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好汉汪世显真正演绎了一出“昨日你对我爱理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大剧,啪啪啪地猛打赵官家的脸。
本来汪世显是蒙古人,在甘陕一带为大金做事,蒙古军到来,他难能可贵的不想投降同属一族的蒙古人,向大宋的四川制置使赵彥呐要求内附,即归顺大宋。
然而右宰相郑清之与赵彥呐不和,扯后腿,不许汪世显归正投宋。
得,既然你不同意,我就投靠蒙古!
降蒙后,汪世显大显神威,从征南宋,断嘉陵江,进攻大安军(陕西宁强西北),击溃思州(贵州沿河)、播州(贵州遵义)的田氏、杨氏援军(苗军)。又在阳平关与宋朝名将曹友闻军激战中,单骑突阵,及与后军会合,大败宋军,导致曹友闻战死,大宋在四川丢失了能战的大将!
蒙古军冲破了四川门户,遂长驱而入。嘉熙元年(年)春,汪世显出其不意率部夜取武信城(今四川遂宁),尽得其府库。接着进兵攻掠普州(今四川安岳)、资州(今四川资中)。
蒙古皇子阔端驱汪世显肆虐甘陕川,八月,川蜀鸡冠隘遭遇汪世显攻击,都统王宣战死,其总管吴桂弃守地逃跑,又纵所部士兵劫掠。
官家闻讯大怒,你吴桂打不过人就算了,居然还派军队抢老百姓东西,太不象话。
他削夺吴桂的官职官衔,勒令停职。
官家余怒未息,誓杀汪世显!
此时朝堂上文官就如何安排四川人事而大起争执,明摆着孟之祥能打,但派孟之祥作为统兵大将入川的话,有朝臣说了:“孟家已有一个孟珙在京湖手握重兵,再来一个孟之祥到四川掌管兵权,对国家是不利的。”
这些官员则对以前赵方、赵范、赵葵父子仨个都手握兵权置之不理,因为他们是文官,而孟珙孟之祥叔侄是武将,不被信任。
好吧,不派孟之祥,枢密院指派个能打的武将去四川也行。
江陵府都统制赵胜离得近,派他去吧。
此时枢密院的官僚们就三缄其口,谁都不说话了。
先前襄阳防御派虎派狗派猪防守之事是前车之鉴,万一派去的赵胜是猪呢?
大宋朝由来已久的举棋不定的毛病,再次显现出来,关于派谁去不派谁去的问题,讨论个没完没了。
一件人事议了许久没个结果,官家实在不耐,乾纲独断,决定派赵胜与孟之祥一起进川,加上一位枢密院计议官戴永泉,三人搭档。
具体的安排是以赵胜为主将,孟之祥为副将,再加上一位副将巴州钤辖谭渊,一正二副,负责四川战事。
但他们三人并不是直接上下级的关系,各有直辖的部队,事情商量着来办,枢密院计议官戴永泉也不是监军的身份,不能指手划脚,他的任务是充当联络官,负责及时把四川战事告知朝廷。
孟之祥率步军司左军、马军司飞捷军共五千人马进川,而赵胜率八千人先行入川,至于巴州钤辖谭渊的军马三千已经在川,三军合计一万六千人马,统归同知枢密院事、四川宣抚使、知成都府李埴指挥。() ()
至于李埴能否指挥,姑且不论!
这果然很大宋,反正事情就是这么扯皮。
命令还没有下达,风声已经传出来,将要出动的左军这一次却没有什么人去公关,不再临阵逃脱,他们发现跟随孟之祥出外打仗的收益大,有一些伤亡,不多,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职位、职衔、赏赐等等,是和平年间要数年甚至十多年才能得到的,打打仗就有了。
官兵们不傻,看跟随着什么长官,象孟之祥这类型的长官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能够带领大家取得胜利,且为人不苛刻,关心官兵们,而且,他们的伙食很好!
是的,孟之祥很注重官兵的伙食,他不喝兵血,官兵们的伙食费实打实,吃得相当不错,经常有肉吃,有条件时吃新鲜的肉,供应上不来时吃腊肉,总而言之,老兵们评价曰孟差遣够意思,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待遇!
关键在于尝到了胜利的滋味,仗打得不憋屈,官兵们的野性出来了,军队就是杀人机器、暴力机器,所谓凶器在手,杀心自起,一旦遇到合格的将军,那他们就会起飞。
当孟之祥去左军检查军务,官兵们正在点卯,孟之祥骑马从行列之间走过,注视昂首挺立的士卒们,看出他们充满了信心。
经过训练,军士们多是肩膀宽、手臂粗长但腰不粗的猛汉,从体型到皮肤,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出他们已经经受过考验了,他们服从自己的将领,习惯抱团成阵,但没有丝毫普通人见了官的那种胆怯和卑躬,军中里少了几分温情,多了几分丛林般的法则。。
官兵们比较服贴孟之祥的率领,精兵悍将并非全然桀骜不驯,他们只服有本事的人,如郭明亮那类人一样,自己有能力,又是官二代,就是刺头,普通将领怎么能够让他们俯首听令。
看得出来,官兵们胆子大,有着一股子野性,难怪统治者非常忌惮这种精锐将士……就算是皇帝也没办法想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孟之祥通过“听书”知道北宋时期有一次兵变,那是朝廷让职业兵去屯田,结果大伙儿直接兵变了事。
不是一般将领能够带的兵,要恩威并施,将领必须能打,会带兵,如岳武穆、韩世忠、孟珙、孟之祥这类的猛将,才能够很好地驾驭他们,让他们听话,这也正是朝廷忌惮这些将领的原因,万一他们把军人们的力量引向造反呢?
孟之祥是看着左军发生变化的,在他们奔赴襄樊作战前,他们惶恐不安,不少人去公关,试图脱队,不参加战斗。
如今却是艺高人胆大,信心爆棚,等着去杀人放火,夺取战功。
可以说,这些官兵就是一把双刃剑,能打,却不是那么温顺的一类,绝非善茬。
存在着一个悖论,朝廷需要军队去打胜仗,但打胜仗的军队对于敌人还是自己人,都存在危险!
所以,对于他们,要把他们“升华”,即战场是军人,不上战场是“良家子”,遵纪守法,必须要用仁义道德去圈住他们。
不管怎么样,带着这样的军队,孟之祥对入川是有信心的!
本来汪世显是蒙古人,在甘陕一带为大金做事,蒙古军到来,他难能可贵的不想投降同属一族的蒙古人,向大宋的四川制置使赵彥呐要求内附,即归顺大宋。
然而右宰相郑清之与赵彥呐不和,扯后腿,不许汪世显归正投宋。
得,既然你不同意,我就投靠蒙古!
降蒙后,汪世显大显神威,从征南宋,断嘉陵江,进攻大安军(陕西宁强西北),击溃思州(贵州沿河)、播州(贵州遵义)的田氏、杨氏援军(苗军)。又在阳平关与宋朝名将曹友闻军激战中,单骑突阵,及与后军会合,大败宋军,导致曹友闻战死,大宋在四川丢失了能战的大将!
蒙古军冲破了四川门户,遂长驱而入。嘉熙元年(年)春,汪世显出其不意率部夜取武信城(今四川遂宁),尽得其府库。接着进兵攻掠普州(今四川安岳)、资州(今四川资中)。
蒙古皇子阔端驱汪世显肆虐甘陕川,八月,川蜀鸡冠隘遭遇汪世显攻击,都统王宣战死,其总管吴桂弃守地逃跑,又纵所部士兵劫掠。
官家闻讯大怒,你吴桂打不过人就算了,居然还派军队抢老百姓东西,太不象话。
他削夺吴桂的官职官衔,勒令停职。
官家余怒未息,誓杀汪世显!
此时朝堂上文官就如何安排四川人事而大起争执,明摆着孟之祥能打,但派孟之祥作为统兵大将入川的话,有朝臣说了:“孟家已有一个孟珙在京湖手握重兵,再来一个孟之祥到四川掌管兵权,对国家是不利的。”
这些官员则对以前赵方、赵范、赵葵父子仨个都手握兵权置之不理,因为他们是文官,而孟珙孟之祥叔侄是武将,不被信任。
好吧,不派孟之祥,枢密院指派个能打的武将去四川也行。
江陵府都统制赵胜离得近,派他去吧。
此时枢密院的官僚们就三缄其口,谁都不说话了。
先前襄阳防御派虎派狗派猪防守之事是前车之鉴,万一派去的赵胜是猪呢?
大宋朝由来已久的举棋不定的毛病,再次显现出来,关于派谁去不派谁去的问题,讨论个没完没了。
一件人事议了许久没个结果,官家实在不耐,乾纲独断,决定派赵胜与孟之祥一起进川,加上一位枢密院计议官戴永泉,三人搭档。
具体的安排是以赵胜为主将,孟之祥为副将,再加上一位副将巴州钤辖谭渊,一正二副,负责四川战事。
但他们三人并不是直接上下级的关系,各有直辖的部队,事情商量着来办,枢密院计议官戴永泉也不是监军的身份,不能指手划脚,他的任务是充当联络官,负责及时把四川战事告知朝廷。
孟之祥率步军司左军、马军司飞捷军共五千人马进川,而赵胜率八千人先行入川,至于巴州钤辖谭渊的军马三千已经在川,三军合计一万六千人马,统归同知枢密院事、四川宣抚使、知成都府李埴指挥。() ()
至于李埴能否指挥,姑且不论!
这果然很大宋,反正事情就是这么扯皮。
命令还没有下达,风声已经传出来,将要出动的左军这一次却没有什么人去公关,不再临阵逃脱,他们发现跟随孟之祥出外打仗的收益大,有一些伤亡,不多,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职位、职衔、赏赐等等,是和平年间要数年甚至十多年才能得到的,打打仗就有了。
官兵们不傻,看跟随着什么长官,象孟之祥这类型的长官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能够带领大家取得胜利,且为人不苛刻,关心官兵们,而且,他们的伙食很好!
是的,孟之祥很注重官兵的伙食,他不喝兵血,官兵们的伙食费实打实,吃得相当不错,经常有肉吃,有条件时吃新鲜的肉,供应上不来时吃腊肉,总而言之,老兵们评价曰孟差遣够意思,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待遇!
关键在于尝到了胜利的滋味,仗打得不憋屈,官兵们的野性出来了,军队就是杀人机器、暴力机器,所谓凶器在手,杀心自起,一旦遇到合格的将军,那他们就会起飞。
当孟之祥去左军检查军务,官兵们正在点卯,孟之祥骑马从行列之间走过,注视昂首挺立的士卒们,看出他们充满了信心。
经过训练,军士们多是肩膀宽、手臂粗长但腰不粗的猛汉,从体型到皮肤,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出他们已经经受过考验了,他们服从自己的将领,习惯抱团成阵,但没有丝毫普通人见了官的那种胆怯和卑躬,军中里少了几分温情,多了几分丛林般的法则。。
官兵们比较服贴孟之祥的率领,精兵悍将并非全然桀骜不驯,他们只服有本事的人,如郭明亮那类人一样,自己有能力,又是官二代,就是刺头,普通将领怎么能够让他们俯首听令。
看得出来,官兵们胆子大,有着一股子野性,难怪统治者非常忌惮这种精锐将士……就算是皇帝也没办法想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孟之祥通过“听书”知道北宋时期有一次兵变,那是朝廷让职业兵去屯田,结果大伙儿直接兵变了事。
不是一般将领能够带的兵,要恩威并施,将领必须能打,会带兵,如岳武穆、韩世忠、孟珙、孟之祥这类的猛将,才能够很好地驾驭他们,让他们听话,这也正是朝廷忌惮这些将领的原因,万一他们把军人们的力量引向造反呢?
孟之祥是看着左军发生变化的,在他们奔赴襄樊作战前,他们惶恐不安,不少人去公关,试图脱队,不参加战斗。
如今却是艺高人胆大,信心爆棚,等着去杀人放火,夺取战功。
可以说,这些官兵就是一把双刃剑,能打,却不是那么温顺的一类,绝非善茬。
存在着一个悖论,朝廷需要军队去打胜仗,但打胜仗的军队对于敌人还是自己人,都存在危险!
所以,对于他们,要把他们“升华”,即战场是军人,不上战场是“良家子”,遵纪守法,必须要用仁义道德去圈住他们。
不管怎么样,带着这样的军队,孟之祥对入川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