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阁臣的方法是什么呢?是抓阄,没错就是抓阄,如同小儿游戏般的把戏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大明最高行政机构内阁上了。由于外廷各衙门多半在阉党控制之下,会推的候选人很难圈点,对此朱由检本来就没抱什么希望,以一种近乎玩笑的态度去对待。

    按阁臣们的意思,抓阄遵循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自然规律,在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挑选人才是最公平,最合适的。

    十一月十五,己卯,吉,于是一场决定大明最高管理层的抓阄——枚卜阁臣开始了。

    朱由检在乾清宫召集了满朝文武大臣,之所以叫满朝文武大臣来,并没有其他什么意思,只不过是想让他们当个见证人。

    朱由检祭拜了苍天和祖宗社稷后,命令王承恩在御桌上摆设了笔墨纸砚,然后朱由检将十位候选人的姓名依次写在了十张红纸上。随后将这十张红纸捏成纸团,放入御桌上的金瓶里,再用筷子去夹取纸团,只要那个纸团被夹上来,姓名在纸团上的人就能够进入内阁,成为内阁大学士。

    当然这毫无规律可循,全凭运气和天意,所以也相对公平公正。

    第一个被朱由检用筷子选中的是钱龙锡。

    钱龙锡这个人疾恶如仇,遭到了魏忠贤的打压与迫害,被罢了官,一直待在松江华亭,过着归隐山林、闲云野鹤的生活,倒也落得个逍遥自在。

    第二个被朱由检用筷子选中的是李标。

    李标跟钱龙锡一样,都是在万历三十五年考中的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由于李标的老师赵南星处处跟阉党作对,阉党非常记恨他,赵南星也因此进入《东林点将录》。李标生怕会遭到阉党的迫害,谎称自己生病,毅然辞去礼部右侍郎的职务。

    朱由检第三个抽中的是来宗道。

    来宗道与黄立极是同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他为崔呈秀之母请求恤典,奏疏中有“在天之灵”等溢美词句,最是谄媚成性。

    朱由检第四个抽中的是杨景辰。

    杨景辰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当翰林时,由于他学究天下、博古通今,被魏忠贤看中,让他担任《三朝要典》的副主编。杨景辰不但没有拒绝,反而尽心尽力,将所有的心思和才学全部用在了编撰《三朝要典》上。杨景辰在编撰《三朝要典》的过程中也没有忘记对魏忠贤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写下了不少歌颂魏忠贤的奏折。魏忠贤也没有亏待杨景辰,没有用几年时间,杨景辰就被提拔为吏部右侍郎了。

    朱由检后面分别抽中的是周道登、刘鸿训。

    周道登,宋朝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代。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天启五年秋,任礼部尚书。魏忠贤却削了周道登的官籍。他虽非阉党,但也算是不学无术的典型。

    刘鸿训,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天启六年因为忤逆魏忠贤被贬斥为民。

    朱由检用筷子夹起第七个纸团的时候,突然吹起了一阵风,将纸团吹飞了。朱由检立刻命令众太监四处寻找,可是找了大半天都没有找到。当然这也不能够怪这些太监不用心办事。因为这个纸团被藏到内阁大学士施凤来的衣服里面,就算那些太监将皇宫找个遍,也没找到。

    而这张纸条上的名字就是王祚远。

    朱由检经过纸团消失事件也没有继续选下去的闲情逸致了,指定刚刚被自己平反的原首辅韩爌进入内阁,与历史上不同,他是一年后才回京师,这次听说皇帝直接抓了魏忠贤,韩爌收拾停当就往京师赶说起来韩爌还真是神速,接到皇帝的平反通知,十来天就跑回京城。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于是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周道登、刘鸿训、韩爌俱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协同大学士黄立极办事。

    对于新入阁的这些人是什么情况,朱由检心知肚明,其实也是无奈之举,现在他想要的人除了李之藻因为传唤得早来了之外,剩下的基本上要么没来,要么在路上,什么时候能到还不清楚。

    新充任的内阁没起到什么作用,黄立极变得谨小慎微,估计觉得皇帝会换他,所以大事小情全堆给朱由检,朱由检觉得内阁扩充之后自己的工作反而增多了,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月底黄立极会致仕,老阁臣也都会在明年年初跟着一一致仕,然后在钦定逆案中被追责。() ()

    朱由检并不想把黄立极赶走,这人能力肯定有,就看怎么用他,还有李国普,绝对是内阁的调和剂,把他们赶走了,将来东林掌权谁来制衡,不由得朱由检对黄立极有些怒其不争。

    想归想,日子还得过,朱由检的日常还是以批阅奏折为主,批着批着朱由检看到一个题本,陷入沉思。题本是大兴知县饶可久上的,他在题本里为杨涟鸣不平,用意是为其平反,这不重要,重要得是饶可久提议修改《三朝要典》,这就让朱由检不好处理了。

    朱由检对今天当值的徐时泰说道:“三锡,去将三朝要典取来,朕要读一读。”

    徐时泰登时心中警觉,《三朝要典》是魏忠贤为打击东林党,编撰的一部史料,这里面问题很大,皇帝怎么会突然看这部书呢?他疑惑地问道:“陛下,这《三朝要典》是魏党主持编纂,中间多有不实之处……”

    朱由检皱了一下眉,“你说说,哪里不实?”

    徐时泰心中一横说道:“陛下,在《三朝要典》中,梃击案的罪首被定为王之寀、何士晋,红丸案则以孙慎行、张向达、薛文周、张慎言、周希令、沈惟炳为元凶,移宫案又归罪于杨涟、左光斗、惠世扬、周朝瑞、高攀龙,并捏造了不少“事实”来诬陷他们,此并非史实,臣请陛下莫要读此书。”

    朱由检眉头皱的更紧了,“朕知道了,朕也是亲历者,想看看《三朝要典》是怎么写的。”

    徐时泰犹豫片刻,最终稿还是去取了《三朝要典》的文稿来。

    朱由检拿起一页一页地读起来。《三朝要典》抛开其他不说,从文采上算得上一部史学巨著,中国史学就是从这部书开始,专门著史书来进行党争,也算开中国政治斗争的先河了。当年的是非曲直早已淹没在时间长河中了,朱由检无意深究,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这本《三朝要典》,不能毁禁,至于保留这部书,最终导致的后果只能后人去评说。

    如果说《三朝要典》完全胡编乱造,那真是冤枉了这本书,《三朝要典》是需要跟《光宗实录》相印证的,在修订《光宗实录》过程中,首辅叶向高已经剔除了大量的弹劾奏章,这也使得《光宗实录》是一部少有党争的史实记录,也正因此,《光宗实录》在后来被改来改去,最后沦为党争工具,《三朝要典》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是在《光宗实录》基础上将各种攻讦、弹劾奏章放在文章当中,虽不一定就是歪曲事实,但倾向性是很明显的。

    朱由检考虑的是平衡整个朝局,现在十一位内阁辅臣,龙蛇混杂,现阶段就是一盘乱局,需要一个磨盘不断将将朝臣们放在里面磨,去芜存菁,斗而不破,《三朝要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将来三五年内,让朝臣们的战场从政事上转移到《三朝要典》的修订上来。

    朱由检打定了主意,对徐时泰说道:“三锡,你觉得《三朝要典》有没有必要重新修订?”

    徐时泰几乎是下意识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有必要。”

    朱由检微微点了下头,这差不多是朝中大多数非阉党系官员的诉求,这倒是个好引子。

    朱由检是用两天的时间才把《三朝要典》粗略地看了一遍,看过之后没有任何表示,皇帝没表示可不代表着朝臣们不知道这个消息,这些人的消息之灵通,朱由检也无可奈何,于是最近批阅的奏折里,东林一系纷纷要求重新修订《三朝要典》,当然也有要求毁禁的,阉党一系纷纷上疏反对重修,上次早朝几乎没干别的事儿,就在那吵架了。

    对此朱由检懒得理会,如看戏一般端坐在丹墀上,对下面的争斗无动于衷。

    现在朱由检心中盘算着另外一件事儿,如何使用监军这项武器,大明现在的监军都是太监,这些人不懂军事,贪得无厌,放出去当监军积极效果几乎没有,负面影响车载斗量,所以必须替换,但用谁替换这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朱由检可从来没觉得应该取消监军,反而觉得如果文官掌兵权,应该加强监军的权力,文官一样,几乎没几个知兵的,在庞大的文官群体中出现能打的,那属于凤毛麟角,所以未来的风气一定要转变过来,但现在京营和边军都在兵部控制之下,朱由检能做得有限,他相信,自己只要敢把兵权从文官手里剥夺,这些文官一定会想到各种办法让他落水,吃错东西什么的……

    所以朱由检决定反其道而行之。

章节目录

明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云在天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云在天外并收藏明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