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有些相遇
明朝洪武年间,军队使用的无论是火铳还是三眼铳都是火门枪。
火枪弹头飞出去的原理这几百年来都没变过,无非就是火药燃烧时会释放出比本身体积大得多的气体,靠瞬间的膨胀推出弹丸。
其最大的区别就是用什么样的点火方式去击发弹丸,火门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一根后端封闭的筒子,在筒身靠后的地方开一个孔。
使用的时候是先从火门上边倒火药或者从枪口倒,倒多少量根据枪管的承压能力自己琢磨。然后拿通条压实、再塞点纸团或者木片之类的抵实充当弹停
接着放一枚直径略于枪膛的弹丸进去,再撒点火药粉在火门上充当药引。然后你就能拿火把、香等一切可以引燃火药的燃烧物点上,等药引烧到膛内,子弹就击发了。
三眼火铳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三根火铳绑在一起,增加的是攻击的密度。
杨宪现在发明的白糖火药,能够大大增加火门枪的威力与射程。
可火门枪最大的问题却无法解决。
杨宪看着朱标,开口道:“咱们大明军队现在装备的火器都是火门枪,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开枪的时候,得一手拿枪,一手拿着点燃的香,或者甚至干脆就需要两个人协同操作。”
“一直以来都是如此,有什么不妥吗?”朱标疑惑道。
“大大的不妥。”杨宪摇了摇头,开口道。“这样一来,开枪的时候完全无法瞄准,射击听由命。距离近一些还好,稍微远一点,几乎抓瞎。”
“那按杨卿看,该如何做才好?”朱标开口问道。
“火器改革。”杨宪直接给出了答案。
他用的词不是改良,而是改革。
“这就是设立军器局的意义,召集下能工巧匠,让他们专门对火器进行研究。”
虽然有文明科技系统在,可杨宪毕竟只有一个人,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很多专门的人才去落实实施。
针对军器局,杨宪跟着又是给朱标提出几条建设性意见。
比如加大奖赏力度,针对那些在火器研究改良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赏。
甚至可以给他们一个官身,用以庇荫子弟。
针对研究上的一些问题。
杨宪同样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要求所有工匠记录每次的实验记录。
整个研究实验过程中的任何变化、所获得的任何正常或不正常的观察结果等均须如实记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发展。
关于日后大明火器发展,杨宪和朱标讨论了很多东西。
朱标本来只是打算见识一下这个击溃王保保主力军队新型火药的威力而已,如今感觉好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越听越兴奋,两眼放着光。
如果火器真能改革,参考杨宪发明的新型火药的威力,到时候荡平漠北草原指日可待。
只是如今,羊毛加工制衣司刚刚设立,全国推广建设分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精力。
朱标一时间有些分身乏术,不过对于杨宪提出来的军器局已经默默记在心上,可以先在暗地里做一些前期的筹谋工作,等到制衣司这边工作走上正轨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军器局的事情了。() ()
一趟扬州之行,朱标收获满满。
杨宪虽然得了神候的封号,可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朱标做事极有效率,很快便同时在多个州府建起了羊毛加工厂,连带着扬州这边也跟着忙了起来。
提供羊毛加工机的组装零件,提供技术指导。
好在当初那个穷子刘坤,这些日子已经算是历练出来,整件事情做下来虽忙,但不乱。
唯一的问题,还在羊毛身上。
变相加大了羊毛衫的成本,可总算也还在百姓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鲁明义抬头看着屋外飘落的雪花,慨然道:“好像快过年了吧。”
“是啊,快要过年了。”杨宪心中轻叹一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不知不觉已经快要过去一年了。
府衙中内,生着红彤彤的火炉,屋外是冷冽的寒风,室内却温暖如春。
让人格外的慵懒起来,杨宪懒懒地趴在杨木桌上,桌子上是揉成团的废稿。
红楼梦最后四十回的内容,杨宪最终还是选择放弃。
这些日子,京城那边倒是很久没有来信了。
事实上,是打从杨宪从北平城回来开始算起,毕竟杨宪的新型火药可是差点直接把王保保给炸死。
王月悯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徐妙云这些日子,则是一连去了三次明记书肆,始终没能等到红楼梦的后续章节。
徐妙云放下手中的书,不上失望,可总觉得有些空落落的,正准备离开,忽然身后响起了一道声音。
“这本,真的这么好看吗?我看姐你都已经连着来了三次了。”
徐妙云转过头,与她话的是这间书肆的女掌柜,她之前见过几次,可双方都没有过多交流,顶多是见面点头致意而已。
对于女掌柜的问题,徐妙云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心里想道你自己书肆卖的书好不好看你不知道吗。
可徐妙云还是点零头,认真开口回道:“很好看。”
“这样啊。”
“敢问掌柜知道曹雪芹这个作者近况吗,已经很久没有出新的内容了。”徐妙云忽然开口道。
整个京城,只有明记书肆有在售卖红楼梦。
而且它也是第一个卖红楼梦的书肆,在徐妙云看来,身为书肆掌柜定然是认识该书的作者的。
哪知王月悯摇了摇头,开口道:“这个作者我也不认识,不过我知道有人认识。我写信帮姑娘你问一下,到时候如果有这本书的最新消息,我第一时间让人去通知你。不知道如何联系?”
见徐妙云是真的喜欢这本书,王月悯知道一个人真正喜欢一样东西是什么感觉,因此这才准备帮她问一下。
“如果有这本书的最新消息,掌柜的你让人来魏国公府知会一声就行,我会第一时间赶过来的。”
火枪弹头飞出去的原理这几百年来都没变过,无非就是火药燃烧时会释放出比本身体积大得多的气体,靠瞬间的膨胀推出弹丸。
其最大的区别就是用什么样的点火方式去击发弹丸,火门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一根后端封闭的筒子,在筒身靠后的地方开一个孔。
使用的时候是先从火门上边倒火药或者从枪口倒,倒多少量根据枪管的承压能力自己琢磨。然后拿通条压实、再塞点纸团或者木片之类的抵实充当弹停
接着放一枚直径略于枪膛的弹丸进去,再撒点火药粉在火门上充当药引。然后你就能拿火把、香等一切可以引燃火药的燃烧物点上,等药引烧到膛内,子弹就击发了。
三眼火铳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三根火铳绑在一起,增加的是攻击的密度。
杨宪现在发明的白糖火药,能够大大增加火门枪的威力与射程。
可火门枪最大的问题却无法解决。
杨宪看着朱标,开口道:“咱们大明军队现在装备的火器都是火门枪,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开枪的时候,得一手拿枪,一手拿着点燃的香,或者甚至干脆就需要两个人协同操作。”
“一直以来都是如此,有什么不妥吗?”朱标疑惑道。
“大大的不妥。”杨宪摇了摇头,开口道。“这样一来,开枪的时候完全无法瞄准,射击听由命。距离近一些还好,稍微远一点,几乎抓瞎。”
“那按杨卿看,该如何做才好?”朱标开口问道。
“火器改革。”杨宪直接给出了答案。
他用的词不是改良,而是改革。
“这就是设立军器局的意义,召集下能工巧匠,让他们专门对火器进行研究。”
虽然有文明科技系统在,可杨宪毕竟只有一个人,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很多专门的人才去落实实施。
针对军器局,杨宪跟着又是给朱标提出几条建设性意见。
比如加大奖赏力度,针对那些在火器研究改良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赏。
甚至可以给他们一个官身,用以庇荫子弟。
针对研究上的一些问题。
杨宪同样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要求所有工匠记录每次的实验记录。
整个研究实验过程中的任何变化、所获得的任何正常或不正常的观察结果等均须如实记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发展。
关于日后大明火器发展,杨宪和朱标讨论了很多东西。
朱标本来只是打算见识一下这个击溃王保保主力军队新型火药的威力而已,如今感觉好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越听越兴奋,两眼放着光。
如果火器真能改革,参考杨宪发明的新型火药的威力,到时候荡平漠北草原指日可待。
只是如今,羊毛加工制衣司刚刚设立,全国推广建设分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精力。
朱标一时间有些分身乏术,不过对于杨宪提出来的军器局已经默默记在心上,可以先在暗地里做一些前期的筹谋工作,等到制衣司这边工作走上正轨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军器局的事情了。() ()
一趟扬州之行,朱标收获满满。
杨宪虽然得了神候的封号,可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朱标做事极有效率,很快便同时在多个州府建起了羊毛加工厂,连带着扬州这边也跟着忙了起来。
提供羊毛加工机的组装零件,提供技术指导。
好在当初那个穷子刘坤,这些日子已经算是历练出来,整件事情做下来虽忙,但不乱。
唯一的问题,还在羊毛身上。
变相加大了羊毛衫的成本,可总算也还在百姓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鲁明义抬头看着屋外飘落的雪花,慨然道:“好像快过年了吧。”
“是啊,快要过年了。”杨宪心中轻叹一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不知不觉已经快要过去一年了。
府衙中内,生着红彤彤的火炉,屋外是冷冽的寒风,室内却温暖如春。
让人格外的慵懒起来,杨宪懒懒地趴在杨木桌上,桌子上是揉成团的废稿。
红楼梦最后四十回的内容,杨宪最终还是选择放弃。
这些日子,京城那边倒是很久没有来信了。
事实上,是打从杨宪从北平城回来开始算起,毕竟杨宪的新型火药可是差点直接把王保保给炸死。
王月悯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徐妙云这些日子,则是一连去了三次明记书肆,始终没能等到红楼梦的后续章节。
徐妙云放下手中的书,不上失望,可总觉得有些空落落的,正准备离开,忽然身后响起了一道声音。
“这本,真的这么好看吗?我看姐你都已经连着来了三次了。”
徐妙云转过头,与她话的是这间书肆的女掌柜,她之前见过几次,可双方都没有过多交流,顶多是见面点头致意而已。
对于女掌柜的问题,徐妙云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心里想道你自己书肆卖的书好不好看你不知道吗。
可徐妙云还是点零头,认真开口回道:“很好看。”
“这样啊。”
“敢问掌柜知道曹雪芹这个作者近况吗,已经很久没有出新的内容了。”徐妙云忽然开口道。
整个京城,只有明记书肆有在售卖红楼梦。
而且它也是第一个卖红楼梦的书肆,在徐妙云看来,身为书肆掌柜定然是认识该书的作者的。
哪知王月悯摇了摇头,开口道:“这个作者我也不认识,不过我知道有人认识。我写信帮姑娘你问一下,到时候如果有这本书的最新消息,我第一时间让人去通知你。不知道如何联系?”
见徐妙云是真的喜欢这本书,王月悯知道一个人真正喜欢一样东西是什么感觉,因此这才准备帮她问一下。
“如果有这本书的最新消息,掌柜的你让人来魏国公府知会一声就行,我会第一时间赶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