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正文卷第三百六十章已经在想自己的庙号了十月九日早朝的时候,政制院改选的事情算是拉开了序幕。
因为政制院改组的事情到了十月份就提上了日程,下午宰相和皇帝常例会议的时候也提过,因此具体章程也已经谈清楚。
接下来就按部就班,十月八日早上蔡齐和宋绶请辞,表面自己政制院任期结束,请求乞骸骨辞官回乡。
赵祯以他们两人都还算年轻为由,夺情又特许加了一任任期,这样就属于皇帝给的特例,不算违背了政制院每位宰相最多任期两届的规定。
但也因此让他们丧失了举荐候选人员的资格。
在他们提交请辞,又被夺情之后,就算是正式开始改选,赵祯当时让每位宰相提交候选名单,在今天早上的朝会上宣布。
因而经过一晚上的商议之后,今天早上就得递交名录。
一名大臣要想进入政制院担任宰相首先就有门槛,必须是由政制院下面的一级机构主官兼任政制院候补同知才有被举荐的资格,然后才能被现任宰相举荐成为名单人选。
作为权力空前强大的大宋宰相,百官自然是希望上进。但门槛本身就高,机会就非常难得。所以这背后肯定就少不得利益交换和政治盟友之类的存在。
此刻早上清晨时分,早朝时间更改之后,就是七点上朝,天色大亮,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满屋里点满了蜡烛,以至于浪费不少财政支出。
垂拱殿内,由于初冬来临,天气变冷,因而外面的门窗都紧闭,但屋子里都充满了明亮。因为现在宫里的门窗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油纸蒙纱,而是改成了透明的玻璃,明亮又舒适。
屋里群臣大半都穿着外面套丝绸,里面塞棉花缝制的丝绸棉衣。
相比于以前古人用芦花或者动物皮毛取暖,现在的棉花可舒服得多,此物也在民间盛行,棉衣、棉被等物亦令百姓在冬天也有了安然度过的能力。
站在百官最前面的几人穿着雍容华贵的深紫色袍服,位列百官之前,以一个三十上下的年轻人为首,颇有些意气风发之像。
这帮人便是如今大宋皇帝陛下的宰相天团,分别为知政制院赵骏,同知政制院晏殊、蔡齐、宋绶、贾昌朝、李迪、张士逊以及蒋堂,除了远在幽燕的范仲淹以外,一名正一品,七名从一品宰相悉数到齐。
而在下方的一群人则穿着绯红色大袍,颜色由深红到浅红不等,这些人便是大宋各一二三级机构的主官和副官,足足有五十余位,级别都是正二品到从四品之间。
在这群绯红色大袍后面的,则是一群穿着蓝色和绿色袍服的官员,他们属于各部门的一些品级小,但权力较大能上朝的官员。
景佑官场改制之后,赵骏又进行了多方面的官制细微改动。
比如对一二三级机构的权重比例进行了增加或者减少,像最开始一级机构只有十一个,便是财政部、工商部、警察部、教育部、税务部,以及礼、吏、兵、刑、户、工等传统六部。
后来增加了御史台和谏台这两个类似于后世那个部门的机构,以此来增加对大宋官员的监督。
现在则又新增了大理寺、审刑院以及开封府尹。
并且在官员级别和官服制式上也进行了调整。
如一品官员为紫色袍服,二品为深红色袍服,三到四品为浅红色袍服,五品到六品为蓝色袍服,七八品为绿色袍服,九品以下为浅青色袍服。
这样做一是为了提高政制院这些宰相的地位,二来也是差不多对应了对应后世级别。
如此一来便能明确官员品级和职能,细化他们的权力和义务。也不至于像以前那样官员职责混乱,职权划分不明确了。
而在场唯一一個正一品便是赵骏了。
因为北宋官制是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为正一品。
但这些官职都是加官,属于荣誉衔,在官员活着的时候基本上不可能被授予。
包括吕夷简、王曾这样资历比较老,且深受皇帝器重的老臣,也只有死后被追赠正一品太师和侍中。
而赵骏最开始其实是从一品职位,他的官职由爵位、差遣和虚职组成,爵位为宋国公,差遣是政制院知院,虚职为三镇节度使。
甚至都没有代表品秩的寄禄官。
但由于国公的品秩本身就是从一品,因此他就是从一品级别。
景佑改制之后,寄禄官和差遣融合,他的这个政制院知院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正一品,同知也只能是从一品级。
此刻垂拱殿上方台阶龙椅处,赵祯志得意满地端坐在上头,俯瞰着下方的百官群臣。
昨天张亢他们打下青塘与卓啰和南的消息已经传来,赵祯甚至都已经在开始考虑自己以后该选什么庙号了。
要知道这开疆拓土的功劳砸在头上,也就仅次于开国之功。
而且现在顺利地拿下那么多地盘,就意味着以后辽国和西夏恐怕也是囊中之物,这哪里是开疆拓土啊,简直是再造一个帝国呀。
这么大的功劳以后得整个什么庙号才能体现他的丰功伟绩?
赵祯觉得若不是他那厚脸皮的爷爷抢了太宗的位置,他以后完全可以当得起太宗。
那不比什么世宗仁宗之类的强得多?
毕竟“太高世中”四大庙号,祖字辈凌驾于宗字辈之上。
可正常情况下就已经不可能有祖字辈,首先是太祖和高祖,必须是王朝的开创者。
其次是世祖、中祖以及唐朝弄的圣祖。
宋世祖已经存在,为几百年前南朝的刘宋世祖,虽然是刘宋王朝,跟他赵宋王朝没什么关系,但也是宋世祖。
这世上总不能有两个宋世祖吧。
至于圣祖这种目前还未有真皇帝选用的庙号,老赵家已经封了轩辕皇帝的化身赵玄朗为宋圣祖,而且以后还有个晦气的清圣祖康熙皇帝,那也不太行。
所以除非大宋亡国一次再让他续上,让他可以在祖字辈里挑个中祖,也就是中兴之祖,不然祖字辈就不现实。
如此一来就只能在宗字辈里选。() ()
而宗字辈里就太宗地位最高,高宗其次,然后才是世宗。
可惜了。
赵祯心里就有点埋怨他爷爷抢了他的太宗,现在就算是把辽国和西夏灭了,以后最多也就是个宋高宗而已。
偏偏宋高宗还是赵构那玩意儿,真是晦气。
而若是不选宋高宗的话,那么最后的选择就是宋世宗,可这又不能体现出他的丰功伟绩。
真是让人难办啊。
或许以后可以找大孙商量一下,给自己整一个厉害点的庙号,比如神文圣武天下第一祖皇帝之类。
赵祯心情略微有些激动地想着。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随着王守忠一声高昂的呐喊,朝会终于开始。
如今每日朝会早就不再是奏事,而是上奏各个部门的内部事宜,向皇帝汇报成绩。
正当赵骏打算按照往常一样,向皇帝上报昨日政制院处理的哪些政务之时,赵祯却先一步笑着说道:“诸卿,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啊。”
“西北战事顺畅,我大军已经攻占了西夏的大片领土。赵元昊自不量力,蕞尔小邦,亦敢挑衅我大宋之威。”
赵祯情绪略显激动道:“此乃取死之道,朕当勉励边关诸将,让他们再创奇功。”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赵祯放什么屁赵骏一闻就知道,知道他是高兴于大宋终于开疆拓土,于是第一个站出来说道:“大宋立国之后,还未有如此开疆土之功勋,陛下功绩犹在太祖之下也。”
“陛下天威临四海,四方蛮夷皆心悦诚服,这是大宋之福,陛下之功德也。”
“自陛下继承大统之后,如今我大宋蒸蒸日上,海内安平,本就仰赖于陛下。今有此大德,太祖太宗庇佑,亦是陛下韬光养晦,方有此汉武之功。”
“西夏偏远蛮荒之地,我大宋能容许其建国称王已经是格外开恩,前些年却忽而称帝,擅攻我大宋,今讨之,亦是吊民伐罪也。”
众人纷纷称赞,不是大宋臣子没节操喜欢拍皇帝马屁,而是开疆拓土的功绩对于大宋来说确实不一般。
大宋开国到现在已经经历四代皇帝,可不管是赵匡胤还是赵光义,都没有收复整个汉人天下,像燕云、陇西、西域等很多地方都未回归,远远没有像唐朝那样的版图。
所以宋代对于收复失土是很有执着的,宋哲宗冒着进攻盟友的名声收取青塘,还屡次进攻西夏。宋徽宗扬言谁收复燕云就封异姓王,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且宋哲宗仅仅只是把青塘收回来,并且在军事上取得不小成绩,就可以算是宋朝少见的有为之主,评价非常高。赵祯这边却不仅是收复青塘,还顺便搂走了西夏大片土地,功绩可比宋哲宗大得多。
一时间满朝皆是喝彩,让赵祯春风拂面,犹如吃了蜜糖一样笑得合不拢嘴,心里美滋滋。
“趁着陛下高兴,我觉得今天诸位也不用汇报了,每天就这样枯燥无味地上报各部工作,想来陛下烦了,大家也烦了。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实用主义才是真。”
赵骏趁机站出来说道,他也烦每天这么汇报,但有的时候各部与政制院,政制院和皇帝之间都需要沟通,所以也确实没什么办法。
不过今天既然大家都挺高兴,那就干脆取消汇报节目算了,反正工作日常也会上报到政制院,下午也会在常例会议上跟赵祯说,实在没必要一天都重复。
“嗯,那就取消了吧。”
赵祯点点头。
赵骏就又说道:“那今天早朝就是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我以为,应该要对西夏和辽国进行全面制裁了。”
“全面制裁?”
赵祯想起了他在电影、里看到的东西,便连忙问道:“是朕想的那个吗?”
“是的。”
赵骏笑了笑道:“从今日起,对西夏和辽国多方面封锁围剿,臣要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数年内,盛极而衰,濒临崩溃。”
赵祯呼吸急促起来,急忙说道:“准奏!”
这一番话让下面诸多臣子一头雾水。
啥玩意儿?
全面制裁?
怎么个制裁法?
“那臣就拟个章程出来。”
赵骏点点头。
“额”
兵部尚书富弼有些迟疑问道:“下官不解,知院能否告诉我等,何为全面制裁?”
“现在为了保密,具体内容还不能让大家知道,不过大家以后很快就会明白的。”
赵骏笑了笑道。
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全面经济封锁。
辽国和西夏在开战前是有过一段短暂的国力辉煌的。
像西夏不仅承接了大宋的贸易,同时还当了西域与大宋之间的中转桥梁,因此转得盆满钵满。
辽国那边则接收了大宋与日本之间的贸易,辽国的特产不仅被宋国商人卖到大宋,同时还远售到了高丽、日本等国家。
而这四个国家又作为原材料生产地将大量矿产、树木、牲畜等资源卖给大宋,自然也是从大宋这里拿到了很多钱。
这些钱被西夏和辽国用来大量购置铁、硫磺等物品,生产武器装备,火药火炮等物品,从而进入军备竞赛中。
但其民间还存有大量的宋铜钱。
一旦大宋封锁贸易,拒绝与二国互市,那么顷刻间两国的宋铜钱就变成了废铜,它的价值将一文不值。
并且国内也会因为缺少大宋的基本生活物资输送而陷入极大的困境。
说一夜之间让辽国和西夏经济崩溃,民生困顿或许有些夸张,但一两年内,让他们国力一落千丈还是能做到。
到时候大宋也差不多可以全面出兵,直取西夏和辽国,收取两国国土,让赵祯再高兴高兴了。
“好了,那今天就谈谈第二件大事,政制院该选的事情。”
赵骏话音刚落,后方那群深红袍子大臣的呼吸,全都开始急促了起来。
因为政制院改组的事情到了十月份就提上了日程,下午宰相和皇帝常例会议的时候也提过,因此具体章程也已经谈清楚。
接下来就按部就班,十月八日早上蔡齐和宋绶请辞,表面自己政制院任期结束,请求乞骸骨辞官回乡。
赵祯以他们两人都还算年轻为由,夺情又特许加了一任任期,这样就属于皇帝给的特例,不算违背了政制院每位宰相最多任期两届的规定。
但也因此让他们丧失了举荐候选人员的资格。
在他们提交请辞,又被夺情之后,就算是正式开始改选,赵祯当时让每位宰相提交候选名单,在今天早上的朝会上宣布。
因而经过一晚上的商议之后,今天早上就得递交名录。
一名大臣要想进入政制院担任宰相首先就有门槛,必须是由政制院下面的一级机构主官兼任政制院候补同知才有被举荐的资格,然后才能被现任宰相举荐成为名单人选。
作为权力空前强大的大宋宰相,百官自然是希望上进。但门槛本身就高,机会就非常难得。所以这背后肯定就少不得利益交换和政治盟友之类的存在。
此刻早上清晨时分,早朝时间更改之后,就是七点上朝,天色大亮,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满屋里点满了蜡烛,以至于浪费不少财政支出。
垂拱殿内,由于初冬来临,天气变冷,因而外面的门窗都紧闭,但屋子里都充满了明亮。因为现在宫里的门窗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油纸蒙纱,而是改成了透明的玻璃,明亮又舒适。
屋里群臣大半都穿着外面套丝绸,里面塞棉花缝制的丝绸棉衣。
相比于以前古人用芦花或者动物皮毛取暖,现在的棉花可舒服得多,此物也在民间盛行,棉衣、棉被等物亦令百姓在冬天也有了安然度过的能力。
站在百官最前面的几人穿着雍容华贵的深紫色袍服,位列百官之前,以一个三十上下的年轻人为首,颇有些意气风发之像。
这帮人便是如今大宋皇帝陛下的宰相天团,分别为知政制院赵骏,同知政制院晏殊、蔡齐、宋绶、贾昌朝、李迪、张士逊以及蒋堂,除了远在幽燕的范仲淹以外,一名正一品,七名从一品宰相悉数到齐。
而在下方的一群人则穿着绯红色大袍,颜色由深红到浅红不等,这些人便是大宋各一二三级机构的主官和副官,足足有五十余位,级别都是正二品到从四品之间。
在这群绯红色大袍后面的,则是一群穿着蓝色和绿色袍服的官员,他们属于各部门的一些品级小,但权力较大能上朝的官员。
景佑官场改制之后,赵骏又进行了多方面的官制细微改动。
比如对一二三级机构的权重比例进行了增加或者减少,像最开始一级机构只有十一个,便是财政部、工商部、警察部、教育部、税务部,以及礼、吏、兵、刑、户、工等传统六部。
后来增加了御史台和谏台这两个类似于后世那个部门的机构,以此来增加对大宋官员的监督。
现在则又新增了大理寺、审刑院以及开封府尹。
并且在官员级别和官服制式上也进行了调整。
如一品官员为紫色袍服,二品为深红色袍服,三到四品为浅红色袍服,五品到六品为蓝色袍服,七八品为绿色袍服,九品以下为浅青色袍服。
这样做一是为了提高政制院这些宰相的地位,二来也是差不多对应了对应后世级别。
如此一来便能明确官员品级和职能,细化他们的权力和义务。也不至于像以前那样官员职责混乱,职权划分不明确了。
而在场唯一一個正一品便是赵骏了。
因为北宋官制是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为正一品。
但这些官职都是加官,属于荣誉衔,在官员活着的时候基本上不可能被授予。
包括吕夷简、王曾这样资历比较老,且深受皇帝器重的老臣,也只有死后被追赠正一品太师和侍中。
而赵骏最开始其实是从一品职位,他的官职由爵位、差遣和虚职组成,爵位为宋国公,差遣是政制院知院,虚职为三镇节度使。
甚至都没有代表品秩的寄禄官。
但由于国公的品秩本身就是从一品,因此他就是从一品级别。
景佑改制之后,寄禄官和差遣融合,他的这个政制院知院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正一品,同知也只能是从一品级。
此刻垂拱殿上方台阶龙椅处,赵祯志得意满地端坐在上头,俯瞰着下方的百官群臣。
昨天张亢他们打下青塘与卓啰和南的消息已经传来,赵祯甚至都已经在开始考虑自己以后该选什么庙号了。
要知道这开疆拓土的功劳砸在头上,也就仅次于开国之功。
而且现在顺利地拿下那么多地盘,就意味着以后辽国和西夏恐怕也是囊中之物,这哪里是开疆拓土啊,简直是再造一个帝国呀。
这么大的功劳以后得整个什么庙号才能体现他的丰功伟绩?
赵祯觉得若不是他那厚脸皮的爷爷抢了太宗的位置,他以后完全可以当得起太宗。
那不比什么世宗仁宗之类的强得多?
毕竟“太高世中”四大庙号,祖字辈凌驾于宗字辈之上。
可正常情况下就已经不可能有祖字辈,首先是太祖和高祖,必须是王朝的开创者。
其次是世祖、中祖以及唐朝弄的圣祖。
宋世祖已经存在,为几百年前南朝的刘宋世祖,虽然是刘宋王朝,跟他赵宋王朝没什么关系,但也是宋世祖。
这世上总不能有两个宋世祖吧。
至于圣祖这种目前还未有真皇帝选用的庙号,老赵家已经封了轩辕皇帝的化身赵玄朗为宋圣祖,而且以后还有个晦气的清圣祖康熙皇帝,那也不太行。
所以除非大宋亡国一次再让他续上,让他可以在祖字辈里挑个中祖,也就是中兴之祖,不然祖字辈就不现实。
如此一来就只能在宗字辈里选。() ()
而宗字辈里就太宗地位最高,高宗其次,然后才是世宗。
可惜了。
赵祯心里就有点埋怨他爷爷抢了他的太宗,现在就算是把辽国和西夏灭了,以后最多也就是个宋高宗而已。
偏偏宋高宗还是赵构那玩意儿,真是晦气。
而若是不选宋高宗的话,那么最后的选择就是宋世宗,可这又不能体现出他的丰功伟绩。
真是让人难办啊。
或许以后可以找大孙商量一下,给自己整一个厉害点的庙号,比如神文圣武天下第一祖皇帝之类。
赵祯心情略微有些激动地想着。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随着王守忠一声高昂的呐喊,朝会终于开始。
如今每日朝会早就不再是奏事,而是上奏各个部门的内部事宜,向皇帝汇报成绩。
正当赵骏打算按照往常一样,向皇帝上报昨日政制院处理的哪些政务之时,赵祯却先一步笑着说道:“诸卿,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啊。”
“西北战事顺畅,我大军已经攻占了西夏的大片领土。赵元昊自不量力,蕞尔小邦,亦敢挑衅我大宋之威。”
赵祯情绪略显激动道:“此乃取死之道,朕当勉励边关诸将,让他们再创奇功。”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赵祯放什么屁赵骏一闻就知道,知道他是高兴于大宋终于开疆拓土,于是第一个站出来说道:“大宋立国之后,还未有如此开疆土之功勋,陛下功绩犹在太祖之下也。”
“陛下天威临四海,四方蛮夷皆心悦诚服,这是大宋之福,陛下之功德也。”
“自陛下继承大统之后,如今我大宋蒸蒸日上,海内安平,本就仰赖于陛下。今有此大德,太祖太宗庇佑,亦是陛下韬光养晦,方有此汉武之功。”
“西夏偏远蛮荒之地,我大宋能容许其建国称王已经是格外开恩,前些年却忽而称帝,擅攻我大宋,今讨之,亦是吊民伐罪也。”
众人纷纷称赞,不是大宋臣子没节操喜欢拍皇帝马屁,而是开疆拓土的功绩对于大宋来说确实不一般。
大宋开国到现在已经经历四代皇帝,可不管是赵匡胤还是赵光义,都没有收复整个汉人天下,像燕云、陇西、西域等很多地方都未回归,远远没有像唐朝那样的版图。
所以宋代对于收复失土是很有执着的,宋哲宗冒着进攻盟友的名声收取青塘,还屡次进攻西夏。宋徽宗扬言谁收复燕云就封异姓王,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且宋哲宗仅仅只是把青塘收回来,并且在军事上取得不小成绩,就可以算是宋朝少见的有为之主,评价非常高。赵祯这边却不仅是收复青塘,还顺便搂走了西夏大片土地,功绩可比宋哲宗大得多。
一时间满朝皆是喝彩,让赵祯春风拂面,犹如吃了蜜糖一样笑得合不拢嘴,心里美滋滋。
“趁着陛下高兴,我觉得今天诸位也不用汇报了,每天就这样枯燥无味地上报各部工作,想来陛下烦了,大家也烦了。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实用主义才是真。”
赵骏趁机站出来说道,他也烦每天这么汇报,但有的时候各部与政制院,政制院和皇帝之间都需要沟通,所以也确实没什么办法。
不过今天既然大家都挺高兴,那就干脆取消汇报节目算了,反正工作日常也会上报到政制院,下午也会在常例会议上跟赵祯说,实在没必要一天都重复。
“嗯,那就取消了吧。”
赵祯点点头。
赵骏就又说道:“那今天早朝就是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我以为,应该要对西夏和辽国进行全面制裁了。”
“全面制裁?”
赵祯想起了他在电影、里看到的东西,便连忙问道:“是朕想的那个吗?”
“是的。”
赵骏笑了笑道:“从今日起,对西夏和辽国多方面封锁围剿,臣要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数年内,盛极而衰,濒临崩溃。”
赵祯呼吸急促起来,急忙说道:“准奏!”
这一番话让下面诸多臣子一头雾水。
啥玩意儿?
全面制裁?
怎么个制裁法?
“那臣就拟个章程出来。”
赵骏点点头。
“额”
兵部尚书富弼有些迟疑问道:“下官不解,知院能否告诉我等,何为全面制裁?”
“现在为了保密,具体内容还不能让大家知道,不过大家以后很快就会明白的。”
赵骏笑了笑道。
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全面经济封锁。
辽国和西夏在开战前是有过一段短暂的国力辉煌的。
像西夏不仅承接了大宋的贸易,同时还当了西域与大宋之间的中转桥梁,因此转得盆满钵满。
辽国那边则接收了大宋与日本之间的贸易,辽国的特产不仅被宋国商人卖到大宋,同时还远售到了高丽、日本等国家。
而这四个国家又作为原材料生产地将大量矿产、树木、牲畜等资源卖给大宋,自然也是从大宋这里拿到了很多钱。
这些钱被西夏和辽国用来大量购置铁、硫磺等物品,生产武器装备,火药火炮等物品,从而进入军备竞赛中。
但其民间还存有大量的宋铜钱。
一旦大宋封锁贸易,拒绝与二国互市,那么顷刻间两国的宋铜钱就变成了废铜,它的价值将一文不值。
并且国内也会因为缺少大宋的基本生活物资输送而陷入极大的困境。
说一夜之间让辽国和西夏经济崩溃,民生困顿或许有些夸张,但一两年内,让他们国力一落千丈还是能做到。
到时候大宋也差不多可以全面出兵,直取西夏和辽国,收取两国国土,让赵祯再高兴高兴了。
“好了,那今天就谈谈第二件大事,政制院该选的事情。”
赵骏话音刚落,后方那群深红袍子大臣的呼吸,全都开始急促了起来。