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合·乔治没能顶住汹涌的舆论进攻,第三阶段作战刚刚开始,劳合·乔治因为三年前的两千英镑黯然离职,乔治五世将温斯顿召回,越过首相阿斯奎斯直接任命温斯顿接手劳合·乔治的职务,首相也陷入信任危机中。
现在的英国政府,真可谓是人人自危,劳合·乔治只当了一个月的军需部长就被迫辞职,温斯顿虽然重获信任,但是和首相阿斯奎斯的矛盾越来越深。
战争部长基钦纳的处境同样艰难,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基钦纳在战争部拥有绝对权力,现在因为远征军的表现不佳,基钦纳遭到普遍质疑,每个星期都要向23人组成的内阁提交书面报告。
远在法国的佛伦齐也闹心,他的地位岌岌可危,要摆脱困境只能依靠战场上的胜利。
佛伦齐最近表现的越来越疯狂,他每天都要向基钦纳发电报,希望得到更多的援军和物资。
给阿斯奎斯发电报,抱怨战争部没有给远征军足够的支持。
给乔治五世发电报,将远征军在前线的作战失利归咎为远征军的指挥系统不统一。
这的确是不利因素,但却不是主要原因,地中海远征军的成分也很复杂,罗克的指挥就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和佛伦齐一样,史密斯·多林辞职之后,黑格成为英国远征军的二号人物,如果达达尼尔海峡爆发前佛伦齐离职,那么黑格是远征军总司令毫无争议的人选。
现在因为地中海远征军的表现越来越出色,远征军总司令的人选也开始变得不确定。
黑格对远征军总司令的野心由来已久,远征军当初成立的时候,黑格就希望得到总司令职位,但是因为能力和威望都不够,基钦纳最终选择的还是佛伦齐。
进入七月份,东线和西线依然焦灼,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意大利王国参战后,希腊再次考虑加入协约国,但是这时候主要矛盾不再来自俄罗斯帝国,而是来自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也还没有加入战争,但是已经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希腊担心将部队派到各地参战后,国内实力空虚,让保加利亚有机可趁,所以希腊希望在参战的同时,保加利亚也同样参战。
罗克对希腊的三个师不抱希望,对意大利王国的五个师同样不抱希望,在法国的骑兵第二师和第11师没有参加第二次阿图瓦战役,佛伦齐和黑格都很不满,达达尼尔海峡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后,罗克需要更多部队,基钦纳无兵可派,罗克希望能把骑兵第二师和第11师以及两个炮兵师调到地中海战场,为了让佛伦齐和黑格同意,罗克愿意把澳新军团调到法国交换。
在地中海战场的澳新军团已经有五个师,佛伦齐基本同意罗克的要求,但是把两个炮兵师留在法国,英国远征军需要南部非洲的大口径火炮。
炮兵师装备的大口径火炮都是法国买单,罗克原本就没希望把炮兵师调到地中海,骑兵第二师和第11师才是罗克的目标。
不过澳新军团正在作战,要调往法国,需要等歼灭了加济柯伊的奥斯曼帝国部队之后。
加济柯伊现在有奥斯曼帝国第二集团军的四个师,第19师第二旅被这四个师团团包围,这四个师外是一个更大的包围圈,第29师正在向卡瓦克发动进攻,地中海舰队在七月十五号向博士普鲁士海峡发动第一次进攻,摧毁沿岸炮台的同时,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了炮击。
罗克期待中的援军也终于出现,俄罗斯帝国不会坐视地中海远征军攻占博思普鲁斯海峡,虽然占领博思普鲁斯海峡,并不能让俄罗斯帝国彻底掌控黑海出海口,但是俄罗斯帝国不愿失去这个机会。
七月十七号,俄罗斯帝国新成立的第11集团军乘坐300多艘船只,从博思普鲁斯海峡另一侧的代米尔吉登陆,向君士坦丁堡发起进攻。
俄罗斯帝国卷土重来之后,地中海远征军受到的压力陡然减轻,虽然奥斯曼帝国的达官贵人已经放弃君士坦丁堡,但是赞德尔斯还是抽调一部分部队派往君士坦丁堡,七月二十五号,英军第29师在地中海舰队和空军轰炸机的配合下终于突破第二集团军阵地,第29师伤亡四千人,奥斯曼帝国第二集团军伤亡超过六万。
看看,在各兵种配合默契的前提下,在法国表现并不出色的英军部队,在地中海也能打出神一样的战绩。
和英军第29师相比,地中海远征军的其他部队表现同样出色,在加济柯伊,地中海远征军歼灭了第二集团军的四个师,第二集团军的伤亡同样在六万人以上,这两场战役之后,在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帝国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被消灭,君士坦丁堡周围还有十万奥斯曼帝国的部队,但是在俄罗斯帝国第11集团军的疯狂进攻下,攻克君士坦丁堡也是早晚的事。
一旦攻占君士坦丁堡,联军就将打通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的通道,达达尼尔海峡控制在英法联军手中,博思普鲁斯海峡控制在俄罗斯帝国手中,两个海峡之间的马尔马拉海是缓冲区,未来会怎么样谁都不知道,但是现在,联军的船只畅通无阻。
罗克在七月二十六号接到基钦纳的电报,基钦纳希望地中海远征军在歼灭了奥斯曼帝国第二集团军之后,继续向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把博思普鲁斯海峡也控制在英法联军手中。
罗克实在是做不到,虽然地中海远征军总兵力已经超过20万人,但是在消灭第二集团军之后,地中海远征军几乎占领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所有土地,这些地区并不稳定,需要很多驻军才能压制反抗的奥斯曼人,意大利王国在加济柯伊之战后突然热情起来,七月份刚过就将五个师全部派到巴尔干半岛。
“特么意大利人是来摘桃子的,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看不到意大利人,战斗结束意大利人突然出现,这样的盟友我真不想要。”伊恩·汉密尔顿不喜欢意大利人,他在七月份每天都给安东尼奥·萨兰德拉发电报,讨要意大利王国承诺的五个师,但是直到七月份结束,意大利王国承诺的五个师只到位一个。
现在意大利王国承诺的五个师终于全部到位,但是巴尔干半岛的战斗基本结束,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无耻了点。
“别生气,巴尔干半岛的战斗结束,我们还要继续向小亚细亚半岛发起进攻,意大利王国派出的五个师在下一阶段的作战中至关重要。”罗克对意大利王国的军队期待不高,只要意大利王国的军队在罗克的指挥下,表现的能比在伊松佐强点就行。
就在地中海远征军围歼奥斯曼帝国第二集团军期间,意大利王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第一次伊松佐战役已经结束。
参战前信誓旦旦号称可以派出100万部队参战的意大利王国,派出第二、第三两个集团军总计19个师向伊松佐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听上去19个师很不少,实际上每个师都不满员,总兵力尚且不到20万人,按照英军的标准,连11个师都不到。
奥匈帝国的主力部队在东线,和德国携手应对俄罗斯帝国的庞大陆军,意大利方向处于防御位置,指挥官s·b·博伊纳手中的部队只有十万人,意大利王国有空军和炮兵协助作战。
纸面上看,第一次伊松佐战役,参战双方实力差距巨大,意大利王国占据绝对优势。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意大利王国损失了六万人,只攻占了奥匈帝国在伊松佐河东岸的部分阵地,没能突破伊松佐河。
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以意大利王国的失败结束。
不过这肯定不是意大利王国最惨痛的失败,至少意大利王国占领了一些奥军阵地,并不是毫无收获。
“不能对意大利王国的部队抱有太多希望,他们作为驻屯军都不够合格。”伊恩·汉密尔顿对意大利王国不屑一顾,意大利王国就像是核武器,没有参战的时候,对交战双方都是巨大威胁,参战之后原形毕露,估计爱德华·格雷很后悔,他为了诱惑意大利王国参战,给了意大利王国很多承诺,现在承诺中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大部分都已经处于协约国控制中,不过却是地中海远征军打下的,和意大利王国没有一毛钱关系。
让罗克都没有想到的是,意大利人并不是这么认为,奥斯曼帝国第二集团军的残军撤往君士坦丁堡之后,意大利人马上就迫不及待跳出来,要求地中海远征军移交一些地区的控制权,理由就源自爱德华·格雷给意大利人的承诺。
“想当驻屯军哪有这么好的事。”罗克才不会让意大利人如愿,地中海远征军浴血奋战攻占的土地,凭什么说给意大利人就给意大利人。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爆发以来,地中海远征军伤亡15万人,其中四万人死亡,奥斯曼帝国损失四十万人,其中大约十万人战死,二十万人投降。
(每天三更九千字还嫌少,兄弟们你们是飘了,好怀念四千党的日子)
现在的英国政府,真可谓是人人自危,劳合·乔治只当了一个月的军需部长就被迫辞职,温斯顿虽然重获信任,但是和首相阿斯奎斯的矛盾越来越深。
战争部长基钦纳的处境同样艰难,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基钦纳在战争部拥有绝对权力,现在因为远征军的表现不佳,基钦纳遭到普遍质疑,每个星期都要向23人组成的内阁提交书面报告。
远在法国的佛伦齐也闹心,他的地位岌岌可危,要摆脱困境只能依靠战场上的胜利。
佛伦齐最近表现的越来越疯狂,他每天都要向基钦纳发电报,希望得到更多的援军和物资。
给阿斯奎斯发电报,抱怨战争部没有给远征军足够的支持。
给乔治五世发电报,将远征军在前线的作战失利归咎为远征军的指挥系统不统一。
这的确是不利因素,但却不是主要原因,地中海远征军的成分也很复杂,罗克的指挥就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和佛伦齐一样,史密斯·多林辞职之后,黑格成为英国远征军的二号人物,如果达达尼尔海峡爆发前佛伦齐离职,那么黑格是远征军总司令毫无争议的人选。
现在因为地中海远征军的表现越来越出色,远征军总司令的人选也开始变得不确定。
黑格对远征军总司令的野心由来已久,远征军当初成立的时候,黑格就希望得到总司令职位,但是因为能力和威望都不够,基钦纳最终选择的还是佛伦齐。
进入七月份,东线和西线依然焦灼,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意大利王国参战后,希腊再次考虑加入协约国,但是这时候主要矛盾不再来自俄罗斯帝国,而是来自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也还没有加入战争,但是已经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希腊担心将部队派到各地参战后,国内实力空虚,让保加利亚有机可趁,所以希腊希望在参战的同时,保加利亚也同样参战。
罗克对希腊的三个师不抱希望,对意大利王国的五个师同样不抱希望,在法国的骑兵第二师和第11师没有参加第二次阿图瓦战役,佛伦齐和黑格都很不满,达达尼尔海峡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后,罗克需要更多部队,基钦纳无兵可派,罗克希望能把骑兵第二师和第11师以及两个炮兵师调到地中海战场,为了让佛伦齐和黑格同意,罗克愿意把澳新军团调到法国交换。
在地中海战场的澳新军团已经有五个师,佛伦齐基本同意罗克的要求,但是把两个炮兵师留在法国,英国远征军需要南部非洲的大口径火炮。
炮兵师装备的大口径火炮都是法国买单,罗克原本就没希望把炮兵师调到地中海,骑兵第二师和第11师才是罗克的目标。
不过澳新军团正在作战,要调往法国,需要等歼灭了加济柯伊的奥斯曼帝国部队之后。
加济柯伊现在有奥斯曼帝国第二集团军的四个师,第19师第二旅被这四个师团团包围,这四个师外是一个更大的包围圈,第29师正在向卡瓦克发动进攻,地中海舰队在七月十五号向博士普鲁士海峡发动第一次进攻,摧毁沿岸炮台的同时,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了炮击。
罗克期待中的援军也终于出现,俄罗斯帝国不会坐视地中海远征军攻占博思普鲁斯海峡,虽然占领博思普鲁斯海峡,并不能让俄罗斯帝国彻底掌控黑海出海口,但是俄罗斯帝国不愿失去这个机会。
七月十七号,俄罗斯帝国新成立的第11集团军乘坐300多艘船只,从博思普鲁斯海峡另一侧的代米尔吉登陆,向君士坦丁堡发起进攻。
俄罗斯帝国卷土重来之后,地中海远征军受到的压力陡然减轻,虽然奥斯曼帝国的达官贵人已经放弃君士坦丁堡,但是赞德尔斯还是抽调一部分部队派往君士坦丁堡,七月二十五号,英军第29师在地中海舰队和空军轰炸机的配合下终于突破第二集团军阵地,第29师伤亡四千人,奥斯曼帝国第二集团军伤亡超过六万。
看看,在各兵种配合默契的前提下,在法国表现并不出色的英军部队,在地中海也能打出神一样的战绩。
和英军第29师相比,地中海远征军的其他部队表现同样出色,在加济柯伊,地中海远征军歼灭了第二集团军的四个师,第二集团军的伤亡同样在六万人以上,这两场战役之后,在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帝国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被消灭,君士坦丁堡周围还有十万奥斯曼帝国的部队,但是在俄罗斯帝国第11集团军的疯狂进攻下,攻克君士坦丁堡也是早晚的事。
一旦攻占君士坦丁堡,联军就将打通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的通道,达达尼尔海峡控制在英法联军手中,博思普鲁斯海峡控制在俄罗斯帝国手中,两个海峡之间的马尔马拉海是缓冲区,未来会怎么样谁都不知道,但是现在,联军的船只畅通无阻。
罗克在七月二十六号接到基钦纳的电报,基钦纳希望地中海远征军在歼灭了奥斯曼帝国第二集团军之后,继续向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把博思普鲁斯海峡也控制在英法联军手中。
罗克实在是做不到,虽然地中海远征军总兵力已经超过20万人,但是在消灭第二集团军之后,地中海远征军几乎占领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所有土地,这些地区并不稳定,需要很多驻军才能压制反抗的奥斯曼人,意大利王国在加济柯伊之战后突然热情起来,七月份刚过就将五个师全部派到巴尔干半岛。
“特么意大利人是来摘桃子的,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看不到意大利人,战斗结束意大利人突然出现,这样的盟友我真不想要。”伊恩·汉密尔顿不喜欢意大利人,他在七月份每天都给安东尼奥·萨兰德拉发电报,讨要意大利王国承诺的五个师,但是直到七月份结束,意大利王国承诺的五个师只到位一个。
现在意大利王国承诺的五个师终于全部到位,但是巴尔干半岛的战斗基本结束,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无耻了点。
“别生气,巴尔干半岛的战斗结束,我们还要继续向小亚细亚半岛发起进攻,意大利王国派出的五个师在下一阶段的作战中至关重要。”罗克对意大利王国的军队期待不高,只要意大利王国的军队在罗克的指挥下,表现的能比在伊松佐强点就行。
就在地中海远征军围歼奥斯曼帝国第二集团军期间,意大利王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第一次伊松佐战役已经结束。
参战前信誓旦旦号称可以派出100万部队参战的意大利王国,派出第二、第三两个集团军总计19个师向伊松佐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听上去19个师很不少,实际上每个师都不满员,总兵力尚且不到20万人,按照英军的标准,连11个师都不到。
奥匈帝国的主力部队在东线,和德国携手应对俄罗斯帝国的庞大陆军,意大利方向处于防御位置,指挥官s·b·博伊纳手中的部队只有十万人,意大利王国有空军和炮兵协助作战。
纸面上看,第一次伊松佐战役,参战双方实力差距巨大,意大利王国占据绝对优势。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意大利王国损失了六万人,只攻占了奥匈帝国在伊松佐河东岸的部分阵地,没能突破伊松佐河。
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以意大利王国的失败结束。
不过这肯定不是意大利王国最惨痛的失败,至少意大利王国占领了一些奥军阵地,并不是毫无收获。
“不能对意大利王国的部队抱有太多希望,他们作为驻屯军都不够合格。”伊恩·汉密尔顿对意大利王国不屑一顾,意大利王国就像是核武器,没有参战的时候,对交战双方都是巨大威胁,参战之后原形毕露,估计爱德华·格雷很后悔,他为了诱惑意大利王国参战,给了意大利王国很多承诺,现在承诺中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大部分都已经处于协约国控制中,不过却是地中海远征军打下的,和意大利王国没有一毛钱关系。
让罗克都没有想到的是,意大利人并不是这么认为,奥斯曼帝国第二集团军的残军撤往君士坦丁堡之后,意大利人马上就迫不及待跳出来,要求地中海远征军移交一些地区的控制权,理由就源自爱德华·格雷给意大利人的承诺。
“想当驻屯军哪有这么好的事。”罗克才不会让意大利人如愿,地中海远征军浴血奋战攻占的土地,凭什么说给意大利人就给意大利人。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爆发以来,地中海远征军伤亡15万人,其中四万人死亡,奥斯曼帝国损失四十万人,其中大约十万人战死,二十万人投降。
(每天三更九千字还嫌少,兄弟们你们是飘了,好怀念四千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