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汽艇来到汉口,李牧在警卫的护卫下,低调的了解了一下当地的物价水平,默默的叹了口气。
虽然前方打了胜仗,不出意外,物价仍呈上涨趋势,特别是民生物资。
以银元计价,大米一石价格达到了二十块银元左右,一石相当于一百二十斤。
换算下来,一块银元只能买六斤大米。
相比大米,小麦价格便宜一些,同样价格不菲,以银元计价,一担小麦价值九块银元。
一担相当于一百斤,相当于一块银元只能买十一斤小麦。
大豆价格同样涨得厉害,战争开始前,大豆每担价格是六点五块银元,现在已经涨到了每担十一块银元。
相当于一块银元九斤,比大米便宜了点,比小麦贵一些。
和战前相比,这几种主要粮食的价格涨幅超过百分之五十。
但,这还只是开始,以后价格会更高。更别说这是以银元计价,若是以法币计价,随着货币滥发贬值,价格将窜上天。
感慨着国内的粮价,又想到国际市场,给远东商行发了一份电报,让他们发了一份如今国际市场的粮价。
大米每吨在45美元左右;小麦更便宜一些,每吨价格价28美元左右;至于大豆,每顿在39美元,差点就赶上了大米的价格了。
按照目前的汇率,换算成银元。
每吨大米108块银元;每吨小麦在67块银元;每吨大豆在93块银元。
国内的粮价,相比国际市场,高了两倍。
李牧感慨的同时,也知道这很正常。即便战争爆发前,民国这么多年,国际粮价一直比国内便宜。
不论是北洋时期,还是果府,都曾进口过洋米、洋小麦,打压过国内的粮价,效果都不错。基本上这些洋米、洋小麦一进来,国内的粮价就会断崖式下跌。
但是,从国外进口粮食,是需要用外汇的,以北洋和果府的财政状况,那负担得起。唯有碰到国内受灾减产,高粮价时期,进口一批,打压一下国内的粮价。
……
为此,李牧专门找来民国历年的粮食价格了解了一下。
民国前几年,粮价比较平稳,米价每石徘回在6.42~7.40元之间。
民国九年,黄河两岸遇旱,民国十年,长江流域涝灾,旱涝交困,这两年米价每石分别上升到9.61元和9.68元。
最终也未突破10元。
一直到民国16年发生蝗灾,米价上升。加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银价下跌,银本位的中国货币相应贬值,到民国18年,每石粳米超过15元。民国19年,粮价继续上涨,最高超过20元,引起社会不安。
由农业经济专家、粮商和有关当局推派代表共同组成“粮食委员会”,商议进口洋米,并决定5月初开始发售平价米。历时5个月,到9月底结束,秋后新米登市,米价趋向缓和。
民国20年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经济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倾销政策,粮食市场上洋米大量涌入,米价回落。
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侵犯淞沪,米市场一度停顿,但复市后,大量洋米涌入,米价又转为下跌,到年底米价跌至每石9元。到民国23年夏,随着不时有洋米涌入,最低价已不到8元。
民国23年7月,苏浙遭大旱,内河干涸,航道不畅,粮食货源减少,每石米回升到10元以上。民国24年上半年有4个月米价高达13元。11月,受灾的苏浙产区来沪采办粮食,粮价再度趋高。
但不久洋米又涌到,价位下降。民国25年一度低于10元,民国26年,也就是去年,抗战爆发前,一石米才11~12元。
如今抗战爆发不足一年,进口渠道不畅,无法平抑国内的粮价,再加上战争导致的人心惶惶,一石又涨到二十元。
至于小麦,从民国成立到抗战,小麦价格一直稳而偏低。民国元年~13年间,每但担小麦价格一直徘回在3.81~5.14元之间。
民国14~19年,上升到5.73~6.35元。民国20年以后,由于进口了大量洋小麦。小麦供多求少,价格下落2.71元每担的低谷。
相当于一块银元能买三十七斤小麦。
到民国23年7月以后,受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又遭干旱,使麦价回升。民国25年,麦价继续上涨,入冬,国际市场麦价暴涨。
到了去年,也就是民国26年小麦价格回升到最高每担6.07元。
抗战爆发后,进口渠道堵塞,再加上国内人心惶惶,粮商屯集,小麦价格进一步上涨,到了现在的每担9块银元。
大豆价格相对稳定,批发价每担一直维持在5~6元之间。民国19年一度超过6元。10月转为下降。民国22年起进入3.5~4.5元的低谷。民国24年,回升到5元以上。到抗战前夕,大豆批发价达到每担6.5元。
如今,更是涨到每担11块银元。
在汉口待了一天,由于猪鬃、桐油,的生意停罢,没有物资再贩卖到国外,仅仅带了上次物资的销售回款,再次赶赴新加坡。
到了地方,接收了一部分订购的设备,李牧考虑了片刻,决定这次拿出一半的空间采购粮食。
南阳虽然是产粮地,最近涌入的人口太多,消耗也大大增加,再加上军队的消耗,已经需要从外地采购了。
这也导致了最近这段时间,南阳的粮价节节攀升,已经快要追上武汉的水平了。
从外地买粮食,运费也是不小的成本,即便能从原产地采购一些价格便宜的粮食,运回南阳价格也不会低。
南阳地区的人口如今已经超过七百万,其中两百万是最近一年涌进来的,没有土地,只能从市场上买粮食。
粮价太高,对于这些人的生活、甚至生存,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从国外采购一些粮食,赚钱的同时,顺便抑制一下南阳地区的粮价。
……
一立方米的空间,大概能装八百公斤左右的粮食,一万立方米,能装八千吨粮食。
这次李牧准备了三万立方米的空间买粮。
在远东商行的协助下,采购了一万吨大米,一万吨小麦。
大豆也采购了四千吨,大豆不但能做粮食,也能做豆腐、豆芽,在如今这个年代,也算是不错的菜品。
总共两万多吨粮食,花费了不到九十万美元。
剩下的三万立方米空间,李牧又花了25.8万美元,采购了八万桶两百升的汽油,还有几千吨的火药原材料和钢材,再加上一些机器设备,才把空间填满。
回国前,李牧又订购了一批内河炮艇。
十艘三十吨排量;十艘五十吨排量;十艘八十吨排量,总共三十艘,总价大概在一百五十万美元左右。
贵是贵了点,用处还是很大的。
……
回到南阳后,李牧专门成立的一家粮食商行,在南阳城及下面的十几个县城,设立了十几个粮食店,以市场价八五折的价格销售粮食。
一经开业,造成极大轰动,特别是那些从外地逃难或者迁居过来的底层民众,个个喜形于色。
粮价的持续上涨,对他们来说负担太重了。尽管在南阳地区,李牧开启了许多大工程,只要有力气,不缺挣钱的地方。但也只能维持个温饱,粮食价格再涨下去,连温饱都维持不下去了。
眼看战火越烧越旺,粮价越涨越高,没有下降的势头,大家都愁坏了。但也没有任何办法,乱世之中能找到一块稳定的地方已经极为难得了。
如今勐然听说公署为了抑制粮价,以市场价八五折的价格售粮,尽管只便宜了一层半,对民众来说也是个难得一见的好事,总算能减轻点负担,有点希望和盼头了。
这也导致了,十几个粮食店刚刚开业,门口立刻排起了巨大的长龙。
仅仅两天功夫,就卖出去六千多吨粮食,就这样,第三天买粮的人仍然排成了长龙。
民众对买粮的热情,出乎李牧的意料。
想想也对,除了本地原有的人口,有两百多万人是最近一年从外地涌进来的,两百多万人,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粮食。
即便本地有富裕的粮食能供应一些,仍然有不小的缺口。况且,随着接下来战火蔓延,不知道还会有多少躲避战火的人口涌入,对粮食的需求量将会更大。
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第三天,眼看人们买粮的热情不减,李牧只能采取限购措施,每次最多只能买五十斤。对一个家庭来说,五十斤粮够吃一段时间了。
他这么做,倒也不是限制民众买粮,想多买多排一次队就行了。主要为了限制一些商家,趁机从这里采购便宜的粮食囤积。有了这条限制,能钻的空子就不大了。
其实,粮价不是不能定的更低点,直接定到市场价的八折、七折,甚至更低,他都有的赚,李牧主要还是防范商贩钻空子。
从这里收集低价粮,运到外地贩卖。
他从国外运粮也不容易,一来一回需要不少时间,虽说能挣不少,如果换成军需物资,能更挣更多的钱。
主要还是考虑当地的民生,才从国外采购粮食,平抑物价。
如果被商贩抓了漏洞,从本地收购低价粮,运到外地贩卖,那就得不偿失了。
八五折,刚好是个好价格,从本地收上来,再运到外地,这中间使用的人力物力,加起来和市场价没什么区别,自然也没什么利润,就没商贩去干了。
……
限购果然是个好策略,第三天的粮食销量只有一千多吨,李牧松了一口气。
加上大豆才总共从国外采购两万多吨粮食,按照前两天的卖法,五六天就没了。
现在每天一千多吨的销量,总算给了他采购的时间。
没办法,当天晚上李牧就坐上了去武汉的汽艇,他要继续去新加坡采购粮食。
这次,李牧采购了1.5万吨大米,2.8万吨小麦,5000吨大豆。
总计4.8万吨,花费了一百六十五万美元,相当于1.65吨黄金,看似便宜的粮食,其实也不便宜。
回到南阳,有了这一批粮食补充,十几家粮店终于能坚持个把月了。
到此时,李牧再次重视起了民众生计的问题。那些经过千辛万苦,拖家带口逃难过来的,在这里能不能有口饭吃?能不能生存下去?
接下来几天,他在警卫的陪同下,低调的到处走访一圈,情况并不乐观。
南阳地区稳定的环境、良好的吏治和物价,吸引了更多的人过来。
尽管他启动了不少大工程,尽可能的招工,让大家挣一份工资,有个饭吃,但仍有很多新来的人口生存遇到很大问题。
那些有些身家,或者有学问有技术的人还好,那些底层民众或者逃难来的,才是真的惨。时刻挣扎在死亡线上,这年头饿死人真的挺常见的。
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工作岗位,仍然不够用。
当天,回到豫园,李牧又召集相关人员开了一次会议,议题是如何让这些人能活下去。白养着当然不行,只能继续开工程。
随后,在李牧的主持下,南阳地区新设立了十几家大型的砖厂和水泥厂。
这些技术国内早就流行了,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倒也挺简单的,雇佣的工人还多。
另外,又新成立了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工厂,比如五六家面粉厂,三四家豆制品生产工厂,几家水果罐头工厂…
当然,基建才是最吸收劳动力的地方,选了几处隐秘的地方,重新启动了几个处秘密机场的建设工作。
在南阳城附近,李牧又启动了一项民航机场的建设工作,这次是光明正大的。至于以后用得上用不上,这不好说,反正能吸引劳动力。
另外,在大山深处,十几处兵工厂的建设工作也开始了,加上道路水电,又是一项大工程。
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用上,但只要厂房和配套建好了,未来等机器拉来,直接就能上马生产。
不仅如此,还有一项不小的工程,建粮仓。接下来他会选一些合适的地方,建几十座大型粮仓,未来国内缺粮是肯定的,这个需要提前准备。
如此多的工程启动,甚至造成了小规模的用工荒,本地的农户,不少也开始打小工。
李牧法币多的是,倒也用得起这么多人。
虽然前方打了胜仗,不出意外,物价仍呈上涨趋势,特别是民生物资。
以银元计价,大米一石价格达到了二十块银元左右,一石相当于一百二十斤。
换算下来,一块银元只能买六斤大米。
相比大米,小麦价格便宜一些,同样价格不菲,以银元计价,一担小麦价值九块银元。
一担相当于一百斤,相当于一块银元只能买十一斤小麦。
大豆价格同样涨得厉害,战争开始前,大豆每担价格是六点五块银元,现在已经涨到了每担十一块银元。
相当于一块银元九斤,比大米便宜了点,比小麦贵一些。
和战前相比,这几种主要粮食的价格涨幅超过百分之五十。
但,这还只是开始,以后价格会更高。更别说这是以银元计价,若是以法币计价,随着货币滥发贬值,价格将窜上天。
感慨着国内的粮价,又想到国际市场,给远东商行发了一份电报,让他们发了一份如今国际市场的粮价。
大米每吨在45美元左右;小麦更便宜一些,每吨价格价28美元左右;至于大豆,每顿在39美元,差点就赶上了大米的价格了。
按照目前的汇率,换算成银元。
每吨大米108块银元;每吨小麦在67块银元;每吨大豆在93块银元。
国内的粮价,相比国际市场,高了两倍。
李牧感慨的同时,也知道这很正常。即便战争爆发前,民国这么多年,国际粮价一直比国内便宜。
不论是北洋时期,还是果府,都曾进口过洋米、洋小麦,打压过国内的粮价,效果都不错。基本上这些洋米、洋小麦一进来,国内的粮价就会断崖式下跌。
但是,从国外进口粮食,是需要用外汇的,以北洋和果府的财政状况,那负担得起。唯有碰到国内受灾减产,高粮价时期,进口一批,打压一下国内的粮价。
……
为此,李牧专门找来民国历年的粮食价格了解了一下。
民国前几年,粮价比较平稳,米价每石徘回在6.42~7.40元之间。
民国九年,黄河两岸遇旱,民国十年,长江流域涝灾,旱涝交困,这两年米价每石分别上升到9.61元和9.68元。
最终也未突破10元。
一直到民国16年发生蝗灾,米价上升。加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银价下跌,银本位的中国货币相应贬值,到民国18年,每石粳米超过15元。民国19年,粮价继续上涨,最高超过20元,引起社会不安。
由农业经济专家、粮商和有关当局推派代表共同组成“粮食委员会”,商议进口洋米,并决定5月初开始发售平价米。历时5个月,到9月底结束,秋后新米登市,米价趋向缓和。
民国20年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经济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倾销政策,粮食市场上洋米大量涌入,米价回落。
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侵犯淞沪,米市场一度停顿,但复市后,大量洋米涌入,米价又转为下跌,到年底米价跌至每石9元。到民国23年夏,随着不时有洋米涌入,最低价已不到8元。
民国23年7月,苏浙遭大旱,内河干涸,航道不畅,粮食货源减少,每石米回升到10元以上。民国24年上半年有4个月米价高达13元。11月,受灾的苏浙产区来沪采办粮食,粮价再度趋高。
但不久洋米又涌到,价位下降。民国25年一度低于10元,民国26年,也就是去年,抗战爆发前,一石米才11~12元。
如今抗战爆发不足一年,进口渠道不畅,无法平抑国内的粮价,再加上战争导致的人心惶惶,一石又涨到二十元。
至于小麦,从民国成立到抗战,小麦价格一直稳而偏低。民国元年~13年间,每但担小麦价格一直徘回在3.81~5.14元之间。
民国14~19年,上升到5.73~6.35元。民国20年以后,由于进口了大量洋小麦。小麦供多求少,价格下落2.71元每担的低谷。
相当于一块银元能买三十七斤小麦。
到民国23年7月以后,受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又遭干旱,使麦价回升。民国25年,麦价继续上涨,入冬,国际市场麦价暴涨。
到了去年,也就是民国26年小麦价格回升到最高每担6.07元。
抗战爆发后,进口渠道堵塞,再加上国内人心惶惶,粮商屯集,小麦价格进一步上涨,到了现在的每担9块银元。
大豆价格相对稳定,批发价每担一直维持在5~6元之间。民国19年一度超过6元。10月转为下降。民国22年起进入3.5~4.5元的低谷。民国24年,回升到5元以上。到抗战前夕,大豆批发价达到每担6.5元。
如今,更是涨到每担11块银元。
在汉口待了一天,由于猪鬃、桐油,的生意停罢,没有物资再贩卖到国外,仅仅带了上次物资的销售回款,再次赶赴新加坡。
到了地方,接收了一部分订购的设备,李牧考虑了片刻,决定这次拿出一半的空间采购粮食。
南阳虽然是产粮地,最近涌入的人口太多,消耗也大大增加,再加上军队的消耗,已经需要从外地采购了。
这也导致了最近这段时间,南阳的粮价节节攀升,已经快要追上武汉的水平了。
从外地买粮食,运费也是不小的成本,即便能从原产地采购一些价格便宜的粮食,运回南阳价格也不会低。
南阳地区的人口如今已经超过七百万,其中两百万是最近一年涌进来的,没有土地,只能从市场上买粮食。
粮价太高,对于这些人的生活、甚至生存,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从国外采购一些粮食,赚钱的同时,顺便抑制一下南阳地区的粮价。
……
一立方米的空间,大概能装八百公斤左右的粮食,一万立方米,能装八千吨粮食。
这次李牧准备了三万立方米的空间买粮。
在远东商行的协助下,采购了一万吨大米,一万吨小麦。
大豆也采购了四千吨,大豆不但能做粮食,也能做豆腐、豆芽,在如今这个年代,也算是不错的菜品。
总共两万多吨粮食,花费了不到九十万美元。
剩下的三万立方米空间,李牧又花了25.8万美元,采购了八万桶两百升的汽油,还有几千吨的火药原材料和钢材,再加上一些机器设备,才把空间填满。
回国前,李牧又订购了一批内河炮艇。
十艘三十吨排量;十艘五十吨排量;十艘八十吨排量,总共三十艘,总价大概在一百五十万美元左右。
贵是贵了点,用处还是很大的。
……
回到南阳后,李牧专门成立的一家粮食商行,在南阳城及下面的十几个县城,设立了十几个粮食店,以市场价八五折的价格销售粮食。
一经开业,造成极大轰动,特别是那些从外地逃难或者迁居过来的底层民众,个个喜形于色。
粮价的持续上涨,对他们来说负担太重了。尽管在南阳地区,李牧开启了许多大工程,只要有力气,不缺挣钱的地方。但也只能维持个温饱,粮食价格再涨下去,连温饱都维持不下去了。
眼看战火越烧越旺,粮价越涨越高,没有下降的势头,大家都愁坏了。但也没有任何办法,乱世之中能找到一块稳定的地方已经极为难得了。
如今勐然听说公署为了抑制粮价,以市场价八五折的价格售粮,尽管只便宜了一层半,对民众来说也是个难得一见的好事,总算能减轻点负担,有点希望和盼头了。
这也导致了,十几个粮食店刚刚开业,门口立刻排起了巨大的长龙。
仅仅两天功夫,就卖出去六千多吨粮食,就这样,第三天买粮的人仍然排成了长龙。
民众对买粮的热情,出乎李牧的意料。
想想也对,除了本地原有的人口,有两百多万人是最近一年从外地涌进来的,两百多万人,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粮食。
即便本地有富裕的粮食能供应一些,仍然有不小的缺口。况且,随着接下来战火蔓延,不知道还会有多少躲避战火的人口涌入,对粮食的需求量将会更大。
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第三天,眼看人们买粮的热情不减,李牧只能采取限购措施,每次最多只能买五十斤。对一个家庭来说,五十斤粮够吃一段时间了。
他这么做,倒也不是限制民众买粮,想多买多排一次队就行了。主要为了限制一些商家,趁机从这里采购便宜的粮食囤积。有了这条限制,能钻的空子就不大了。
其实,粮价不是不能定的更低点,直接定到市场价的八折、七折,甚至更低,他都有的赚,李牧主要还是防范商贩钻空子。
从这里收集低价粮,运到外地贩卖。
他从国外运粮也不容易,一来一回需要不少时间,虽说能挣不少,如果换成军需物资,能更挣更多的钱。
主要还是考虑当地的民生,才从国外采购粮食,平抑物价。
如果被商贩抓了漏洞,从本地收购低价粮,运到外地贩卖,那就得不偿失了。
八五折,刚好是个好价格,从本地收上来,再运到外地,这中间使用的人力物力,加起来和市场价没什么区别,自然也没什么利润,就没商贩去干了。
……
限购果然是个好策略,第三天的粮食销量只有一千多吨,李牧松了一口气。
加上大豆才总共从国外采购两万多吨粮食,按照前两天的卖法,五六天就没了。
现在每天一千多吨的销量,总算给了他采购的时间。
没办法,当天晚上李牧就坐上了去武汉的汽艇,他要继续去新加坡采购粮食。
这次,李牧采购了1.5万吨大米,2.8万吨小麦,5000吨大豆。
总计4.8万吨,花费了一百六十五万美元,相当于1.65吨黄金,看似便宜的粮食,其实也不便宜。
回到南阳,有了这一批粮食补充,十几家粮店终于能坚持个把月了。
到此时,李牧再次重视起了民众生计的问题。那些经过千辛万苦,拖家带口逃难过来的,在这里能不能有口饭吃?能不能生存下去?
接下来几天,他在警卫的陪同下,低调的到处走访一圈,情况并不乐观。
南阳地区稳定的环境、良好的吏治和物价,吸引了更多的人过来。
尽管他启动了不少大工程,尽可能的招工,让大家挣一份工资,有个饭吃,但仍有很多新来的人口生存遇到很大问题。
那些有些身家,或者有学问有技术的人还好,那些底层民众或者逃难来的,才是真的惨。时刻挣扎在死亡线上,这年头饿死人真的挺常见的。
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工作岗位,仍然不够用。
当天,回到豫园,李牧又召集相关人员开了一次会议,议题是如何让这些人能活下去。白养着当然不行,只能继续开工程。
随后,在李牧的主持下,南阳地区新设立了十几家大型的砖厂和水泥厂。
这些技术国内早就流行了,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倒也挺简单的,雇佣的工人还多。
另外,又新成立了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工厂,比如五六家面粉厂,三四家豆制品生产工厂,几家水果罐头工厂…
当然,基建才是最吸收劳动力的地方,选了几处隐秘的地方,重新启动了几个处秘密机场的建设工作。
在南阳城附近,李牧又启动了一项民航机场的建设工作,这次是光明正大的。至于以后用得上用不上,这不好说,反正能吸引劳动力。
另外,在大山深处,十几处兵工厂的建设工作也开始了,加上道路水电,又是一项大工程。
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用上,但只要厂房和配套建好了,未来等机器拉来,直接就能上马生产。
不仅如此,还有一项不小的工程,建粮仓。接下来他会选一些合适的地方,建几十座大型粮仓,未来国内缺粮是肯定的,这个需要提前准备。
如此多的工程启动,甚至造成了小规模的用工荒,本地的农户,不少也开始打小工。
李牧法币多的是,倒也用得起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