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朱高炽的蓝图

    如果说河西走廊是内地与西域的通道,那么亦力把里也是类似的通道。

    别失八里城。

    黑的儿火者带着他的部族西迁了上千里路,到了亦力把里城一带,朱棣则带着数万大军占领了这座空城。

    外事通陈诚,还有他的朋友陕西人李暹,两人在厅内向朱棣介绍亦力把里的地形。

    此时。

    厅外风沙漫天,人不能行,只能龟缩于室内。

    窗户被风吹动,沙子打的窗户不断发出响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威力,修复铁道的工地已经停工。

    哈密和亦力把里修建铁道多年,哈密的主干铁道去年已经完工,但后来哈密落入鬼力赤手中。

    多处的铁道被鬼力赤破坏,但破坏也不容易。

    犹如长城,虽然一直在被破坏,可是根基一直都在,破坏当然比建造容易。

    可破坏如此大的工程,需要的物资和人力也不是少数,生产力落后的地区,并无法坚持下来。

    所以长城一直都在。

    铁道也是如此的道理。

    随着哈密的收复,铁道已经重新通车,亦力把里不同,铁道修建的缓慢,虽然没有被破坏,可也只修到了委鲁母,。

    委鲁母在别失八里以西三百里的地方。

    汉朝西域都护府曾在这里派兵屯田,唐朝在这片广大地区设立庭州,因为委鲁母所在地,是汉朝西域三十六国的轮台国所在,所以被取名为轮台县。

    到了明朝,因为好几百年的中断交流,因此根据本地音译称为委鲁母,也就是清朝舆图中的迪化,后世的乌鲁木齐。

    清朝统治者打败准葛尔丹,此地改名为新疆。

    “别失八里的北方是大沙漠,南方则是更大的沙漠。”

    陈诚手绘的舆图,非常的简略。

    朱棣现在听到沙漠就头疼。

    后世许多人下意识认为古人不了解世界,只能说进入了误区,把清朝的社会风气看成了古代历史的一个全部。

    社会是动态发展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区别。

    从穿着上就能知道,历史是不断变化的。

    古人对外的探索,从来就没有终止过。

    诚然。

    对世界的认知有极大的误区,但也不是什么都不了解,越是周边越是清楚。

    明朝和中亚西亚的使者往来,持续到了万历时期,哪怕是后世的土耳其,被大明称为鲁迷,嘉靖时期有过五次外交的记录。

    包括朱棣历史上五次北征的时候,皆有派遣使者去中亚西亚安抚和拉拢诸国,并不是不懂外交策略。

    古人受拘于时代的局限性,可并不是傻子。

    陈诚和李暹,是永乐时期有名的外交家,一辈子都在与中亚西亚,和东南亚打交道。

    目前虽然还没有登上舞台,但是因为朱高炽的原因,以及陈诚本身在西域和对西域的了解,仍然被朱棣看中了他们的才能。

    陈诚在西域行省多年,因此比李暹更为熟悉亦力把里的情况。

    指着他自己画的草草舆图。

    “唯独别失八里往西的方向,一直到阿拉山,在这里的阿拉山口是进入北地唯一的通道,也可以看成是防备北方的唯一缺口。”

    听到陈诚的说话,朱棣认真的看着舆图。

    阿拉山口西边是在整个中亚地区极为有名的阿拉套山,而东边是新疆地区的巴尔鲁克山脉,两座山脉中间断开的一个缺口就是阿拉山口。

    西伯利亚地区的西北风,一年四季都会往南方吹过来,而穿越了西伯利亚和中亚的草原戈壁之后,终于抵达了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门前。

    作为这里的唯一一个缺口,阿拉山口成为了如此巨大的狂风的唯一的出口。

    因此阿拉山口的风也是出了名的,可以把人吹上天。

    每年只八级以上的大风,就会刮一百六十多天。

    听完了陈诚的介绍,朱棣静静的看着舆图,脸上露出了些震撼。

    连绵不绝的大山脉,已经阻止了大军的进入,唯一的缺口还是常年大风不断,可以把人畜吹上天的地区。

    这就是人力不及的天险。

    朱棣突然说道:“难怪鬼力赤要拿下哈密。”

    比起哈密,亦力把里的诱惑不应该更大么,而且哈密已经向大明称臣,入侵哈密就有引来大明回击的风险。

    通过陈诚的舆图,朱棣一下子懂了。

    大漠想要南下亦力把里,仅有的通道就是哈密,因为亦力把里这边的口子,也就是阿拉山口太过危险,而且难以通行。

    鬼力赤只有通过哈密以北的山脉缺口进入哈密,才能从哈密入侵亦力把里地区。

    然后从亦力把里的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的通道,别失八里到亦力把里,从亦力把里到俺的干,顺着帖木儿的行军路线,进入中亚西亚。

    简而言之,突厥和蒙古西征的路线。

    哈密,亦力把里,中亚,西亚的通道,其实是自然环境决定好了的路线。

    无论事物如何变化,人类都按照自然环境跟人类留下的口子钻来钻去。() ()

    后世学者常言,中国因为处于东亚,山脉挡住了中华文明。

    换句话说。

    这些山脉保护了世界,阻挡了中华文明向外漫延的脚步。

    匈奴人失败西迁。

    鲜卑人失败西迁。

    突厥人失败西迁。

    失败者们去了新的土地上,征服了当地,在中亚西亚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

    帖木儿一边选择西征,建立帖木儿帝国,一边选择向大明称臣纳贡,证明了哪边更容易厉害。

    大漠与中原竞争的失败者,促成了源源不断的西征,然后从西方满血复活,而中亚西亚与西方竞争的失败者,却没有东征成功过。

    朱棣突然明白。

    哈密和亦力把里虽然很大,可实际需要控制的地区并不大,只要能控制中间狭长的平原地区,因为不多的河流就在这里,而且河流都是内河,周边无边无际的盆地和沙漠就能归入治下。

    想清楚了原委,朱棣没有急着西行,而是做起了规划。

    塔里木大沙漠是无人区,从沙漠里出来,能活人的地方就是西海。

    西海就是后世的博斯腾湖,是后世中国境内最大的淡水湖。

    而博斯腾湖又属于封闭的山间盆地――焉耆盆地,只需要修建一处关卡。

    因此朱棣要求在西海修建一处关卡。

    扩建土鲁番,委鲁母,别失八里三大城,在三地开垦荒田,从内地迁移五万户军户。

    朱棣的计划很快送回了京城。

    此时。

    朱高炽正在与工部尚书和金纯,工业计划部,经济调控部,军工联合办,中华重工总部大掌柜高珍等,在文华殿商议湖广之事。

    高珍有些急了。

    皇太孙要求在湖广武昌府建立大明冶铁中心,而冶铁行业可谓是中华重工的核心根基之一。

    工部尚书金纯支持皇太孙的计划。

    北平的条料运输成本高,只有湖广行省四通八达,属于大明腹地的中间地带。

    钢铁行业的产量,随着铁道的大修建,每年都在节节上升,无论是出于产能需求,还是运输需求,湖广都更为合适。

    铁道通车,水运发达。

    辐射整个腹地。

    “产能行业的分化,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朱高炽并不是随意安排的。

    大一统国家的好处,让产能分部经济循环,能得到最大的释放,带来的就是更大的经济循环圈。

    在湖广建立大明的冶铁中心,促进陕西冶铁业,福建冶铁业,构建大明的工业钢铁骨架。

    北平的冶铁行业,朱高炽早就计划要分割出来,保留密云的铁矿行业。

    高珍内心虽然抗拒,可他面前的是中华重工的创始人,大明的皇太孙。

    就算有一万个不愿意,他也无法拒绝。

    这就是朱高炽的威望。

    他可以轻易的按照心中的蓝图构建,而下面的人无法反对,换个人可就没有这么轻易了。

    “密云分区的冶铁行业目前保持不变,由中华重工组织精干的工人队伍,支援湖广地区建设冶铁行业,吸收当地的冶铁工人,以及扩招新工人,打造出规模达到三十万冶铁工人的冶铁中心。”

    湖广地区在明中期得到开发。

    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取代了宋朝形成的江苏熟,天下足的农业格局。

    不过朱高炽并不打算大开发湖广的农业,只会小规模的开发当地的土地。

    资源就是一切,包括土地资源。

    有了资源,可以解决很多矛盾和问题。

    湖广行省是后世的湖北与湖南,朱高炽不打算拆分,通过对外移民,并且保留腹地土地资源。

    留给一百年后的子孙后代,相信那时候的大明,人口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了湖广的土地,加上对外的移民,继续坚持个一百年不成问题。

    两百年的向上发展期。

    已经足够支撑中华文明能达到的高度,奠定了世界格局。

    而如果还是发生了无法掌握的意外,朱高炽也无能为力了,至少他已经打造好了根基。

    在朱高炽的蓝图中。

    腹地湖广将会是大明工业需要的钢铁的供应地,陕西冶铁行业,则会成为北方对外开拓的钢铁供应地,福建冶铁行业,又成为海外开拓的钢铁供应地。

    同时陕西行省和福建行省,也成为大明钢铁需求额外的补充力量。

    天津化肥行业的发展,以及大片井制度下,农业不但得到了增收,还有了更先进效率的农业机器使用。

    在粮食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烂在仓库里是极大的浪费。

    用吃不完的粮食,养活更多的工人。

    产能不够人头来凑。

    当湖广冶铁中心的蓝图落成,大明的工业发展瓶颈,会得到大的突破。

    修建铁道的工人,才可以扩张到一百四十万。

    如今不是分配不出来人,而是冶铁行业的产量跟不上。

章节目录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键盘战斗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键盘战斗家并收藏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