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进确实挺忙。
近来随着前线的辎重压力越来越大,三司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他接下了许多工作,并且借由粮草辎重的调配,以最实际的经济视角,审视前线的战争进程。
得益于真宗朝中后期的积累,刘娥执政后又迅速稳定朝局,内外肃然,纲纪四方,再无兵事损耗,如今的国库十分充盈。
西北之地也还没有历史上为了应付李元昊连年入侵,被迫大举征兵,一举弄出百万禁军的拖累,哪怕以古代粗糙的经济统计,局势还是稳定的。
不过陕西在经过隋唐两朝的过度开发后,贫瘠已经不可避免,想要继续维持西北战局,仅仅靠陕西完全无力支撑,必须从周边抽调物资,进行补给。
如此一来,负担将与日俱增,长远看来,不容乐观。
战争是最耗钱的行为,没有之一,当时那些主和派担心的民生问题,已经初现端倪。
这没办法,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与其让西北几路拖入百年战争中,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差,倒不如在这一朝将当年遗留下的祸患给彻底解决。
狄进的思路始终没有动摇,根据近来的数据汇总,写了奏劄,朝着王曙办公的地方而去。
有关西夏战略,不少官员已然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还有不少人处于观望态度,三司使王曙就是其一。
此时这位老者也在埋首案牍,待得看完司内送来的劄子,疲惫地揉了揉眉心,一碗茶水已然递到面前。
王曙品了茶,吁出一口气,看着坐在面前的亲近下属,抚须道:“仕林,如今前线情势大好,你的《定边十策》居功至伟啊!”
“不敢!”
狄进道:“官吏将士皆用命,此国朝大幸,方有此胜!”
王曙微微点头:“如今两府边臣,皆有人言不惜一战,依你之见,我军若入夏地,能否再败敌蛮?”
这位既然摆出推心置腹的态度,狄进当然不会弯弯绕绕:“依下官之见,若是开战之初,我军冒进,入夏腹地,受沙漠瀚海的地形和缺少良马的后勤限制,基本是败多胜少之局,然李德明求胜心切,遭遇惨败,此时挟势杀入,我信刘将军可再败夏人!”
王曙倒是没想到这位会给出如此回答,心头一奇,面上都表现出几分诧异:“仕林之意是……赞成速战?”
“不!”
狄进摇了摇头:“恰恰相反,正因为我军兵威正胜,可高歌猛进,直入河西腹地,于整体局势而言,反倒会产生阻碍!”
王曙不解:“这是为何?”
狄进道:“因为李德明审时度势后,会逃!”
“逃?”
王曙没有军事经验,但也绝不愚蠢,稍加思索后,突然明白了:“他会避我军锋芒,学其父李继迁,转战河西,漂泊不定?”
“是的!”
狄进沉声道:“李德明在夏州经营二十余载,创下偌大的基业,我朝封他为‘西平王’,他却野心勃勃,不甘于只是藩属之王,开始兴建都城和皇宫,有了称帝之心,若非后来突出变数,其妻卫慕夫人已然是皇后,其子李元昊则为太子!”
“换做常人,很难弃下他苦心经营的地盘,但此番两国大军压境,他孤注一掷的入侵又失败,这个时候如果再坚守都城,反倒会被一网打尽……”
“相反,如果李德明有魄力,弃下兴庆之地,局势又完全不同!”
“我朝与党项人的贸易已经断绝,西夏物产贫瘠,多仰仗盐业,现在没了贸易所换取的物资,生活必定困苦,这个仇恨的对象原本是李德明李元昊父子,是他们为了满足私心野望,弃和平的生活不顾,最终落得这般下场!”
“但我军入河西之地,不可能对当地番人秋毫无犯,在这般内外的生存逼迫下,那些党项部落自会同仇敌忾,反过来敌视我朝!”
“到那个时候,便是重回李继迁时期,越败越战,越挫越勇……”
王曙是真宗时期的老臣,自然清楚当年李继迁如同打不死的小强,每每被宋军大败,过不了多久又会拉起一支军队,转战四方。
正因为党项各部为了生存下去,都支持李继迁成为反抗宋朝的旗帜。
军事上的胜利,如果不能转化为实质的统治,则永远也开拓不了新的疆域,当年宋廷就吃过这個大亏。
相比起来,李德明的威望更在李继迁之上,倘若真的拉下面子,发动当地部族,势必会成为新的心腹大患。
到时候宋军在当地一无群众基础,二没有稳定的后勤补助,哪怕一时的攻城掠地,最后也得无奈地吐出去。
想到这里,王曙的面色不禁沉下,眼中又闪烁出厉芒:“如果李德明死了……”
狄进早就考虑过这种可能性,苦笑着道:“且不说李德明指定的继承人李元昊,目前还是失踪,生死未知,李德明有一子李成遇,此前为西夏使臣,为辽主贺寿,如今仍被扣在中京!”
王曙悚然一惊:“仕林之意,辽主会扶持李成遇,承袭夏州李氏之位?”
狄进重重点头:“不错!即便我军速战,灭了李德明,辽主也会一改之前对西夏的打压,转而扶持李德明的次子上位,而夏州境内的党项人也会欢迎契丹军队的到来,西夏成了我朝的世仇,西北边境不稳,辽国的辽西则不必担心日渐强盛的西夏威逼,他们坐山观虎斗,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论军功,他并无前线战功,只是将刘平从泥沼里拉了出来,又培养了一些尚且稚嫩的后辈将领;论政绩,他固然在年轻一辈里面无人能及,但也比不上两府宰执;但唯独在外交方面,别说曹利用死了,就算曹利用还在,也不及他。
所以在外交的话题上,狄进从来是当仁不让,斩钉截铁。
“是啊!是啊!辽主会这么做……”
王曙抚须,发出感慨。
真宗朝景德三年,宋辽刚刚签订完澶渊之盟,王曙就担任过贺契丹国主生辰使,奉命出使辽国,为现在的那位辽帝贺寿。
就是那一趟出使,他深刻地领教过辽庭上下的跋扈,出使过程里吃了不少暗亏,唯有隐忍下来,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正因为如此,王曙才愈发理解,这位在外交过程中能占据上风,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所以狄进的分析,这位三司使十分信服。
即便宋军发挥到最好,在西夏境内不吃一场败战,又能直接将李德明杀死或者活捉押入京师,但接下来辽国扶持手中的西夏世子李成遇,依旧难以抵挡。
王曙心中已经有了完全的偏向,但身为历经风雨的老臣,终究不会立刻表态,而是沉吟着道:“仕林所虑极是,然分化党项各部,能够办到么?”
“能!”
狄进信心十足:“我朝仁德,这些年来予以党项各部诸多恩惠,他们在李德明的统帅下,被刘将军大败后,感受到了威,接下来也该被迫怀德了!”
这是对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的全新注解,王曙不禁露出了几分笑意,颔首道:“不错!他们也该亲我朝,而远契丹了!”
“最重要的是,党项人还未正式立国,用着我朝的年号,上下未有统一的文字、习俗和礼乐……连李氏父子的姓氏,都是我们汉人王朝赐予的!”
狄进还补充了一个真正关键的原因。
历史上,李元昊早在太子时期,就三番五次地劝李德明攻宋,但他在真正继位之后,却没有立刻发兵,而是做了大量的事情。() ()
比如在正式称帝建国前,李元昊首先废除了唐、宋赐给拓跋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号“兀卒”,这是党项语,意为“青天子”。
然后又开始改年号。
这点至关重要,蕃属国必须遵从宗主国的年号,当时宋朝那边的年号是“明道”,李元昊以其犯了父亲李德明的忌讳,改为了“显道”,如此修改还算有些缘由,但次年建元开运,又改成“广运”,这就是完全摆脱了宋朝的影响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李元昊又下达“秃发令”,率先自秃其发,剃光头顶,穿耳戴重环饰,再强令部族人一律执行,限期三日,有不从者处死。
除此之外,再规定官员各种等级的服饰,庶民百姓的服饰,以别贵贱;亲自筹划和主持创制西夏文字的工作,开办“蕃字院”,以传授学习,推广使用;又进行了礼乐改革,主要是根据西夏国内的情况进行简化……
如此种种,李元昊在建国称帝之前,就在政治、军事制度方面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最后再整合全国的兵员,二丁抽一。
所以不了解这些步骤的人,或许会奇怪,李元昊二丁抽一,在河西区域动辄拉出数十万大军,这不得将国家玩崩?
但了解这些党项人生活方式,再看看这些战争前的准备,就会发现,李元昊并不是乱来的,他的疯狂在于以蛇吞象,贪心不足,是真的想要侵吞宋朝的领土,如果摆正战略目标,匹配西夏的国力,将战争上的胜利转化为看得到的收益,那么他无愧于“党项人的秦始皇”!
现在,李元昊还在辽东玩夺宝奇兵,李德明的治理更加沉稳,却没有这等大刀阔斧的魄力,既想要称帝,又有些畏畏缩缩,在边缘不断试探,结果还未试探完,宋朝就翻脸了。
时间点卡得刚刚好……
称帝野心表现出来了,凝聚族人的举措还未执行,所以为什么不能分化呢?
王曙固然不可能了解得这般细致,却也对狄进的剖析深以为然,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辽国那边?”
狄进直接地道:“党项李氏的崛起,本就是宋辽在缔结和平盟约后,由直接开战变为地缘博弈的产物,现在我朝要灭夏,无论选哪一条路,都是绝对绕不开辽国的,必须要正视这个大敌!”
在他看来,速战派并非胆大,恰恰相反,这群人是欺软怕硬的胆小。
对西夏觉得能速胜,骨子里又不忘对辽国的畏惧,所以才想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夺河西之地,让辽国无可奈何。
太过侥幸,就不免显得掩耳盗铃,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勇武之辈,一腔热血,根本不会想得那般深远。
所以狄进不会一棒子打死:“我朝有速战的决心和自信,这同样是对辽国的威慑,那群契丹人同样是畏壮侮怯,如今辽主老迈,太子年幼,他们固有威逼之势,却无开战之心,只要我们能瓦解李氏在党项族中的威望,让河西的番人站在我朝一方,辽人见事不可为,最终是会退却的!”
“好!”
王曙精神一振,再无疑虑:“深谋远虑,有理有节,老夫将上书,将‘和党项,诛李氏’之策贯彻始终!”
狄进起身行礼,由衷地道:“多谢王公!”
他近来一段时间,都将精力放在三司判官的工作上,三司使王曙作为顶头上司,如果支持另一派的观念,无疑会让他极为被动,现在说服了这位举足轻重的计相,不仅是一大助臂,更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至于真正的盟友……
王曙还显得有些势单力薄,最佳的选择,确实是吕夷简。
狄进将顶头上司拉入己方阵营,再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今日的工作,点卯回家。
太平坊距离皇城很近,他上下班的路程也缩短了,待得回到家中书房,刚刚喝了一杯清茶,吕公孺就入内行礼:“师父!”
狄进看了眼小徒弟的表情,就知道对方有正事要说,微微一笑:“令尊可有指教?”
吕公孺取出一封信件:“请师父过目!”
狄进展开,仔细看了,目光凝重起来。
信是快马送来京师的,上面的核心只有一点,夏竦正在说服范雍,一同力主出战。
两府宰执里面,首相王曾和枢密使张耆都支持速战,这两位求的是重夺河西,名存千古的功绩,于官位上王曾已是位极人臣,升无可升,张耆当枢密使都是幸进,更不可能再有提拔……
夏竦则不同,他的资历在宰执序列中并不突出,想要由参知政事进位宰相,就需要西北的功绩,所以同样是速战派的支持者。
这位之前吃过一次亏,思虑太多,瞻前顾后,没有率先将定边战略提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现在依旧遮遮掩掩,明明支持速战,自己不直接上书,反倒鼓动范雍。
但这一步确实巧妙。
此次与李德明交战,宋夏边境的最高军事长官,不是夏竦和刘平,而是泾源、秦凤和鄜延三路安抚使及鄜延路都部署范雍。
范老夫子历史上被李元昊一套军事组合拳打得够惨,三川口惨败后,在西夏人心中也变成了可欺的形象,颇有些晚节不保,但这个世界李德明没能骗得过范雍,他反倒配合刘平的布置,成功将夏军引入陷阱,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可同样的,一个人的性情难以改变,范雍耳根子有点软,其实不赞同继续攻入西夏境内,可在夏竦的劝说下,又有些动摇起来,担心错失了这等大好时机。
一旦范雍被夏竦说服,哪怕中枢这边速战派的声浪被压下去,也必须重视前线两位重臣的声音。
“吕氏门徒遍布天下,在政事上的消息,比起机宜司都要灵通!”
狄进不得不佩服这份消息的及时性,稍加沉吟后道:“令尊还说了什么?”
吕公孺道:“爹爹想问,师父可愿往河西一行?”
狄进了然,与那位配合,确实有股难言的默契:“令尊准备举荐我?”
“是的!”
吕公孺每次传达意思,都是极为准确:“爹爹说了,两府有他,前线则需要师父,他会为师父争取一个最佳的职位!”
“好!”
狄进同样十分干脆。
相比起王曙的上书,吕夷简在两府力荐他往前线担任要职,更是旗帜鲜明地支持,而以吕夷简的政斗水平,有这位宰相坐镇京师,狄进也能高枕无忧。
一人在前线,一人在中枢,如此才能确保既有第一手的变数应对,内部又无掣肘,朝着战略目标大踏步地迈进。
吕公孺得到肯定的答复,小身子匆匆去了,狄进则将信件再看了一遍,伸到蜡烛边,将其点燃。
看着灰烬落入盆中,狄进眉头一动:“进!”
一大一小两个女子走了进来,正是家中新增的两位门客,燕三娘和燕四娘。
燕四娘本是宝神奴和“祸瘟”共同缔造的受害者,如今得到解救,自不必说,燕三娘则是宝神奴的弟子,现在则愿意协助清剿“金刚会”在西夏的残党,将功赎罪。
两女入内后,齐齐行礼,燕三娘怀里更抱着一个箱子,沉声道:“公子!庄园搜查完毕!‘祸瘟’研究了一辈子的‘神通法’总纲就在里面,公子……可要过目?”
近来随着前线的辎重压力越来越大,三司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他接下了许多工作,并且借由粮草辎重的调配,以最实际的经济视角,审视前线的战争进程。
得益于真宗朝中后期的积累,刘娥执政后又迅速稳定朝局,内外肃然,纲纪四方,再无兵事损耗,如今的国库十分充盈。
西北之地也还没有历史上为了应付李元昊连年入侵,被迫大举征兵,一举弄出百万禁军的拖累,哪怕以古代粗糙的经济统计,局势还是稳定的。
不过陕西在经过隋唐两朝的过度开发后,贫瘠已经不可避免,想要继续维持西北战局,仅仅靠陕西完全无力支撑,必须从周边抽调物资,进行补给。
如此一来,负担将与日俱增,长远看来,不容乐观。
战争是最耗钱的行为,没有之一,当时那些主和派担心的民生问题,已经初现端倪。
这没办法,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与其让西北几路拖入百年战争中,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差,倒不如在这一朝将当年遗留下的祸患给彻底解决。
狄进的思路始终没有动摇,根据近来的数据汇总,写了奏劄,朝着王曙办公的地方而去。
有关西夏战略,不少官员已然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还有不少人处于观望态度,三司使王曙就是其一。
此时这位老者也在埋首案牍,待得看完司内送来的劄子,疲惫地揉了揉眉心,一碗茶水已然递到面前。
王曙品了茶,吁出一口气,看着坐在面前的亲近下属,抚须道:“仕林,如今前线情势大好,你的《定边十策》居功至伟啊!”
“不敢!”
狄进道:“官吏将士皆用命,此国朝大幸,方有此胜!”
王曙微微点头:“如今两府边臣,皆有人言不惜一战,依你之见,我军若入夏地,能否再败敌蛮?”
这位既然摆出推心置腹的态度,狄进当然不会弯弯绕绕:“依下官之见,若是开战之初,我军冒进,入夏腹地,受沙漠瀚海的地形和缺少良马的后勤限制,基本是败多胜少之局,然李德明求胜心切,遭遇惨败,此时挟势杀入,我信刘将军可再败夏人!”
王曙倒是没想到这位会给出如此回答,心头一奇,面上都表现出几分诧异:“仕林之意是……赞成速战?”
“不!”
狄进摇了摇头:“恰恰相反,正因为我军兵威正胜,可高歌猛进,直入河西腹地,于整体局势而言,反倒会产生阻碍!”
王曙不解:“这是为何?”
狄进道:“因为李德明审时度势后,会逃!”
“逃?”
王曙没有军事经验,但也绝不愚蠢,稍加思索后,突然明白了:“他会避我军锋芒,学其父李继迁,转战河西,漂泊不定?”
“是的!”
狄进沉声道:“李德明在夏州经营二十余载,创下偌大的基业,我朝封他为‘西平王’,他却野心勃勃,不甘于只是藩属之王,开始兴建都城和皇宫,有了称帝之心,若非后来突出变数,其妻卫慕夫人已然是皇后,其子李元昊则为太子!”
“换做常人,很难弃下他苦心经营的地盘,但此番两国大军压境,他孤注一掷的入侵又失败,这个时候如果再坚守都城,反倒会被一网打尽……”
“相反,如果李德明有魄力,弃下兴庆之地,局势又完全不同!”
“我朝与党项人的贸易已经断绝,西夏物产贫瘠,多仰仗盐业,现在没了贸易所换取的物资,生活必定困苦,这个仇恨的对象原本是李德明李元昊父子,是他们为了满足私心野望,弃和平的生活不顾,最终落得这般下场!”
“但我军入河西之地,不可能对当地番人秋毫无犯,在这般内外的生存逼迫下,那些党项部落自会同仇敌忾,反过来敌视我朝!”
“到那个时候,便是重回李继迁时期,越败越战,越挫越勇……”
王曙是真宗时期的老臣,自然清楚当年李继迁如同打不死的小强,每每被宋军大败,过不了多久又会拉起一支军队,转战四方。
正因为党项各部为了生存下去,都支持李继迁成为反抗宋朝的旗帜。
军事上的胜利,如果不能转化为实质的统治,则永远也开拓不了新的疆域,当年宋廷就吃过这個大亏。
相比起来,李德明的威望更在李继迁之上,倘若真的拉下面子,发动当地部族,势必会成为新的心腹大患。
到时候宋军在当地一无群众基础,二没有稳定的后勤补助,哪怕一时的攻城掠地,最后也得无奈地吐出去。
想到这里,王曙的面色不禁沉下,眼中又闪烁出厉芒:“如果李德明死了……”
狄进早就考虑过这种可能性,苦笑着道:“且不说李德明指定的继承人李元昊,目前还是失踪,生死未知,李德明有一子李成遇,此前为西夏使臣,为辽主贺寿,如今仍被扣在中京!”
王曙悚然一惊:“仕林之意,辽主会扶持李成遇,承袭夏州李氏之位?”
狄进重重点头:“不错!即便我军速战,灭了李德明,辽主也会一改之前对西夏的打压,转而扶持李德明的次子上位,而夏州境内的党项人也会欢迎契丹军队的到来,西夏成了我朝的世仇,西北边境不稳,辽国的辽西则不必担心日渐强盛的西夏威逼,他们坐山观虎斗,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论军功,他并无前线战功,只是将刘平从泥沼里拉了出来,又培养了一些尚且稚嫩的后辈将领;论政绩,他固然在年轻一辈里面无人能及,但也比不上两府宰执;但唯独在外交方面,别说曹利用死了,就算曹利用还在,也不及他。
所以在外交的话题上,狄进从来是当仁不让,斩钉截铁。
“是啊!是啊!辽主会这么做……”
王曙抚须,发出感慨。
真宗朝景德三年,宋辽刚刚签订完澶渊之盟,王曙就担任过贺契丹国主生辰使,奉命出使辽国,为现在的那位辽帝贺寿。
就是那一趟出使,他深刻地领教过辽庭上下的跋扈,出使过程里吃了不少暗亏,唯有隐忍下来,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正因为如此,王曙才愈发理解,这位在外交过程中能占据上风,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所以狄进的分析,这位三司使十分信服。
即便宋军发挥到最好,在西夏境内不吃一场败战,又能直接将李德明杀死或者活捉押入京师,但接下来辽国扶持手中的西夏世子李成遇,依旧难以抵挡。
王曙心中已经有了完全的偏向,但身为历经风雨的老臣,终究不会立刻表态,而是沉吟着道:“仕林所虑极是,然分化党项各部,能够办到么?”
“能!”
狄进信心十足:“我朝仁德,这些年来予以党项各部诸多恩惠,他们在李德明的统帅下,被刘将军大败后,感受到了威,接下来也该被迫怀德了!”
这是对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的全新注解,王曙不禁露出了几分笑意,颔首道:“不错!他们也该亲我朝,而远契丹了!”
“最重要的是,党项人还未正式立国,用着我朝的年号,上下未有统一的文字、习俗和礼乐……连李氏父子的姓氏,都是我们汉人王朝赐予的!”
狄进还补充了一个真正关键的原因。
历史上,李元昊早在太子时期,就三番五次地劝李德明攻宋,但他在真正继位之后,却没有立刻发兵,而是做了大量的事情。() ()
比如在正式称帝建国前,李元昊首先废除了唐、宋赐给拓跋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号“兀卒”,这是党项语,意为“青天子”。
然后又开始改年号。
这点至关重要,蕃属国必须遵从宗主国的年号,当时宋朝那边的年号是“明道”,李元昊以其犯了父亲李德明的忌讳,改为了“显道”,如此修改还算有些缘由,但次年建元开运,又改成“广运”,这就是完全摆脱了宋朝的影响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李元昊又下达“秃发令”,率先自秃其发,剃光头顶,穿耳戴重环饰,再强令部族人一律执行,限期三日,有不从者处死。
除此之外,再规定官员各种等级的服饰,庶民百姓的服饰,以别贵贱;亲自筹划和主持创制西夏文字的工作,开办“蕃字院”,以传授学习,推广使用;又进行了礼乐改革,主要是根据西夏国内的情况进行简化……
如此种种,李元昊在建国称帝之前,就在政治、军事制度方面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最后再整合全国的兵员,二丁抽一。
所以不了解这些步骤的人,或许会奇怪,李元昊二丁抽一,在河西区域动辄拉出数十万大军,这不得将国家玩崩?
但了解这些党项人生活方式,再看看这些战争前的准备,就会发现,李元昊并不是乱来的,他的疯狂在于以蛇吞象,贪心不足,是真的想要侵吞宋朝的领土,如果摆正战略目标,匹配西夏的国力,将战争上的胜利转化为看得到的收益,那么他无愧于“党项人的秦始皇”!
现在,李元昊还在辽东玩夺宝奇兵,李德明的治理更加沉稳,却没有这等大刀阔斧的魄力,既想要称帝,又有些畏畏缩缩,在边缘不断试探,结果还未试探完,宋朝就翻脸了。
时间点卡得刚刚好……
称帝野心表现出来了,凝聚族人的举措还未执行,所以为什么不能分化呢?
王曙固然不可能了解得这般细致,却也对狄进的剖析深以为然,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辽国那边?”
狄进直接地道:“党项李氏的崛起,本就是宋辽在缔结和平盟约后,由直接开战变为地缘博弈的产物,现在我朝要灭夏,无论选哪一条路,都是绝对绕不开辽国的,必须要正视这个大敌!”
在他看来,速战派并非胆大,恰恰相反,这群人是欺软怕硬的胆小。
对西夏觉得能速胜,骨子里又不忘对辽国的畏惧,所以才想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夺河西之地,让辽国无可奈何。
太过侥幸,就不免显得掩耳盗铃,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勇武之辈,一腔热血,根本不会想得那般深远。
所以狄进不会一棒子打死:“我朝有速战的决心和自信,这同样是对辽国的威慑,那群契丹人同样是畏壮侮怯,如今辽主老迈,太子年幼,他们固有威逼之势,却无开战之心,只要我们能瓦解李氏在党项族中的威望,让河西的番人站在我朝一方,辽人见事不可为,最终是会退却的!”
“好!”
王曙精神一振,再无疑虑:“深谋远虑,有理有节,老夫将上书,将‘和党项,诛李氏’之策贯彻始终!”
狄进起身行礼,由衷地道:“多谢王公!”
他近来一段时间,都将精力放在三司判官的工作上,三司使王曙作为顶头上司,如果支持另一派的观念,无疑会让他极为被动,现在说服了这位举足轻重的计相,不仅是一大助臂,更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至于真正的盟友……
王曙还显得有些势单力薄,最佳的选择,确实是吕夷简。
狄进将顶头上司拉入己方阵营,再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今日的工作,点卯回家。
太平坊距离皇城很近,他上下班的路程也缩短了,待得回到家中书房,刚刚喝了一杯清茶,吕公孺就入内行礼:“师父!”
狄进看了眼小徒弟的表情,就知道对方有正事要说,微微一笑:“令尊可有指教?”
吕公孺取出一封信件:“请师父过目!”
狄进展开,仔细看了,目光凝重起来。
信是快马送来京师的,上面的核心只有一点,夏竦正在说服范雍,一同力主出战。
两府宰执里面,首相王曾和枢密使张耆都支持速战,这两位求的是重夺河西,名存千古的功绩,于官位上王曾已是位极人臣,升无可升,张耆当枢密使都是幸进,更不可能再有提拔……
夏竦则不同,他的资历在宰执序列中并不突出,想要由参知政事进位宰相,就需要西北的功绩,所以同样是速战派的支持者。
这位之前吃过一次亏,思虑太多,瞻前顾后,没有率先将定边战略提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现在依旧遮遮掩掩,明明支持速战,自己不直接上书,反倒鼓动范雍。
但这一步确实巧妙。
此次与李德明交战,宋夏边境的最高军事长官,不是夏竦和刘平,而是泾源、秦凤和鄜延三路安抚使及鄜延路都部署范雍。
范老夫子历史上被李元昊一套军事组合拳打得够惨,三川口惨败后,在西夏人心中也变成了可欺的形象,颇有些晚节不保,但这个世界李德明没能骗得过范雍,他反倒配合刘平的布置,成功将夏军引入陷阱,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可同样的,一个人的性情难以改变,范雍耳根子有点软,其实不赞同继续攻入西夏境内,可在夏竦的劝说下,又有些动摇起来,担心错失了这等大好时机。
一旦范雍被夏竦说服,哪怕中枢这边速战派的声浪被压下去,也必须重视前线两位重臣的声音。
“吕氏门徒遍布天下,在政事上的消息,比起机宜司都要灵通!”
狄进不得不佩服这份消息的及时性,稍加沉吟后道:“令尊还说了什么?”
吕公孺道:“爹爹想问,师父可愿往河西一行?”
狄进了然,与那位配合,确实有股难言的默契:“令尊准备举荐我?”
“是的!”
吕公孺每次传达意思,都是极为准确:“爹爹说了,两府有他,前线则需要师父,他会为师父争取一个最佳的职位!”
“好!”
狄进同样十分干脆。
相比起王曙的上书,吕夷简在两府力荐他往前线担任要职,更是旗帜鲜明地支持,而以吕夷简的政斗水平,有这位宰相坐镇京师,狄进也能高枕无忧。
一人在前线,一人在中枢,如此才能确保既有第一手的变数应对,内部又无掣肘,朝着战略目标大踏步地迈进。
吕公孺得到肯定的答复,小身子匆匆去了,狄进则将信件再看了一遍,伸到蜡烛边,将其点燃。
看着灰烬落入盆中,狄进眉头一动:“进!”
一大一小两个女子走了进来,正是家中新增的两位门客,燕三娘和燕四娘。
燕四娘本是宝神奴和“祸瘟”共同缔造的受害者,如今得到解救,自不必说,燕三娘则是宝神奴的弟子,现在则愿意协助清剿“金刚会”在西夏的残党,将功赎罪。
两女入内后,齐齐行礼,燕三娘怀里更抱着一个箱子,沉声道:“公子!庄园搜查完毕!‘祸瘟’研究了一辈子的‘神通法’总纲就在里面,公子……可要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