。当然了,铁轨不易钉到枕木上,所以事先要在模具上留下钉孔。”
“圣上所言如醍醐灌顶,令微臣茅塞顿开!”姜行本目光一亮,激动的躬身道。
“你们要充分的开发想象力,不能一味守旧。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更新奇的东西。”杨侗询问道:“这车,你们试过没有?安不安全?”
“圣上放心,这车造了二十五辆,每车载重跑了四趟,一百趟都没有事故发生。要是按照圣上说的方式,把车子放低改长,不仅比现在安全,还敢让马匹放开速度奔跑,不说日行千里,但至少能比现在快上百里。”() ()
日行千里听来很快,但实际上也就是每小时四十二里左右,对于坐过飞机、高铁的杨侗来说自然不算快,但对于这个时代而言,这样的运输速度已经是顶尖了。若是用在军事用途了,那就更加了不得起了,八匹马拉万斤重物,那出征所需物资只需数百匹马就能运走干净,最重要的是这些物资能代替十万乃至更多的民夫,而且效率更多,路上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此一点,未来由轨道、运河、官道组成的交通网络便足矣让大隋王朝在以后的战争之中,牢牢的占据主动权。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要想实现这个理想,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力物力来兴建轨道。
“轨道车、马拉车这俩名都不好听,以后便将它圣武车。”
“谢圣上赐名。”
杨侗沉吟片刻,道:“自今日起,工部增加轨道司,将从事轨道的能工巧匠划入轨道司,专门做这一行,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务必精益求精。”
“喏。”
“第一条轨道已经成功,并且证明了它的价值,那接下来就要兴建新的轨道了。”
“人都是修过轨道的人,大家都有经验,而且路基也没有多大的技艺,让他们修建新的轨道不算太难。但不知圣上要修往何处?”姜行本笑道。
“就从大兴向西域延伸吧!”大隋以后的重心在西部,杨侗打算先把‘陇海──兰新线’搞出来。不说立马铺设枕木,却可以先去开山挖路、夯实路基,就算以后不成功,也能当更平、更宽、更新的新官道使用。
“喏。”
。。。。。。
一群人回到两仪殿,各自就座。
“这几年,工部成绩斐然,各项技艺影响到了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别的就不多说了,现在朕要说的是学术方面。”杨侗说道:“在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之前,书籍被世家大族当作传宝之宝,秘不示人,家中藏书数目也成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之一。但现在,谁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骄傲的说声‘我家有藏书万卷’,周围的人估计会以一种看傻子的目光看他。”
众人闻言,心领神会的笑了出来。
“现在书籍和知识不再被极少数人所垄断,所以在学术上,我们是前进了一大步。然而不识字的人占了总人口的十之八九,这说明什么?”杨侗看了大家一眼,自问自答道:“说明书籍在这些人手中,仍然不能产生知识,它和白纸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他们所不懂的笔划……”
面对这话,所有人的心中很不是滋味,因为这是历史旧债,没有百年时间,根本弥补不了。
“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廉价的书籍,让识字的人精进,可以通过义学教育下一代人,他们也可以通过义学、书籍来明理。但那是以后。”杨侗继续说道:“目前不识字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而这些人心思比较单纯,也没有多少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绝大多数人喜欢肓从大势,人云亦云,每到天灾人祸发生之年,这类人往往是最先受人蛊惑的群体,要是别有用心的人加以挑拨,政局很快就会动荡起来,甚至很多利民的维稳政令,也因为有心人的刻意曲解,使百姓认为针对自己。所以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朝廷不说、百姓误会引起的祸事。有鉴于此,朕决定在天下发行邸报,逐条逐条的解说朝廷政令,将主动权牢牢的掌控在朝廷之手。”
其实报纸古代就有,只是流传面狭窄,真要计较起来,“邸报”就是最早的报纸,早在汉朝时期,各郡国都在京城设“邸”,其职能相当于地方驻京的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在朝廷内部传抄,后张贴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的新闻发布方式。
杨恭仁赞成道:“此法甚妙,只要政令、文章一出,即可用活字印刷术印刷,发行到各个郡县、乡镇。”
“不只政令,还能刊印大事件。”杨侗说道。
“大事件?”
“不错!”杨侗点头道:“二吐联军寇边就是一起事关国运、百姓的大事件。然而天下百姓对二吐联军的实力不知道,更不知道二吐寇边的危害。要是我们之前有一份遍布天下的邸报,那我们可以在邸报上撰写文章,将二吐联军实力、危害一一表述,让百姓知道二吐跟昔日的东/突厥一样强大,若是大隋不战必将后患无穷,你们说百姓会不会同仇敌忾?会不会支持大隋打仗?”
“这!!”
众人眼眸越来越亮。
他们终于明白杨侗办邸报的真正深意。
以后要是打仗,完全可以通过这种邸报先发制人,在百姓心中竖立起一面正义的旗帜,从而达到收拢民意、激励军心的效果。
朝中大臣个个精明至极,很快就想到这种邸报所带来得好处远不是宣布政令这么简单,相反在各个方面都有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由得对这种邸报加大了重视。
“除了国家大事,也可以在邸报上发布一些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消息,比如说如何防火、受伤如何急救、如何养鱼养羊更肥;还可以在专门版面刊印当下大事、风土民情、奇闻逸事、名人传纪、科举考生和学宫学子优秀文章诗赋等等等等。”杨侗说道。
房玄龄拱手道:“照圣上这么说,此邸报涉及面十分广泛,一份邸报相当一本书,信鹰根本承受不住。而且圣上要做的是发行天下的邸报,数量庞大、沉重,如何及时送达各地?”
杨侗答道:“邸报的中心设在洛阳,另在大兴、太原、涿郡、邺城、江都、江陵、齐郡、彭城设立一个印刷点,当文章内容在洛阳确定以后,由多只信鹰发往各个印刷点印刷,然后再从这些印刷点送去周边郡县官府和郡学、县学、乡学、驻军地点、供销社、各地英雄楼、寺庙道观,等到时间久了,可以让前去印刷地点办事的人领回本郡、本县,也可以让顺路商旅捎回各地。此邸报每半月创制一份,名字就叫《大隋半月谈》。”
“圣上,臣觉得可以一试。”杨恭仁想了一想:“不过《大隋半月谈》毕竟是一个新生书籍,为谨慎起见,微臣建议先在洛阳和大兴试行。”
“当然。”杨侗点了点头,“头几份《大隋半月谈》先由尚书省十部联合创办,等经验成熟了,再确实由哪个部门管理。”
“喏。”
“第一份《大隋半月谈》的内容,就由大家来提供。”杨侗心知大家都喜欢可能名载青史的‘第一’,才这么说。
果然发现众臣呼吸急促,眼睛开始充血起来,便忍笑道:“大家回去以后,只管尽情撰写内容,只要言之有物、文笔过硬,一律署名刊登,诗词歌赋都可以。”
“喏。”
众人大声应命。
声音更大了。
“当然了,一些核心机密自然是不能写的。”
“圣上放心,臣等明白。”
满面喜色的工部尚书姜行本向主位上的杨侗行礼道:“启奏圣上,自古行军,少不了向导,然而大军若是到了北方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瀚海,很容易迷失方向,飞将军李广就是因为迷失了方向,这才贻误军机、愤而自刎。这还只是草原,若是误入东西南北不分的茫茫瀚海,恐怕还有全军覆没之忧。固然早有指明方向的指南车、磁勺,但因为笨重和人力旋转之故,方向都不太准确,寻找比指南车、磁勺更方便的指向之物便成了当务之急。经过工部侍郎何稠与工部巧匠多番研究,终于研制出了轻便、精准的指南针,哪怕是在暗无天日的风沙之中,也能精准、清晰的辨别方向。”
姜行本说着,将一大一小两个圆盒呈递上来。
杨侗先看巴掌大小的圆盘,只见这个指南针中间有一个长长的指针,指针四周分别有着东方西北四个方向,指针上方是玻璃盖子,显得格外精致,很适合行军使用。至于那个大的指南针,就更精细了,跟后世看风水的罗盘没多大区别,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天干地支。
杨侗拿着手中指南针,走下了龙座,一边走,一边用力摇晃,发现自己不管怎么使劲,无论走到哪个地方,玻璃下的箭头始终指向南方。
杨侗赞叹道,“瀚海之中之所以迷失方向,是因为漫天黄沙处处相同,根本没有提供辨别方向的参照之物,再加上风沙大,简单的指南针根本用不了。现在有了这个密封的指南针,东南西北一目了然,也使我军有了纵横大漠的资本,海上航行亦然。”
指南针名气很大,但杨侗却知道制作方法颇为简单,以前初中物理课上还用缝衣针做过简易的指南针这些年行军打仗,也在使用简单的指南针只是以前使用的指南针和工部这两个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圣上微臣这几日研究了工部制作的指南针,发觉其中蕴含着浓浓的天地至理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风中水底指针都是一直向北,实在是巧夺天工。”孔颖达赞不绝口道:“微臣认为新式指南针不单适用于军事、航海,还能辅助朝廷测绘出更加精准的山川地图。”
“孔尚书所言极是。”杨侗看了看手中的罗盘,心说这玩意不就是用来看风水的吗?
“圣上!”杨师道拱手道:“海边渔民以打渔为生他们为了多得一点收获往往冒着生命的危险,驶入更深的海域,而海上天气变幻无常。当他们察觉到天气有变之时,忙中出错,找不到准确的归途因此每年都出现不少的悲剧,微臣恳请圣上让工部大量制作这个简易的新式指南针,尽快向沿海渔民人家推广。”
“准奏!不单要向沿海村庄推广还要教会他们怎么使用指南针。”看了看只有东南西北的简易指南针,杨侗对姜行本说道:“再在刻盘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刻度。并以东木绿、南火红、西金白、北水黑、中土黄的标准给刻盘上色。”
“微臣遵命。”姜行本略微一思索便明白了杨侗的意思若是涂上颜色指南针将在文字识别的基础之上,多了颜色识别。
他又说道:“微臣还有一事,要向圣上报喜。”
“何事?”杨侗饶有兴致的问道。
“回圣上,往返于洛阳和大兴双线轨道已经竣工。”
“效果怎样?”杨侗顿时更加激动了,他来大兴的时候,也见到工部在大兴和洛阳之间构建出来的轨道,只是当时尚未竣工,无法亲自体验。
姜行本行礼道:“还请圣上移驾千秋殿沙盘室。”
“一起去。”杨侗有些迫不及待的走向了沙盘室。这座巨大大隋沙盘是不久前才完成,隋军制作沙盘主要是靠大量斥候在各地打探消息,绘制成了地图,所以城池周围和平原地区的沙盘比较准确,但山川湖泊只能提供一个大概信息,不过随着大隋对天下掌控力度的加强,以及杨侗对精准地地形的重视,所以工部在测绘方面投入大量人才,使大隋地图和沙盘一直在改进和完善,像一些耳熟能详的山脉、原野、河流、城池、道路、关隘、桥梁都已经清清楚楚的呈现在沙盘之上。
在连通洛阳和大兴之间的轨道上,已经摆上精致的‘火车’模型。
“圣上请看。”姜行本拿着一根木棍指着轨道,介绍道:“由于目前没有更好的材料,所以轨道和枕木皆是松木所造,若是日后有了新的材料,再来取代松木。”
“松木质地松软,为何不用坚硬的木材?”杨侗有些不解。
“圣上,枕木不仅在旷野里日晒雨淋、风吹冰冻,还有一半要埋到夯实的土里,若是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很容易腐朽,相对于其他坚硬杂材,松木哪怕埋设百年,还是完整无缺,所以只需注重裸露这部分即可,这样至少省去一半的工序和财力。”
“长见识了,姜尚书继续说。”杨侗示意姜行本继续。
“喏。”姜行本又说道:“轨道和枕木是松木,而路基则是夯实的土路,它与枕木持平,免得马失前蹄。至于轨道车的负重能力,是根据车的长度、车轮数目区分。圣上眼前所见这个模型,是目前载重最大的轨道车,一共有十六个车轮,可负重万斤左右,只需八匹马拉动即可。只要车夫技术熟练,日行五百里不在话下,而从洛阳到大兴的轨道只有八百多里,也就是说,两三天时间就能跑一趟,而沿途只需换马三次。”
“负重万斤的轨道车,能日行五百里,要是大规模建成,以后从洛阳到大兴的物资,根本无需征调民夫,更能省时,这绝对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杨侗说到这里,又问道:“能不能用十六匹马拖三十二轮的车子?运量不就增加了一倍吗?”
姜行本苦笑道:“微臣也想过,而且觉得成功的可能性还很强,只是车子载重能力有限,要是超裁,车子和车轮都吃不消。”
“就是说,轨道承受得起更多的重量,车子不行是吧?”
“不错。”
“这简单得很。”杨侗摇了摇头,这个时代的人,脑子还是比较僵化。
“请圣上明示。”姜行本激动的问道。
“一辆车的车轮、车轴承受不住那么重的货物,那你可以改成四轮、六轮、八轮车,然后把这些小车串成一串,不是一样可以吗?而且把车子的高度改成长度,既能避免翻车,还能使轨道承重力从一个点变成一个面,轨道的寿命也会因此得到增加。”
杨侗继续说道:“还有这木轨不耐腐蚀,以后也可以慢慢用铁轨代替!你们先按照木轨的模式制作模具,把铁汁一倒,一根完整的铁轨就出来了。当然了,铁轨不易钉到枕木上,所以事先要在模具上留下钉孔。”
“圣上所言如醍醐灌顶,令微臣茅塞顿开!”姜行本目光一亮,激动的躬身道。
“你们要充分的开发想象力,不能一味守旧。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更新奇的东西。”杨侗询问道:“这车,你们试过没有?安不安全?”
“圣上放心,这车造了二十五辆,每车载重跑了四趟,一百趟都没有事故发生。要是按照圣上说的方式,把车子放低改长,不仅比现在安全,还敢让马匹放开速度奔跑,不说日行千里,但至少能比现在快上百里。”() ()
日行千里听来很快,但实际上也就是每小时四十二里左右,对于坐过飞机、高铁的杨侗来说自然不算快,但对于这个时代而言,这样的运输速度已经是顶尖了。若是用在军事用途了,那就更加了不得起了,八匹马拉万斤重物,那出征所需物资只需数百匹马就能运走干净,最重要的是这些物资能代替十万乃至更多的民夫,而且效率更多,路上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此一点,未来由轨道、运河、官道组成的交通网络便足矣让大隋王朝在以后的战争之中,牢牢的占据主动权。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要想实现这个理想,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力物力来兴建轨道。
“轨道车、马拉车这俩名都不好听,以后便将它圣武车。”
“谢圣上赐名。”
杨侗沉吟片刻,道:“自今日起,工部增加轨道司,将从事轨道的能工巧匠划入轨道司,专门做这一行,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务必精益求精。”
“喏。”
“第一条轨道已经成功,并且证明了它的价值,那接下来就要兴建新的轨道了。”
“人都是修过轨道的人,大家都有经验,而且路基也没有多大的技艺,让他们修建新的轨道不算太难。但不知圣上要修往何处?”姜行本笑道。
“就从大兴向西域延伸吧!”大隋以后的重心在西部,杨侗打算先把‘陇海──兰新线’搞出来。不说立马铺设枕木,却可以先去开山挖路、夯实路基,就算以后不成功,也能当更平、更宽、更新的新官道使用。
“喏。”
。。。。。。
一群人回到两仪殿,各自就座。
“这几年,工部成绩斐然,各项技艺影响到了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别的就不多说了,现在朕要说的是学术方面。”杨侗说道:“在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之前,书籍被世家大族当作传宝之宝,秘不示人,家中藏书数目也成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之一。但现在,谁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骄傲的说声‘我家有藏书万卷’,周围的人估计会以一种看傻子的目光看他。”
众人闻言,心领神会的笑了出来。
“现在书籍和知识不再被极少数人所垄断,所以在学术上,我们是前进了一大步。然而不识字的人占了总人口的十之八九,这说明什么?”杨侗看了大家一眼,自问自答道:“说明书籍在这些人手中,仍然不能产生知识,它和白纸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他们所不懂的笔划……”
面对这话,所有人的心中很不是滋味,因为这是历史旧债,没有百年时间,根本弥补不了。
“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廉价的书籍,让识字的人精进,可以通过义学教育下一代人,他们也可以通过义学、书籍来明理。但那是以后。”杨侗继续说道:“目前不识字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而这些人心思比较单纯,也没有多少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绝大多数人喜欢肓从大势,人云亦云,每到天灾人祸发生之年,这类人往往是最先受人蛊惑的群体,要是别有用心的人加以挑拨,政局很快就会动荡起来,甚至很多利民的维稳政令,也因为有心人的刻意曲解,使百姓认为针对自己。所以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朝廷不说、百姓误会引起的祸事。有鉴于此,朕决定在天下发行邸报,逐条逐条的解说朝廷政令,将主动权牢牢的掌控在朝廷之手。”
其实报纸古代就有,只是流传面狭窄,真要计较起来,“邸报”就是最早的报纸,早在汉朝时期,各郡国都在京城设“邸”,其职能相当于地方驻京的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在朝廷内部传抄,后张贴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的新闻发布方式。
杨恭仁赞成道:“此法甚妙,只要政令、文章一出,即可用活字印刷术印刷,发行到各个郡县、乡镇。”
“不只政令,还能刊印大事件。”杨侗说道。
“大事件?”
“不错!”杨侗点头道:“二吐联军寇边就是一起事关国运、百姓的大事件。然而天下百姓对二吐联军的实力不知道,更不知道二吐寇边的危害。要是我们之前有一份遍布天下的邸报,那我们可以在邸报上撰写文章,将二吐联军实力、危害一一表述,让百姓知道二吐跟昔日的东/突厥一样强大,若是大隋不战必将后患无穷,你们说百姓会不会同仇敌忾?会不会支持大隋打仗?”
“这!!”
众人眼眸越来越亮。
他们终于明白杨侗办邸报的真正深意。
以后要是打仗,完全可以通过这种邸报先发制人,在百姓心中竖立起一面正义的旗帜,从而达到收拢民意、激励军心的效果。
朝中大臣个个精明至极,很快就想到这种邸报所带来得好处远不是宣布政令这么简单,相反在各个方面都有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由得对这种邸报加大了重视。
“除了国家大事,也可以在邸报上发布一些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消息,比如说如何防火、受伤如何急救、如何养鱼养羊更肥;还可以在专门版面刊印当下大事、风土民情、奇闻逸事、名人传纪、科举考生和学宫学子优秀文章诗赋等等等等。”杨侗说道。
房玄龄拱手道:“照圣上这么说,此邸报涉及面十分广泛,一份邸报相当一本书,信鹰根本承受不住。而且圣上要做的是发行天下的邸报,数量庞大、沉重,如何及时送达各地?”
杨侗答道:“邸报的中心设在洛阳,另在大兴、太原、涿郡、邺城、江都、江陵、齐郡、彭城设立一个印刷点,当文章内容在洛阳确定以后,由多只信鹰发往各个印刷点印刷,然后再从这些印刷点送去周边郡县官府和郡学、县学、乡学、驻军地点、供销社、各地英雄楼、寺庙道观,等到时间久了,可以让前去印刷地点办事的人领回本郡、本县,也可以让顺路商旅捎回各地。此邸报每半月创制一份,名字就叫《大隋半月谈》。”
“圣上,臣觉得可以一试。”杨恭仁想了一想:“不过《大隋半月谈》毕竟是一个新生书籍,为谨慎起见,微臣建议先在洛阳和大兴试行。”
“当然。”杨侗点了点头,“头几份《大隋半月谈》先由尚书省十部联合创办,等经验成熟了,再确实由哪个部门管理。”
“喏。”
“第一份《大隋半月谈》的内容,就由大家来提供。”杨侗心知大家都喜欢可能名载青史的‘第一’,才这么说。
果然发现众臣呼吸急促,眼睛开始充血起来,便忍笑道:“大家回去以后,只管尽情撰写内容,只要言之有物、文笔过硬,一律署名刊登,诗词歌赋都可以。”
“喏。”
众人大声应命。
声音更大了。
“当然了,一些核心机密自然是不能写的。”
“圣上放心,臣等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