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大明已日落西山,一蹶不振。
广东各地州县的城头上,纷纷更改大王旗。
更改的除了王旗,还有服饰。
传承数千年的交领、右衽、无扣的道袍方巾,也变成立领、对襟、盘扣、马蹄袖的长袍马褂。
故国衣冠变成“新朝雅饰”。
所谓“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
粤地抗清十余年,周士相遇见过太多太多流落在广东的忠臣义士。
他们要么无奈地老去,要么不甘地死去。
和大明国运一样,周士相也是越混越差。
一开始,在汶村跟着唐王一起抗清,好歹算是王师。
后来,就跑去凌海将军那里,成了“杂牌”将军麾下部将,但终究也算是大明正规军。
再后来,跑到山里面,加入“社兵”组织继续抗清。
此时连“大明兵”三个字都不好意思称呼上了。
十余年间,月染霜华,转眼青丝变白发。
周士相从青年打到中年,从山里打到海边,从粤西打到粤北,又从粤北打到粤东。
从当年壮志凌云的年少轻狂,到如今碌碌无为的饱经风霜。
周士相见过红、流过血、水战过、游击过、偷袭过、逃跑过……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什么都遇到过,就是没有投降过。
期间又收拢各地忠明的士卒、志士、山民以壮大实力。
又因部属皆不剃发,不降清,因此无法下山到集市跟山民们交换物资、获取粮食、药品、布帛、武器补充,只能大多时候以抢夺乡下大户的钱粮、衣物为生。
战斗绝不恋战,纵使被豪强家丁围抓,也死不投降。
他们不乱杀人,拦住大户们的运粮车,也只拿需要的米粮,剩余的粮食等物资,分给周围乡民,再将民夫放回去。
渐渐的,乡民虽然对他们没有好感,但也知道没有恶意,并没有搜山封林般大规模围剿他们。
如果真有,就只能换个地方继续抵抗了。
大户们把州县门口的登闻鼓都被锤烂了,但鉴于辖区内未发生重大命案,各地州府老爷基本都选择都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借机敲诈前来申诉的大户们。
一边是盗匪,一边是官患。
盗匪造成的损失怎会比得上官府的压榨呢?
久而久之,也没有大户们去报官了,自己能剿则剿,不行的话,就让管家上山跟明贼们商量,每月给予固定钱粮,换来他们不要骚扰他们生产经营。
最后,沦落到抢大户钱粮的“大明官军”渐渐成为官府口中的“盗匪山贼”。
曾经有士兵问周士相:
“将军,我们到底是王师还是盗匪啊?”
“怎么,你怕啦?”
周士相没有恼怒,反而是笑着问他。
士兵们并不惧怕这个将军,因为他从不打骂士卒,也从不勉强别人。
他自己说过,反清是条漫长路,甚至是看不到结果的路,靠勉强别人加入,是坚持不了的。
大家都愿意跟这个看起来并不高大的汉子。
“怕,我怕我们最后没办法看到鞑子被赶走。我怕我们死了都被认为我们是贼寇。”() ()
周士相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说:
“我们是大明官军,就算剩下一人,都是大明的兵。”
“我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我们的坚持会万古流芳。”
这些转战四地的汉子,他们什么办法都想过了,就是没想过放弃!
也正是他转战粤省,部下中大多来自广东各地,会讲粤地各种方言,官话、广府话、客家话、雷州语系方言、闽南语系的潮汕方言等等。
后来,吴藩反清叛变,延平王王师入粤。
躲在山里数星星的周士相听闻后,辞别刘保,率部东行。
从广州一直跑到饶阳(今饶平县),准备从饶阳进福建,或者从饶阳出海寻找抗清的延平王队伍,继续率领部下抗清。
再后来,听说潮州总兵刘进忠举兵反清,故率残余部队投靠刘进忠的潮州镇……
周士相平静地说着这十余年的经历,那缓缓淡淡的样子,似乎在说的是与他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
没有哀伤、没有激动、没有恐惧、没有愤恨,他就像个没有任何感情的行尸走肉,不悲不喜,看破生死红尘,支撑他的,只有他那深深的执念。
府内众人都安静了。
他们看着这个瘦弱的男人,眼中充满着敬佩。
这是个真正的英雄、纯粹的忠贞之士。
“我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贼秀才’!”
“曾经扰得粤地各州县天翻地覆,后来又销声匿迹的那个‘贼秀才’!”
刘进忠忽然想起来,原来这个人就是广东各地州县,贴在城门口通缉的明寇“贼秀才”。
难怪听到名字的时候,那么耳熟。
听到周秀才如此凄惨的经历,刘进忠表示同情。
但同情归同情,不可能会给他多大的援助。
这个世界不是你正义就会有人帮你的,也不是你可怜就会有人帮你的,首先你得有站得住脚的能力,否则你甚至连求人利用自己的价值都没有。
更不是你觉得你是代表正义,就是必胜的。
正义只属于胜利者。
靠别人?
别天真了,你连自己都靠不住,还靠别人。
连刘进忠他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等到延平王收复河山,或者是平西王大业成功。
对于刘进忠而言,不管是谁都行。
总都比剃着光头,后面吊着一个鼠尾巴好。
是的,刘进忠是吴三桂的老部下。
当年清廷为削弱吴三桂,把他手下的总兵官严自明、刘进忠调任广东和福建,严自明任广东提督,刘进忠先任福建漳州总兵,后调任广东潮州总兵。
而作为平叛军的尚之孝部,其中领兵来攻打刘进忠的,除了王国栋,就是同为平西王系的严自明。
用吴藩旧将打吴藩旧将,没毛病。
所以对于刘进忠而言,明也好,清也罢,对他来说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他手里的兵。
有兵就有粮。
兵权在手,在明,在清,在吴,在耿,在尚,他都是一方诸侯,要是手里没兵,没人会看他正眼。
广东各地州县的城头上,纷纷更改大王旗。
更改的除了王旗,还有服饰。
传承数千年的交领、右衽、无扣的道袍方巾,也变成立领、对襟、盘扣、马蹄袖的长袍马褂。
故国衣冠变成“新朝雅饰”。
所谓“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
粤地抗清十余年,周士相遇见过太多太多流落在广东的忠臣义士。
他们要么无奈地老去,要么不甘地死去。
和大明国运一样,周士相也是越混越差。
一开始,在汶村跟着唐王一起抗清,好歹算是王师。
后来,就跑去凌海将军那里,成了“杂牌”将军麾下部将,但终究也算是大明正规军。
再后来,跑到山里面,加入“社兵”组织继续抗清。
此时连“大明兵”三个字都不好意思称呼上了。
十余年间,月染霜华,转眼青丝变白发。
周士相从青年打到中年,从山里打到海边,从粤西打到粤北,又从粤北打到粤东。
从当年壮志凌云的年少轻狂,到如今碌碌无为的饱经风霜。
周士相见过红、流过血、水战过、游击过、偷袭过、逃跑过……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什么都遇到过,就是没有投降过。
期间又收拢各地忠明的士卒、志士、山民以壮大实力。
又因部属皆不剃发,不降清,因此无法下山到集市跟山民们交换物资、获取粮食、药品、布帛、武器补充,只能大多时候以抢夺乡下大户的钱粮、衣物为生。
战斗绝不恋战,纵使被豪强家丁围抓,也死不投降。
他们不乱杀人,拦住大户们的运粮车,也只拿需要的米粮,剩余的粮食等物资,分给周围乡民,再将民夫放回去。
渐渐的,乡民虽然对他们没有好感,但也知道没有恶意,并没有搜山封林般大规模围剿他们。
如果真有,就只能换个地方继续抵抗了。
大户们把州县门口的登闻鼓都被锤烂了,但鉴于辖区内未发生重大命案,各地州府老爷基本都选择都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借机敲诈前来申诉的大户们。
一边是盗匪,一边是官患。
盗匪造成的损失怎会比得上官府的压榨呢?
久而久之,也没有大户们去报官了,自己能剿则剿,不行的话,就让管家上山跟明贼们商量,每月给予固定钱粮,换来他们不要骚扰他们生产经营。
最后,沦落到抢大户钱粮的“大明官军”渐渐成为官府口中的“盗匪山贼”。
曾经有士兵问周士相:
“将军,我们到底是王师还是盗匪啊?”
“怎么,你怕啦?”
周士相没有恼怒,反而是笑着问他。
士兵们并不惧怕这个将军,因为他从不打骂士卒,也从不勉强别人。
他自己说过,反清是条漫长路,甚至是看不到结果的路,靠勉强别人加入,是坚持不了的。
大家都愿意跟这个看起来并不高大的汉子。
“怕,我怕我们最后没办法看到鞑子被赶走。我怕我们死了都被认为我们是贼寇。”() ()
周士相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说:
“我们是大明官军,就算剩下一人,都是大明的兵。”
“我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我们的坚持会万古流芳。”
这些转战四地的汉子,他们什么办法都想过了,就是没想过放弃!
也正是他转战粤省,部下中大多来自广东各地,会讲粤地各种方言,官话、广府话、客家话、雷州语系方言、闽南语系的潮汕方言等等。
后来,吴藩反清叛变,延平王王师入粤。
躲在山里数星星的周士相听闻后,辞别刘保,率部东行。
从广州一直跑到饶阳(今饶平县),准备从饶阳进福建,或者从饶阳出海寻找抗清的延平王队伍,继续率领部下抗清。
再后来,听说潮州总兵刘进忠举兵反清,故率残余部队投靠刘进忠的潮州镇……
周士相平静地说着这十余年的经历,那缓缓淡淡的样子,似乎在说的是与他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
没有哀伤、没有激动、没有恐惧、没有愤恨,他就像个没有任何感情的行尸走肉,不悲不喜,看破生死红尘,支撑他的,只有他那深深的执念。
府内众人都安静了。
他们看着这个瘦弱的男人,眼中充满着敬佩。
这是个真正的英雄、纯粹的忠贞之士。
“我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贼秀才’!”
“曾经扰得粤地各州县天翻地覆,后来又销声匿迹的那个‘贼秀才’!”
刘进忠忽然想起来,原来这个人就是广东各地州县,贴在城门口通缉的明寇“贼秀才”。
难怪听到名字的时候,那么耳熟。
听到周秀才如此凄惨的经历,刘进忠表示同情。
但同情归同情,不可能会给他多大的援助。
这个世界不是你正义就会有人帮你的,也不是你可怜就会有人帮你的,首先你得有站得住脚的能力,否则你甚至连求人利用自己的价值都没有。
更不是你觉得你是代表正义,就是必胜的。
正义只属于胜利者。
靠别人?
别天真了,你连自己都靠不住,还靠别人。
连刘进忠他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等到延平王收复河山,或者是平西王大业成功。
对于刘进忠而言,不管是谁都行。
总都比剃着光头,后面吊着一个鼠尾巴好。
是的,刘进忠是吴三桂的老部下。
当年清廷为削弱吴三桂,把他手下的总兵官严自明、刘进忠调任广东和福建,严自明任广东提督,刘进忠先任福建漳州总兵,后调任广东潮州总兵。
而作为平叛军的尚之孝部,其中领兵来攻打刘进忠的,除了王国栋,就是同为平西王系的严自明。
用吴藩旧将打吴藩旧将,没毛病。
所以对于刘进忠而言,明也好,清也罢,对他来说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他手里的兵。
有兵就有粮。
兵权在手,在明,在清,在吴,在耿,在尚,他都是一方诸侯,要是手里没兵,没人会看他正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