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洪武五年春
第章洪武五年春
“禀陛下,不仅安徽田亩混乱,各省也都有这个情况。”
李善长接着禀告道:“主要源于前元战乱导致田亩易主或荒芜,这些年来朝廷一直重农抚民,广泛囤耕。又使得各省田亩数量激增,皇上,臣以为这种乱,并不都是坏事。”
“就好比家里银子攒多了,一时间没点清楚罢了。”
朱元璋给李善长这番话给听笑了,开口道:“那你,那你给咱赶紧点清楚啊你。”
“中书省缺少人手,各省府州县也极缺这类干才呀。”李善长开口道,遇到工作困难,就往人手不足上推,这点准没错就是了,有几年工作经验的老油条都会的事情,他李善长自然清楚。
更何况,事实情况也确实是缺少人手。
“甭听下面人叫苦,他们这都是在推诿,他们瞒得了,可瞒不了咱。”朱元璋看了李善长一眼,脸上笑意收敛。“田亩数据不确,对他们有利啊。他们可以趁机少缴纳赋税粮银。”
“陛下明鉴。”李善长立马附和道。
这么浅显的道理,他李善长自然也看出来了,而这就是他的为官之道。
朱元璋看了李善长一眼,开口道:“咱这就下旨,你立刻派干吏到各省去丈量田亩。就先从安徽凤阳府开始,你不是缺少人手吗,可以把那些新科进士统统派下去。各县都派几人,去丈量旱地、水田、山林。”
“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这样又长了本事,又见识了民情,这多好啊。这个省量完了,接着再去量下一个省。”
李善长点头,赞叹道:“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臣马上组织干吏带他们下去,并让各省府州县也派员参加。”
朱元璋在准备重新清丈田亩的同时,也跟着推进税法的试点改革。
第二天大朝会。
朱元璋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颁布推行了一条鞭法和均田均粮的税制改革。
“新的税法就先从苏、松、嘉、湖诸道作试点,在新的税制改革这件事情上,要是有谁胆敢阳奉阴违、阻挠新政者,就不要怪咱不留情面了!若试点有效果,就即刻在全国推广开来!”
说这话时,老朱语气中一片凛然杀气。
在这件事上,他甚至没有提前召见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一干大臣商量,而是选择了乾坤独断。
要知道即便是吏治改革这件事,朱元璋都是有与众大臣提前打商量的。
不出意外,朱元璋的举动在朝廷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因为这种税法无疑是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
尤其是那些祖籍是在江南的官员们,他们之中不少人可都是在家乡置办了不少的田亩。古人有钱买田,和现代人有钱就买房差不多。
可在洪武大帝面前,一切牛鬼神蛇都不敢冒头,没人敢反驳。
最后在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牵头下,与众大臣,一起商议一些细节后,草拟一份新税法呈交朱元璋点头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实施下去了。
………………() ()
洪武五年,春。
朝廷方面如火如荼进行科举改革、税制改革的时候,杨宪悄无声息建成了大明,不,应该说是全世界第一个畜力轨道公共运输系统。
说人话就是,一条扬州直通京城的轨道列车。
这一切都多亏了去年三晋之地灾情,一路逃荒,最后留在扬州的那些灾民们。
开春后,出乎杨宪意外,只有一小部分人选择回归故土。
大部分人竟然都选择留在扬州,扎根扬州,将扬州当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劳动人口激增,令得杨宪做起任何事情都格外顺利。
今天就是列车首次尝试发车的日子。
太子朱标、二皇子朱、明记明面上的大掌柜王月悯、魏国公府千金徐妙云等人都受邀来参加了发车典礼。
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通往京城的车道上。
六匹战马甩着马蹄,打着响鼻,一道道热气从它们鼻子里喷出。
显然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这些战马个顶个的膘肥体壮,扬州可没有这么好的战马,都是朝廷特许,直接让徐达从北方边地送过来的。原本魏国公徐达是要来亲自参加这个发车典礼的,可由于边地军务走不开,这才让女儿徐妙云替他过来。
至于为什么不是长子徐允恭来,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这是他们徐家内部的事情。
“杨卿,你真的做到了。”朱标看着眼前的列车,感慨道。
从杨宪治理扬州开始算起,真正认识杨宪也就两年多时间,朱标发现这世上好像就没有杨宪做不成的事情。
他不过是无意间和杨宪抱怨过几次,说京城扬州往返速度太慢,太折腾人了,没想到他就直接捣鼓出了这个轨道列车。
这样一来,京城扬州往返仅需一天时间。
他便可以更加频繁地来扬州找杨宪请教学习了,而不会因此耽误政事了,一想到这,朱标脸上笑容就越发灿烂了。
二皇子朱则是打从到了扬州那一刻开始,便开始自己一个人在那研究轨道列车,时不时还抓着一些工作人员问东问西,可以看得出来,对于基建他是真的热爱。
难怪原时空,他主持修建的城墙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也就杨宪身为这次发车仪式的主人公,抽不开身,而且又有太子朱标在一旁。
不然他早就逮着杨宪,开始当场拜师学习轨道列车如何制作了。
王月悯虽然这次是作为发车仪式的嘉宾来的扬州,可她此时此刻做的事情,却完全像是这里的东家。
没错,她此刻正在指挥那些工人们将扬州的货物搬上车厢。
除了要发往京城明记各商铺的,甜品点心、羊毛制品这些以外,这次还多了一袋袋封装好的水泥。
这些水泥是朝廷工部直接采买的。
这么好的建筑神器,朝廷又怎么会错过。
负责和扬州杨宪这边接头的正是刘伯温的儿子刘琏,如今刘琏正好在工部任职,任工部主事。
“禀陛下,不仅安徽田亩混乱,各省也都有这个情况。”
李善长接着禀告道:“主要源于前元战乱导致田亩易主或荒芜,这些年来朝廷一直重农抚民,广泛囤耕。又使得各省田亩数量激增,皇上,臣以为这种乱,并不都是坏事。”
“就好比家里银子攒多了,一时间没点清楚罢了。”
朱元璋给李善长这番话给听笑了,开口道:“那你,那你给咱赶紧点清楚啊你。”
“中书省缺少人手,各省府州县也极缺这类干才呀。”李善长开口道,遇到工作困难,就往人手不足上推,这点准没错就是了,有几年工作经验的老油条都会的事情,他李善长自然清楚。
更何况,事实情况也确实是缺少人手。
“甭听下面人叫苦,他们这都是在推诿,他们瞒得了,可瞒不了咱。”朱元璋看了李善长一眼,脸上笑意收敛。“田亩数据不确,对他们有利啊。他们可以趁机少缴纳赋税粮银。”
“陛下明鉴。”李善长立马附和道。
这么浅显的道理,他李善长自然也看出来了,而这就是他的为官之道。
朱元璋看了李善长一眼,开口道:“咱这就下旨,你立刻派干吏到各省去丈量田亩。就先从安徽凤阳府开始,你不是缺少人手吗,可以把那些新科进士统统派下去。各县都派几人,去丈量旱地、水田、山林。”
“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这样又长了本事,又见识了民情,这多好啊。这个省量完了,接着再去量下一个省。”
李善长点头,赞叹道:“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臣马上组织干吏带他们下去,并让各省府州县也派员参加。”
朱元璋在准备重新清丈田亩的同时,也跟着推进税法的试点改革。
第二天大朝会。
朱元璋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颁布推行了一条鞭法和均田均粮的税制改革。
“新的税法就先从苏、松、嘉、湖诸道作试点,在新的税制改革这件事情上,要是有谁胆敢阳奉阴违、阻挠新政者,就不要怪咱不留情面了!若试点有效果,就即刻在全国推广开来!”
说这话时,老朱语气中一片凛然杀气。
在这件事上,他甚至没有提前召见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一干大臣商量,而是选择了乾坤独断。
要知道即便是吏治改革这件事,朱元璋都是有与众大臣提前打商量的。
不出意外,朱元璋的举动在朝廷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因为这种税法无疑是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
尤其是那些祖籍是在江南的官员们,他们之中不少人可都是在家乡置办了不少的田亩。古人有钱买田,和现代人有钱就买房差不多。
可在洪武大帝面前,一切牛鬼神蛇都不敢冒头,没人敢反驳。
最后在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牵头下,与众大臣,一起商议一些细节后,草拟一份新税法呈交朱元璋点头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实施下去了。
………………() ()
洪武五年,春。
朝廷方面如火如荼进行科举改革、税制改革的时候,杨宪悄无声息建成了大明,不,应该说是全世界第一个畜力轨道公共运输系统。
说人话就是,一条扬州直通京城的轨道列车。
这一切都多亏了去年三晋之地灾情,一路逃荒,最后留在扬州的那些灾民们。
开春后,出乎杨宪意外,只有一小部分人选择回归故土。
大部分人竟然都选择留在扬州,扎根扬州,将扬州当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劳动人口激增,令得杨宪做起任何事情都格外顺利。
今天就是列车首次尝试发车的日子。
太子朱标、二皇子朱、明记明面上的大掌柜王月悯、魏国公府千金徐妙云等人都受邀来参加了发车典礼。
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通往京城的车道上。
六匹战马甩着马蹄,打着响鼻,一道道热气从它们鼻子里喷出。
显然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这些战马个顶个的膘肥体壮,扬州可没有这么好的战马,都是朝廷特许,直接让徐达从北方边地送过来的。原本魏国公徐达是要来亲自参加这个发车典礼的,可由于边地军务走不开,这才让女儿徐妙云替他过来。
至于为什么不是长子徐允恭来,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这是他们徐家内部的事情。
“杨卿,你真的做到了。”朱标看着眼前的列车,感慨道。
从杨宪治理扬州开始算起,真正认识杨宪也就两年多时间,朱标发现这世上好像就没有杨宪做不成的事情。
他不过是无意间和杨宪抱怨过几次,说京城扬州往返速度太慢,太折腾人了,没想到他就直接捣鼓出了这个轨道列车。
这样一来,京城扬州往返仅需一天时间。
他便可以更加频繁地来扬州找杨宪请教学习了,而不会因此耽误政事了,一想到这,朱标脸上笑容就越发灿烂了。
二皇子朱则是打从到了扬州那一刻开始,便开始自己一个人在那研究轨道列车,时不时还抓着一些工作人员问东问西,可以看得出来,对于基建他是真的热爱。
难怪原时空,他主持修建的城墙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也就杨宪身为这次发车仪式的主人公,抽不开身,而且又有太子朱标在一旁。
不然他早就逮着杨宪,开始当场拜师学习轨道列车如何制作了。
王月悯虽然这次是作为发车仪式的嘉宾来的扬州,可她此时此刻做的事情,却完全像是这里的东家。
没错,她此刻正在指挥那些工人们将扬州的货物搬上车厢。
除了要发往京城明记各商铺的,甜品点心、羊毛制品这些以外,这次还多了一袋袋封装好的水泥。
这些水泥是朝廷工部直接采买的。
这么好的建筑神器,朝廷又怎么会错过。
负责和扬州杨宪这边接头的正是刘伯温的儿子刘琏,如今刘琏正好在工部任职,任工部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