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第章
又过了大概半个月,梁学究和黄飞终于拿到了官凭,二人一起过来国子监就任。
负责管理日常事务的国子监司业,得知他们是张伟举荐过来的,没有为难他们。
检查过官凭后便开始登记、记录他们的信息,然后让监丞为他们分配具体的工作。
此时的国子监监生数量不多,作为授业老师的他们工作量也不大。
就是监生们都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一般情况下既不能打,又不能骂,想要严师出高徒都不校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入学年龄为岁至岁,律学则为岁至岁。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分科学习。
学校每年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得不到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要被除名退学。
次年,张伟的儿子张坤四岁,张伟直接带上他一起过来国子监。
上午锻炼身体,学习儒家经典,下午则是让他去武学练习。
工作带娃两不误,张伟的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但要是一直这么下去,张伟也怕官家把他给忘了。
在下一次上朝,张伟就上奏官家,请封桓王为太子。
“陛下,桓王既为嫡、又为长,实该立为太子。”
没等官家回话,韩相公听到后立马反应过来,连忙出言力挺张伟的上奏。
文官们见此,大多跟着附和韩相公。
武将们也纷纷跪下附和。
一时间朝堂上,就只剩下御史台的官员们还在站着。
官家如今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于是便顺势答应了下来。
桓王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太子。
三年后,官家的身体终究还是扛不住,驾崩了。
太子赵英策顺势登基继位。
一朝子一朝臣。
朝堂上按列换了一批官员。
正一品的官员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六位官员致仕、告老还乡。
正一品的官员中,只剩下左\/右丞相两位。
韩相公和另一位右丞相,成为了三朝元老,在朝堂上举足轻重。
官家想起当初请封自己为太子的张伟,见到他现在还是国子监祭酒,于是顺势提拔他成为礼部右侍郎,同时兼任国子监祭酒。
时年二十七岁的张伟,再次成为了从三品的高官。
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
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
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
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四司之外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
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张伟的礼部右侍郎分量妥妥的,分管理着一部分礼部的日常事务。
一时间,张伟的腰杆子硬了起来。
在理顺了礼部的事务,把位子坐稳之后,张伟来到国子监,开始着手整顿起来。
一改以往的松散作风,对下属的官员们严格要求起来。
国子监的官员、博士、学正们,在有了靠山力挺之后,也随之严格要求起监生们。
在处理了几个实在不服管教、死不悔改的监生之后,国子监的风气瞬间就好起来了。
官员们的儿子身上的改变,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家人就发现了。
询问缘由之后,纷纷过来张家道谢。
望子成龙,乃是大多数家长的常态。
有这样的反响,张伟心里也很欣慰。
次年,张伟二十八岁。
这一次的会试,他第一次作为三大主考官之一出席。
一百八十位进士,除了三鼎甲的三位之外,通通成了他的学生。
等到这批进士在朝症各地为官,他的势力范围将会大为扩张。
张伟三十岁时兼任户部右侍郎。
随即卸下了国子监祭酒一职。
三十三岁时卸下身上的两个职位,任职从二品的工部尚书。
工部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
官职倒是升上去了,分量却变化不大。
工部想要做事,要户部拨钱。
现在的官家出身武将,只想着发展兵事。
国库大部分的钱财都被拨到兵部,用来铸造兵器、皮甲,之类的。
张伟只能用户部分配的,前来服徭役的民众,来兴修水利、修路什么的。
张伟前去户部争取,最后钱财还是没有拔过来,只是给了一些旧粮,用以供服徭役的民众食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张伟也只能将就着办事。
这些旧粮张伟也看不上,直接全部都给发了下去。
手下的官员倒是因疵到了一些好处,服徭役的民众吃得也比往年好了一些,稀饭里的米明显多了很多。
往年因为服徭役辛苦,吃得又不饱,而致使个别身体较差的民众丧命的事情,今年一起都没有发生。
重登从四品谏议大夫之位的齐衡,命令手下的监察御史前往,服徭役的地方走访、查看。
得知消息后,齐衡亲自过去再次查访。
弄清楚情况后,过来张家找张伟。
“张尚书,你的下属在指挥兴修水利、修路的时候,贪下了拔下去的很大一部分粮食。”
“元若,无凭无据的,你不要乱讲啊。”
“下官亲自下去查过,证据确凿。”
“好吧,此事我知道了。”
“中明,这事你没有沾手吧?”
“伱想什么呢,我是那样的人吗?!”
看到齐衡眼中怀疑的目光,张伟再次保证:“当年在江南的事,完全符合程序。
再了那时候年轻,加上手中缺钱,现在这么多年过去,我早已不是当年的毛头子了。
我没有沾手就是没樱”
齐衡闻言放下心来:“我会在下次上朝的时候揭发此事。”
“嗯,随你。”
“那下官就先回去了。”
“元若,一起吃个饭再走吧。”
“不了,我还得回家陪我父亲一起用膳。”
“老公爷、郡主身体都还好吧?”
“家父、家母的身体都好,中明你有心了。”
“那我就不留你了。”
张伟把齐衡送出了家门。
次日早朝,齐衡和一众御史齐齐上奏,称工部的官员在兴修水利、道路时私吞粮食。() ()
最后工部的两位侍郎,推了一位郎中出来背锅,将此事顶了下来。
郎中被勒令交还昧下的粮食,然后再罚款一千两银子,接着被撤职,打发回家养老。
齐衡一行几人揭发有功,被提拔。
齐衡身上多了一个正四品的散官官职。
工部的两位侍郎以为事情结束了,心里正在庆幸此次逃过一劫,没想到官家却暗地里派人下去彻查此事。
一个月后案子水落石出,两位侍郎眼看瞒不住了,商量之后,让右侍郎出来认下此事,把所有的罪名都揽在身上。
右侍郎因此被撤职,还被罚款一万两银子。
官家命令他在一个月内交齐罚款,然后告老还乡。
一个礼拜后,此人交完罚款,此事才算完结。
张伟举荐正四品的太常寺卿盛长柏,接替了他的职位。
海家父子、齐衡等人力挺,盛长柏顺利被提拔为从三品的工部右侍郎。
自此,每年服徭役的民众都不用再吃稀饭,而是吃上了白饭、馒头、青菜,甚至还有少量的肉和骨头汤。
工部负责兴修的水利和道路,效果也好了许多。
次年,张坤十四岁,张伟为他办理入学国子监,从此正式成为监生。
张坤也因此可以享受免考童生、秀才,直接去考举人。
又过了一年,时年七十六岁的张老爷子逝世。
当朝极为注重孝道,父母去世,作为儿子的要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这个规矩自古以来就有,因为儒家孔圣人认为,每个人自出生以来,有三年是在父母怀里渡过的。
这三年是爹娘最累的三年。
所以爹娘去世,当子女的也得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恩情。
身为开封府丞的张涛也没有例外,办理好停工留职,就离开了岗位,只保留官员的身份。
张涛夫妇护送老爷子的棺木回老家安葬,处理好老爷子的身后事之后,便在老家为其守孝。
最理想的守孝是在坟堆附近搭个棚子,在棚子里吃住独居。
但是这事比较难为人,也太苦了。
所以民间习俗一般都是在家里守灵堂和牌位。
次年,老太太也随之逝世。
张涛夫妇在为其办了后事之后,在家守孝。
三年后,张涛夫妇再次回到了汴京。
此时张伟已经三十九岁,张涛也已经六十五岁。
官家给了张涛一个,从三品的散官银青光禄大夫,用以荣休。
张涛自此不用工作,就能拿到大量的俸禄。
没过几日,盛家老太太逝世了。
盛紘夫妇把她送回老家安葬,然后在家守孝。
任职工部尚书六年的张伟,调任礼部尚书。
次年,官家立下太子,时年四十岁的张伟,被加封从一品的太子太师。
同年,二十岁的张坤如愿考中了进士。
长相英俊的他,被官家相中,钦点为探花郎。
接着被官家赐婚,娶了官家的长公主,被封为从五品的驸马都尉。
自此张坤的文官之路中断,官家为此加封他一个勋爵以做补偿。
张坤在成亲后搬出了张家,住进了公主府。
张伟只能继续培养,其余的儿子来继承家业。
次年,边关传回消息,辽国正在集结兵马。
官家磨了十多年的利剑,如今终于可以出销了。
随即下令让沈大将军和张伟一起,带兵前往边疆支援顾廷烨。
张坤此时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张伟便把他一起带上战场。
“张大人,此次您父子齐齐上阵,为国出力,倒是令本官大为佩服啊。”
“沈大将军笑了,本官是想为我儿积累一些军功。
我儿好不容易才考上进士,成为探花郎,结果娶了公主断了文臣之路。
现如今只能走武将的道路了,到时候还须沈大将军代为关照啊。”
“哈哈,难得张大人如此坦诚。
其实轮起来,本官还是长公主的舅公。”
张伟闻言马上向着一旁的张坤使眼色,后者也还算聪明。
连忙上前行礼。“见过舅公。”
“哈哈,驸马爷多礼了,以后就在本官帐下效力吧。”
“谢谢舅公。”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边关出发。
大概一个月后,终于到达了边关。
“顾侯。”
“仲怀兄。”
“中明,沈大将军。”
打完招呼后,几个随即客套起来。
戍边十几年的顾廷烨,看起来老了很多。
见到两人带兵前来支援,客套几句话后便直接进入主题。
三人召集手下的将领,一起过来大营商量战事、战略。
“如今辽国的兵丁已经在城下围困,时不时的还会派兵攻城。
此城有本侯镇守倒是问题不大,就怕隔壁的几座城池抵挡不了。”
帐中众人随即纷纷开口请求前往驻守。
最终商量结果是分兵驻守,张伟带上三千兵马离去,驻守隔壁的阳城。
沈大将军带领三千兵马驻守隔壁的藤城。
辽国的兵丁多是骑兵,机动性强,来去速度飞快。
但是并不擅长攻城,张伟到了阳城之后据兵镇守,没有理会城外辽国兵丁的挑衅,就是不出城应战。
城外的辽国兵丁在围了三日之后,便开始攻城。
城内的弓箭、石头之类的防御武器充足,张伟打算先跟他们耗一段时间。
半个月后,城外的辽国兵丁伤亡惨重,却依然没有丝毫攻下城池的迹象。
城外的八千辽兵,此时只剩下不到七千人。
因此辽兵军心涣散,大多都不想继续攻城。
而张伟带来的三千士兵,加上原来镇守簇的两千多名士兵,一共有五千多名士兵。
打了半个月的仗,损失了一百多名士兵。
受伤聊三百多个士兵,即使是最严重的士兵,最多修养个半年左右又是一条好汉。
此时张伟的手下已经不足五千名士兵。
次日,城外的辽兵放弃了攻打阳城,转而合兵攻打顾廷烨镇守的舒城。
顾廷烨镇守的舒城乃是军事重镇,防守兵力充足,有超过一万五千名士兵,而且粮草充足。
面对城外号称五万大军的辽兵,顾廷烨防守得密不透风。
辽兵连续攻打了一个多月后,才有士兵攻上城墙。
顾廷烨见状亲自带兵上去支援,两刻钟后把城墙上的辽兵干掉,重新夺回城墙。
感谢书友LYYq、的月票,还有谢谢书友们的订阅和推荐票,谢谢大家。
又过了大概半个月,梁学究和黄飞终于拿到了官凭,二人一起过来国子监就任。
负责管理日常事务的国子监司业,得知他们是张伟举荐过来的,没有为难他们。
检查过官凭后便开始登记、记录他们的信息,然后让监丞为他们分配具体的工作。
此时的国子监监生数量不多,作为授业老师的他们工作量也不大。
就是监生们都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一般情况下既不能打,又不能骂,想要严师出高徒都不校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入学年龄为岁至岁,律学则为岁至岁。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分科学习。
学校每年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得不到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要被除名退学。
次年,张伟的儿子张坤四岁,张伟直接带上他一起过来国子监。
上午锻炼身体,学习儒家经典,下午则是让他去武学练习。
工作带娃两不误,张伟的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但要是一直这么下去,张伟也怕官家把他给忘了。
在下一次上朝,张伟就上奏官家,请封桓王为太子。
“陛下,桓王既为嫡、又为长,实该立为太子。”
没等官家回话,韩相公听到后立马反应过来,连忙出言力挺张伟的上奏。
文官们见此,大多跟着附和韩相公。
武将们也纷纷跪下附和。
一时间朝堂上,就只剩下御史台的官员们还在站着。
官家如今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于是便顺势答应了下来。
桓王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太子。
三年后,官家的身体终究还是扛不住,驾崩了。
太子赵英策顺势登基继位。
一朝子一朝臣。
朝堂上按列换了一批官员。
正一品的官员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六位官员致仕、告老还乡。
正一品的官员中,只剩下左\/右丞相两位。
韩相公和另一位右丞相,成为了三朝元老,在朝堂上举足轻重。
官家想起当初请封自己为太子的张伟,见到他现在还是国子监祭酒,于是顺势提拔他成为礼部右侍郎,同时兼任国子监祭酒。
时年二十七岁的张伟,再次成为了从三品的高官。
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
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
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
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四司之外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
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张伟的礼部右侍郎分量妥妥的,分管理着一部分礼部的日常事务。
一时间,张伟的腰杆子硬了起来。
在理顺了礼部的事务,把位子坐稳之后,张伟来到国子监,开始着手整顿起来。
一改以往的松散作风,对下属的官员们严格要求起来。
国子监的官员、博士、学正们,在有了靠山力挺之后,也随之严格要求起监生们。
在处理了几个实在不服管教、死不悔改的监生之后,国子监的风气瞬间就好起来了。
官员们的儿子身上的改变,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家人就发现了。
询问缘由之后,纷纷过来张家道谢。
望子成龙,乃是大多数家长的常态。
有这样的反响,张伟心里也很欣慰。
次年,张伟二十八岁。
这一次的会试,他第一次作为三大主考官之一出席。
一百八十位进士,除了三鼎甲的三位之外,通通成了他的学生。
等到这批进士在朝症各地为官,他的势力范围将会大为扩张。
张伟三十岁时兼任户部右侍郎。
随即卸下了国子监祭酒一职。
三十三岁时卸下身上的两个职位,任职从二品的工部尚书。
工部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
官职倒是升上去了,分量却变化不大。
工部想要做事,要户部拨钱。
现在的官家出身武将,只想着发展兵事。
国库大部分的钱财都被拨到兵部,用来铸造兵器、皮甲,之类的。
张伟只能用户部分配的,前来服徭役的民众,来兴修水利、修路什么的。
张伟前去户部争取,最后钱财还是没有拔过来,只是给了一些旧粮,用以供服徭役的民众食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张伟也只能将就着办事。
这些旧粮张伟也看不上,直接全部都给发了下去。
手下的官员倒是因疵到了一些好处,服徭役的民众吃得也比往年好了一些,稀饭里的米明显多了很多。
往年因为服徭役辛苦,吃得又不饱,而致使个别身体较差的民众丧命的事情,今年一起都没有发生。
重登从四品谏议大夫之位的齐衡,命令手下的监察御史前往,服徭役的地方走访、查看。
得知消息后,齐衡亲自过去再次查访。
弄清楚情况后,过来张家找张伟。
“张尚书,你的下属在指挥兴修水利、修路的时候,贪下了拔下去的很大一部分粮食。”
“元若,无凭无据的,你不要乱讲啊。”
“下官亲自下去查过,证据确凿。”
“好吧,此事我知道了。”
“中明,这事你没有沾手吧?”
“伱想什么呢,我是那样的人吗?!”
看到齐衡眼中怀疑的目光,张伟再次保证:“当年在江南的事,完全符合程序。
再了那时候年轻,加上手中缺钱,现在这么多年过去,我早已不是当年的毛头子了。
我没有沾手就是没樱”
齐衡闻言放下心来:“我会在下次上朝的时候揭发此事。”
“嗯,随你。”
“那下官就先回去了。”
“元若,一起吃个饭再走吧。”
“不了,我还得回家陪我父亲一起用膳。”
“老公爷、郡主身体都还好吧?”
“家父、家母的身体都好,中明你有心了。”
“那我就不留你了。”
张伟把齐衡送出了家门。
次日早朝,齐衡和一众御史齐齐上奏,称工部的官员在兴修水利、道路时私吞粮食。() ()
最后工部的两位侍郎,推了一位郎中出来背锅,将此事顶了下来。
郎中被勒令交还昧下的粮食,然后再罚款一千两银子,接着被撤职,打发回家养老。
齐衡一行几人揭发有功,被提拔。
齐衡身上多了一个正四品的散官官职。
工部的两位侍郎以为事情结束了,心里正在庆幸此次逃过一劫,没想到官家却暗地里派人下去彻查此事。
一个月后案子水落石出,两位侍郎眼看瞒不住了,商量之后,让右侍郎出来认下此事,把所有的罪名都揽在身上。
右侍郎因此被撤职,还被罚款一万两银子。
官家命令他在一个月内交齐罚款,然后告老还乡。
一个礼拜后,此人交完罚款,此事才算完结。
张伟举荐正四品的太常寺卿盛长柏,接替了他的职位。
海家父子、齐衡等人力挺,盛长柏顺利被提拔为从三品的工部右侍郎。
自此,每年服徭役的民众都不用再吃稀饭,而是吃上了白饭、馒头、青菜,甚至还有少量的肉和骨头汤。
工部负责兴修的水利和道路,效果也好了许多。
次年,张坤十四岁,张伟为他办理入学国子监,从此正式成为监生。
张坤也因此可以享受免考童生、秀才,直接去考举人。
又过了一年,时年七十六岁的张老爷子逝世。
当朝极为注重孝道,父母去世,作为儿子的要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这个规矩自古以来就有,因为儒家孔圣人认为,每个人自出生以来,有三年是在父母怀里渡过的。
这三年是爹娘最累的三年。
所以爹娘去世,当子女的也得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恩情。
身为开封府丞的张涛也没有例外,办理好停工留职,就离开了岗位,只保留官员的身份。
张涛夫妇护送老爷子的棺木回老家安葬,处理好老爷子的身后事之后,便在老家为其守孝。
最理想的守孝是在坟堆附近搭个棚子,在棚子里吃住独居。
但是这事比较难为人,也太苦了。
所以民间习俗一般都是在家里守灵堂和牌位。
次年,老太太也随之逝世。
张涛夫妇在为其办了后事之后,在家守孝。
三年后,张涛夫妇再次回到了汴京。
此时张伟已经三十九岁,张涛也已经六十五岁。
官家给了张涛一个,从三品的散官银青光禄大夫,用以荣休。
张涛自此不用工作,就能拿到大量的俸禄。
没过几日,盛家老太太逝世了。
盛紘夫妇把她送回老家安葬,然后在家守孝。
任职工部尚书六年的张伟,调任礼部尚书。
次年,官家立下太子,时年四十岁的张伟,被加封从一品的太子太师。
同年,二十岁的张坤如愿考中了进士。
长相英俊的他,被官家相中,钦点为探花郎。
接着被官家赐婚,娶了官家的长公主,被封为从五品的驸马都尉。
自此张坤的文官之路中断,官家为此加封他一个勋爵以做补偿。
张坤在成亲后搬出了张家,住进了公主府。
张伟只能继续培养,其余的儿子来继承家业。
次年,边关传回消息,辽国正在集结兵马。
官家磨了十多年的利剑,如今终于可以出销了。
随即下令让沈大将军和张伟一起,带兵前往边疆支援顾廷烨。
张坤此时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张伟便把他一起带上战场。
“张大人,此次您父子齐齐上阵,为国出力,倒是令本官大为佩服啊。”
“沈大将军笑了,本官是想为我儿积累一些军功。
我儿好不容易才考上进士,成为探花郎,结果娶了公主断了文臣之路。
现如今只能走武将的道路了,到时候还须沈大将军代为关照啊。”
“哈哈,难得张大人如此坦诚。
其实轮起来,本官还是长公主的舅公。”
张伟闻言马上向着一旁的张坤使眼色,后者也还算聪明。
连忙上前行礼。“见过舅公。”
“哈哈,驸马爷多礼了,以后就在本官帐下效力吧。”
“谢谢舅公。”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边关出发。
大概一个月后,终于到达了边关。
“顾侯。”
“仲怀兄。”
“中明,沈大将军。”
打完招呼后,几个随即客套起来。
戍边十几年的顾廷烨,看起来老了很多。
见到两人带兵前来支援,客套几句话后便直接进入主题。
三人召集手下的将领,一起过来大营商量战事、战略。
“如今辽国的兵丁已经在城下围困,时不时的还会派兵攻城。
此城有本侯镇守倒是问题不大,就怕隔壁的几座城池抵挡不了。”
帐中众人随即纷纷开口请求前往驻守。
最终商量结果是分兵驻守,张伟带上三千兵马离去,驻守隔壁的阳城。
沈大将军带领三千兵马驻守隔壁的藤城。
辽国的兵丁多是骑兵,机动性强,来去速度飞快。
但是并不擅长攻城,张伟到了阳城之后据兵镇守,没有理会城外辽国兵丁的挑衅,就是不出城应战。
城外的辽国兵丁在围了三日之后,便开始攻城。
城内的弓箭、石头之类的防御武器充足,张伟打算先跟他们耗一段时间。
半个月后,城外的辽国兵丁伤亡惨重,却依然没有丝毫攻下城池的迹象。
城外的八千辽兵,此时只剩下不到七千人。
因此辽兵军心涣散,大多都不想继续攻城。
而张伟带来的三千士兵,加上原来镇守簇的两千多名士兵,一共有五千多名士兵。
打了半个月的仗,损失了一百多名士兵。
受伤聊三百多个士兵,即使是最严重的士兵,最多修养个半年左右又是一条好汉。
此时张伟的手下已经不足五千名士兵。
次日,城外的辽兵放弃了攻打阳城,转而合兵攻打顾廷烨镇守的舒城。
顾廷烨镇守的舒城乃是军事重镇,防守兵力充足,有超过一万五千名士兵,而且粮草充足。
面对城外号称五万大军的辽兵,顾廷烨防守得密不透风。
辽兵连续攻打了一个多月后,才有士兵攻上城墙。
顾廷烨见状亲自带兵上去支援,两刻钟后把城墙上的辽兵干掉,重新夺回城墙。
感谢书友LYYq、的月票,还有谢谢书友们的订阅和推荐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