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
对于荀氏的最终处理结果出来了。
荀氏松了一口气,士族也松了一口气,因为刘寒第一次退让了,抛开事实不谈,它的意义非凡。
因荀俭去世,荀氏家主换成了荀悦(荀俭的儿子,字仲豫,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孙,司空荀爽之侄,荀俭之子。
灵帝时期,面对宦官专权,隐居不出。
汉献帝时,应司空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侍讲于汉献帝,日夕谈论,深得汉献帝的嘉许。
建安十四年,逝世,享年六十二。
荀悦奉汉献帝之命,写成《汉纪》篇,还著有《申鉴》篇,抨击谶纬符瑞,反对土地兼并,主张为政者要兴农桑以养其性,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表现了社会政治思想。还著有《崇德》。)
若在平时,可能家主头衔落在荀绲头上,毕竟德高望重,能挑起大梁,但因荀、荀谌二人犯下的罪行,自然不可能了。
荀氏免死,但死罪可免,活罪难赦。
其一,荀氏交出族中所有土地,遣散佃户,解散私兵,交出族中数百年积累的藏书。
其二,荀氏族人不得留在颍川,全族搬迁,分别在辽西郡、朔方郡以及新收的光和郡定居。
至于荀、荀攸、荀谌三个罪魁祸首,荀悦没有擅自处理,而是将他们三人交给了刘寒。
随后,刘寒将荀攸留在身边任参军记事,把荀送到晋阳,帮着处理事务,最后荀谌,刘寒真看不上,虽然他连挑大粪的资格都没有,但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刘寒将人送到光和郡,帮着刘和。
因此,荀悦不仅不能表现出对刘寒的恶意,还要保持足够的尊敬。
虽说荀氏这一下子没落到末流,但只要人还在,总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比起之前荀氏差点族灭可好太多了。
刘寒表示无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既然人来了,先让荀氏给他们仨除名,正好满足荀俭生前遗愿,虽然他们姓荀,但日后绝不与颍川荀氏有关。
剩下的荀氏族人,“荀氏八龙”中活着的老家伙刘寒没管,但也给了他们足够的警告,若再有一次,诛九族。
可荀悦知道这一切都是荀氏自找的,世家大族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荀氏也不能例外,身为家主,个人的仇恨和家族兴衰相比,除非两者一致,在不一致的时候,家族永远高于个人。
文人有一点好,就是识趣,荀悦恨刘寒吗?
肯定恨!
是他害死了荀俭。
阳翟郭氏,看在戏志才和郭嘉的份儿上,没有赶尽杀绝,诛杀首恶郭图及其三族,剩下的惩罚与荀氏无二,全族搬离颍川,去受降郡吃沙子。
阳翟辛氏,最幸运的一个家族,虽然家族损失不小,但辛评、辛毗二兄弟也都有了着落。
辛评去并州帮国渊,辛毗去幽州帮刘虞,主要是刘寒想给自己儿子讨个老婆。() ()
长社钟氏,被刘寒杀鸡儆猴,除了钟繇还活着,剩下的全被杀了,本着斩草除根、除恶务尽的态度,下次遇到钟繇,刘寒肯定动刀子。
舞阳韩氏,比钟氏还要倒楣的一只鸡,全族被灭。
定陵杜氏,知道刘寒的脾气,也选择认怂,只要人还活着,其他身外之物日后都会有。
刘寒也不能都赶尽杀绝,留杜袭听用,人家好歹是济阴太守杜根的孙子,颍川“四大名士”之一,在曹操麾下立下赫赫战功,曹丕继位后更是屡获重用,被任命为督军粮御史,封武平亭侯。他在魏明帝曹时期担任大将军军师,为抵御蜀汉北伐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还有他哥哥杜基,不谈多大本事,给他个县令不成问题。杜袭和荀攸一样,留在刘寒身边听用。
定陵丁氏,因当初勾结袁绍与何进,被董卓杀得只剩小猫三两只,刘寒入颍川,顺手清理了全族。
洛阳皇宫之殇,是刘汉皇族的痛,自不可饶恕,即使他不是主谋,但依然严惩。
颍阴刘氏,济北贞王勃之后,当初刘陶上书朝廷说张角妖惑百姓,可见其忠心,只是乱世来临,颍阴刘氏没落,刘寒只能看着帮帮,但族内真没拿的出手的人才。
许县陈氏,魏晋名门。、、邃。字仲弓,后汉大将军掾属,文范先生。六子:纪、夔、洽、谌、休、光。
陈,字仲弓,颍川许人,出于单微,家贫。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太丘长。
有六子,纪、谌最贤。陈纪字元方,亦以至德称。拜大鸿胪,子陈群为魏司空。陈谌,字季方,与纪齐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陈去世了,其子陈纪享誉一时,为陈氏家主,纪之子群,刚被他从刘备那召回,负荆请罪,许县陈氏当真狡猾,若晚一步,就会步荀氏后尘。
只能说许县陈氏很识趣、很懂事,知道刘寒底线在哪,早早准备好交接文书,跪下的姿势哪怕程昱这杀人魔来了都挑不出毛病。
“陈群,留用。”
简单一句话,让陈纪如释重负,许县陈氏算是渡过难关。
鄢陵庾氏,魏晋发展起来,中古名门,跑了!
南遁,不知去向。
“搞乱天下,自受其咎”,说的就是因北方五胡政权的入侵而追随南渡士族的队伍中,并以侨姓士族的身份加入东晋的这家。晋成帝的皇后庾文君以及外戚庾亮即为庾遁的后裔,使得庾氏一跃成为皇亲外戚的身份,势力大升,期间庾亮依靠外戚的身份与自己的能力,将庾氏一族的政治地位推向顶锋。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刘寒不得不承认这家不愧是衣冠南渡的大家族,危机感拉满,跟司马氏一样滑头。
但这不影响刘寒要搞他们的决心,据情报显示,这家消失的时间在诸侯讨董期间。
现在刘寒极度怀疑,这家也跟司马家勾结在一起,不知道藏在哪。
对于荀氏的最终处理结果出来了。
荀氏松了一口气,士族也松了一口气,因为刘寒第一次退让了,抛开事实不谈,它的意义非凡。
因荀俭去世,荀氏家主换成了荀悦(荀俭的儿子,字仲豫,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孙,司空荀爽之侄,荀俭之子。
灵帝时期,面对宦官专权,隐居不出。
汉献帝时,应司空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侍讲于汉献帝,日夕谈论,深得汉献帝的嘉许。
建安十四年,逝世,享年六十二。
荀悦奉汉献帝之命,写成《汉纪》篇,还著有《申鉴》篇,抨击谶纬符瑞,反对土地兼并,主张为政者要兴农桑以养其性,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表现了社会政治思想。还著有《崇德》。)
若在平时,可能家主头衔落在荀绲头上,毕竟德高望重,能挑起大梁,但因荀、荀谌二人犯下的罪行,自然不可能了。
荀氏免死,但死罪可免,活罪难赦。
其一,荀氏交出族中所有土地,遣散佃户,解散私兵,交出族中数百年积累的藏书。
其二,荀氏族人不得留在颍川,全族搬迁,分别在辽西郡、朔方郡以及新收的光和郡定居。
至于荀、荀攸、荀谌三个罪魁祸首,荀悦没有擅自处理,而是将他们三人交给了刘寒。
随后,刘寒将荀攸留在身边任参军记事,把荀送到晋阳,帮着处理事务,最后荀谌,刘寒真看不上,虽然他连挑大粪的资格都没有,但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刘寒将人送到光和郡,帮着刘和。
因此,荀悦不仅不能表现出对刘寒的恶意,还要保持足够的尊敬。
虽说荀氏这一下子没落到末流,但只要人还在,总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比起之前荀氏差点族灭可好太多了。
刘寒表示无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既然人来了,先让荀氏给他们仨除名,正好满足荀俭生前遗愿,虽然他们姓荀,但日后绝不与颍川荀氏有关。
剩下的荀氏族人,“荀氏八龙”中活着的老家伙刘寒没管,但也给了他们足够的警告,若再有一次,诛九族。
可荀悦知道这一切都是荀氏自找的,世家大族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荀氏也不能例外,身为家主,个人的仇恨和家族兴衰相比,除非两者一致,在不一致的时候,家族永远高于个人。
文人有一点好,就是识趣,荀悦恨刘寒吗?
肯定恨!
是他害死了荀俭。
阳翟郭氏,看在戏志才和郭嘉的份儿上,没有赶尽杀绝,诛杀首恶郭图及其三族,剩下的惩罚与荀氏无二,全族搬离颍川,去受降郡吃沙子。
阳翟辛氏,最幸运的一个家族,虽然家族损失不小,但辛评、辛毗二兄弟也都有了着落。
辛评去并州帮国渊,辛毗去幽州帮刘虞,主要是刘寒想给自己儿子讨个老婆。() ()
长社钟氏,被刘寒杀鸡儆猴,除了钟繇还活着,剩下的全被杀了,本着斩草除根、除恶务尽的态度,下次遇到钟繇,刘寒肯定动刀子。
舞阳韩氏,比钟氏还要倒楣的一只鸡,全族被灭。
定陵杜氏,知道刘寒的脾气,也选择认怂,只要人还活着,其他身外之物日后都会有。
刘寒也不能都赶尽杀绝,留杜袭听用,人家好歹是济阴太守杜根的孙子,颍川“四大名士”之一,在曹操麾下立下赫赫战功,曹丕继位后更是屡获重用,被任命为督军粮御史,封武平亭侯。他在魏明帝曹时期担任大将军军师,为抵御蜀汉北伐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还有他哥哥杜基,不谈多大本事,给他个县令不成问题。杜袭和荀攸一样,留在刘寒身边听用。
定陵丁氏,因当初勾结袁绍与何进,被董卓杀得只剩小猫三两只,刘寒入颍川,顺手清理了全族。
洛阳皇宫之殇,是刘汉皇族的痛,自不可饶恕,即使他不是主谋,但依然严惩。
颍阴刘氏,济北贞王勃之后,当初刘陶上书朝廷说张角妖惑百姓,可见其忠心,只是乱世来临,颍阴刘氏没落,刘寒只能看着帮帮,但族内真没拿的出手的人才。
许县陈氏,魏晋名门。、、邃。字仲弓,后汉大将军掾属,文范先生。六子:纪、夔、洽、谌、休、光。
陈,字仲弓,颍川许人,出于单微,家贫。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太丘长。
有六子,纪、谌最贤。陈纪字元方,亦以至德称。拜大鸿胪,子陈群为魏司空。陈谌,字季方,与纪齐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陈去世了,其子陈纪享誉一时,为陈氏家主,纪之子群,刚被他从刘备那召回,负荆请罪,许县陈氏当真狡猾,若晚一步,就会步荀氏后尘。
只能说许县陈氏很识趣、很懂事,知道刘寒底线在哪,早早准备好交接文书,跪下的姿势哪怕程昱这杀人魔来了都挑不出毛病。
“陈群,留用。”
简单一句话,让陈纪如释重负,许县陈氏算是渡过难关。
鄢陵庾氏,魏晋发展起来,中古名门,跑了!
南遁,不知去向。
“搞乱天下,自受其咎”,说的就是因北方五胡政权的入侵而追随南渡士族的队伍中,并以侨姓士族的身份加入东晋的这家。晋成帝的皇后庾文君以及外戚庾亮即为庾遁的后裔,使得庾氏一跃成为皇亲外戚的身份,势力大升,期间庾亮依靠外戚的身份与自己的能力,将庾氏一族的政治地位推向顶锋。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刘寒不得不承认这家不愧是衣冠南渡的大家族,危机感拉满,跟司马氏一样滑头。
但这不影响刘寒要搞他们的决心,据情报显示,这家消失的时间在诸侯讨董期间。
现在刘寒极度怀疑,这家也跟司马家勾结在一起,不知道藏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