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蝗灾(一)
大梁的大朝会,每个月初一举行一回。平日处理国朝大事,都在小朝会上。</P>
大朝会规模浩大,京城七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广阔的金銮殿容纳不下这么多官员,低品级的官员们默默往后排,有的甚至站到了金銮殿外。</P>
按着大朝会的惯例,众臣对龙椅上的天子歌功颂德,再启奏一番天下太平之类的废话,也就可以结束了。</P>
太和元年的第一次百官大朝会,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扰得人心惶惶。</P>
“幽州送来急报,燕郡里闹了蝗灾。春耕种出的青苗,被蝗虫啃了十之八九。请皇上过目。”</P>
一份轻飘飘的奏折,送来的却是沉重无比的噩耗。</P>
太和帝握着奏折,手背因过于用力青筋毕露。</P>
蝗灾二字一入耳,众臣面色齐齐一变,竟不约而同地看向立在藩王中的少女身影。</P>
这个少女,纤细窈窕,厚重繁复华美的郡主礼服映衬得肤白如玉胜雪。一双黑眸,闪烁着哀痛。</P>
正是去岁上奏折献新粮粮种并预言过北方将起蝗灾的南阳郡主。</P>
当时太康帝还在世,王丞相看了南阳王府的奏折,根本不屑一顾,当众指责南阳郡主是流言惑众居心叵测。</P>
然而,这一份幽州燕郡来的奏折,却生生扇肿了王丞相的脸。也令南阳郡主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P>
“皇上,”姜韶华在众目睽睽之下张口,出乎众人意料地并未对着王丞相冷嘲热讽,而是一脸凝重地表达了对蝗灾的忧虑:“燕郡离京城路途遥远,这奏折在路上便要半个月时间。燕郡遭了蝗灾,朝廷得尽快赈济抚民。不然,只怕会和平州一样大乱。”</P>
安国公毫不迟疑地站了出来:“臣以为,南阳郡主所言极是。请皇上立刻下旨,让户部拨粮去燕郡。”</P>
户部纪尚书面无表情地上前两步,拱手启奏:“户部为了筹措军饷,已经竭尽全力。现在实在无力拨粮。”</P>
工部周尚书愤而指责:“纪尚书执掌户部,掌管大梁税赋钱粮。现在燕郡遭受蝗灾,纪尚书不思如何想法子,张口就推托。这般没有担当,根本不配做户部尚书。”</P>
众臣皆是一惊。</P>
姜韶华目光微凉。</P>
这个周尚书,是王丞相一手提携的朝廷重臣。平日里不声不响,关键时候便冲出来为王丞相顶缸。</P>
这一手,立刻将众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赈济安抚燕郡百姓这一事上,自然就不会再有人提及王丞相去年无视南阳郡主奏折警告提醒的尴尬了。</P>
事实上,现在确实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燕郡遭受蝗灾,那附近的地方又如何?还有受了两年旱灾的北方诸郡县,会不会也起蝗灾?</P>
平州战乱已经祸及五六个郡,现在再来一场蝗灾,大梁还能撑得住吗?</P>
“我配不配做户部尚书,还轮不到你一个工部尚书来说三道四。”纪尚书是三朝老臣了,还是先皇后的亲爹。当今天子私下得恭敬地称呼一声外祖父,腰杆硬得很,立刻便喷了回去。</P>() ()
周尚书冷哼一声要回击。</P>
坐在龙椅上的年轻天子,按捺不住站起身来,怒道:“都给朕住嘴。”</P>
“这等时候,应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想办法赈灾抚民。哪有时间精力做口舌之争。”</P>
纪尚书和周尚书各自悻悻住口,拱手请罪:“臣一时义愤,失言了,请皇上降罪。”</P>
“臣告罪。”</P>
年轻的太和帝,总不能在第一次大朝会就重责当朝高官。意思意思地呵斥两句,也就罢了。</P>
此时,王丞相终于站了出来:“皇上,蝗灾从燕郡而起,接下来不知还有多少郡县要遭蝗灾。还得尽早应对。”</P>
去年要是重视韶华堂妹的奏折,提前做好预备,何止于现在惊慌失措手忙脚乱?</P>
太和帝心里涌起不满,语气不免淡了几分:“王丞相以为应该如何应对?”</P>
王丞相老而弥坚,脸皮厚度也是一流,在这等完全不利的情形下,方寸不乱,沉声道:“老臣以为,蝗灾已成事实,此时怨天尤人都无意义。朝堂要尽快拿出赈济安抚燕郡百姓的措施。”</P>
“平州打仗,不能缺粮草军饷。幽州蝗灾,也要拨银买粮。”纪尚书幽幽叹息:“不是户部推托,是国库实在空虚,拿不出银子来了。皇上尽管派人去户部查账,或是另择贤臣来做户部尚书。臣甘愿拱手让位。”</P>
“纪尚书稍安勿躁。”太和帝不得不耐着性子安抚:“朕知道户部艰难,不过,眼下这等情形,正需要纪尚书这等持重老臣撑着户部,也替朕撑过困境。”</P>
王丞相张口接了话茬:“正是,纪尚书可不能在这个时候撂挑子。时局不易,大家都想一想办法。”</P>
纪尚书对上王丞相也不怵,硬邦邦地顶了回去:“好在今年边军暂时没要求增加军饷,不然,就是将我这个户部尚书的头砍了,也挤不出银子了。”</P>
这是直刺王丞相心窝。</P>
谁都清楚,边军的左大将军是王丞相的人。每年几百万两的巨额军饷,少说也得有两成送进了丞相府。</P>
王丞相目中闪过不快,淡淡道:“现在说的是遭受蝗灾的燕郡要赈济,不相干的事,不必闲扯。”</P>
说着,肃容拱手:“臣有一言,京城离燕郡路途遥远。拨银买粮耗费时间不说,运送途中损耗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倒不如就在北方买粮种,送去燕郡,让百姓们补种一茬。”</P>
姜韶华眉头微微一挑,瞥老奸巨猾的王丞相一眼。</P>
太和帝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脱口而出道:“北方遭了旱灾的比比皆是,不要朝廷赈济的,都算好了。哪里还有余粮和粮种……”</P>
等等!</P>
有一个地方真的有余粮和粮种。</P>
太和帝终于会意过来,下意识地看向姜韶华。朝堂众臣,也纷纷看了过去。</P>
王丞相心中冷笑连连,一脸郑重地对南阳郡主拱手:“老臣以前有诸多开罪郡主之处,请郡主见谅。这一次,还请郡主慷慨出手,解燕郡之困。”
大朝会规模浩大,京城七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广阔的金銮殿容纳不下这么多官员,低品级的官员们默默往后排,有的甚至站到了金銮殿外。</P>
按着大朝会的惯例,众臣对龙椅上的天子歌功颂德,再启奏一番天下太平之类的废话,也就可以结束了。</P>
太和元年的第一次百官大朝会,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扰得人心惶惶。</P>
“幽州送来急报,燕郡里闹了蝗灾。春耕种出的青苗,被蝗虫啃了十之八九。请皇上过目。”</P>
一份轻飘飘的奏折,送来的却是沉重无比的噩耗。</P>
太和帝握着奏折,手背因过于用力青筋毕露。</P>
蝗灾二字一入耳,众臣面色齐齐一变,竟不约而同地看向立在藩王中的少女身影。</P>
这个少女,纤细窈窕,厚重繁复华美的郡主礼服映衬得肤白如玉胜雪。一双黑眸,闪烁着哀痛。</P>
正是去岁上奏折献新粮粮种并预言过北方将起蝗灾的南阳郡主。</P>
当时太康帝还在世,王丞相看了南阳王府的奏折,根本不屑一顾,当众指责南阳郡主是流言惑众居心叵测。</P>
然而,这一份幽州燕郡来的奏折,却生生扇肿了王丞相的脸。也令南阳郡主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P>
“皇上,”姜韶华在众目睽睽之下张口,出乎众人意料地并未对着王丞相冷嘲热讽,而是一脸凝重地表达了对蝗灾的忧虑:“燕郡离京城路途遥远,这奏折在路上便要半个月时间。燕郡遭了蝗灾,朝廷得尽快赈济抚民。不然,只怕会和平州一样大乱。”</P>
安国公毫不迟疑地站了出来:“臣以为,南阳郡主所言极是。请皇上立刻下旨,让户部拨粮去燕郡。”</P>
户部纪尚书面无表情地上前两步,拱手启奏:“户部为了筹措军饷,已经竭尽全力。现在实在无力拨粮。”</P>
工部周尚书愤而指责:“纪尚书执掌户部,掌管大梁税赋钱粮。现在燕郡遭受蝗灾,纪尚书不思如何想法子,张口就推托。这般没有担当,根本不配做户部尚书。”</P>
众臣皆是一惊。</P>
姜韶华目光微凉。</P>
这个周尚书,是王丞相一手提携的朝廷重臣。平日里不声不响,关键时候便冲出来为王丞相顶缸。</P>
这一手,立刻将众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赈济安抚燕郡百姓这一事上,自然就不会再有人提及王丞相去年无视南阳郡主奏折警告提醒的尴尬了。</P>
事实上,现在确实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燕郡遭受蝗灾,那附近的地方又如何?还有受了两年旱灾的北方诸郡县,会不会也起蝗灾?</P>
平州战乱已经祸及五六个郡,现在再来一场蝗灾,大梁还能撑得住吗?</P>
“我配不配做户部尚书,还轮不到你一个工部尚书来说三道四。”纪尚书是三朝老臣了,还是先皇后的亲爹。当今天子私下得恭敬地称呼一声外祖父,腰杆硬得很,立刻便喷了回去。</P>() ()
周尚书冷哼一声要回击。</P>
坐在龙椅上的年轻天子,按捺不住站起身来,怒道:“都给朕住嘴。”</P>
“这等时候,应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想办法赈灾抚民。哪有时间精力做口舌之争。”</P>
纪尚书和周尚书各自悻悻住口,拱手请罪:“臣一时义愤,失言了,请皇上降罪。”</P>
“臣告罪。”</P>
年轻的太和帝,总不能在第一次大朝会就重责当朝高官。意思意思地呵斥两句,也就罢了。</P>
此时,王丞相终于站了出来:“皇上,蝗灾从燕郡而起,接下来不知还有多少郡县要遭蝗灾。还得尽早应对。”</P>
去年要是重视韶华堂妹的奏折,提前做好预备,何止于现在惊慌失措手忙脚乱?</P>
太和帝心里涌起不满,语气不免淡了几分:“王丞相以为应该如何应对?”</P>
王丞相老而弥坚,脸皮厚度也是一流,在这等完全不利的情形下,方寸不乱,沉声道:“老臣以为,蝗灾已成事实,此时怨天尤人都无意义。朝堂要尽快拿出赈济安抚燕郡百姓的措施。”</P>
“平州打仗,不能缺粮草军饷。幽州蝗灾,也要拨银买粮。”纪尚书幽幽叹息:“不是户部推托,是国库实在空虚,拿不出银子来了。皇上尽管派人去户部查账,或是另择贤臣来做户部尚书。臣甘愿拱手让位。”</P>
“纪尚书稍安勿躁。”太和帝不得不耐着性子安抚:“朕知道户部艰难,不过,眼下这等情形,正需要纪尚书这等持重老臣撑着户部,也替朕撑过困境。”</P>
王丞相张口接了话茬:“正是,纪尚书可不能在这个时候撂挑子。时局不易,大家都想一想办法。”</P>
纪尚书对上王丞相也不怵,硬邦邦地顶了回去:“好在今年边军暂时没要求增加军饷,不然,就是将我这个户部尚书的头砍了,也挤不出银子了。”</P>
这是直刺王丞相心窝。</P>
谁都清楚,边军的左大将军是王丞相的人。每年几百万两的巨额军饷,少说也得有两成送进了丞相府。</P>
王丞相目中闪过不快,淡淡道:“现在说的是遭受蝗灾的燕郡要赈济,不相干的事,不必闲扯。”</P>
说着,肃容拱手:“臣有一言,京城离燕郡路途遥远。拨银买粮耗费时间不说,运送途中损耗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倒不如就在北方买粮种,送去燕郡,让百姓们补种一茬。”</P>
姜韶华眉头微微一挑,瞥老奸巨猾的王丞相一眼。</P>
太和帝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脱口而出道:“北方遭了旱灾的比比皆是,不要朝廷赈济的,都算好了。哪里还有余粮和粮种……”</P>
等等!</P>
有一个地方真的有余粮和粮种。</P>
太和帝终于会意过来,下意识地看向姜韶华。朝堂众臣,也纷纷看了过去。</P>
王丞相心中冷笑连连,一脸郑重地对南阳郡主拱手:“老臣以前有诸多开罪郡主之处,请郡主见谅。这一次,还请郡主慷慨出手,解燕郡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