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姐,快瞧,有人过来了!”
“想来这便是顾大小姐了吧,可真叫我们好等!”
“贵客既至,我等自当扫榻相迎。”见江疏月主动从席位上起身,余下贵女们以扇掩面,皆相视一笑。
得,大戏开场。
她们簇拥着江疏月上前,皆云鬓高耸,衣袂如花绽,可谓是步步生莲,一时掀起香风阵阵。
说实话,有点熏的慌。
顾青蘅下意识屏息,刚一恍神,她与诸贵女,便在园中小径,狭路相逢。
满园梨白胜雪,少女仍是其中独一份的醒目。
很难有人会在初见顾青蘅时,舍得第一时间将视线挪开。
霎时,四下俱寂。
便显得唯一一位,抿唇娇笑的女郎,声音有些刺耳,“比下去了!比下去了!依我看啊,月姐姐这盛京第一美人的称号,怕是保不住了。”
曲长乐声线本就偏尖,这一嚷嚷,引得诸人纷纷侧目,不少人因此来回打量着江疏月与这位初来乍到的顾大小姐,竟难得有些认同曲长乐之言。
当然,可没人敢学着曲长乐开口,人家是相府千金,自然有底气,随性妄为。
“我心直口快,月姐姐莫怪。”曲长乐吐了吐舌头,旋即团扇掩面,似是懊恼,一张甜美可人的面容,很是讨喜。
很少有人会觉得她是有意为之,心思深重之人。
“不过些轻浮之人胡口诹的罢了,什么第一不第一的,你呀!”
江疏月神色未变分毫,仍是笑吟吟的,点了点曲长乐的鼻尖,似乎毫无芥蒂。
“不过,长乐有一句话倒没说错,即便同为女子,方才乍见,我也不禁看痴了,顾大小姐这一来,倒叫我们皆暗淡了三分。”
这几句话段数极高,不仅化解了曲长乐的戏言,又将一众贵女全拽下水,暗暗替顾青蘅拉足了仇恨,可观其话语,句句都在夸赞顾青蘅,令人挑不着错处。
顾青蘅唇角勾了勾,望向江疏月的眸光里,深掩着几许缅怀之色。
没想到啊,十年前的贵妃,言行便是如此熟悉的味道,老练周全,玲珑八面,谁见了不赞一句端庄大气,温良恭谦。可偏偏独对自己,绵里藏针,争端频生。
不过,某种时候,敌人往往比朋友更了解彼此,重来一世,她可不想与江疏月斗个你死我活,三大世族,本该同气连枝,互相照应才对。
其实江疏月这人吧,骨子里是有一份清高在的,你一个劲儿夸她容颜怎么怎么漂亮,她只会觉得你俗了,只看得见皮囊之物,不究内里。
所以——
顾青蘅冲诸人一一颔首,便算见礼了,她唇角噙笑,眉眼弯弯的模样,很难让人生出恶感。
“我小名青蘅,大家若唤我顾大小姐,就显得生疏了。我虽久居临安,但也曾听闻过江小姐的美名,言有咏絮之才,书画双绝。”
“我初听闻,还不服气。后来耳闻那句,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闻言,江疏月眉梢一挑,眸底闪过一缕异色,“不过幼时玩劣之作,你竟也听过。”
顾青蘅只是笑笑,未再言语。
江疏月环顾四周,方觉不妥,“既然青蘅已至,我等何必围在这儿,还是快些入席,也好开宴了!”
她主动唤出青蘅二字,这便是在释放接纳的讯号了,众贵女皆以其为首,即使有的人再心有排斥,也不好当面开口了。
这说明,顾青蘅的这番示好,还真挠到了江疏月的“痒处”。
初战暂时告捷,但绝非放松警惕之时,顾青蘅不着痕迹地瞥了眼侧前方的曲长乐。
前世她与曲长乐仅在大长公主的宴席上见过一面,但再过一年,她便听见了曲长乐的死讯。
于闹市问斩,罪名是弑杀亲姐。
盛京人人皆知,丞相发妻早逝,不愿续弦,膝下唯两个女儿,和收养的一位义子。然不幸的是,长女幼时于灯会上失踪,下落不明,近十年未有音讯,是以这唯一留存的幼女,丞相格外珍视,娇纵极了,养得人性情乖戾。
这原也没什么,偏偏建邺三年春,大雪后,逢大疫,一路蔓延至盛京,京中太医皆对此疫,束手无策。
然民间有一医者,虽为女子之身,但医术高超,精通药理,她研制的药方,可缓解疫症,帝王特命太医院,协同其研制根治之法。
根治疫症的药方经实验后可行之际,帝大喜,便设宴款待医女,欲对其论功行赏。
不料席中,丞相当场失态,打翻了酒盏,凭借着与发妻酷似的容颜与胎记,认出了这位出身鄙贱的医女,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长女。
丞相认女,疫症将散。
这本该成为一段广为流传的传话的。
可结局,到头来令人唏嘘。
不过三日,医女死在了丞相府外,归家途中,于马车上被人生生勒至窒息而亡。
帝大怒,彻查此事。
买通车夫杀人的竟是她的亲妹妹,丞相府二小姐,曲长乐。
那位医女留下的药方,拯救了千千万万遭逢疫症折磨的人,可她自己,却没能活过那个阴雨连绵的春日。
此案一经传开,民情皆沸,纷纷扬言要惩治凶手。
杀人者偿命,天经地义。
然丞相已经死了一个女儿了,他必须保住曲长乐,他一手抚养长大的幼女。
于是一开始,被推出来平息民怨的,只有那个车夫,欲将此事草草结案。
民怨愈烈,有一书生,冒死击响登闻鼓,上达天听,帝王令京兆尹重审此案,务必给天下人一个交待。
她当时居深宫不出,只知道那时朝野动荡,最终,判处曲长乐死刑,于三日后问斩。
而丞相一夜之间,鬓发俱霜,由正一品大员,左迁至陇西。
她那个时候多天真啊,只是单纯的替医女感到惋惜,如今跳出局外,凝神一想——
建邺二年的世子遇刺案,世族一系被晋王砍的七零八落,根基已有倾颓之象。
而建邺三年的医女遇害案,借民心之力,撬动了屹立两朝不倒的,群儒之首的曲丞相。
世家、相权皆被削,此消彼长,正是帝王集权中央的大好时机,中后期的萧辞弋,杀伐之气益显,谁还会想起,他不过是个被临时推出来的傀儡皇帝。
若不是晋王突然发疯似的,举兵造反……她身后的顾氏一族,只怕会覆灭的更快!
这么一想,她岂不是该感谢晋王叛乱?
顾青蘅被自己这突如其来的可怕猜想给吓到了,毛骨一阵悚然,越想越心惊。
但她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个方向,很有可能是正确的。
但她必须找到一个机会,验证这个狂悖大胆的猜想。
“蘅姐姐,马上到你行令了……”顾青菀小心翼翼地扯了扯少女被坐席挡住的衣角,不着痕迹提醒道。
她显然是察觉到了自己的走神,没想到,就因一个曲长乐,自己竟都忘了是如何入席的了。
太大意了,顾青蘅暗暗警醒自己,不可再犯。
她对上顾青菀暗含担忧的目光,眼中划过一缕复杂之色,不论二婶母如何算计,但阿菀待自己……处处真心实意。
她冲其安抚性的笑笑,听见上首说的是:“黄四娘家花满蹊。”
她略略垂目,已然想到席上玩起了飞花令,也自然接了一句:“一汀烟雨杏花寒。”
顾青菀舒了口气,紧随其后:“此花开尽更无花。”
几轮角逐下来,因为不能重复接句已有不少贵女接错或接不上来,罚酒一杯。
她环视一圈,注意到席间只剩下江疏月、崔玉莹、曲长乐、顾青菀,以及自己时,觉得差不多了,眼角余光示意了一眼侍奉在侧的杜若。
见前头崔玉莹说的是:“争随流水趁桃花。”
顾青蘅拧了拧眉,状似苦恼地思索一番后,摆手道:“不行,不行,我接不上来了。”
江疏月凝神观察着她,心中猜测她是真接不上来,还是故意藏拙。
奈何实在看不出什么端倪,她只能娇俏一笑,“那青蘅可得乖乖罚酒一杯了!”
“自然。”顾青蘅示意杜若为她斟酒,杜若心领神会,端起酒盏,俯身倾倒,似是没注意到席下掉落的果核,腿脚一滑,大半酒液全洒在了顾青蘅的衣裳上。
“呀!你这婢女怎么毛手毛脚的?”
“想来这便是顾大小姐了吧,可真叫我们好等!”
“贵客既至,我等自当扫榻相迎。”见江疏月主动从席位上起身,余下贵女们以扇掩面,皆相视一笑。
得,大戏开场。
她们簇拥着江疏月上前,皆云鬓高耸,衣袂如花绽,可谓是步步生莲,一时掀起香风阵阵。
说实话,有点熏的慌。
顾青蘅下意识屏息,刚一恍神,她与诸贵女,便在园中小径,狭路相逢。
满园梨白胜雪,少女仍是其中独一份的醒目。
很难有人会在初见顾青蘅时,舍得第一时间将视线挪开。
霎时,四下俱寂。
便显得唯一一位,抿唇娇笑的女郎,声音有些刺耳,“比下去了!比下去了!依我看啊,月姐姐这盛京第一美人的称号,怕是保不住了。”
曲长乐声线本就偏尖,这一嚷嚷,引得诸人纷纷侧目,不少人因此来回打量着江疏月与这位初来乍到的顾大小姐,竟难得有些认同曲长乐之言。
当然,可没人敢学着曲长乐开口,人家是相府千金,自然有底气,随性妄为。
“我心直口快,月姐姐莫怪。”曲长乐吐了吐舌头,旋即团扇掩面,似是懊恼,一张甜美可人的面容,很是讨喜。
很少有人会觉得她是有意为之,心思深重之人。
“不过些轻浮之人胡口诹的罢了,什么第一不第一的,你呀!”
江疏月神色未变分毫,仍是笑吟吟的,点了点曲长乐的鼻尖,似乎毫无芥蒂。
“不过,长乐有一句话倒没说错,即便同为女子,方才乍见,我也不禁看痴了,顾大小姐这一来,倒叫我们皆暗淡了三分。”
这几句话段数极高,不仅化解了曲长乐的戏言,又将一众贵女全拽下水,暗暗替顾青蘅拉足了仇恨,可观其话语,句句都在夸赞顾青蘅,令人挑不着错处。
顾青蘅唇角勾了勾,望向江疏月的眸光里,深掩着几许缅怀之色。
没想到啊,十年前的贵妃,言行便是如此熟悉的味道,老练周全,玲珑八面,谁见了不赞一句端庄大气,温良恭谦。可偏偏独对自己,绵里藏针,争端频生。
不过,某种时候,敌人往往比朋友更了解彼此,重来一世,她可不想与江疏月斗个你死我活,三大世族,本该同气连枝,互相照应才对。
其实江疏月这人吧,骨子里是有一份清高在的,你一个劲儿夸她容颜怎么怎么漂亮,她只会觉得你俗了,只看得见皮囊之物,不究内里。
所以——
顾青蘅冲诸人一一颔首,便算见礼了,她唇角噙笑,眉眼弯弯的模样,很难让人生出恶感。
“我小名青蘅,大家若唤我顾大小姐,就显得生疏了。我虽久居临安,但也曾听闻过江小姐的美名,言有咏絮之才,书画双绝。”
“我初听闻,还不服气。后来耳闻那句,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闻言,江疏月眉梢一挑,眸底闪过一缕异色,“不过幼时玩劣之作,你竟也听过。”
顾青蘅只是笑笑,未再言语。
江疏月环顾四周,方觉不妥,“既然青蘅已至,我等何必围在这儿,还是快些入席,也好开宴了!”
她主动唤出青蘅二字,这便是在释放接纳的讯号了,众贵女皆以其为首,即使有的人再心有排斥,也不好当面开口了。
这说明,顾青蘅的这番示好,还真挠到了江疏月的“痒处”。
初战暂时告捷,但绝非放松警惕之时,顾青蘅不着痕迹地瞥了眼侧前方的曲长乐。
前世她与曲长乐仅在大长公主的宴席上见过一面,但再过一年,她便听见了曲长乐的死讯。
于闹市问斩,罪名是弑杀亲姐。
盛京人人皆知,丞相发妻早逝,不愿续弦,膝下唯两个女儿,和收养的一位义子。然不幸的是,长女幼时于灯会上失踪,下落不明,近十年未有音讯,是以这唯一留存的幼女,丞相格外珍视,娇纵极了,养得人性情乖戾。
这原也没什么,偏偏建邺三年春,大雪后,逢大疫,一路蔓延至盛京,京中太医皆对此疫,束手无策。
然民间有一医者,虽为女子之身,但医术高超,精通药理,她研制的药方,可缓解疫症,帝王特命太医院,协同其研制根治之法。
根治疫症的药方经实验后可行之际,帝大喜,便设宴款待医女,欲对其论功行赏。
不料席中,丞相当场失态,打翻了酒盏,凭借着与发妻酷似的容颜与胎记,认出了这位出身鄙贱的医女,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长女。
丞相认女,疫症将散。
这本该成为一段广为流传的传话的。
可结局,到头来令人唏嘘。
不过三日,医女死在了丞相府外,归家途中,于马车上被人生生勒至窒息而亡。
帝大怒,彻查此事。
买通车夫杀人的竟是她的亲妹妹,丞相府二小姐,曲长乐。
那位医女留下的药方,拯救了千千万万遭逢疫症折磨的人,可她自己,却没能活过那个阴雨连绵的春日。
此案一经传开,民情皆沸,纷纷扬言要惩治凶手。
杀人者偿命,天经地义。
然丞相已经死了一个女儿了,他必须保住曲长乐,他一手抚养长大的幼女。
于是一开始,被推出来平息民怨的,只有那个车夫,欲将此事草草结案。
民怨愈烈,有一书生,冒死击响登闻鼓,上达天听,帝王令京兆尹重审此案,务必给天下人一个交待。
她当时居深宫不出,只知道那时朝野动荡,最终,判处曲长乐死刑,于三日后问斩。
而丞相一夜之间,鬓发俱霜,由正一品大员,左迁至陇西。
她那个时候多天真啊,只是单纯的替医女感到惋惜,如今跳出局外,凝神一想——
建邺二年的世子遇刺案,世族一系被晋王砍的七零八落,根基已有倾颓之象。
而建邺三年的医女遇害案,借民心之力,撬动了屹立两朝不倒的,群儒之首的曲丞相。
世家、相权皆被削,此消彼长,正是帝王集权中央的大好时机,中后期的萧辞弋,杀伐之气益显,谁还会想起,他不过是个被临时推出来的傀儡皇帝。
若不是晋王突然发疯似的,举兵造反……她身后的顾氏一族,只怕会覆灭的更快!
这么一想,她岂不是该感谢晋王叛乱?
顾青蘅被自己这突如其来的可怕猜想给吓到了,毛骨一阵悚然,越想越心惊。
但她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个方向,很有可能是正确的。
但她必须找到一个机会,验证这个狂悖大胆的猜想。
“蘅姐姐,马上到你行令了……”顾青菀小心翼翼地扯了扯少女被坐席挡住的衣角,不着痕迹提醒道。
她显然是察觉到了自己的走神,没想到,就因一个曲长乐,自己竟都忘了是如何入席的了。
太大意了,顾青蘅暗暗警醒自己,不可再犯。
她对上顾青菀暗含担忧的目光,眼中划过一缕复杂之色,不论二婶母如何算计,但阿菀待自己……处处真心实意。
她冲其安抚性的笑笑,听见上首说的是:“黄四娘家花满蹊。”
她略略垂目,已然想到席上玩起了飞花令,也自然接了一句:“一汀烟雨杏花寒。”
顾青菀舒了口气,紧随其后:“此花开尽更无花。”
几轮角逐下来,因为不能重复接句已有不少贵女接错或接不上来,罚酒一杯。
她环视一圈,注意到席间只剩下江疏月、崔玉莹、曲长乐、顾青菀,以及自己时,觉得差不多了,眼角余光示意了一眼侍奉在侧的杜若。
见前头崔玉莹说的是:“争随流水趁桃花。”
顾青蘅拧了拧眉,状似苦恼地思索一番后,摆手道:“不行,不行,我接不上来了。”
江疏月凝神观察着她,心中猜测她是真接不上来,还是故意藏拙。
奈何实在看不出什么端倪,她只能娇俏一笑,“那青蘅可得乖乖罚酒一杯了!”
“自然。”顾青蘅示意杜若为她斟酒,杜若心领神会,端起酒盏,俯身倾倒,似是没注意到席下掉落的果核,腿脚一滑,大半酒液全洒在了顾青蘅的衣裳上。
“呀!你这婢女怎么毛手毛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