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彼得鲁斯因为这件事情被气的一病不起,巴达维亚城内没有合适的医生,于是赵学宁就派遣了自己身边的医生来给彼得鲁斯看病。
彼得鲁斯多次拒绝吃药,想就这样死掉算了,但总是被身边人哭求着吃药,于是始终没死掉。
他身边的那些尼德兰人也是害怕,害怕没有彼得鲁斯在,赵学宁会毫无顾忌的踏平巴达维亚,留着彼得鲁斯一条命,赵学宁念及当年的恩情,还会手下留情。
他们实在是担心被赵学宁吊起来做成烧烤。
主要赵学宁身边有很多深受尼德兰人迫害的族群人士不断的建议赵学宁这样做,而赵学宁本人所属的族群也曾经遭遇过同样的迫害,若非彼得鲁斯和赵学宁的私人关系,赵学宁会不会展开残酷的报复,谁也不好说。
反正英国佬就是因为被赵学宁报复怕了,所以才选择向他妥协,换取他的谅解,从这个角度来说,巴达维亚的选择也许是正确的。
柯恩利深知这一点,所以打算借着这个机会和赵学宁达成正式的谅解,只要你保证尼德兰的那一份利益,并且拒绝英国佬的拉拢,那么其他的东西,我们都可以谈。
你想要什么,只要我们能给,只要价钱合适,都能谈,没什么不能谈的。
就怕你不愿意跟我们谈。
平日里赵学宁东奔西走,游走在各个岛屿上与各方势力协商建国方案、协调各方利益,忙得很,不好约见,但是今天,他一定在汉城,一定能面见谈话,所以柯恩利势在必行。
当然,马雷克也是势在必行,他身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使命,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和赵学宁达成协议,让他脱离尼德兰人的势力范围,选择与英国人合作。
因为该死的法国佬的介入,北美大陆的战事进展得很不顺利,伦敦方面有一部分人担心王国的利益会受到重大损害,所以已经开始未雨绸缪,选择加强世界范围内其他殖民地的巩固和进一步的榨取,以确保伦敦绅士们的利益。
东方香料海域不仅关乎昂贵的香料利益,甚至也关乎到与大清帝国的商业贸易的安全,与大清帝国的茶叶贸易已经成为整个英国海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有失。
然而过去数年间,赵学宁不止一次的袭击了英国的运茶船,多次击沉、俘获英国的船只。
英国人很愤怒,多次展开反击,但是他们的反击却不能取得良好战果,反而处处受到赵学宁的压制。
伦敦方面不止一次的选择向东方海域派遣更多的战船打击赵学宁,但是收效甚微,在双方距离过于遥远的情况下,伦敦的付出与收获实在是不成正比。
赵学宁被击沉一艘船,很快就能得到补充,而他们被击沉一艘船,补充的效率只有赵学宁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而更加吊诡的是,赵学宁越打越强,战术越打越精熟,水兵和炮手越打越熟练,公司的损失越来越大。
公司的会计们做了一道算术题,判定如果再和赵学宁打下去,不出三个月,英国东印度公司就会有亏本的风险。
战术上未必会输,但是战略上,输惨了。
事实上,伦敦东印度公司利润的减少在那几年间已经是事实,并且已经引起了伦敦的投资人们的很大的不满,公司股价岌岌可危,部分公司的反对者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做空公司股价了。
因为各方反对浪潮实在是太激烈,暗流涌动之下,所以政府和公司高层被迫选择了和赵学宁妥协。
最后,他们以贿赂和分润利益的方式换取赵学宁的谅解,这才勉强维持了茶叶采购的顺利。
而在当前这个局面下,如果香料海域的新晋霸主赵学宁始终站在尼德兰的角度上看待欧洲问题,无论他们双方之间的协定能否得到赵学宁的贯彻落实,这都将是悬在伦敦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兰芳共和国的崛起已经在伦敦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热门话题,在“中国热”于欧洲不断攀高的情况下,这个由华人建立起来的海洋国度的强势无疑让伦敦感到非常的担忧。
欧洲在畏惧着清帝国。
二十多年前,清帝国的军队在乌雅兆惠的带领下彻底屠灭了准噶尔汗国的所有人,数百万人的骸骨带来的威慑感实在是太过于强烈,以至于包括俄罗斯帝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都为此感到惊诧、恐惧。() ()
清帝国凶悍的武力使他们战战兢兢,以至于兰芳崛起之后,他们不知道这个新兴国家和清帝国那头庞然大物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他们不知道赵学宁和清帝国官方是不是有什么联系,甚至不敢确定兰芳建国的背后有没有清帝国官方在推动。
所以,在伦敦议会中,关于对兰芳发动全面战争的议题已经存在了三年,但是每一次表决,得到的赞同票都只有个位数,从没有上过两位数。
尽管东印度公司花费了很大的价钱和精力展开游说,但是表决最惨的一次甚至只有一个人表示同意,而反对者多达三百多人。
没人支持,没人敢于冒险,伦敦方面完全无法承担与兰芳全面开战并且引起大清帝国的怒火、干预所带来的后果。
伦敦方面只能两手一摊,告诉公司方面,你们需要自己解决这件事情。
妥协也好,战斗也好,那都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政府无法给你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更何况眼下政府主要的力量都被拴在了北美大陆上动弹不得,还要时时防范卑鄙的法国佬搞偷袭,俄罗斯等国的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准备就北美大陆的问题向英国发起诘难和经济攻势。
总而言之,政府不可能抽调更多的军事力量帮助你们。
并且,你们也要想办法搞清楚兰芳共和国与大清帝国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兰芳的崛起是不是大清帝国在香料海域的行动的一个环节。
如果大清帝国决定往香料海域伸手,那么整个欧洲都要重新估量一下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然而公司方面很是清楚,就算兰芳与清帝国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甚至双方是敌对关系,只靠公司在印度的力量,也是无法与兰芳共和国争霸香料海域的。
赵学宁麾下那支强悍善战的海军船队脱胎自尼德兰海军,战舰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当不错,拥有比较精湛的作战技术,且士兵战斗意志很强,装备精良,领头的赵学宁也是善于海战,实在是不好对付。
除非公司调集其他所有地区的军事武装力量驰援印度,或许可以和赵学宁来一场决战,并且有比较大的胜算,可那样的话,和自杀有什么区别?
只要香料海域,其他的殖民地不要了?
英国的摊子铺得太开,力量过于分散,这在某些局部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事实上,因为北美大陆的战争过于激烈,以至于英国的财政开始出现问题,其内部已经出现了一群反对传统殖民主义的社会思潮。
公司方面对赵学宁无可奈何,只能选择外交方案,尽可能妥善的处理好与兰芳的关系,并且发挥英国佬搅屎棍的传统优势,看看能不能让赵学宁和巴达维亚彻底决裂——比如利用一下四十年前的红溪惨案。
当年,一万多名华人被尼德兰人在巴达维亚杀死,而赵学宁作为华人,理应对这件事情心存芥蒂,哪怕他的妻子是尼德兰人,恐怕也不会成为他放弃追责这件事情的缘由。
而且英国人有理由认为这件事情会成为赵学宁与尼德兰方面决裂的导火索。
当年反攻巴达维亚的时候,赵学宁就下令在当年惨案发生地发掘华人尸骨,并重新安葬,又把一批给他造成损失的尼德兰人战俘就地处决。
虽然之后他没有更多的行动,但是伦敦方面认为,赵学宁这样的行为显然证明他对此事心存芥蒂。
只要给他一些刺激,说不定就能促使赵学宁对尼德兰人展开更加坚决的报复行为——比如把巴达维亚彻底夷平之类的。
这一日,柯恩利和马雷克显然是各怀鬼胎的,他们双方在这一时期都无法奈何赵学宁,被迫选择采用怀柔攻势,寄希望于赵学宁的个人意志,达成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
为此,他们将在这一日与对方在外交战场上展开激烈而又充分的博弈,尽全力以达成他们的目标,使得对方走向崩溃。
彼得鲁斯多次拒绝吃药,想就这样死掉算了,但总是被身边人哭求着吃药,于是始终没死掉。
他身边的那些尼德兰人也是害怕,害怕没有彼得鲁斯在,赵学宁会毫无顾忌的踏平巴达维亚,留着彼得鲁斯一条命,赵学宁念及当年的恩情,还会手下留情。
他们实在是担心被赵学宁吊起来做成烧烤。
主要赵学宁身边有很多深受尼德兰人迫害的族群人士不断的建议赵学宁这样做,而赵学宁本人所属的族群也曾经遭遇过同样的迫害,若非彼得鲁斯和赵学宁的私人关系,赵学宁会不会展开残酷的报复,谁也不好说。
反正英国佬就是因为被赵学宁报复怕了,所以才选择向他妥协,换取他的谅解,从这个角度来说,巴达维亚的选择也许是正确的。
柯恩利深知这一点,所以打算借着这个机会和赵学宁达成正式的谅解,只要你保证尼德兰的那一份利益,并且拒绝英国佬的拉拢,那么其他的东西,我们都可以谈。
你想要什么,只要我们能给,只要价钱合适,都能谈,没什么不能谈的。
就怕你不愿意跟我们谈。
平日里赵学宁东奔西走,游走在各个岛屿上与各方势力协商建国方案、协调各方利益,忙得很,不好约见,但是今天,他一定在汉城,一定能面见谈话,所以柯恩利势在必行。
当然,马雷克也是势在必行,他身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使命,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和赵学宁达成协议,让他脱离尼德兰人的势力范围,选择与英国人合作。
因为该死的法国佬的介入,北美大陆的战事进展得很不顺利,伦敦方面有一部分人担心王国的利益会受到重大损害,所以已经开始未雨绸缪,选择加强世界范围内其他殖民地的巩固和进一步的榨取,以确保伦敦绅士们的利益。
东方香料海域不仅关乎昂贵的香料利益,甚至也关乎到与大清帝国的商业贸易的安全,与大清帝国的茶叶贸易已经成为整个英国海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有失。
然而过去数年间,赵学宁不止一次的袭击了英国的运茶船,多次击沉、俘获英国的船只。
英国人很愤怒,多次展开反击,但是他们的反击却不能取得良好战果,反而处处受到赵学宁的压制。
伦敦方面不止一次的选择向东方海域派遣更多的战船打击赵学宁,但是收效甚微,在双方距离过于遥远的情况下,伦敦的付出与收获实在是不成正比。
赵学宁被击沉一艘船,很快就能得到补充,而他们被击沉一艘船,补充的效率只有赵学宁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而更加吊诡的是,赵学宁越打越强,战术越打越精熟,水兵和炮手越打越熟练,公司的损失越来越大。
公司的会计们做了一道算术题,判定如果再和赵学宁打下去,不出三个月,英国东印度公司就会有亏本的风险。
战术上未必会输,但是战略上,输惨了。
事实上,伦敦东印度公司利润的减少在那几年间已经是事实,并且已经引起了伦敦的投资人们的很大的不满,公司股价岌岌可危,部分公司的反对者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做空公司股价了。
因为各方反对浪潮实在是太激烈,暗流涌动之下,所以政府和公司高层被迫选择了和赵学宁妥协。
最后,他们以贿赂和分润利益的方式换取赵学宁的谅解,这才勉强维持了茶叶采购的顺利。
而在当前这个局面下,如果香料海域的新晋霸主赵学宁始终站在尼德兰的角度上看待欧洲问题,无论他们双方之间的协定能否得到赵学宁的贯彻落实,这都将是悬在伦敦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兰芳共和国的崛起已经在伦敦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热门话题,在“中国热”于欧洲不断攀高的情况下,这个由华人建立起来的海洋国度的强势无疑让伦敦感到非常的担忧。
欧洲在畏惧着清帝国。
二十多年前,清帝国的军队在乌雅兆惠的带领下彻底屠灭了准噶尔汗国的所有人,数百万人的骸骨带来的威慑感实在是太过于强烈,以至于包括俄罗斯帝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都为此感到惊诧、恐惧。() ()
清帝国凶悍的武力使他们战战兢兢,以至于兰芳崛起之后,他们不知道这个新兴国家和清帝国那头庞然大物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他们不知道赵学宁和清帝国官方是不是有什么联系,甚至不敢确定兰芳建国的背后有没有清帝国官方在推动。
所以,在伦敦议会中,关于对兰芳发动全面战争的议题已经存在了三年,但是每一次表决,得到的赞同票都只有个位数,从没有上过两位数。
尽管东印度公司花费了很大的价钱和精力展开游说,但是表决最惨的一次甚至只有一个人表示同意,而反对者多达三百多人。
没人支持,没人敢于冒险,伦敦方面完全无法承担与兰芳全面开战并且引起大清帝国的怒火、干预所带来的后果。
伦敦方面只能两手一摊,告诉公司方面,你们需要自己解决这件事情。
妥协也好,战斗也好,那都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政府无法给你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更何况眼下政府主要的力量都被拴在了北美大陆上动弹不得,还要时时防范卑鄙的法国佬搞偷袭,俄罗斯等国的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准备就北美大陆的问题向英国发起诘难和经济攻势。
总而言之,政府不可能抽调更多的军事力量帮助你们。
并且,你们也要想办法搞清楚兰芳共和国与大清帝国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兰芳的崛起是不是大清帝国在香料海域的行动的一个环节。
如果大清帝国决定往香料海域伸手,那么整个欧洲都要重新估量一下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然而公司方面很是清楚,就算兰芳与清帝国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甚至双方是敌对关系,只靠公司在印度的力量,也是无法与兰芳共和国争霸香料海域的。
赵学宁麾下那支强悍善战的海军船队脱胎自尼德兰海军,战舰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当不错,拥有比较精湛的作战技术,且士兵战斗意志很强,装备精良,领头的赵学宁也是善于海战,实在是不好对付。
除非公司调集其他所有地区的军事武装力量驰援印度,或许可以和赵学宁来一场决战,并且有比较大的胜算,可那样的话,和自杀有什么区别?
只要香料海域,其他的殖民地不要了?
英国的摊子铺得太开,力量过于分散,这在某些局部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事实上,因为北美大陆的战争过于激烈,以至于英国的财政开始出现问题,其内部已经出现了一群反对传统殖民主义的社会思潮。
公司方面对赵学宁无可奈何,只能选择外交方案,尽可能妥善的处理好与兰芳的关系,并且发挥英国佬搅屎棍的传统优势,看看能不能让赵学宁和巴达维亚彻底决裂——比如利用一下四十年前的红溪惨案。
当年,一万多名华人被尼德兰人在巴达维亚杀死,而赵学宁作为华人,理应对这件事情心存芥蒂,哪怕他的妻子是尼德兰人,恐怕也不会成为他放弃追责这件事情的缘由。
而且英国人有理由认为这件事情会成为赵学宁与尼德兰方面决裂的导火索。
当年反攻巴达维亚的时候,赵学宁就下令在当年惨案发生地发掘华人尸骨,并重新安葬,又把一批给他造成损失的尼德兰人战俘就地处决。
虽然之后他没有更多的行动,但是伦敦方面认为,赵学宁这样的行为显然证明他对此事心存芥蒂。
只要给他一些刺激,说不定就能促使赵学宁对尼德兰人展开更加坚决的报复行为——比如把巴达维亚彻底夷平之类的。
这一日,柯恩利和马雷克显然是各怀鬼胎的,他们双方在这一时期都无法奈何赵学宁,被迫选择采用怀柔攻势,寄希望于赵学宁的个人意志,达成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
为此,他们将在这一日与对方在外交战场上展开激烈而又充分的博弈,尽全力以达成他们的目标,使得对方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