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这么坏的官员不应该留下

    大明洪武三十六年。

    皇城的钟声敲响了四十五下,皇帝驾崩的消息,传遍了天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朱元璋死了,人都会死,活到了朱元璋的年龄,算得上是喜丧。

    “自古以来,历代皇帝,最贤者莫过于圣人。”

    江西。

    一名读书人感慨道。

    “何也?”

    “历代的贤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可力求尽善尽美,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祥,以不扰民为重,无论是禁奴仆,又或者军户制,都以节省民力为宗旨,非圣人莫属。”

    广东。

    一名社学的老书生,向孩童们感慨道。

    “民可告官,甚至审官,乃本朝所开之先河。”

    “自古以来,就算最贤的朝代,也未做到,至多也不过是官审官,百姓莫不能问。”

    “圣人专门为老百姓们制定了一个特权,鼓励和允许老百姓,遇到当地父母官不作为,官官相护的情况下,可以由有德老人赴京面奏,以凭保全,形成了律法规定。”

    “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皇帝第一次鼓励老百姓直达天听,告冤控官的壮举。”

    “在我朝之前,不要说告御状,就算是以民告官,那也要先挨一顿板子,动不动就有性命之虞。”

    北平。

    “有史以来,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抗争史,利益阶层与百姓阶层的互相进退之路,而我朝圣人打压利益阶层的力度,是历朝之冠也。”

    “为了让老百姓们懂法,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圣人规定,天下人,应当家家有本《大诰》。”

    “《大诰》中为了照顾不识字的百姓们,配上了大量的图画,哪怕不识字也能看懂,例如《大诰》第五十九条,告诉天下百姓们,如果有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捉拿,任何人不得阻拦,凡是阻拦者,以诛族治罪。”

    “《大诰》还告诉百姓们,官员除了不能贪赃枉法,还不能纳妾,辱民等等。”

    “因为纳妾了,说明了欲望高,欲望高,花销就会高,俸禄不够用,最后就会向百姓们伸手,都是圣人深思熟虑得出的。”

    “《大诰》把地方玩忽职守、滥设吏卒、贪赃受贿、科敛害民、侵吞钱粮、酷敛百姓,放卖官差,私役丁夫、妄取扰民,私吞商税、侵没赈济案、卖富差贫者、粮长交结官吏、团局造册、虚出实收、就仓盗卖、巧立名色、妄起科征,飞洒粮差、接受赃私、包揽词讼、吊打细民,豪强劣绅买嘱官吏等等阴私事情,皆说的详细清楚,告诉百姓们其中的手段,以及严厉的惩处。”

    “为了鼓励百姓们购买《大诰》,因此规定百姓家中有《大诰》的,遇罪可减轻一等。”

    “当天下百姓家家一部《大诰》,人人懂法,加上圣人鼓励民告官,甚至鼓励百姓们亲自捉拿,又有敢官官相护的,同样在《大诰》以诛族治罪种种。”

    许多地方传来的动静,是朱高炽没想到的,朱元璋的死亡,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动静。

    根据他了解的历史,朱元璋的死,仿佛一切都很平常,甚至对于朱元璋的评价,许多人定为残暴,认为朱元璋是有史以来最残暴的君主。

    可见到社会的现象,朱高炽忍不住反思起来。

    首先。

    明朝初期的法律,落实的比较完整,而不是像明中后期,除了多年来的积弊,也有经济的破产,导致各项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所以无论是《大诰》,又或者《大明律》等,执行的是比较严格的。

    朱元璋的确经常见各地的粮长与乡老。

    其次。

    哪怕是清朝最让后世部分人称赞的顺治皇帝,也认为朱元璋是天下最贤明的君主。

    反倒是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对明太祖的这个制度批评道:黜陡之柄编氓转得而操之,成何政体!

    意思就是朱元璋把统驭官员的权力,分给了老百姓,让老百姓有能影响官员赏罚的能力,这样太不成体统了。

    乾隆的执政理念和朱元璋是截然相反,乾隆皇帝借用儒家,老百姓就是孙子,官员是儿子,自己是爷爷,就算是儿子不好,也应该是自己这个爷爷去主动管教,作为孙子,怎么可以说父母的坏话,告父母的恶状呢?

    乾隆非常厌恶这样“不孝顺”的行为,几次在谕旨中强调祖子孙的治国理念,要老百姓要学会孝忍,不能僭越妄为,彻底扭转了明朝延续下来了几百年的社会风气。

    朱高炽从乾清宫回来,宫里忙着朱元璋的丧事。

    每个人都很忙,朱高炽也是如此,不过朱棣亲口说了,因为国事繁忙,让朱高炽以国事为重,经过朱棣的口气,朱高炽已经猜到了,朱棣决定亲自出征。

    不过皇爷爷刚死,至少要等朱元璋的丧事尘埃落定。

    因此。

    朱高炽抓紧了与阁内,六部官员们进行战争的商讨,每个官员的脸上很疲劳,又要遵守礼节,参与皇帝的丧事,还要劝进朱棣,乃至国家大事,每个人都忙的马不停蹄。

    民间上刚兴起的舆论,立刻因为朱元璋的死亡而戛然而止。

    许多的人在伤心。

    春风一夜吹遍大地,让大地换了颜色。

    “皇太孙殿下请过目。”

    兵部尚书金忠捧出一本奏疏,交给宦官转呈给朱高炽。

    金忠的才能一向不错。

    哪怕是史料也是如此认为,此人无权无势,白身一个,却能从小兵被朱棣提拔为长史府长史,已经说明了一切,在他的打理下,兵部井然有序,成效非凡。

    朱高炽翻阅起来。

    帖木儿远在万里之外,数十万大军的行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他又不像大明,在各地有成熟的管理体系,粮草等物资早已齐备,需要沿途劫掠获得军资,可各地已经被屠戮过了一遍,回来也就没有那么容易。

    既然决定了要战,大明可不会客气,抓住这样的机会,先把他的都城拿下,成为明军决战于国门之外的大本营。

    获得了地势,也能获得帖木儿汗国的一部分物资。

    “经过商议,此次战争的军队人数,应该以骑步各半为好,凑出十万骑兵,十万步军,再召集十万预备兵,二十万的民夫,合计五十万人直接参与。”

    委鲁母到俺的干太远了,地方上没有积蓄,需要内地的供应,而铁道也只修建到了委鲁母,离开国境,抵达撒马尔罕城更远。

    朱高炽看见了各方面的章程,并没有提出疑义。

    在国家政务细致上管理,官员们要比自己更有经验,没有发生靖难之役,大批的官员留了下来,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从国子监中培养的一批成长在新时代的官员,已经涌现出不少的人才。

    “诸位辛苦了。”

    朱高炽赞许道。

    众人连忙拱手,有人道:“一切为了国事。”() ()

    无论是帖木儿之事,又或者朱元璋的驾崩,接连的大事发生,却也让思想混乱的社会宁静了下来,人们又凝成了一股绳。

    “西北的战争,不能影响到大明的周边。”

    “一场战争下来,结果大明在各地的控制却失控了,这非我想要的。”

    朱高炽说道。

    “皇太孙殿下请看。”

    内阁胡广上前一步,他早就有了准备,针对当下的局面,想出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朱高炽好奇的打开,看完了神色复杂。

    这么坏的人。

    跟杨士奇一样的坏,不应该留在国内啊。

    杨士奇去了东南亚。

    那么胡广呢。

    等战事结束了,派去西北呢,又或者派去东亚?

    反正国内只能留下好人。

    朱高炽摸了摸下巴。

    胡广不知道为什么,想要打喷嚏,虽然皇太孙殿下取消了这些礼仪限制,例如大臣失仪的罪名,可胡广也不愿意当众出丑。

    到底是谁在盘算自己?

    胡广听说打喷嚏的时候,必然有人在想自己,据说是宫里传开的说法。

    能想自己的,多半是政治对手。

    ――

    大明皇帝驾崩。

    礼部的官员们出发各方告知各藩国,要求各藩国开始祭奠先皇,并且昭告天下,大明新的皇帝诞生,由先皇指定的继承者朱棣承袭。

    今年的年号仍然是洪武,为洪武三十六年,明年开始,大明的年号为永乐,乃永乐元年。

    新的年号,以及各样的章程,从大明到天下,都开始受到影响。

    需要让藩国的国王和官吏们知道,以后的奏疏,是写给谁的,需要注意什么种种。

    高丽国王得知后痛哭。

    看得大明官员和宦官感动至极,虽然知道此人是为了巴结大明,可又如何呢,只从心的话,许多事就无法说了,主要看得是行。

    无疑。

    高丽王国的国王是表现最好的。

    使者被高丽国王出城亲自送别离开了汉城,然后一路经过开城、板门店、金川、平山、沙里院、黄州,各地官员的迎接,最后抵达了平壤。

    几度被元朝义军红巾军占领过的大城池,最后又成为了高丽北王所在的城池。

    李芳远是李成桂的嫡幼子。

    最年轻。

    比起高丽的国王,他虽然极力宣誓自己的强大,却也立刻悲痛起来,为大明皇帝的驾崩表现的忧伤,并按照礼仪,严格的与使团接触。

    “看来这位年轻的北王,打算熬死他的哥哥们。”

    “能活也是本事。”

    “他的军队规模,不弱于高丽国王,又能与高丽南王叫板,等两位哥哥死了,高丽还有谁是他的对手。”

    国力的表现。

    大明在藩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各地都有大明商人的身影,平壤城中,由商人们一起组织了欢迎使团到来的活动,因为当下的气氛,并不敢大张旗鼓,一切乐事都停了。

    而大使却和李芳远闭门商议。

    “大明已经决定远征帖木儿藩国,兴百万大军,荡平一切不服。”

    百万这个数字。

    李芳远并不太相信。

    大明倒是可以做到,但他通过和商人们交谈得到的了解,大明并没有发起在全国的征召,主要还是调动北方的军队,南方的军队并没有动。

    大明有五十万陆军,七成的骑兵在北方。

    十万海军,有四万以上在海外,国内还有六万,西北的战事,和海军没有什么干系。

    皇帝刚死,人心不稳。

    京城肯定要留重兵,加上各地的驻兵,乃至保留的紧急支援兵力,二十万却也是大明,没有放弃周边的形势下,能调动的所有力量。

    不过就算如此,二十万军队,想想都令人胆寒。

    李芳远自己才五万军队,而四哥更有十万军队,加上汉城的军队,看起来也有一二十万之多,不过李芳远很清楚大明的实力。

    大明军队的士兵,兵源素质强,待遇好,战斗力强悍。

    而他们高丽国的军队,远远不如对方。

    大明只抽调的军队,已经可以荡平高丽,毫无悬念。

    “上国需要我们藩国出兵吗?”

    李芳远问道。

    “朝廷商议过,最后否定了。”大使说道。

    从朝鲜调兵。

    士兵战斗力低下,却要消耗和大明士兵同样多的物资,反而是浪费了国力。

    兵部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方阵。

    东南亚的战事,调动东南亚的藩国,东亚的战事,调动东亚的藩国,才算是最合适的,否则反而是拖后腿,得不偿失。

    “但是朝廷要求高丽三王出兵,参与大明组建的联军,防备倭国的内乱。不光是高丽,大琉球王国与小琉球王国都要参加。”

    李芳远恍然大悟。

    难怪上国只调动了二十万军队,上国至少还能抽调出五到十万大军才对,原来是用来威逼他们的。

    想出这个主意的人,真是怀得很。

    可谓是一箭三雕。

    调走了高丽的军队,保障了高丽的稳定,让四哥无可奈何,还节省了大明的军队,又加强了对倭国的管控,实在是高明。

    “我二哥怎么说?”

    他和四哥都没有称呼二哥为国王,仍然兄弟相称。

    “高丽国王同意出兵一万,并且负责部分粮草,你们都需要按照国王的规矩办。”大使说道。

    看来二哥是死心塌地了。

    对于自己的二哥,李芳远从来没有小瞧过,只有四哥当初觉得自己算计天下,一切都控制在他的手里,却没想过,二哥收了那么多养子,其实甘心受人控制之辈。

    李芳远采取韬光养晦之策,反正最急的是四哥。

    “只要四哥同意出兵,我就答应出兵。”

    “我们商议的是,南王出兵三万,你出兵一万。”

    “好。”

    李芳远痛快的答应。

    他有五万兵,却只需要出兵一万,四哥有十万兵,倒是要出兵三万,看来大明的官员们,对四哥很不放心,处处都是针对。

    所以大明的计划,李芳远并不抗拒,目前而言,高筑墙,暂称王方为上策。

    既获得大明的支持,还能等待时机,最主要的是看。

    军队出去跟着大明开开眼,学习大明的作战经验,也算是加强了自己的实力,又约束了四哥,不让四哥吞并汉城,何乐而不为呢。

    昨天在医院忙了一天,带孩子做各项检查,医院里儿科爆满,找床位非常不容易,今日的更新暂时只有一章,晚上能不能加更不太确定,请书友们谅解。

章节目录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键盘战斗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键盘战斗家并收藏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