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86年春天的一个傍晚,马大姐还是马小萍,她站在父亲家楼下,看着从二楼自家窗户里透出的光亮,以及那个红喜字的剪影。在她母亲去世一年之后,她的父亲决定再婚。她们场院里有一棵玉兰树,早春的花儿已经开败,只剩下零星的几朵,撑着苍白的花瓣,大概会在下一场春风中坠落。昏黄的路灯照着花,也照着马小萍满脸泪痕的脸庞,她觉得从此以后她没有家了。
马小萍是马大爹的小女儿,她还有一个哥哥,大她7岁,知青返城后,娶了城边村子的女子,在那边的村公所工作。而她自己也才刚刚考工进了父母亲所在的电机厂。前几年,小萍妈妈为了让儿子早点返城,想尽了办法,操碎了心。等到哥哥终于回来了,又操心大龄的他娶媳妇,再等哥哥成家,定下了工作,她就病倒了。马小萍原本就是厂里的子女,又自己母亲生病住院,就被厂里派到医院照顾病人,工资照发。虽然是照顾自己的妈妈,可马小萍有怨气,倒不是对母亲,而是对父亲和哥哥。自己的妻子重病,作丈夫的除了每天送饭,很少会来医院,更不用说过夜陪护了。哥哥才参加工作,母亲让他以工作为重,最多周日来看望个半天,其他所有时间所有事情都压在了马小萍一个人身上。
久病床前无孝子,马小萍的怨气往往只能和母亲撒,怨母亲身体本来就不好还这个也操心那个也操心,操完了搞病了,人家一个都不来管。可怨完了,她又后悔,一个人跑到水房去哭,又内疚又气怒。等下一次脾气上来了,她还是忍不住。
“我太想不通了,你当年为什么要嫁个我爹!他一样都不管,也不闻不问,什么都是你操心!我刚才要说他,你还不给我说!”这一天马小萍因为父亲送来的饭太硬,母亲根本吃不下,忍不住要说几句时,由被母亲阻拦,等父亲一走,马小萍只能怪母亲了。
“医院这么多人,你怎么能那样说你爸!你去接点开水,把饭泡一泡不就软了,不就可以吃了吗?”母亲有气无力地劝着女儿。
“你每次都这样,什么时候都帮他说话,替他着想!怎么就不见他为你想想!”
这句话一出口,马小萍就有些后悔,可还在气头上的她,也没有缓和语气。母亲一听,一下子怔住,没有再说一句话,往床上深深地靠了下去。两人顿时无话,马小萍只好端起饭盒去找热水,按母亲说的那样去泡饭。
等她回来的时候,母亲靠在枕头上,闭着眼睛。马小萍也知道自己不该和母亲发火,可又觉得自己并没有错,她轻轻喊了声:“妈,吃饭吧,饭软了。”
母亲缓缓睁开眼睛,慢慢挪着坐了起来,想自己接过去饭盒,可马小萍没有递给她。她也没有强求,就见女儿坐了下来,给她刨开了表面硬的部分,将底部浸在热水里的舀上来,配着小菜一起喂过来。饭已经不硬了,菜也还是热的,但吃着吃着,两个人都开始流起了眼泪。
“你哭什么哭,人都骂了,还哭。”母亲边吃边打破了沉默,笑骂女儿。
“你以为我骂人就高兴?我还不是气了气!是气哭的。”女儿嘴犟,还是不示弱。
“好好,不气了,不气了,下次我也一起骂他!”母亲笑道。
“还要有下次吗?”女儿又提高了声音。
“是不能有下次了……也许以后也不会再需要了。”母亲喃喃地说。
女儿听出母亲话里的意思,反而害怕起来,马上接着说:“等明早他去上班,我回去做饭,好好煮给你吃。”
母亲笑了笑,说好。
厂里的职工医院病人不多,病房里很多时候就只有马小萍和她的母亲。到了晚上,马小萍也就不用睡折叠床,直接睡在隔壁病床上,方便照顾母亲。这天夜里,有几个阿姨过来医院探病,母亲和她们聊到了快十点钟,阿姨们才离开。看得出母亲聊得有些兴奋,等马小萍帮她洗漱解手好,她并没有激动后的困倦,反而一直看着还在忙活的女儿。等到女儿也上了隔壁的床,熄了灯,窗外的树影摇进了房间,月光忽明忽暗,母亲轻轻问了一句:“小萍,你睡着了吗?”
马小萍那时二十多岁,整天在医院里忙,反而累得快,迷迷糊糊间听到母亲的话,一个激灵醒了过来:“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好过了?”
“没有没有,好呢,”母亲赶快出声制止,让要起身的女儿快睡回去,“我就是睡不着,问问你而已。”
“我就知道张姨妈她们过来,你就睡不好。刚才聊得那么开心,现在怎么睡嘛!”女儿忍不住抱怨。
母亲轻轻地笑了,也没有否认。马小萍知道一时半会儿也不睡了,就起身又开了灯,去水房给母亲倒了一杯热水过来。
“小萍,之前你问我,当时为什么要嫁你爸爸。”母亲突然悠悠说了一句,让马小萍一下子想起之前的争吵,也不知道母亲为什么又要提这一茬,也不知道要不要给母亲搭话,就故作不在意地嗯了一声。
“为什么要嫁你爸爸?嗯,确实是我要嫁他,而不是他要娶我的。”母亲好像也不在意女儿的反应,自顾说了起来。
马小萍听了有些吃惊,像是隐隐猜到了什么,她想制止母亲的讲述,可是又莫名开不了口。她关了灯,重新回到床上,并没有回应母亲。
黑暗中的病房,有一种界限的模糊,有些像家里的卧室,有些像很多年前,她还很小,母亲带着她并排睡在大床上。窗外啁啾,树影斑驳。
“我和你爸爸是一个村的。他从小就聪明,还上过学堂,因为后来打战了,他就参军了。我记得他当兵那年是十六岁,我在村子口背着你小姨,就刚好见到他穿着军装回村子。那套军装明显很大,可是他穿着就是那样好看,那样子弟……”
“也不见我哥多子弟,你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女儿忍不住打断了她。
“你哥确实没有你爸爸长得好。”母亲好像也不以为意,又继续讲,“你爸爸当了兵,也有饭吃了,还得继续学文化,一两年就变得又高又瘦,还会说洋文。那个时候我们这里有空军,有飞机员,都是些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你爸爸都可以和他们说话。”
“那不就是他会说外国话,才被当做特务!被关了那么久!”马小萍对于母亲对父亲的崇拜忍不住泼了冷水。
“是啊,那个时候忙打战,开飞机的都是外国人,不学也不行啊。哪里会知道后来会那样。不过就是因为你爸爸会外国话,平反后才被分回机床厂,我们也跟着来,不然就回村子了。”
这个是事实,马小萍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哼了一声说:“他当兵的时候,你还不是参加革命了!也不比他差!”
“不算不算,我只是在纱厂,认识了好多小姐妹,她们教我识字,也给我讲道理。后来她们偷偷去了山里闹革命,我给她们送过几封信而已。不过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用刚刚学会的字,给你爸写了第一封信。”
“那他回了吗?”
“回了。”
“回了什么?”
“退婚。”
就在马大爹当兵的第二年,家里人给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对象就是同村的姑娘,也就是后来马小萍的母亲。也是因为这门亲事,让马小萍的外公觉得,男方读过书,还当兵,会说洋文,而自己的闺女大字不识几个,应该让她也学点什么,所以请城里的亲戚做了担保,才将女儿送进了纱厂。
“啊?他为什么要退婚?”女儿并不知道中间这段波折,很惊讶。
母亲还是笑了笑:“他说,等战打完了,他要跟着外国兵到外国去,他不能耽误我。”
“真的吗?”
“应该是真的,他后来真的差一点就去缅甸,是你爷爷硬是把他骗回了村子,他才没有出去。也是亏得他没去成,后来去了缅甸、去了印度的,很多都死在了外面。”
“那他要退婚,你怎么办?”女儿着急地问。
“我那个时候和小姐妹们偷偷看宣传刊物,也懂了一些道理。接到他退婚的回信,我没有难过,反而更加佩服他,也更想找他了。所以我回信告诉他,我会好好工作,好好读书,以后照顾好长辈,不会耽误他,也不会被他耽误。”
“所以你没有答应退婚?”
“嗯。”
“也没有告诉阿公阿婆这件事?”
“没有。”
“那他又回你信了吗?”
“也没有。”
“那后来呢?”
“后来,战打完了,却没有太平。你爸爸一度和家里失去了联系,等到联系上了,你爷爷害怕他走掉,就跟他说你奶奶重病,把他骗回了村子。等他一回到家,就马上办喜事,我也就过门
了。”母亲淡淡地说。
“我爸会同意?”女儿明显不相信母亲轻描淡写的叙述。
“他是不同意的,我又何尝愿意?”
“可他不是你的心上人吗?你怎么会不愿意呢?”
“强扭的瓜,怎么会甜?”母亲幽幽地说,“成亲第三天,你爸爸就回了部队,我也回了纱厂。”
“那你们后来又怎么在一起的?”
“因为后来就解放了。你爸爸所在的部队和平起义,他们重新改编队伍,可以自主选择出路。你爸爸决定退役退伍,重新回到了村里。我当时还在作女工,听说你爸回了村,正想着也要回村的时候,你爸来厂里找我了。”
“他来接你?”
“不是的,他还是来找我离婚。”
马小萍是马大爹的小女儿,她还有一个哥哥,大她7岁,知青返城后,娶了城边村子的女子,在那边的村公所工作。而她自己也才刚刚考工进了父母亲所在的电机厂。前几年,小萍妈妈为了让儿子早点返城,想尽了办法,操碎了心。等到哥哥终于回来了,又操心大龄的他娶媳妇,再等哥哥成家,定下了工作,她就病倒了。马小萍原本就是厂里的子女,又自己母亲生病住院,就被厂里派到医院照顾病人,工资照发。虽然是照顾自己的妈妈,可马小萍有怨气,倒不是对母亲,而是对父亲和哥哥。自己的妻子重病,作丈夫的除了每天送饭,很少会来医院,更不用说过夜陪护了。哥哥才参加工作,母亲让他以工作为重,最多周日来看望个半天,其他所有时间所有事情都压在了马小萍一个人身上。
久病床前无孝子,马小萍的怨气往往只能和母亲撒,怨母亲身体本来就不好还这个也操心那个也操心,操完了搞病了,人家一个都不来管。可怨完了,她又后悔,一个人跑到水房去哭,又内疚又气怒。等下一次脾气上来了,她还是忍不住。
“我太想不通了,你当年为什么要嫁个我爹!他一样都不管,也不闻不问,什么都是你操心!我刚才要说他,你还不给我说!”这一天马小萍因为父亲送来的饭太硬,母亲根本吃不下,忍不住要说几句时,由被母亲阻拦,等父亲一走,马小萍只能怪母亲了。
“医院这么多人,你怎么能那样说你爸!你去接点开水,把饭泡一泡不就软了,不就可以吃了吗?”母亲有气无力地劝着女儿。
“你每次都这样,什么时候都帮他说话,替他着想!怎么就不见他为你想想!”
这句话一出口,马小萍就有些后悔,可还在气头上的她,也没有缓和语气。母亲一听,一下子怔住,没有再说一句话,往床上深深地靠了下去。两人顿时无话,马小萍只好端起饭盒去找热水,按母亲说的那样去泡饭。
等她回来的时候,母亲靠在枕头上,闭着眼睛。马小萍也知道自己不该和母亲发火,可又觉得自己并没有错,她轻轻喊了声:“妈,吃饭吧,饭软了。”
母亲缓缓睁开眼睛,慢慢挪着坐了起来,想自己接过去饭盒,可马小萍没有递给她。她也没有强求,就见女儿坐了下来,给她刨开了表面硬的部分,将底部浸在热水里的舀上来,配着小菜一起喂过来。饭已经不硬了,菜也还是热的,但吃着吃着,两个人都开始流起了眼泪。
“你哭什么哭,人都骂了,还哭。”母亲边吃边打破了沉默,笑骂女儿。
“你以为我骂人就高兴?我还不是气了气!是气哭的。”女儿嘴犟,还是不示弱。
“好好,不气了,不气了,下次我也一起骂他!”母亲笑道。
“还要有下次吗?”女儿又提高了声音。
“是不能有下次了……也许以后也不会再需要了。”母亲喃喃地说。
女儿听出母亲话里的意思,反而害怕起来,马上接着说:“等明早他去上班,我回去做饭,好好煮给你吃。”
母亲笑了笑,说好。
厂里的职工医院病人不多,病房里很多时候就只有马小萍和她的母亲。到了晚上,马小萍也就不用睡折叠床,直接睡在隔壁病床上,方便照顾母亲。这天夜里,有几个阿姨过来医院探病,母亲和她们聊到了快十点钟,阿姨们才离开。看得出母亲聊得有些兴奋,等马小萍帮她洗漱解手好,她并没有激动后的困倦,反而一直看着还在忙活的女儿。等到女儿也上了隔壁的床,熄了灯,窗外的树影摇进了房间,月光忽明忽暗,母亲轻轻问了一句:“小萍,你睡着了吗?”
马小萍那时二十多岁,整天在医院里忙,反而累得快,迷迷糊糊间听到母亲的话,一个激灵醒了过来:“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好过了?”
“没有没有,好呢,”母亲赶快出声制止,让要起身的女儿快睡回去,“我就是睡不着,问问你而已。”
“我就知道张姨妈她们过来,你就睡不好。刚才聊得那么开心,现在怎么睡嘛!”女儿忍不住抱怨。
母亲轻轻地笑了,也没有否认。马小萍知道一时半会儿也不睡了,就起身又开了灯,去水房给母亲倒了一杯热水过来。
“小萍,之前你问我,当时为什么要嫁你爸爸。”母亲突然悠悠说了一句,让马小萍一下子想起之前的争吵,也不知道母亲为什么又要提这一茬,也不知道要不要给母亲搭话,就故作不在意地嗯了一声。
“为什么要嫁你爸爸?嗯,确实是我要嫁他,而不是他要娶我的。”母亲好像也不在意女儿的反应,自顾说了起来。
马小萍听了有些吃惊,像是隐隐猜到了什么,她想制止母亲的讲述,可是又莫名开不了口。她关了灯,重新回到床上,并没有回应母亲。
黑暗中的病房,有一种界限的模糊,有些像家里的卧室,有些像很多年前,她还很小,母亲带着她并排睡在大床上。窗外啁啾,树影斑驳。
“我和你爸爸是一个村的。他从小就聪明,还上过学堂,因为后来打战了,他就参军了。我记得他当兵那年是十六岁,我在村子口背着你小姨,就刚好见到他穿着军装回村子。那套军装明显很大,可是他穿着就是那样好看,那样子弟……”
“也不见我哥多子弟,你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女儿忍不住打断了她。
“你哥确实没有你爸爸长得好。”母亲好像也不以为意,又继续讲,“你爸爸当了兵,也有饭吃了,还得继续学文化,一两年就变得又高又瘦,还会说洋文。那个时候我们这里有空军,有飞机员,都是些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你爸爸都可以和他们说话。”
“那不就是他会说外国话,才被当做特务!被关了那么久!”马小萍对于母亲对父亲的崇拜忍不住泼了冷水。
“是啊,那个时候忙打战,开飞机的都是外国人,不学也不行啊。哪里会知道后来会那样。不过就是因为你爸爸会外国话,平反后才被分回机床厂,我们也跟着来,不然就回村子了。”
这个是事实,马小萍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哼了一声说:“他当兵的时候,你还不是参加革命了!也不比他差!”
“不算不算,我只是在纱厂,认识了好多小姐妹,她们教我识字,也给我讲道理。后来她们偷偷去了山里闹革命,我给她们送过几封信而已。不过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用刚刚学会的字,给你爸写了第一封信。”
“那他回了吗?”
“回了。”
“回了什么?”
“退婚。”
就在马大爹当兵的第二年,家里人给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对象就是同村的姑娘,也就是后来马小萍的母亲。也是因为这门亲事,让马小萍的外公觉得,男方读过书,还当兵,会说洋文,而自己的闺女大字不识几个,应该让她也学点什么,所以请城里的亲戚做了担保,才将女儿送进了纱厂。
“啊?他为什么要退婚?”女儿并不知道中间这段波折,很惊讶。
母亲还是笑了笑:“他说,等战打完了,他要跟着外国兵到外国去,他不能耽误我。”
“真的吗?”
“应该是真的,他后来真的差一点就去缅甸,是你爷爷硬是把他骗回了村子,他才没有出去。也是亏得他没去成,后来去了缅甸、去了印度的,很多都死在了外面。”
“那他要退婚,你怎么办?”女儿着急地问。
“我那个时候和小姐妹们偷偷看宣传刊物,也懂了一些道理。接到他退婚的回信,我没有难过,反而更加佩服他,也更想找他了。所以我回信告诉他,我会好好工作,好好读书,以后照顾好长辈,不会耽误他,也不会被他耽误。”
“所以你没有答应退婚?”
“嗯。”
“也没有告诉阿公阿婆这件事?”
“没有。”
“那他又回你信了吗?”
“也没有。”
“那后来呢?”
“后来,战打完了,却没有太平。你爸爸一度和家里失去了联系,等到联系上了,你爷爷害怕他走掉,就跟他说你奶奶重病,把他骗回了村子。等他一回到家,就马上办喜事,我也就过门
了。”母亲淡淡地说。
“我爸会同意?”女儿明显不相信母亲轻描淡写的叙述。
“他是不同意的,我又何尝愿意?”
“可他不是你的心上人吗?你怎么会不愿意呢?”
“强扭的瓜,怎么会甜?”母亲幽幽地说,“成亲第三天,你爸爸就回了部队,我也回了纱厂。”
“那你们后来又怎么在一起的?”
“因为后来就解放了。你爸爸所在的部队和平起义,他们重新改编队伍,可以自主选择出路。你爸爸决定退役退伍,重新回到了村里。我当时还在作女工,听说你爸回了村,正想着也要回村的时候,你爸来厂里找我了。”
“他来接你?”
“不是的,他还是来找我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