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太平顶,南太平道总坛所在。</P>
作为影响江淮、荆襄、汝颍的南太平道总坛所在,自然有一番气度在。</P>
其规模首要体现在这太平峰上。</P>
整条山峰以明堂为中心,内为包括刘辟、龚都在内的一众南太平道渠帅。然后沿着山脊线往下则坐落着一些地位稍高的军将、黄巾力士。</P>
这些都算是太平道的核心领导层,他们都生活在太平峰上。而在山脚下也形成了一片坊区,南太平道的资深教众就生活在这里。</P>
没人能说清这片坊区生活了多少人,但大体过万人是有的。这些核心教众除了供应峰上的一切需求之外,其余时间都在诵念《太平经》。</P>
所以太平峰总是萦绕着连绵不绝的唱经声,神圣庄重。</P>
其实从太平峰的空间结构就折射出了南太平道渴望构建的俗世权力的结构。</P>
在整个教内金字塔中,位于峰顶最上层的就是教内的渠首,再下面就是掌握武力的武士和黄巾力士,他们作为太平道的武力保障,最底层的就是教众,他们负责耕作来供应以上两个阶层。</P>
可以说,此时的南太平道已经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组织结构了。</P>
太平峰只是桐柏山的核心,在其他诸多峰,还有各种坊,它们和外围的沟壑、望楼、沟渠、土墙一起将太平峰护卫在中间。</P>
以上这些就共同构成了桐柏山黄巾的防务结构。</P>
而现在,也就是当袁军攻破其最外围的阳口壁的时候,这片山区里依旧生活着大概十万人左右。</P>
而这十万人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匠人。</P>
因为泰山军一直以来对工匠的重视,这也自然影响到了刘辟他们,在扩张信徒的过程中,刘辟他们就有意识的将各色工匠聚集到桐柏山,形成自己的加工能力。</P>
这些工匠上至铁匠、刀匠、甲匠,下至漆工、箍桶工、陶工,可以说日常百艺无所不包。</P>
其中还有一些行商业生活在这里,这些人负责将山货贩运出去以换得山内所需。可以说,桐柏山就是一个微型的国家,不怪乎他们自己人将之称呼为人间乐土。</P>
在此前,因为铸剑为犁的原因,桐柏山里的军队并不是很多。但随着外部形势的恶化,以及对袁绍可能反目的担心,太平道开始重建黄巾军。</P>
这一次有了足够财力以及对过去经验教训的吸取,刘辟他们开始以较为正规的军制开始组织和编练军队。</P>
其从南阳和汝南道徒众中简拔善战者三万,分为六个部,号位“中黄太乙六部众。”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人只是职业战兵,并不是说其他信徒就不需要服役了。</P>
实际上,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黄巾军一直奉行着全民皆兵的策略,凡是中黄太乙之信徒,皆要为战出力。</P>
现在这些人可能不用负担战兵之责了,但依旧需要参加沟壑、土墙等防御工事的修建,可以说太平道不养闲人。</P>
本来以这样的庞大的人力,又将对抗性的宗教转型为福利性宗教,按理说倒是真的可以在这乱世开辟出一条乐土的。</P>
但可惜,他们遇到了乾坤独断的雄主袁绍。</P>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辟这些人可能也有一二能力,但确实是缺乏足够的大局眼光。</P>
他们到现在还认为,之所以袁绍要伐他们,就是因为这个袁绍惦记他们的丁口钱粮。</P>
其实这份心思只是第一层,更深一层的意思袁绍却从来没有和他人提起过。</P>
那涉及到袁绍不为他人道也的阴私了。</P>
如今什么形势呢?少有大局见识者也能说出一二。</P>
自北向南,现在是泰山军独占幽、平、冀;然后是关西朝庭握雍、陇、并、益;关东朝庭据京畿、河内,曹操据青州、陶谦据徐州、而兖州是泰山军三占其二,张邈占其一;袁术占南阳、刘表占荆襄。他袁绍占据豫州。</P>
可以说现在的时局是非常明朗了。</P>
那就是袁绍周边势力不是盟友就是兄弟,只有北面的关东朝庭还有西南角的刘表可以下手。</P>
这里面不是说就不能对自己盟友下手,如张邈、曹操这些人,他袁绍也不是讲究这些的人,但重点是北面还有一个泰山军啊。</P>
在北面大势压下的时候,他袁绍需要曹操、张邈这些盟友一起分担压力。</P>
那对京畿的关东朝庭呢?</P>
袁绍也不打算下手,即便他起兵的旗帜就是打着推翻汉室,即便他与关东朝庭血海深仇,他也不打算攻击京畿。</P>
这是他从地缘角度决定的,因为一旦进攻京畿,到时候他的防御压力就会特别大。</P>() ()
除了在北面河东和西面要应对关西的反攻,还会让他和泰山军的接触面变大,这并不利于袁绍的防务。</P>
那算来算去,只有西南的荆州和南面的扬州是可以作为下阶段扩张方向了。</P>
而好死不死,豫州通往这两个地方的通道都被黄巾军给占据了。豫州进入荆襄的通道有两条。</P>
一条就是从颍川昆阳、叶县一带向东穿过方城夏路进入南阳。</P>
方城夏路实际上就是服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之间的通道,从这可以沿着澧水进入南阳。</P>
而到了南阳盆地后,就可以沿着白河支流河谷南下进入荆襄。</P>
这条路是最好走的,也是过去楚王数次北上中原争霸走的通道,但可惜袁绍不能走。</P>
在南阳的袁术是不可能让袁绍过自己境的,更不用说自己那个弟弟也在打荆襄的主意,他袁绍就更不能暴露自己意图了。</P>
所以留给袁绍的路就只有第二条路,也就是直接从桐柏群山脉之间穿越过去。</P>
而从先民开辟山路到楚国建关,正有三条山路可以从汝南直达荆襄,而这三关正叫义阳三关。</P>
其三关从西到东,分别为叫冥厄、直辕、大隧,是崎岖的两座山脉之中相对平坦的三条隧道。</P>
可以说,如果南阳方面不能走,那这三条路也能直达荆襄。</P>
不过走这里最大的风险就是容易被困死在山谷里,所以要想夺此三关必须出奇不意。</P>
而袁绍信重的谋士郭嘉给他献上的计策就是如此,明攻黄巾,暗度三关。</P>
而且黄巾分别把盘踞桐柏山和大别山,本就威胁着袁绍的后路,所以必然要被铲除的。</P>
可以说,要用兵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那就一定是走此三关。</P>
日后解放战争,有一支军队正是走的义阳三关,然后千里挺进大别山,威胁到了长江流域腹地,为之后淮海战役的展开创立条件。</P>
且不说以后,实际上当年孙武和伍子胥带着吴国军队攻入楚国,也走的是三关通道。</P>
当年吴楚之战,楚国为了防备长江下游的吴国,将绝大数兵力布置在长江中游一线,也就是从九江到安庆一带。</P>
但孙子却开创性的剑走偏锋,带着三万吴国轻甲向北经邗沟进入淮河,然后沿着淮河一路逆流而上到了桐柏山。</P>
此前我们也说了,淮河的源头就在桐柏山。</P>
而孙子到了淮河源头后弃舟登岸,从桐柏山和大别山之间,也就是义阳三关这个地方攻入楚国。正出其不意,一举攻入楚国腹地。</P>
现在袁绍的大谋士郭嘉就给他献上这样的策略,真深得用兵之险的险字。</P>
如今,袁绍实际上就是两步走。</P>
其一,先歼灭击溃桐柏山、大别山之黄巾,收其粮秣士马。</P>
其二,征剿大军方向一调,直接从义阳三关穿行,进入荆州的江夏郡。</P>
如今的江夏太守是刘表所表的黄祖,其家出自江夏黄氏,累世豪门,所以江夏不好打。</P>
但即便是袁术都没想到袁绍会是征剿黄巾,意在荆襄,更何况是黄祖呢?</P>
而一旦袁绍占据江夏,其向东可直接进攻江陵,向北可绝断南阳,向东可以直接南下扬州。</P>
可以说,一旦袁绍占据了江夏,那袁军的整个战略就活了。</P>
到时候有了更广阔的纵深,有整个南方的资源,袁绍自可以和泰山军决战中原。而且到时候,他那愚蠢的弟弟袁术就被他完全包围,到时候就只能永远做自己的弟弟了。</P>
时势的发展就是这样,总是在动态的平衡中的。</P>
泰山军是强,但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皆是雄主,他们也不会甘心引颈就戮的。所以曹操进攻徐州,试图全据青徐,而袁绍也是如此,准备飞夺三关进入荆州。</P>
而以上这些,是袁军的最高机密,只有袁绍和少数几个谋士知道,所以刘辟当然无从得知。</P>
而他和自己的一众渠帅又不具备超卓的战略视野,自己也想不到这些。</P>
于是,这些人就只能看到眼前,努力应对着当下的危机。</P>
雄鹰翱翔可以纵目千里,雄兔扑朔也只能看到眼前寸光。但自然界却常常有兔子脚蹬雄鹰的奇迹。</P>
长期的战争看双方的战略优劣,但一场战争的胜负却只和当下有关。吏士有死心呼?上下用命呼?有不可夺之气呼?</P>
所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总是不时出现。</P>
而一旦出现,战略再好也是无用之功。</P>
只是黄巾军可以吗?
作为影响江淮、荆襄、汝颍的南太平道总坛所在,自然有一番气度在。</P>
其规模首要体现在这太平峰上。</P>
整条山峰以明堂为中心,内为包括刘辟、龚都在内的一众南太平道渠帅。然后沿着山脊线往下则坐落着一些地位稍高的军将、黄巾力士。</P>
这些都算是太平道的核心领导层,他们都生活在太平峰上。而在山脚下也形成了一片坊区,南太平道的资深教众就生活在这里。</P>
没人能说清这片坊区生活了多少人,但大体过万人是有的。这些核心教众除了供应峰上的一切需求之外,其余时间都在诵念《太平经》。</P>
所以太平峰总是萦绕着连绵不绝的唱经声,神圣庄重。</P>
其实从太平峰的空间结构就折射出了南太平道渴望构建的俗世权力的结构。</P>
在整个教内金字塔中,位于峰顶最上层的就是教内的渠首,再下面就是掌握武力的武士和黄巾力士,他们作为太平道的武力保障,最底层的就是教众,他们负责耕作来供应以上两个阶层。</P>
可以说,此时的南太平道已经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组织结构了。</P>
太平峰只是桐柏山的核心,在其他诸多峰,还有各种坊,它们和外围的沟壑、望楼、沟渠、土墙一起将太平峰护卫在中间。</P>
以上这些就共同构成了桐柏山黄巾的防务结构。</P>
而现在,也就是当袁军攻破其最外围的阳口壁的时候,这片山区里依旧生活着大概十万人左右。</P>
而这十万人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匠人。</P>
因为泰山军一直以来对工匠的重视,这也自然影响到了刘辟他们,在扩张信徒的过程中,刘辟他们就有意识的将各色工匠聚集到桐柏山,形成自己的加工能力。</P>
这些工匠上至铁匠、刀匠、甲匠,下至漆工、箍桶工、陶工,可以说日常百艺无所不包。</P>
其中还有一些行商业生活在这里,这些人负责将山货贩运出去以换得山内所需。可以说,桐柏山就是一个微型的国家,不怪乎他们自己人将之称呼为人间乐土。</P>
在此前,因为铸剑为犁的原因,桐柏山里的军队并不是很多。但随着外部形势的恶化,以及对袁绍可能反目的担心,太平道开始重建黄巾军。</P>
这一次有了足够财力以及对过去经验教训的吸取,刘辟他们开始以较为正规的军制开始组织和编练军队。</P>
其从南阳和汝南道徒众中简拔善战者三万,分为六个部,号位“中黄太乙六部众。”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人只是职业战兵,并不是说其他信徒就不需要服役了。</P>
实际上,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黄巾军一直奉行着全民皆兵的策略,凡是中黄太乙之信徒,皆要为战出力。</P>
现在这些人可能不用负担战兵之责了,但依旧需要参加沟壑、土墙等防御工事的修建,可以说太平道不养闲人。</P>
本来以这样的庞大的人力,又将对抗性的宗教转型为福利性宗教,按理说倒是真的可以在这乱世开辟出一条乐土的。</P>
但可惜,他们遇到了乾坤独断的雄主袁绍。</P>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辟这些人可能也有一二能力,但确实是缺乏足够的大局眼光。</P>
他们到现在还认为,之所以袁绍要伐他们,就是因为这个袁绍惦记他们的丁口钱粮。</P>
其实这份心思只是第一层,更深一层的意思袁绍却从来没有和他人提起过。</P>
那涉及到袁绍不为他人道也的阴私了。</P>
如今什么形势呢?少有大局见识者也能说出一二。</P>
自北向南,现在是泰山军独占幽、平、冀;然后是关西朝庭握雍、陇、并、益;关东朝庭据京畿、河内,曹操据青州、陶谦据徐州、而兖州是泰山军三占其二,张邈占其一;袁术占南阳、刘表占荆襄。他袁绍占据豫州。</P>
可以说现在的时局是非常明朗了。</P>
那就是袁绍周边势力不是盟友就是兄弟,只有北面的关东朝庭还有西南角的刘表可以下手。</P>
这里面不是说就不能对自己盟友下手,如张邈、曹操这些人,他袁绍也不是讲究这些的人,但重点是北面还有一个泰山军啊。</P>
在北面大势压下的时候,他袁绍需要曹操、张邈这些盟友一起分担压力。</P>
那对京畿的关东朝庭呢?</P>
袁绍也不打算下手,即便他起兵的旗帜就是打着推翻汉室,即便他与关东朝庭血海深仇,他也不打算攻击京畿。</P>
这是他从地缘角度决定的,因为一旦进攻京畿,到时候他的防御压力就会特别大。</P>() ()
除了在北面河东和西面要应对关西的反攻,还会让他和泰山军的接触面变大,这并不利于袁绍的防务。</P>
那算来算去,只有西南的荆州和南面的扬州是可以作为下阶段扩张方向了。</P>
而好死不死,豫州通往这两个地方的通道都被黄巾军给占据了。豫州进入荆襄的通道有两条。</P>
一条就是从颍川昆阳、叶县一带向东穿过方城夏路进入南阳。</P>
方城夏路实际上就是服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之间的通道,从这可以沿着澧水进入南阳。</P>
而到了南阳盆地后,就可以沿着白河支流河谷南下进入荆襄。</P>
这条路是最好走的,也是过去楚王数次北上中原争霸走的通道,但可惜袁绍不能走。</P>
在南阳的袁术是不可能让袁绍过自己境的,更不用说自己那个弟弟也在打荆襄的主意,他袁绍就更不能暴露自己意图了。</P>
所以留给袁绍的路就只有第二条路,也就是直接从桐柏群山脉之间穿越过去。</P>
而从先民开辟山路到楚国建关,正有三条山路可以从汝南直达荆襄,而这三关正叫义阳三关。</P>
其三关从西到东,分别为叫冥厄、直辕、大隧,是崎岖的两座山脉之中相对平坦的三条隧道。</P>
可以说,如果南阳方面不能走,那这三条路也能直达荆襄。</P>
不过走这里最大的风险就是容易被困死在山谷里,所以要想夺此三关必须出奇不意。</P>
而袁绍信重的谋士郭嘉给他献上的计策就是如此,明攻黄巾,暗度三关。</P>
而且黄巾分别把盘踞桐柏山和大别山,本就威胁着袁绍的后路,所以必然要被铲除的。</P>
可以说,要用兵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那就一定是走此三关。</P>
日后解放战争,有一支军队正是走的义阳三关,然后千里挺进大别山,威胁到了长江流域腹地,为之后淮海战役的展开创立条件。</P>
且不说以后,实际上当年孙武和伍子胥带着吴国军队攻入楚国,也走的是三关通道。</P>
当年吴楚之战,楚国为了防备长江下游的吴国,将绝大数兵力布置在长江中游一线,也就是从九江到安庆一带。</P>
但孙子却开创性的剑走偏锋,带着三万吴国轻甲向北经邗沟进入淮河,然后沿着淮河一路逆流而上到了桐柏山。</P>
此前我们也说了,淮河的源头就在桐柏山。</P>
而孙子到了淮河源头后弃舟登岸,从桐柏山和大别山之间,也就是义阳三关这个地方攻入楚国。正出其不意,一举攻入楚国腹地。</P>
现在袁绍的大谋士郭嘉就给他献上这样的策略,真深得用兵之险的险字。</P>
如今,袁绍实际上就是两步走。</P>
其一,先歼灭击溃桐柏山、大别山之黄巾,收其粮秣士马。</P>
其二,征剿大军方向一调,直接从义阳三关穿行,进入荆州的江夏郡。</P>
如今的江夏太守是刘表所表的黄祖,其家出自江夏黄氏,累世豪门,所以江夏不好打。</P>
但即便是袁术都没想到袁绍会是征剿黄巾,意在荆襄,更何况是黄祖呢?</P>
而一旦袁绍占据江夏,其向东可直接进攻江陵,向北可绝断南阳,向东可以直接南下扬州。</P>
可以说,一旦袁绍占据了江夏,那袁军的整个战略就活了。</P>
到时候有了更广阔的纵深,有整个南方的资源,袁绍自可以和泰山军决战中原。而且到时候,他那愚蠢的弟弟袁术就被他完全包围,到时候就只能永远做自己的弟弟了。</P>
时势的发展就是这样,总是在动态的平衡中的。</P>
泰山军是强,但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皆是雄主,他们也不会甘心引颈就戮的。所以曹操进攻徐州,试图全据青徐,而袁绍也是如此,准备飞夺三关进入荆州。</P>
而以上这些,是袁军的最高机密,只有袁绍和少数几个谋士知道,所以刘辟当然无从得知。</P>
而他和自己的一众渠帅又不具备超卓的战略视野,自己也想不到这些。</P>
于是,这些人就只能看到眼前,努力应对着当下的危机。</P>
雄鹰翱翔可以纵目千里,雄兔扑朔也只能看到眼前寸光。但自然界却常常有兔子脚蹬雄鹰的奇迹。</P>
长期的战争看双方的战略优劣,但一场战争的胜负却只和当下有关。吏士有死心呼?上下用命呼?有不可夺之气呼?</P>
所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总是不时出现。</P>
而一旦出现,战略再好也是无用之功。</P>
只是黄巾军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