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反侧
第六十三章
吹熄蜡烛,屋子里陷入一片黑暗。
姜瑶睁着眼睛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反侧。
这一晚上想得太远太多,给她自己心头施加了沉甸甸的包袱,有种沉重的责任感揽在肩上。
有一瞬间,姜瑶甚至觉得自己的穿越是背负了历史使命而来的。
她有超越时代的纺织技艺,又勘破了当前的困局,自然不愿岿然不动地停留在原地,两耳不闻窗外事。
姜瑶顺着先前的思路接着想下去。
藕布在京城已经声名鹊起,算得上小有名气,是富家贵人的新宠。但眼下还局限在京畿附近。古代交通不发达,人口流通缓慢,大燕又幅员辽阔,藕布的一点点名气出了京畿就鲜为人知了。
而江南一带商贸繁荣,行商最多的杭州、苏州、扬州等地,仍然被沉香阁的布帛牢牢霸占着市场。
不久之后的花灯会上,诸多商人借着舞姬展示衣着首饰,便是藕布登台亮相的绝佳时机。
往年都是沉香阁的锦绣绫罗人气最旺,在花灯会上拔得头筹。
今年的花灯会,如果藕布能力压锦绣绫罗,得到第一布帛的美名,等于是把沉香阁的招牌都扯下来了。
不过,正因如此,虞越泽必会在花灯会严防死守,想尽办法不叫她得逞。
姜瑶的手无意识地在被子上画圈圈,心里记下来,要尽快敲定花灯会上藕布衣裳的最终样式和细节。还要请一位身段气质出众的女子,穿上这身衣裳,上台展示。
有美人相得益彰,藕丝衣裙才能美得更出众。
保不齐那些围观的看客就是看脸投票的呢。
说到美人,姜瑶心底莫名浮现起了一个身影。
那日沉香阁刚开业,请来了秦淮河上最有名的花魁杜泠音。
姜瑶隔着人群远远地望了她一眼,就被她的身段气质吸引了。
即便杜泠音脸上蒙着一层轻纱,只露出了一双明媚浓丽的眉眼,仍勾魂摄魄般叫人难以忘怀。
只是杜泠音都为沉香阁开业站台了,自然是虞越泽那一派的人,又怎会来帮她呢。
更别说她姜瑶跟杜泠音素不相识,放在现代,就是普通素人和顶流明星之间的距离。她上哪去同人家攀交情呢?
可抹去这个选项,姜瑶翻来覆去怎么也没想到更合适的人选。
只能暂且搁置这件事,等去了杭州再想办法另觅佳人吧。
除却这桩事,横亘在姜瑶心头,让她焦心失眠的便是软棉布和土织布的销路了。
自从她把软棉布和土织布裁剪成成衣出售后,布庄里确实卖出了不少布匹,甚至一度供不应求,能让姜瑶腾出手来开设布坊,招来三个织娘加大布匹的产量,供给布庄的成衣和布匹出售。
但好景不长,溧水镇及周边的人口有限,这点儿市场很快就饱和了。
眼看着布坊地库里堆积的布匹日益增多,姜瑶有了卖不完货的浓浓危机感。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拓宽软棉布和土织布的销路。
藕布因为太金贵在溧水镇上销路不佳后,姜瑶把藕布和藕丝成衣托谢不言帮忙运到京城的珍宝阁里代销,结果有了出乎意料的收获。
藕布在京城能够力压锦绣绫罗,一时风头无两。因为它有着锦绣绫罗没有的优势,不仅华美精致,而且薄如蝉翼,比之厚重的锦绣绫罗更适合做成轻薄舒适的礼服。
而且锦绣绫罗在大燕盛行多年,早已让许多王孙公子审美疲劳。藕丝布帛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些人的新鲜劲儿,自然舍得财大气粗地砸钱捧场。
这给了姜瑶启发,想要走类似的路子,把软棉布和土织布也运送到更远的地方去卖。
但是藕布的价钱本就昂贵,追捧它的达官贵人愿意为它一掷千金,自然不会吝惜这一点儿运输的路费。
可软棉布和土织布如何控制成本,打开销路呢?
直接卖布的话,价格一旦上去了,毫无竞争优势。姜瑶思来想去,觉得只有直接卖成衣,才有一线生机。
一则是因为大燕卖成衣的铺子相对较少。据姜瑶观察,在江州那样大的州城里,才有那么一两家的成衣铺子,面向的也是稍微富裕的人家。毕竟日子过的紧巴巴的人家更倾向于自己买布裁衣裳,或者是找便宜实惠的裁缝量身定做。
而像溧水镇这样的小地方,卖成衣的更是没有,姜家算得上是第一家卖廉价成衣的布庄。
二则是因为布匹通过裁剪加工成成衣,这一步的成本和利润更好操控。布价相对是清晰透明的,没有多少降价或上涨的空间。
而成衣的价格,可以依据衣裳的不同类型、不同款式,收取不同的工费。
根据先前姜家布庄贩卖成衣的经验来看,批量生产同一款的成衣,工时会比量身定制少很多,如此便可缩减很多成本。
姜瑶设想,假如她有一款软棉布长袍,样式符合寻常百姓的审美,尺码也适合大多数人的身材比例,批量做出了几十件,那么每一件的成本定然要比请裁缝单独定做一件要划算许多。
这当中节省下来的大幅成本,如若再加上价钱合适的运输成本,那么把软棉布和土织布的成衣送到更远的州城去卖,便依旧有价格优势。
姜瑶心底默默算账,把各种可能的成本都计算一遍,最终兴奋地一拍大腿,得出一个结论,这事儿极有可能行得通!
于是乎,姜瑶从焦心忧虑得失眠,转而变成了踌躇满志的兴奋,如打了鸡血般,更加精神抖擞了!
不知不觉间,姜瑶隐隐听到了鸡鸣声响起。她心中默默吐槽,自己竟然后知后觉地熬了个通宵……
屋子里的漆黑渐渐被外头照进来的天光点亮了,姜瑶酝酿许久的睡意终于姗姗来迟。
眼皮子越来越沉,思虑了一晚上的姜瑶终于累趴下了,顶不住睡意沉沉睡去。
这一觉睡得挺沉,外头人声嘈杂也吵不醒她。
……
李青依旧是早早起来做好了早饭,一个个都吃好了,只有姜瑶迟迟未下来,碗里的面都坨掉了。
李青担心姜瑶是病了还是怎么,赶紧放下碗上楼去瞧她。
推门进屋,李青看到姜瑶躺在床上,被子蒙住头,睡得不省人事。
她走近了,拉开被子细瞧,伸手探了探姜瑶的额头。
还好,触及的额头是正常温度,姜瑶睡熟了,胸口有规律地起伏着,呼吸绵长。
李青松了口气,没发热没生病便好。
她留意到姜瑶眼下的乌青,便知她昨夜定然未睡好。眼下见她睡得正香,便轻手轻脚地关上房门,不吵醒她。
……
布坊那头,小茹、兰姐和乌雅三人正在门口等候多时,半天也不见姜瑶的人影。
平日里都是姜瑶过来开门,今日她破天荒的没到,三个织娘起初以为掌柜的只是起晚了,等等应该就来了。
没想到,三个人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人来。
她们三个的性格心思各异,共事数日本来也没太熟,三个人一起站在门口你看我我看你,好不尴尬。
兰姐站了一会儿,直接转身回家了。
小茹看着她走掉的背影,再看看乌雅,犹豫着说:“要不咱们去姜掌柜家里问问,是不是有事耽搁了?”
乌雅也有此意,两个人一起朝姜家小院走去。
李青看到小茹和乌雅登门,才恍然想起来,布坊那头忘了开门。
她颇不好意思地给小茹和乌雅倒了两碗茶水,赔笑道:“昨晚阿瑶没休息好,今日起晚了些,我也忘了去布坊开门,让你们多等了一会儿,实在是抱歉。”
小茹实心眼地问:“那今日布坊还开工吗?”
李青想想最近布庄的生意也日渐冷清,布多得卖不完,干脆休息两日算了,姜瑶也省得两头跑辛苦,让她在家多歇两日。
听到这两日休息,小茹眉开眼笑地回家去了。
乌雅仍旧坐在姜家院子里不动,跟李青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企图问出点名堂来。
过了不久,姜瑶披了件外衫从楼上慢慢下来。
她一抬眼,又看见乌雅坐在自家的院子里。
姜瑶有点没睡醒,精神恍惚地想,她昨晚没回去吗,怎么又坐在这里?
李青见姜瑶下楼来了,拉她过来坐,起身去厨房灶台上端出一直在锅里保温加热的饭菜。
姜瑶接过饭菜,知道这是李青特意给她留的早饭,还是热腾腾的,心里一阵暖流。
她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李青不仅没责骂她,还贴心地留好饭菜。这一点即便放在后世,也是许多家长做不到的。
“谢谢阿娘。”姜瑶抬起头,冲着李青甜甜一笑,像个被宠溺的小孩子。
姜瑶正想问,乌雅怎么在这儿。李青便说,今早她未起来,布坊无人开门,三个织娘都在门外等了好一会儿。所幸让她们这两日休息了。
姜瑶才反应过来,原是自己起晚了害人家好等。她摸摸鼻子,低下头颇不好意思。
三个人闲聊了一会儿,有客人上门买布,李青起身去铺子里卖货。留下姜瑶和乌雅坐在一块儿。
突然静了下来。
乌雅看起来仍旧是笑意盈盈,很好相处的样子。
只是姜瑶想到昨晚谢不言同她说的,猜测乌雅是虞越泽派来的奸细,姜瑶便对乌雅再也亲近不起来。
乌雅见姜瑶坐在她身侧,反常地沉默着,容色透着淡淡的疏离冷淡,心里有些七上八下。
她回想自己好像没有哪里露馅了,叫姜瑶怀疑上自己。
两人双双沉默了一会儿,乌雅试探着开口:“掌柜的,心情不好?”
姜瑶愣神,不知如何接话,索性点点头。
姜瑶眼下并不想直接挑破乌雅的真面目,秉着敌不动我不动的原则,姜瑶也同她装起傻来。
两人尬聊了一会儿,姜瑶装作头疼,准备上楼休息了。
主人家都各自散去,乌雅也不好意思强留太久,也转身离去了。
姜瑶站在楼上,看着乌雅的背影消失在院子门口,出了会儿神。
如果乌雅不是别有用心地接近姜家,她们或许会是很好的朋友。
眼下,姜瑶只能庆幸自己还未来得及跟乌雅交心做朋友,不然有朝一日被她背刺,一定很难过。
有些真相,虽然残忍,及早发觉也是一种万幸。
恍惚间,姜瑶突然想到谢不言,他同样对自己隐瞒着身份。
而不同的是,她已经对他交付了真心。
会不会有朝一日,她托付信任的人也会背刺自己呢。
姜瑶及时止住猜想,免得陷入无端的难过中去。
谢不言从阁楼下来,身影映入她的眼帘。
他站在院子里,抬头与她对望,嘴唇张合好像说了句什么。
姜瑶没听清,见谢不言朝她招手,示意自己下去。
她下楼,走到他身旁:“喊我做什么呢?”
谢不言俯身盯了她一会儿:“怎么眼睛肿得厉害,昨晚没睡好么?”
姜瑶坐下来,扶着脸故意唉声叹气:“你是不是嫌弃我丑了?”
谢不言捏着她脸颊的软肉:“净胡说。”
姜瑶笑着躲开,把昨晚想了一夜的思路跟谢不言细细说了一遍。
当姜瑶说到沉香国多年来大量倾销布帛在大燕,也不知有没有缴足关税时,谢不言诧异地挑眉瞧了她一眼。
这正是谢不言这段时日一直在追查的案子。一开始他发现皇商慕容氏和沉香国虞氏之间似乎有不寻常的利益往来,后来顺蔓摸瓜地一路查下去,果然发现了沉香国借助皇商慕容氏的掩护,多年来逃缴关税的事实。
没有了关税的保护,沉香国凭借特有的纺织优势,对大燕的本土纺织布业自然造成了降维打击。
眼下他已经查到了诸多证据,但虞氏在大燕后宫有人罩着,还需要一个契机才能连根拔起这股势力。
谢不言按下思绪,继续听姜瑶说她想借助水运贩卖成衣的想法。
姜瑶把她想的成本核算大致估了一遍,同谢不言说:“这样算下来,软棉布和土织布制成成衣之后,即便加上水运的低廉成本,卖到各处州城码头,价格上也比当地买布制衣更实惠。我想下午去溧水镇上的码头,问一问那里的行商能不能合作。”
吹熄蜡烛,屋子里陷入一片黑暗。
姜瑶睁着眼睛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反侧。
这一晚上想得太远太多,给她自己心头施加了沉甸甸的包袱,有种沉重的责任感揽在肩上。
有一瞬间,姜瑶甚至觉得自己的穿越是背负了历史使命而来的。
她有超越时代的纺织技艺,又勘破了当前的困局,自然不愿岿然不动地停留在原地,两耳不闻窗外事。
姜瑶顺着先前的思路接着想下去。
藕布在京城已经声名鹊起,算得上小有名气,是富家贵人的新宠。但眼下还局限在京畿附近。古代交通不发达,人口流通缓慢,大燕又幅员辽阔,藕布的一点点名气出了京畿就鲜为人知了。
而江南一带商贸繁荣,行商最多的杭州、苏州、扬州等地,仍然被沉香阁的布帛牢牢霸占着市场。
不久之后的花灯会上,诸多商人借着舞姬展示衣着首饰,便是藕布登台亮相的绝佳时机。
往年都是沉香阁的锦绣绫罗人气最旺,在花灯会上拔得头筹。
今年的花灯会,如果藕布能力压锦绣绫罗,得到第一布帛的美名,等于是把沉香阁的招牌都扯下来了。
不过,正因如此,虞越泽必会在花灯会严防死守,想尽办法不叫她得逞。
姜瑶的手无意识地在被子上画圈圈,心里记下来,要尽快敲定花灯会上藕布衣裳的最终样式和细节。还要请一位身段气质出众的女子,穿上这身衣裳,上台展示。
有美人相得益彰,藕丝衣裙才能美得更出众。
保不齐那些围观的看客就是看脸投票的呢。
说到美人,姜瑶心底莫名浮现起了一个身影。
那日沉香阁刚开业,请来了秦淮河上最有名的花魁杜泠音。
姜瑶隔着人群远远地望了她一眼,就被她的身段气质吸引了。
即便杜泠音脸上蒙着一层轻纱,只露出了一双明媚浓丽的眉眼,仍勾魂摄魄般叫人难以忘怀。
只是杜泠音都为沉香阁开业站台了,自然是虞越泽那一派的人,又怎会来帮她呢。
更别说她姜瑶跟杜泠音素不相识,放在现代,就是普通素人和顶流明星之间的距离。她上哪去同人家攀交情呢?
可抹去这个选项,姜瑶翻来覆去怎么也没想到更合适的人选。
只能暂且搁置这件事,等去了杭州再想办法另觅佳人吧。
除却这桩事,横亘在姜瑶心头,让她焦心失眠的便是软棉布和土织布的销路了。
自从她把软棉布和土织布裁剪成成衣出售后,布庄里确实卖出了不少布匹,甚至一度供不应求,能让姜瑶腾出手来开设布坊,招来三个织娘加大布匹的产量,供给布庄的成衣和布匹出售。
但好景不长,溧水镇及周边的人口有限,这点儿市场很快就饱和了。
眼看着布坊地库里堆积的布匹日益增多,姜瑶有了卖不完货的浓浓危机感。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拓宽软棉布和土织布的销路。
藕布因为太金贵在溧水镇上销路不佳后,姜瑶把藕布和藕丝成衣托谢不言帮忙运到京城的珍宝阁里代销,结果有了出乎意料的收获。
藕布在京城能够力压锦绣绫罗,一时风头无两。因为它有着锦绣绫罗没有的优势,不仅华美精致,而且薄如蝉翼,比之厚重的锦绣绫罗更适合做成轻薄舒适的礼服。
而且锦绣绫罗在大燕盛行多年,早已让许多王孙公子审美疲劳。藕丝布帛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些人的新鲜劲儿,自然舍得财大气粗地砸钱捧场。
这给了姜瑶启发,想要走类似的路子,把软棉布和土织布也运送到更远的地方去卖。
但是藕布的价钱本就昂贵,追捧它的达官贵人愿意为它一掷千金,自然不会吝惜这一点儿运输的路费。
可软棉布和土织布如何控制成本,打开销路呢?
直接卖布的话,价格一旦上去了,毫无竞争优势。姜瑶思来想去,觉得只有直接卖成衣,才有一线生机。
一则是因为大燕卖成衣的铺子相对较少。据姜瑶观察,在江州那样大的州城里,才有那么一两家的成衣铺子,面向的也是稍微富裕的人家。毕竟日子过的紧巴巴的人家更倾向于自己买布裁衣裳,或者是找便宜实惠的裁缝量身定做。
而像溧水镇这样的小地方,卖成衣的更是没有,姜家算得上是第一家卖廉价成衣的布庄。
二则是因为布匹通过裁剪加工成成衣,这一步的成本和利润更好操控。布价相对是清晰透明的,没有多少降价或上涨的空间。
而成衣的价格,可以依据衣裳的不同类型、不同款式,收取不同的工费。
根据先前姜家布庄贩卖成衣的经验来看,批量生产同一款的成衣,工时会比量身定制少很多,如此便可缩减很多成本。
姜瑶设想,假如她有一款软棉布长袍,样式符合寻常百姓的审美,尺码也适合大多数人的身材比例,批量做出了几十件,那么每一件的成本定然要比请裁缝单独定做一件要划算许多。
这当中节省下来的大幅成本,如若再加上价钱合适的运输成本,那么把软棉布和土织布的成衣送到更远的州城去卖,便依旧有价格优势。
姜瑶心底默默算账,把各种可能的成本都计算一遍,最终兴奋地一拍大腿,得出一个结论,这事儿极有可能行得通!
于是乎,姜瑶从焦心忧虑得失眠,转而变成了踌躇满志的兴奋,如打了鸡血般,更加精神抖擞了!
不知不觉间,姜瑶隐隐听到了鸡鸣声响起。她心中默默吐槽,自己竟然后知后觉地熬了个通宵……
屋子里的漆黑渐渐被外头照进来的天光点亮了,姜瑶酝酿许久的睡意终于姗姗来迟。
眼皮子越来越沉,思虑了一晚上的姜瑶终于累趴下了,顶不住睡意沉沉睡去。
这一觉睡得挺沉,外头人声嘈杂也吵不醒她。
……
李青依旧是早早起来做好了早饭,一个个都吃好了,只有姜瑶迟迟未下来,碗里的面都坨掉了。
李青担心姜瑶是病了还是怎么,赶紧放下碗上楼去瞧她。
推门进屋,李青看到姜瑶躺在床上,被子蒙住头,睡得不省人事。
她走近了,拉开被子细瞧,伸手探了探姜瑶的额头。
还好,触及的额头是正常温度,姜瑶睡熟了,胸口有规律地起伏着,呼吸绵长。
李青松了口气,没发热没生病便好。
她留意到姜瑶眼下的乌青,便知她昨夜定然未睡好。眼下见她睡得正香,便轻手轻脚地关上房门,不吵醒她。
……
布坊那头,小茹、兰姐和乌雅三人正在门口等候多时,半天也不见姜瑶的人影。
平日里都是姜瑶过来开门,今日她破天荒的没到,三个织娘起初以为掌柜的只是起晚了,等等应该就来了。
没想到,三个人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人来。
她们三个的性格心思各异,共事数日本来也没太熟,三个人一起站在门口你看我我看你,好不尴尬。
兰姐站了一会儿,直接转身回家了。
小茹看着她走掉的背影,再看看乌雅,犹豫着说:“要不咱们去姜掌柜家里问问,是不是有事耽搁了?”
乌雅也有此意,两个人一起朝姜家小院走去。
李青看到小茹和乌雅登门,才恍然想起来,布坊那头忘了开门。
她颇不好意思地给小茹和乌雅倒了两碗茶水,赔笑道:“昨晚阿瑶没休息好,今日起晚了些,我也忘了去布坊开门,让你们多等了一会儿,实在是抱歉。”
小茹实心眼地问:“那今日布坊还开工吗?”
李青想想最近布庄的生意也日渐冷清,布多得卖不完,干脆休息两日算了,姜瑶也省得两头跑辛苦,让她在家多歇两日。
听到这两日休息,小茹眉开眼笑地回家去了。
乌雅仍旧坐在姜家院子里不动,跟李青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企图问出点名堂来。
过了不久,姜瑶披了件外衫从楼上慢慢下来。
她一抬眼,又看见乌雅坐在自家的院子里。
姜瑶有点没睡醒,精神恍惚地想,她昨晚没回去吗,怎么又坐在这里?
李青见姜瑶下楼来了,拉她过来坐,起身去厨房灶台上端出一直在锅里保温加热的饭菜。
姜瑶接过饭菜,知道这是李青特意给她留的早饭,还是热腾腾的,心里一阵暖流。
她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李青不仅没责骂她,还贴心地留好饭菜。这一点即便放在后世,也是许多家长做不到的。
“谢谢阿娘。”姜瑶抬起头,冲着李青甜甜一笑,像个被宠溺的小孩子。
姜瑶正想问,乌雅怎么在这儿。李青便说,今早她未起来,布坊无人开门,三个织娘都在门外等了好一会儿。所幸让她们这两日休息了。
姜瑶才反应过来,原是自己起晚了害人家好等。她摸摸鼻子,低下头颇不好意思。
三个人闲聊了一会儿,有客人上门买布,李青起身去铺子里卖货。留下姜瑶和乌雅坐在一块儿。
突然静了下来。
乌雅看起来仍旧是笑意盈盈,很好相处的样子。
只是姜瑶想到昨晚谢不言同她说的,猜测乌雅是虞越泽派来的奸细,姜瑶便对乌雅再也亲近不起来。
乌雅见姜瑶坐在她身侧,反常地沉默着,容色透着淡淡的疏离冷淡,心里有些七上八下。
她回想自己好像没有哪里露馅了,叫姜瑶怀疑上自己。
两人双双沉默了一会儿,乌雅试探着开口:“掌柜的,心情不好?”
姜瑶愣神,不知如何接话,索性点点头。
姜瑶眼下并不想直接挑破乌雅的真面目,秉着敌不动我不动的原则,姜瑶也同她装起傻来。
两人尬聊了一会儿,姜瑶装作头疼,准备上楼休息了。
主人家都各自散去,乌雅也不好意思强留太久,也转身离去了。
姜瑶站在楼上,看着乌雅的背影消失在院子门口,出了会儿神。
如果乌雅不是别有用心地接近姜家,她们或许会是很好的朋友。
眼下,姜瑶只能庆幸自己还未来得及跟乌雅交心做朋友,不然有朝一日被她背刺,一定很难过。
有些真相,虽然残忍,及早发觉也是一种万幸。
恍惚间,姜瑶突然想到谢不言,他同样对自己隐瞒着身份。
而不同的是,她已经对他交付了真心。
会不会有朝一日,她托付信任的人也会背刺自己呢。
姜瑶及时止住猜想,免得陷入无端的难过中去。
谢不言从阁楼下来,身影映入她的眼帘。
他站在院子里,抬头与她对望,嘴唇张合好像说了句什么。
姜瑶没听清,见谢不言朝她招手,示意自己下去。
她下楼,走到他身旁:“喊我做什么呢?”
谢不言俯身盯了她一会儿:“怎么眼睛肿得厉害,昨晚没睡好么?”
姜瑶坐下来,扶着脸故意唉声叹气:“你是不是嫌弃我丑了?”
谢不言捏着她脸颊的软肉:“净胡说。”
姜瑶笑着躲开,把昨晚想了一夜的思路跟谢不言细细说了一遍。
当姜瑶说到沉香国多年来大量倾销布帛在大燕,也不知有没有缴足关税时,谢不言诧异地挑眉瞧了她一眼。
这正是谢不言这段时日一直在追查的案子。一开始他发现皇商慕容氏和沉香国虞氏之间似乎有不寻常的利益往来,后来顺蔓摸瓜地一路查下去,果然发现了沉香国借助皇商慕容氏的掩护,多年来逃缴关税的事实。
没有了关税的保护,沉香国凭借特有的纺织优势,对大燕的本土纺织布业自然造成了降维打击。
眼下他已经查到了诸多证据,但虞氏在大燕后宫有人罩着,还需要一个契机才能连根拔起这股势力。
谢不言按下思绪,继续听姜瑶说她想借助水运贩卖成衣的想法。
姜瑶把她想的成本核算大致估了一遍,同谢不言说:“这样算下来,软棉布和土织布制成成衣之后,即便加上水运的低廉成本,卖到各处州城码头,价格上也比当地买布制衣更实惠。我想下午去溧水镇上的码头,问一问那里的行商能不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