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太平公主终究是没有见薛绍,直到少女太平失望地离开,她才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最终太平公主决定跟着李治去永徽朝生活,兴许是与李世民一脉相传的女儿奴心理作祟,李治依旧加封太平公主为永徽朝的镇国太平公主,并且在他不在的时候,由太平公主监国。
太平公主的政治手腕,还有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相比于李显还有以后那些个虫豸,太平公主在能力上绝对是佼佼者。
李治:啊哈!可以放心大胆和父皇打人去了!
很难不让人脑补,李治是出于做甩手掌柜的目的才让女儿继续镇国的。
在李隆基处理完朝政之后,便改元开元,将监国重任交给了宋王李成器,自己则跟着李清一行人,准备前往天宝十四年。
……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
大明宫中,灯火通明如白昼。四十二年的太平天子李隆基坐在上首,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霓裳羽衣曲》。
这是他的得意之作,据他自己所说,是根据梦中所听的仙乐谱写而成的。
在他身边的,正是当朝贵妃杨玉环。李隆基心不在焉地享受着杨玉环喂的水果,全神贯注地欣赏着歌舞。
李隆基自诩多才多艺,对于音律一道十分精通,也正是因此,这歌舞才能够胜过身边温婉绝色的杨玉环,吸引到他的注意力。
这些年他一直贪图享乐,也不是没有朝臣进谏过,只不过李隆基表示“朕勤政这么多年,还不能享受享受吗”,并不采纳任何谏言。
不远处,鸿翎急使手里擎着八百里加急文书,飞速向舞池中赶来。
看到满头大汗的鸿翎急使,杨玉环掩口轻笑。
“许是岭南的荔枝到了。”李隆基欣慰地笑着,“前岁朕令何履光培育冬月结果的荔枝,看样子今天是有结果了。”
一旁侍立的高力士连忙走下去,直觉告诉他,可能有什么大的要来了。
他接过鸿翎急使手中的文书,挥挥手示意身边的程元振把脱力的信使带下去休养。
往下那么一看,他的心里便仿佛如同被重锤敲打一般,咯噔一下子。
高力士不敢怠慢,快速迈动着腿,端着文书便往上走。
“怎么了,这是。”李隆基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看着高力士那惶恐的模样,不禁调笑道:“将军,何故如此?”
高力士深吸一口气,恭恭敬敬地将文书双手举过头顶,十分正式地说道:“渔阳八百里急报,请陛下御览。”
李隆基接过那份文书,拆开火漆后只是稍稍看上两眼,脸色瞬间大变。他愤怒地将文书掷在地上,骂道:“此妄言也,必是有人厌恶胡儿,故作此言以离间君臣,其心可诛!”
“陛下,可种种迹象表明……”
高力士忧心忡忡地还在劝着,可李隆基根本不听,抄起身边的玉碗摔在地上,戟指高力士怒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胡儿是朕娘子之义子,怎会犯上作乱!定是有人嫉妒他得宠,妄言构陷于他!”
李隆基的声音很大,大到一旁的乐工都停下歌舞。
“陛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高力士仍不死心,期待李隆基能够回心转意,相信安禄山的确造反。
可李隆基根本不为所动,或许说出于面子,根本不愿意去相信安禄山会谋反。
“退下!”
“陛下!”
高力士跪伏在地上,声音哀恸,想要唤醒那个曾经励精图治的李隆基。() ()
但很可惜,人是会变的。
“来人!把高力士给朕拉下去!”
李隆基袍袖一挥,立刻有人上来拽着高力士退下。
“不关你们的事,”李隆基见高力士被拉了下去,伸手指着惊慌失措的乐工们,换上一副和煦的面孔:“接着奏乐,接着舞!”
就这样,一直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的李隆基,直到六天后被残酷的事实甩在脸上,才终于接受了安禄山已经反叛的事实。
然而在这耽搁之下,急切之中精锐的边军无法及时赶回。好在此时的北庭都护封常清在京,自请前出洛阳募兵,征讨安禄山叛军。
李隆基大喜过望,立刻加封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命他募兵征讨安禄山。接着任命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以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叛军。
当日,封常清骑马赶到东京洛阳招兵,没几天就招到了六万余人。但很可惜,这六万人都是市井之徒,从未接受过正规军训练。于是他决定斩断河阳桥,于洛阳城固守。
十二月十一日,安禄山率主力强渡,攻陷陈留,一时之间气焰滔天。
封常清虽骁勇善战,可毕竟手下的兵都是临时招募的,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本没法和训练有素的叛军主力交战。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放弃洛阳,西奔至陕郡去投奔老上司高仙芝。
见到老上司的封常清结合自身与叛军作战的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议高仙芝退守潼关;高仙芝深思过后,决定接受封常清的建议。
一来是潼关空虚,一旦叛军抢下潼关,长安便危如累卵;二来是以逸待劳,等待边军精锐勤王,再里应外合合击叛军。
历史证明二人的判断是正确的,无论是他们两人,还是后续接替他们俩的哥舒翰,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固守潼关。
按照原本的历史,在处斩高、封二将之后,李隆基鹰之一手强令哥舒翰进攻,导致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潼关沦陷,进而导致事态急剧恶化,最终才出现天子出逃,国都沦陷与马嵬兵变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而高仙芝在退兵之前打开太原仓,将所有库存钱物赏给兵将,拿不走的财货下令就地纵火焚烧。很快叛军便追来,各路兵马畏惧叛军兵锋,顾不上衣甲军备,狼奔豕突阵型散乱。
退守潼关以后,高仙芝训练士兵修理攻守用具,士气逐渐振作起来。叛军进攻潼关,多次无果之后,只得下令退却。(注*)
李隆基在得知封常清兵败之后,震怒不已,当即下令削去他的所有官职,以白身的身份跟随军中。
然而令封常清想不到的是,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很快就会在一个小人的谗言之下,他与高仙芝都将遭到杀身之祸。
————————————————————
明天中午十二点正式上架,上架以后的备注都会在作者的话里出现,不占用正文文字。
注*《旧唐书》记载:是月十一日,封常清兵败于汜水。十三日,禄山陷东京,常清以馀众奔陕州,谓仙芝曰:“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常清、仙芝乃率见兵取太原仓钱绢,分给将士,馀皆焚之。俄而贼骑继至,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复队伍。仙芝至关,缮修守具,又令索承光守善和戍。贼骑至关,已有备矣,不能攻而去,仙芝之力也。
最终太平公主决定跟着李治去永徽朝生活,兴许是与李世民一脉相传的女儿奴心理作祟,李治依旧加封太平公主为永徽朝的镇国太平公主,并且在他不在的时候,由太平公主监国。
太平公主的政治手腕,还有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相比于李显还有以后那些个虫豸,太平公主在能力上绝对是佼佼者。
李治:啊哈!可以放心大胆和父皇打人去了!
很难不让人脑补,李治是出于做甩手掌柜的目的才让女儿继续镇国的。
在李隆基处理完朝政之后,便改元开元,将监国重任交给了宋王李成器,自己则跟着李清一行人,准备前往天宝十四年。
……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
大明宫中,灯火通明如白昼。四十二年的太平天子李隆基坐在上首,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霓裳羽衣曲》。
这是他的得意之作,据他自己所说,是根据梦中所听的仙乐谱写而成的。
在他身边的,正是当朝贵妃杨玉环。李隆基心不在焉地享受着杨玉环喂的水果,全神贯注地欣赏着歌舞。
李隆基自诩多才多艺,对于音律一道十分精通,也正是因此,这歌舞才能够胜过身边温婉绝色的杨玉环,吸引到他的注意力。
这些年他一直贪图享乐,也不是没有朝臣进谏过,只不过李隆基表示“朕勤政这么多年,还不能享受享受吗”,并不采纳任何谏言。
不远处,鸿翎急使手里擎着八百里加急文书,飞速向舞池中赶来。
看到满头大汗的鸿翎急使,杨玉环掩口轻笑。
“许是岭南的荔枝到了。”李隆基欣慰地笑着,“前岁朕令何履光培育冬月结果的荔枝,看样子今天是有结果了。”
一旁侍立的高力士连忙走下去,直觉告诉他,可能有什么大的要来了。
他接过鸿翎急使手中的文书,挥挥手示意身边的程元振把脱力的信使带下去休养。
往下那么一看,他的心里便仿佛如同被重锤敲打一般,咯噔一下子。
高力士不敢怠慢,快速迈动着腿,端着文书便往上走。
“怎么了,这是。”李隆基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看着高力士那惶恐的模样,不禁调笑道:“将军,何故如此?”
高力士深吸一口气,恭恭敬敬地将文书双手举过头顶,十分正式地说道:“渔阳八百里急报,请陛下御览。”
李隆基接过那份文书,拆开火漆后只是稍稍看上两眼,脸色瞬间大变。他愤怒地将文书掷在地上,骂道:“此妄言也,必是有人厌恶胡儿,故作此言以离间君臣,其心可诛!”
“陛下,可种种迹象表明……”
高力士忧心忡忡地还在劝着,可李隆基根本不听,抄起身边的玉碗摔在地上,戟指高力士怒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胡儿是朕娘子之义子,怎会犯上作乱!定是有人嫉妒他得宠,妄言构陷于他!”
李隆基的声音很大,大到一旁的乐工都停下歌舞。
“陛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高力士仍不死心,期待李隆基能够回心转意,相信安禄山的确造反。
可李隆基根本不为所动,或许说出于面子,根本不愿意去相信安禄山会谋反。
“退下!”
“陛下!”
高力士跪伏在地上,声音哀恸,想要唤醒那个曾经励精图治的李隆基。() ()
但很可惜,人是会变的。
“来人!把高力士给朕拉下去!”
李隆基袍袖一挥,立刻有人上来拽着高力士退下。
“不关你们的事,”李隆基见高力士被拉了下去,伸手指着惊慌失措的乐工们,换上一副和煦的面孔:“接着奏乐,接着舞!”
就这样,一直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的李隆基,直到六天后被残酷的事实甩在脸上,才终于接受了安禄山已经反叛的事实。
然而在这耽搁之下,急切之中精锐的边军无法及时赶回。好在此时的北庭都护封常清在京,自请前出洛阳募兵,征讨安禄山叛军。
李隆基大喜过望,立刻加封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命他募兵征讨安禄山。接着任命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以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叛军。
当日,封常清骑马赶到东京洛阳招兵,没几天就招到了六万余人。但很可惜,这六万人都是市井之徒,从未接受过正规军训练。于是他决定斩断河阳桥,于洛阳城固守。
十二月十一日,安禄山率主力强渡,攻陷陈留,一时之间气焰滔天。
封常清虽骁勇善战,可毕竟手下的兵都是临时招募的,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本没法和训练有素的叛军主力交战。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放弃洛阳,西奔至陕郡去投奔老上司高仙芝。
见到老上司的封常清结合自身与叛军作战的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议高仙芝退守潼关;高仙芝深思过后,决定接受封常清的建议。
一来是潼关空虚,一旦叛军抢下潼关,长安便危如累卵;二来是以逸待劳,等待边军精锐勤王,再里应外合合击叛军。
历史证明二人的判断是正确的,无论是他们两人,还是后续接替他们俩的哥舒翰,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固守潼关。
按照原本的历史,在处斩高、封二将之后,李隆基鹰之一手强令哥舒翰进攻,导致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潼关沦陷,进而导致事态急剧恶化,最终才出现天子出逃,国都沦陷与马嵬兵变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而高仙芝在退兵之前打开太原仓,将所有库存钱物赏给兵将,拿不走的财货下令就地纵火焚烧。很快叛军便追来,各路兵马畏惧叛军兵锋,顾不上衣甲军备,狼奔豕突阵型散乱。
退守潼关以后,高仙芝训练士兵修理攻守用具,士气逐渐振作起来。叛军进攻潼关,多次无果之后,只得下令退却。(注*)
李隆基在得知封常清兵败之后,震怒不已,当即下令削去他的所有官职,以白身的身份跟随军中。
然而令封常清想不到的是,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很快就会在一个小人的谗言之下,他与高仙芝都将遭到杀身之祸。
————————————————————
明天中午十二点正式上架,上架以后的备注都会在作者的话里出现,不占用正文文字。
注*《旧唐书》记载:是月十一日,封常清兵败于汜水。十三日,禄山陷东京,常清以馀众奔陕州,谓仙芝曰:“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常清、仙芝乃率见兵取太原仓钱绢,分给将士,馀皆焚之。俄而贼骑继至,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复队伍。仙芝至关,缮修守具,又令索承光守善和戍。贼骑至关,已有备矣,不能攻而去,仙芝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